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穿书之小炮灰也要读书(穿越重生)——仙元

时间:2024-08-22 09:05:26  作者:仙元
  岭北的镇落划分还是按照传统,三十个村为一镇。
  岭北共有七个镇:大吉、大利、大喜、大顺、小吉、小利以及小满。
  其中大吉镇算是最为富庶,每年人口都有递增,将近有两万人口。
  小满最穷,据人口宗卷记载,不到八千人。
  小满镇年年都有人冻死饿死,去年将近折损了百八十人。
  “灵小子,你还好吧?”
  因为下雨,马车只能够停在镇上。
  许泽平想要查看小满镇的良田的情况,只能够披着蓑衣下到村镇来看。
  陈灵他们又不放心许泽平一人下乡,自然都是纷纷要跟上。
  走到半路,许泽平看着脸色苍白的陈灵,不禁发问。
  陈灵摆了摆手,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县令大人的体力这么好,走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了,都还气定神闲。
  他快要撑不住了:“大、大人..大哥,我得缓一缓。”
  他们下乡是隐藏了身份来的,陈灵说道一半突然想起了这茬。
  “天色很黑了,看着架势,等下可能会下暴雨。”许泽平隐约能够看到前面有人烟了,“灵小子,坚持一下,前面就是村庄了。”
  陈灵看向周捕头,“周叔,搭把手。”
  最后陈灵靠着周捕头,他们在暴雨到来之际,躲到了一户农人的屋檐下。
  他们运气还算好,刚到农人的屋檐下,就霹雳吧啦的暴雨淋淋。
  叩叩叩
  许泽平敲起了院门,等到一个老伯撑着拐杖来开门时,许泽平露出了一抹和善的笑容:“老伯,我们几兄弟是来小满镇游玩的,不小心迷了路,可否容我们进来歇歇脚?”
  王老头看着许泽平与陈灵一副书生打扮,再看看身后的周强与曾龙这人高马壮的模样,约莫猜得出应该是富贵人家出来的,他后退了两步:“进来吧,只是我这里可没有什么好招待你们的。”
  “哎,谢谢老伯了。”
 
 
第247章 青云路47
  “天气怪冷的,来灶屋烤烤火吧。”王老头拄着拐杖打着油纸伞走在前头,许泽平四人慢悠悠的跟在他后面。
  许泽平看着不大的小院,虽说小,但收拾的很干净。
  成堆的木柴被堆积在灶屋外头,袅袅的青烟从烟囱飘入混黑的高空。
  “老头子,是谁来了?”一个穿着破旧袄子的老太从灶房中探出头来,见着王老头跟着四个年轻汉子,惊恐的缩了缩身子,又将脑袋缩了回去。
  “老婆子年轻时候,有些不好的遭遇,就害怕生人。”王老头将半掩的灶屋门推开,先一步跨进去。
  许泽平听着王老头这话,若有所思,不好的遭遇?
  随后四人一前一后脱了蓑衣,跟着王老头进了灶屋。
  王老头坐在灶门烧火,王老太沉默的低头切着土豆,将三个土豆切成了两半,放到蒸笼中去蒸...
  而许泽平四人各自找了个小凳子,围着灶台烤火,将烧火的王老头拥护在最中央。
  土豆是高产食物,按理来说,只要好好育苗、小满镇是应该不会出现饿死的情况。
  许泽平仗着自己的视力好,瞄了一眼王老太切成两半的土豆,额,不大,只有婴儿拳头大小。
  “老伯,灶屋外的那些木柴够你们过冬吗?”许泽平懂得利用自己的皮相好,讨巧的露出了长辈们最喜欢的笑容。
  “那木柴啊?”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王老头看着许泽平那乖顺的笑容,自然也不好冷着人:“那是远远不够的,年轻人,我们这里很冷的,过了十月份温度就猛然下降,缸子里的水都会结冰的。”
  “过了十月份就开始大降温了?”许泽平看过宗卷记载,自然晓得岭北是怎么个情况,正常是九月初或者是中旬开始冷,十月开始大降温,一直到第二年三四月份开始回春。
  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五月份才能够水稻育苗,六月份才开始插秧,七八月份秧苗开始成熟收割。
  回春的时间太晚、寒冷的时间又太早,让他们只能够收种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本就来不及种植。
  南方早稻成熟的时间是七月上中旬、中稻是九月中下旬、晚稻是十月上中旬。
  许泽平装傻的说道:“那你们的粮食岂不是不够吃?”
  说起粮食,王老头沉默的拿起了身边的焊烟,重重的吸了一口然后又吐了出来:“小娃子,你不是北方人吧?”
  “是啊,老伯。”许泽平嘿嘿一笑,实诚的说道:“我是从南方来的,对你们北方十分的好奇,这不就邀着几个兄弟出来逛一逛,哪晓得迷路了。”
  “南方好啊。”
  说起南方,王老头就想起了村长说的南方的粮食都是吃不完的...要是有机会了,他也想去南方看看。
  “我年轻的时候这里夏季雨水充足,我们这儿啊,靠着这土豆混着些粥食还能够吃饱饭。”
  就在许泽平以为王老头不在说话时,他又吸了一口旱烟,幽幽的开口:“这些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夏季总是不下雨,雨水不足,种植的土豆收成不好,粮食自然就不够吃了。”
  岭北气候原因,土豆育苗与水稻育苗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种植的时间自然也是一前一后。
  豆苗五月中下旬,水稻是六月上中旬。
  夏日雨水不足,他们的重心会下意识的放在水稻上头,这样..很多豆苗因为缺水旱死了。
  一些活下来的豆苗,收成也不是很好。
  土豆不但少,且个头还小。
  听完王老头的话,许泽平对于这里的情况也大概了解了。
  “小娃,吃口热乎的吧。”
  王老太摸了六个瓷碗出来,一个碗里舀了瓢米粥。
  王老头挨个将碗递到几人的面前,最先递给的就是搭话的许泽平。
  许泽平看着稀稀拉拉的米粥愣了一下,随手接过了王老头递来的瓷碗:“谢谢老伯。”
  王老头分了粥后,又从蒸笼里拿出那分成两半的土豆,给他们一人分了半边。
  许泽平左手拿着粥、右手拿着半个土豆,心里是热乎乎的。
  “吃吧,小娃。”王老头喝了一口热乎的米粥,说道:“天冷,吃两口热乎的正好暖暖身子。”
  说实话,在大景十多年来,除去乡试中难以咽下的馒头,这可以说是他最为简朴的一顿了。
  但是喝着这没有几粒米的粥食,他的眼眶是湿湿的。
  咬了一口土豆,沙糯的口感,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因着王老头点出了许泽平南方人的事实,为了更好的贴近事实,陈灵三人就没有开口,保持着沉默。
  身为底层的官吏,知道百姓苦。
  他们更是知道这几个土豆代表着什么。
  听着屋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王老头开口说道:“看样子今晚上大雨是难得停了,小娃,你们就在我家歇一晚上吧。”
  “那就多谢老伯了。”
  “睡前泡个脚会暖和一些,小娃,你们泡个热水脚吧。”
  王老头说着就将王老太支出去找洗脸泡脚的盆,许泽平看着走路不利索的老太,马上起身说道:“老伯,你告诉我们放在哪里,我们自己去就成。”
  陈灵劳碌一日早就熬不住了,在泡完脚的时候都是哈欠连天。许泽平看着他这样,就让周捕头送他去睡觉。
  许泽平觉得精神头还不错,就坐在灶前靠着余温和王老头唠家常。
  从王老头这里了解到了他家的人员以及他们这个村里的情况,王老头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没养大、三岁的时候病死了,老二是个女儿,老幺是个儿子。
  为了儿子娶亲,将老二卖了。
  老幺娶亲后,他们两口子除去农耕时候会在家里务农,其他时候就带着婆娘去镇上讨生活。
  王老头的儿子在镇上做店小二,他儿子的婆娘就给人洗衣服。
  而他们这小王村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要一直等到实在找不到活计了,他们就回来过年节。
  小王村大概有三百多人,约莫有七十户人家,是个小村庄。
  “老伯,明日的时候,可以去看一下你们田地吗?”许泽平笑眯眯的说道:“我对你们北方的田地挺好奇的,我在南方的时候,可是听说你们这里都是黑土地,土质都肥沃极了。”
  “哈哈哈,哪里来的黑土地。”王老头哈哈大笑,“要真是有那么肥沃的黑土地,我们还至于吃不饱饭吗?不过让你去看看,也是没有问题的。”
  次日卯时三刻,许泽平从暖和的被窝中爬起来。
  瞅了一眼还呼呼大睡的陈灵,伸了一个懒腰,推门走出了屋子,去后头的茅厕解决了一下三急问题。
  王老头的小院不大,除去灶房,也就睡觉的屋子就三间,王老头夫妇一间、还有一间是他们儿子儿媳的屋子,许泽平四人自然也不是不知趣的,所以四人挤在了后头的罩屋。
  “大人,您起来了?”周捕头见许泽平从茅厕出来,压了嗓音打了招呼。
  “嗯,我等下跟王老伯出门转悠转悠,你们就别叫陈灵起床了。”许泽平将自己的安排告诉周强:“等转悠回来,过个早,我们就去下一个村子。”
  “是!”
  “还有,记得往枕头下压点碎银子。”
  许泽平当然也知道周捕头他们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出发前交代了,但凡是对公花的银子,只要合理都可以回去报销。
  陈灵一觉醒来都辰时了,他舒服的伸了个懒腰,挠了挠头走出门,看见在帮王老太劈柴火的周捕头,打了哈欠:“周哥,大、大人呢?”
  王老太听着陈灵的口音,抱柴火的手僵了一瞬间,马上又反应了过来,若无其事的从周强身边将劈好的柴火往柴堆边抱。
  周强是个练家子,眼神敏锐,他自然也注意到了王老太的不自然,回头瞪了一眼陈灵。
  这时,陈灵才反应过来,尴尬的摩擦着双掌,然后讪讪走到灶房打水洗了一把脸。
  至于许泽平这头,他跟着王老头从村头一直转悠到了村尾的后山,看着后山一丘丘梯田,大概也知道问题所在了。
  岭北并非他想象中的平原,这里气候类似蓝星的东北,但是地势却是类似广西丘陵地貌...
  一丘丘的梯田好似龙脊,却是很美。
  但是美不能够当饭吃,夏季一旦干旱,只能够靠人力从村头前面的河流挑水过来灌溉梯田中的秧苗。
  许泽平扭头在看向与梯田平齐的地,同样是这样的情况。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的开出渠道引河水到村后山来,在建造出灌溉田地的水转筒车。
  开渠引水好办,许泽平跟着岑先生造船,也接触过水利这方面的东西,只要画出小王村的平面图这些,他就能够算出合理的渠道。
  主要是水转筒车,许泽平也只是见过,具体的数据他还得去摸索一下。
  小王村的问题和思路,许泽平已经知道了,等到他回到王老头的家中想要记录下来之时,才发现没有带笔墨纸砚。
  额,这还真是个尴尬的问题呢。
  头一次,许泽平也暗自羞恼自己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最后他们兵分两路,许泽平和曾捕快赶往下一个村落,陈灵以及周捕头回镇上去笔墨纸砚。
  等到许泽平他们离开后,王老太在收拾床榻时,摸到了一角碎银子。
  她颤颤巍巍的拿着银子找到了王老头,又将今早上陈灵喊大人的事情说了出来...
  王老头拿着旱烟的手哆嗦了一下,他们这是要遇上好官了吗?
 
 
第248章 青云路48 (捉虫)
  许泽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小满镇二十七个村都寻访了一遍,二十七个村子基本上遇到的问题都是和小王村差不多,因为夏季少雨,庄稼干涸、他们只能够顾上一头,另外一头就顾不上了。
  为何说差不多,而不是一模一样?
  因为有十七个村子的河流就在梯田下方,只需要造出水转筒车就能够帮他们解决最大灌溉问题。
  而剩下的九个村子,和小王村一样,需要挖沟引渠,将河流引到梯田下方。
  寻访完成以后,许泽平并没有回岭北县城,而是就住在小满镇上,他时不时会去观察小满镇河流的动态。
  二十七个村落共用的是辽北州的母亲河辽河,辽河从岭北而下贯穿整个辽北州。
  辽河源于辽河山脉,自岭北、岭河一分为二,岭河占据了辽河的主河流,岭北占据了辽河的第一支流。
  这也是为何岭河县比岭北县富裕的缘故,虽说两地的气候环境差不多,但是岭河粮食总量却比岭北多出一倍。
  许泽平寻访小满镇地势最高的高山村时,曾经爬到高山村的后山上,向岭河县的方向瞭望,就发现岭河县的百姓比岭北百姓聪明多了,他们的耕田是依着河流而生的平原,而他们住的地方是在丘陵高地之上。
  耕地在平原上,辽河汛涨期时,确实有被河水覆盖耕田的可能。
  但许泽平翻阅岭北水利典籍,发现辽河的汛涨期多数是在四月中下旬天气回暖、冰层融化之际。
  这就完美的与岭北、岭河的农耕时节所避开。
  逼近寒冬,辽河也渐渐到了枯水期,许泽平明显发现小满镇这一条东岔河的水汛变小。
  他知道适合挖沟引渠的时机到了,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他将九个村子最适宜河沟的方向和宽度设计了出来。
  此时已经到达了十月中旬。
  小满镇已经被冰雪所覆盖,昨日傍晚他又去观察了一下东岔河,如他所预期的那样,河岸两边已经干枯。
  他们最先要将东岔河这条岔河的水引入小王村前那条溪流,让河流水与溪水融合为一,一端通向小王村的后山,一端通向大王村后山的溪流...这么依次挖通汇合,才能够保证水源最缺的高山村,人们能够用到足够多水流。
  但是这是一项大工程,必须所有人都掺和进来才行。
  不然许泽平没办法保证,能够在明年河流汛涨期来临之前,完成这项工作。
  “陈主簿呢”
  半个月的赶数据,使得许泽平推开房门那瞬间还有些恍惚,看着站在门口的周捕头问出了这个问题。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