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不少的大户人家,他们也是挑出庶女送去书院读书,嫡女还是留在闺中继续当成大家闺秀来养。
这对于不甘心日后只能嫁去大户人家家中当妾的庶女们来说,能够去京城大学读书,未尝不是一条好的路子了。若是日后能凭自己的本事当一个女医官,对她们来说并不比只能给人当妾这一条路差了,因此不少庶出的姑娘都是自愿去京城大学学医的。
另外,官府还从民间招了一批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到京城书院去学医。
为了鼓励女子学医,京城书院这次特招的女学生还是免去束脩和食宿的,只要人去了书院,学成之后还能由书院安排到医院去做事,以后拿的是朝廷的俸禄。这对于出身普通的姑娘来说,是她们想也不想敢的好事了。
京城的热闹闹了一阵后,京城大学医学院开了两班特招的女学生班,一群姑娘们正是开始了学医之路。
***
不久之后,国公府这里收到了京城的来信。
国公府的大管家见是他们七爷派人送回的信,拿了信就到了他们国公爷住的院子来,“国公爷,七爷来信了。”
“拿来给我吧。”坐在躺椅上的老国公伸出手。
大管家双手把信放到他们国公爷的手上去。
老国公握住手里的信,看了一眼封面上的字,认出是么子写的字,就把信封口拆开,从里面拿了一封信出来。
从头到尾把信看了一遍后,老国公的面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站在一旁的大管家见到他们国公爷面露思索,也不敢打扰主子想事情,就只是安静的站在这里。
过了一会,老国公把信收回了信封中,对站在一旁的管家吩咐道:“让人准备马车,我要去一趟蓟县。”
“是,老奴这就去安排。”大管家也没有问主子为何想去蓟县,应了一声后,就退下去了。
***
就在老国公坐着马车去往蓟县的路上,远在上京城皇宫里的韩凛刚拿到兵部尚书亲自送来的一件新兵器。
兵部尚书见到他们陛下拿着弩枪箭在看,一脸紧张的提醒道:“陛下您可小心,千万别伤着自个了。”
“放心,朕又不是个傻子,难不成朕还会拿着弩枪箭对着自己射了不成?”韩凛欣赏完手里弩枪箭之后,一手握着拖把,用枪头对准了不远处离着的靶子,扣下了扣把。
“倏倏倏——”
一支接着一支的铁箭飞射而出,扎在了不远处的靶子上。
好险,还好没有脱靶,不然他面子就丢大了。
“嗯,不错。”对自己打出的靶数还算是满意,韩凛放下弩枪箭,回头喊站在身后看他的媳妇儿:“秋白你也来试试。”
闻言傅秋白就走了过来,接过韩凛手里递来的弩枪箭,就见他毫不犹豫的抬起手,对着不远处的靶子扣下了扣把。
几支铁箭连着射出,全都中靶心。
“啪啪啪……”韩凛配合的鼓起掌,“相当漂亮!”也就只有他媳妇儿才能射出这么一手全十的好靶了!
傅秋白把弩枪箭放了下来,回头就对上了一双带笑的眼睛,两个人的目光隔空对视。
韩凛不是一个擅长用兵器的人,倒是他们家媳妇儿对各种兵器都有所了解,所以他就询问自家媳妇儿用后的体验如何,“你感觉这个弩枪箭用起来的感觉怎么样?”
“比上回送来的好多了。”傅秋白对这次送来的弩枪箭也表示了满意。
“陛下您看?”兵部尚书这是询问他们陛下的意思,如果这个弩枪箭好的话,他就安排工匠多打造一些出来了。
韩凛看着这个弩枪箭,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朕这里倒是有个想法。”
“陛下请讲。”兵部尚书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我们这个弩枪箭一次只能放三根箭,换箭的空挡就很容易让敌人找出机会反击我们了。你们说,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箭做得更小一点?然后把小箭装进一个盒子里,每次扣动扣把的时候,铁箭就掉入枪管里,沿着枪管推射出去呢?”韩凛拿着手里的弩枪箭,跟兵部尚书讨论能不能把他们的这把弩枪箭做成真正的枪了。
听他们陛下这么一说,兵部尚书就明白他们陛下的意思了。
傅秋白的面上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如果是命中要害的话,不管这个箭是大还是小,都能瞬间就要了敌人的命。你们说是吧?”其实纵观他们的历史,弓箭在很早就出现了。但是为什么他们国家的兵器一直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呢?是他们这个国家的人的脑子不好吗?
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他们这个民族的人一直都是十分勤恳,和善于思考的人。
只是,人太习惯了一种东西,和在同样的一种思维里,就很难以在这件东西上做出太大的突破。韩凛现在要给的,就是一个新的灵光给这帮人,希望能由此推动他们国家武器的进步,而不是让一个东西一直停留在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之前了。
“陛下您的这个想法……”兵部尚书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不得不说他们陛下说的这一点是没错的了,兵器不在乎大小,只要命中要害,就是一根针都能要人的命,“臣回去跟兵器坊里的工匠们聊一聊,稍后再给陛下您答复,您看可以吗?”
“行,等你的好消息。”
“臣告退。”
“等等。”
在员工要走之前,韩凛又把人喊住了,吩咐了一句,“这个弩枪箭造得也是可以的了,就先让兵器坊里的工匠先造一千把出来先吧。”
“参与造出这个弩枪箭的所有工匠师傅们,大师傅每人就赏银百两,其余的工匠就每人赏银三十两吧。你写个条子让人到户部去领银子,今日就发下去给大家。”
“是,臣这就回去安排。”兵部尚书应道。
“另外的话,你跟底下的工匠师傅们说,只要有人能造出朕所说的弩枪,朕给赏银两百两一个人。哪怕是提出想法,只要有效的也算,一个想法赏银三十两。”韩凛向来是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的人,只要钱给到位了,员工们没什么是不能给老板造出来的。
“是,臣回去一定把陛下您的意思交代下去。”兵部尚书拱了拱手,就领着他们陛下的意思退下去了。
至于员工带来的这把弩枪箭,韩凛就留下来了。
第446章 南北通路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一年多。
三月刚过完,一道匆匆的脚步声往皇宫里进来。
御书房的门口这里,小福子进来里头传话:“主子爷,蔡大人在外求见。”
“哦,蔡大人来了啊?让他进来吧。”里头传出一个说话的声音。
“是。”小福子应了一声就往外出去了,没一会儿带了一个官员进去御书房见他们陛下。
蔡文宣进了御书房给他们陛下和皇后殿下行礼道:“臣参见陛下,参见殿下。”
“臣不负使命,完成了陛下您三年前交代的任务,从上京到忻州的官道于半月前连通了。”三年前蔡文宣被调到路桥建设司去担任了司长一职,从此就开始了在外修路之路。这三年多以来,路修到哪里,他人就跟到哪里去。
这日子要说苦不苦?那自然是苦的。
但是当这条官路连同的那一瞬间,他们所有人都为这三年多的时间以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都是感到值得和骄傲的。
在南北官道一接通的第一时间,蔡文宣就往京城赶回来,想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带回给天子。今日他刚到京城,连家都还未回,人已经在这宫里头了。
“辛苦你了,也辛苦你们所有人了。”韩凛看着和三年前相比,黑了也瘦了几圈的员工,就知道这三年的修路并不容易了。
“能为陛下您分忧,是臣应该做的。”蔡文宣回道。
韩凛对这个员工的态度很是满意,见人还弓着身站着,他说道:“你起来说话吧。”
“谢陛下。”蔡文宣应了一声后,才站直了一点腰。
“坐,坐下来说话。”韩凛指了指对面摆着的椅子,让员工坐下来说话,还示意一旁站着的侍女上茶。
蔡文宣又道了一声谢之后,才到他们陛下指着的位置去坐了下来。
接到他们陛下递来的意思,侍女把茶水和点心端了上来就退到了一边去候着了。
待到端茶来的侍女退下去之后,韩凛看着对面坐着的员工,说道:“朕前两日还与秋白说你快回京了,没想到一说你就回来了。”
“你这是刚到京城吧?”
“是,陛下,臣刚到京城,就赶着进宫来见您了。”蔡文宣小心的拉了一下自己的衣摆,刚才进宫进得急,他也没有来得及先回家去换一身衣服再进宫来见他们陛下了。
后面韩凛又问了一下在修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等等,和员工闲聊了两句话,知道员工外出修路几年都没有怎么回过家,就放人回家去了。
在韩凛与蔡大人说话的期间,傅秋白并没有怎么开口说过话,就是坐在这里听着蔡文宣说而已。
其实他们没说的是,早在几日之前他们已经收到消息,得知南北的官道连同的事情了。消息还是忻州那边用海东青送到京的。
两年前严臻那小子派人送了两只海东青到京给他们。这几年他们与北边那边的联系都是靠两只鹰来传递,传递消息的速度也比靠人力来传递的速度快了许多。
待到员工出去之后,韩凛才跟坐在他旁边的青年说话:“现在路通了。我们这边安排人先迁过去的计划,也可以安排上来了。”
“嗯,那就安排吧,也是时候了。”傅秋白点了点头,他们等了这么久,就是等这一天了。
距离他们原定迁都的时间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一年半听着挺长的,但是如果从人类迁徙这么一个大工程来看的话,这个时间并不算是长了。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燕北那边一直在搞房屋和基础建设。而京城这边的话,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停下来,就等着迁都去燕北去了。就算是上京城往后不是皇都了,但是这里也是作为一座重要的城市,以及一个重要的枢纽而存在的内陆城市。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上京城外的作坊也如雨后春笋一样的长了出来。城里除了已有的国子监和京城大学这些高等学府之外,还开办了一所男子技术学院和一所女子绣学院,以及一所女子医学院。
女子医学院是从原先的京城大学女子医学班独立出来的学院,这所书院只收女学生。并且这所书院里的所有支出,都是由朝廷支持的,只要进去这所书院里读书的姑娘,不仅不由交束脩,还不用交食宿费。进去到这所书院读书的姑娘,只等学满三年或五年就能毕业出来,由书院安排到医院去当女医工,还享朝廷俸禄的了。
因此在这么优渥的条件之下,不少普通平民都愿意把家里的姑娘送到女子医学院去学医了。大户人家里头那些叛逆的姑娘们,更是包袱一卷就跑去学医去了。
京城的这些安排和发展,都离不开朝廷的规划,其实这里头大多都是天子的意思。
这也是韩凛与傅秋白,以及朝中的官员们商量之后所决定下来的事情。往后上京城会作为皇城的大后方,万一新都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旧都这里就是他们的退路了,所以即便是朝廷搬到新都去,旧都也不能从此荒废了,这里依然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继续运转。
正是朝廷的这个安排,让上京这里的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并不会从此就放弃他们这里。因此那些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不舍得离开旧都的老人们,就决定继续留在这里生活了。也有一些喜欢旧都这里的年轻人是愿意继续留在这里的,毕竟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有些人没有这个勇气,他们就希望留在自己生活惯了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想到新都去看看,大不了日后再回来就是了。
***
三月初十的这一天,城门口张贴了几张新告示,和新告示一起张贴出来的还有新都的城市建设图。
“告示上面写的什么啊?”
“告示上面说想要去新都的人,可以先从房管司那边去购买新都那边的房子。”
“房子我们都没有去看过,怎么知道位置好不好啊?”
“那几张图上面有标出了房子所在的地区,去看就知道了。”
“哦……那我怎么知道他们的房子盖得好不好啊?”
“这我就不知道了。你要是怕房子不好的话,可以等去了新都再看看呗。不过上面说了,如果现在先买房子的话,可以在原有的价格上打八八折,也就是一百两的房子,现在买就只需要八十八两而已。”
“还有这么好的事啊?”
“……”
很快的城门口这里就聚满了人。
还有一排房管司摆的桌子在这里,房管司的官员们坐在这里等着人过来登记购房。
房管司是户部下设的新司,目前是专管迁都购买一事的衙署,日后大概也会专门的管整个大召所有地方的房屋购买事宜。
有不少的人在那边看完了告示之后,就过来购房处这里打听在新都买房的事情。房管司这里也专门安排了不少人员过来,专门负责接待和给不懂的百姓解释在新都购买房屋,遇到的所有问题。
第一到登记处这里来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他过来就问出了自己很担心的一个问题:“要是我现在买了新都的房子,到时候去看了之后觉得不合适的话,可以退的吗?”
“这个自然是可以的了。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房管司也出了对应的政策,若是购买人觉得所购买的房子不合适,从购买之日起的三百天时间内,可以原价退回房子给我们。当然,是在房子没有破坏和损坏的前提之下。”房管司这边负责接待的官员解释道。
“哦,这样啊。那你们上头说的,这些房子只有一百年的居住年限。那不是等以后我的子孙后代们长大之后,不就没地方住了吗?”这也是男子最不能理解的一点了。
“这是考虑到房屋的居住年限问题,才设下的时间的。房屋跟人一样,都是有寿命限制的。若是一百年之后,这些房屋破损了,朝廷会以合适的价格从你们的手上,把这些房子购买回来的。所以你们不用担心说,住了一百年之后,房子没有,钱也没有。以后若是朝廷把这些房子收回来,必定是推了旧房重建的,你们手上拿了钱,也可以再购买新居不是?”见来人还有些犹豫,房管司这里的人还说了一句:“现在新都的房子这么便宜,就算是只能住一百年,以这个价格能买到的房子,还是很划算了的,你说是吧?”
271/310 首页 上一页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