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收一茬,收完再重新种,那不行,我家是等不了的。”
众人议论纷纷,洛大有却突然笑了起来。
“大有,你笑什么?”
“甘草确实是多年生植物。”
洛大有摆摆手,“怪我怪我,上午开会大人讲了好多,还有药师也讲了好多,咱这脑子,传话都传不全。”
“三爷,大伙们,是这样的。”
“一年收的草药也有,药师讲了像什么板蓝根、天麻、半夏都是的。这次官府给咱准备的种子也有好几样呢,但最多的还是金银花、连翘、甘草这些。”
“知州大人的意思是,不建议咱将全部田地拿出来种药材,可以先分一部分来种,至于为什么推荐种这些呢?大人考虑的较为长远...”
有人听不下去了,“大有,你能不能说快点。”
“对呀,说重点啊,怎么个长远法?”
洛大有干了碗水,“你们别着急,
听我长话短说。”
“先说金银花和连翘,你们在山里见过吧,可以长很大的,喏,像这树一样,能活几十年呢!每次采摘只摘它的花就行。”
“药师说了,金银花长得很快,一年就可以采收,三年直接爬满墙!虽然第一年花不多,但第二年直接翻几翻,第三年盛花期,再翻一翻,往后几十年,那岂不是钱自己从树上掉下来吗?”
“甘草呢,可以种在金银花的行间,这样既不占地,浇水施肥还能一举两得。除它之外,还有半夏什么的,好些药材都可以跟金银花套种。”
“按大人的话说,这种模式,能提高,哦,提高经济效益!”
洛二:“那...”
三爷举手打断洛二想说的话,“知州大人还说什么了,大有你继续讲。”
洛大有想了想,“保险起见呢,就先用部分田地种药材,留一部分粮食,等一年后金银花、连翘能带来稳定收益了,剩下的田地干什么都好说,之所以不让我们直接大面积种植一年生药材就是担心没保障。”
“知州大人说,咱陇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打造成草药之乡。”
“不过草药千万种,咱不能一开始就啥都种,要先集中种出几样,便于处理和售卖。”
“否则一上来就种类繁多,可种的人少,产量低,整个半吊吊不利于今后发展。”
洛大有端起碗又喝了一口水,“差不多就这些,没别的了,三爷,您怎么看?”
洛三爷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大人思虑周全,这么看来,我也没什么问题了。”
洛大有对众人说道:“各位乡亲们,我想大家都听明白了,好好商讨一下吧。”
人群顿时爆发了激烈的讨论,大家七嘴八舌,众所纷纭。
要承担风险的事,多数村民还是犹豫不决,心里没底。
有人凑到洛三爷身边,“三爷,您是咱村辈分最高的,也有见识,这事儿到底可行吗?您给个准话呀!”
“我觉得可行,也不能给你打包票呀,这事儿是自愿的,还得你们各家自己决定。”洛三爷捋着一把花白胡子。
突然,洛三爷扭过头,凑近那人笑了笑,“实在不行,你在院里种上一颗金银花算了。”
“那不行,万一大伙儿都挣钱了,那我岂不是亏死。”
“哈哈哈哈~”
洛三爷拄着拐杖站了起来,“行了,知道大家的担忧,我先表一下态度。”
“草药如果种成肯定是挣钱的,这不用我说,大家自个儿心里明清,而咱们怕的事情呢,官府也都替咱想到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事儿可行,我家愿意种三亩地,大有,你记一下。”
洛二说道:“三爷,竹哥他们都没回来呢,您也不跟他们商量下。”
“有啥好商量的,这事儿我个老头说定了,他们还敢不听?”
洛三爷拄着拐杖走出了人群,“不说了,天儿凉,我先回去了。”
洛大有走上前扶了一把,“行,那您老慢些。”
洛三爷作为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一番话说进了大家心里去。
村长洛大有郑重说道:“官府已经把种子拉回来了,请了好几位药师、药农就在衙门住着,人家也去咱们地里看过了,说是能种。”
“陇州已经不是曾经的陇州了,城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没去看过也总听过吧?这事儿呢,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就算咱不种,官府也能找到其他人种。”
“我就不信了,师父都请来了,咱祖祖辈辈生活在田地里的,还能学不会种草药?反正别家能种成,我家一定也能!”
总有倔强的人坚持问道:“那万一官府找的人不好好教,要是咱就死活种不好怎么办?”
一名坐在压水井边石台上的少年站了起来,“如果真出现那种情况,肯定不止咱一家,若大伙都种不好,官府能看着咱这么多户人家交不上赋税还没饭吃吗?”
“陇州压水井七十八号,顺兴二十八年,岁在己巳,初春。”
“落款,陇州城州衙。”
少年念出了井身上的字,随即说道:“这口井给咱村带来了多大的好处,我想不用多说,知州大人全心全意为咱想,我相信官府,相信大人的决定。”
洛大有满意的点点头,“不亏是读过书的,牛仔真懂事。”
天色渐暗,洛大有挥了挥手,“不早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再说一遍是自愿的,大家回去想想,愿意种的来我家报名。”
洛大有说罢,率先离开,大伙儿也跟着一哄而散。
是夜,村里一片寂静,只偶尔听见声声虫鸣。
村长家亮着灯,一个黑影悄摸出现在门口。
咚咚咚~
洛二敲了门,发现门竟没关,于是直接推门进了去。
“大有,我...”
“嗯?”
好家伙,大晚上的,这屋里怎么满满当当都是人...
第129章 棉花采收
第二批秋土豆播种后不久, 棉桃裂开了嘴,毛茸茸的棉花终于绽放!
区区三亩棉田虽做不到一望无际,却也自成一方小天地, 像是秋风携着棉田提早入了冬, 这雪白盛开的景象足以让人惊叹。
除了叶如尘, 再没有人见过此番景象。
轻风拂过, 棉桃微微晃动,好像在和行人打招呼,让路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欣赏。
采收这天,一行人趁凉快早早赶到田地。
走到田边, 好几个人都直了眼睛。
洁白柔软的棉花团团散发着暖意,飘进了人们心底。
看着眼前的景象, 叶如尘竟有几分恍惚,亦觉得心旷神怡。
“这便是棉花?正如书中所写一般,竟然真的种出来了!”
织造司主事李室大人激动不已, 采了一颗棉桃在手中剥开,“哈哈, 不可置信,那西域进贡的棉布就是用它制成的!”
“正是。”叶如尘颔首。
顾父在旁也一脸喜悦,但因他是一点点见证这些棉花成长的,要比其他人冷静许多。
将棉花在手中揉捻撕碎,顾父问道:“织造大人觉得这棉花如何?”
织造司李主事连连点头,“洁白无瑕,柔软不僵,棉丝纤细, 回弹性强,甚好甚好。”
“保暖自是没问题, 用它填充被褥、冬袄最好不过。但这纤维过短,远不如麻葛蚕丝,用作织物可行吗?”吕小胜又问道。
“没问题!”
“我司也研究了好些时日,此前未见实物,心下确实存疑,如今看来,定能成功。”
李室正是兴奋之际,回答的很是果断,“再说了,那西域小国都能用此物织成布,我大燕人才济济,有何不能?”
“哈哈,还多亏叶大人慧眼如炬发现了此物,大人真乃我陇州之福,燕国之幸呀!”
李室连声称赞,叶如尘微微一笑拱手道:“织造大人谬赞了,不过凑巧发现种出来罢了。”
“只愿此物能尽快推广开,惠国惠民,造福百姓,纺织一
事,就有劳织造大人了。”
李室回礼应道:“叶大人放心,这本就是下官份内之事,我司自当竭尽全力。”
区区三亩地的棉花,顾父多带了些人,准备尽快将其采摘。
“大人,东西都带来了!”张一龙赶着车,带着竹筐、麻袋、手套等物姗姗来迟。
顾父领了一个竹篮,李室也掀起衣摆卷起裤腕紧随其后。
张一龙见状忙道,“织造大人,您不用动手,交给我们几个就好。”
李室摆摆手,“莫要阻拦,咱也是会下地的,况且这是陇州乃至大燕的第一批棉花,本官能亲手采收,是荣幸之至。”
“说的极是。”顾父点点头,表示十分赞同。
叶如尘笑了笑,提醒道:“四大织家今日齐聚织造司,织造大人可别忘了。”
再落魄的州府也不可能没有织户,陇州有四大织家,郑、吴、周、李。
不止是织户们,整个陇州城早早便听闻官府在种棉花,都十分好奇。
如今棉花采收,莫说四大织家,估计有间报社的访事员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衙门收了棉花不可能自己留着,肯定要送往织造司,四大织家得了消息早早便约了李室。
“没忘没忘,不着急,过会儿就回去。”李室明显愣了一下,似乎确实忘了。
叶如尘颔首,又对着众人说道:“大家慢慢来,不用着急,张班头备的有茶水,累了就坐下歇歇。”
回过身来,叶如尘跟顾父和李室行礼告别:“爹,织造大人,那如尘就先行一步了。”
“嗯,你去吧。”顾父挥了挥手。
李室笑道,“叶大人不来一起光荣光荣吗?”
叶如尘勾了勾唇,“怪在下没福气,不能同你等一起光荣,织造大人加油。”
“行了,衙门事多,你也赶紧回去吧。”顾父催促着。
叶如尘点了点头,“小胜,我们走吧。”
“是,大人!”
吕小胜牵过马车,待叶如尘坐稳后,策马扬鞭,疾驰而去。
看着远去的马车,李室感慨道:“像叶大人这般勤勉的官员,在下已经很久没见过了...”
顾父愣了会儿,似是想到什么,轻笑出声。
中午小吏过来送了饭,时间匆匆而过。
短短不到一日,所有的棉花均采摘完毕。
果然人多就是力量大。
陇州织造司专门为棉花腾出了一间库房,做足了准备。
一车又一车的棉花接连不断从田间地头运送至织造司。
织造大人带着四大织家的人早早守在了门口。
板车刚推进门,众人就立刻围了上来。
麻袋的绳子被解开,一大包洁白棉花显现,伸手一抓,暖意十足,远比在田间更加直观的冲击感官!
“这就是棉花啊~”
织造司的人们一个个瞪圆了眼睛,仿佛第一次见。
啊,也确实第一次见。
“这...这棉花真的好软呀...”
众人惊讶万分,纷纷称奇。
郑家当家主母捏了一片棉花,用鼻尖嗅了嗅,“不止柔软,还透着一股清香。”
“织造大人,这棉花稀奇,作为新的纺织原料,不如让我家带一部分回去研究,为大人分忧?”周家来人直言道。
其他三家也不说话了,似在等李室回复。
见其不语,吴家老管事笑了笑跟着说:“我吴家也愿为大人分忧,若有成果定然第一时间像织造司报告,绝不藏私,不知大人可否割爱,让老朽带点儿回去试验试验。”
吴家说完,剩下两家也纷纷表示想带点回去。
李室轻哼一声,先前都说只来见识见识,就知道他们另存心思。
“本官便直说了,三亩地的棉花,就院中这么多,带走是万万不可能的。”
几家人不死心,想要再商量一番,哪怕一麻袋也是好的。
织造司还要指着四大织家呢,李室既不想得罪,又不愿多做纠缠,直接将叶如尘搬了出来。
“此事没商没量,就算本官同意,知州大人也不会同意的。”
果然,一提到叶如尘大家都熄了火。
“李大人,棉花一事,不知知州大人是如何想的,可否透露一二?”
只要不抢棉花,什么都好说,李室言道:“棉花推广势在必行,且定是从陇州开始,无论如果也绕不开四大织家,诸位放心好了。”
“只是棉花种子稀缺,这第一批棉花肯定是官府自留的,待剥离棉籽后,第二批起码也能种上几十亩,采收后少不了诸位的。”
几人听罢,心中有了底,也不再纠缠此事。
待众人离开后,织造司将所有棉花称重入库,共产出籽棉近800斤。
第130章 天子寿辰
棉花的处理与蚕丝、麻葛不同, 陇州织造司早早按照叶如尘的指点改造了一系列针对棉花的工具设备。
800斤的籽棉,经过处理,棉、籽分离, 只余区区300斤的皮棉。
剥离出的棉籽将全部作为下一批棉花种子, 织造司又给州衙送了回去。
李室看着满屋的棉花, 心中暗自叹息。
这么点儿东西, 别说分了,甚至都不够他们织造司霍霍的。
“这也太少了吧!怎么够用呢?”一位小吏说出了织造大人心中所想。
李室笑着摇了摇头,“好事多磨,再等两年未尝不可。”
89/114 首页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