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的他天天看这个小号未成年渣男在自己眼前晃,想起他给自己母亲受的气,就真的想把他掐死。
“怎么?你舍不得?”刘洪刚声音很温柔,但眼中满是不乐意,以及对楚招招的排斥。
张艳茹拽了下刘洪刚的胳膊,嗔道:“自然是有些舍不得,毕竟是我生的孩子。但为了洪刚你,我,我愿意。”
楚飞扬有些恶心,连忙端起咖啡喝了口。
不说别的,现在这些西餐厅咖啡馆都是外国人开的,最次也是留洋回来的人开的,用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咖啡豆,煮出来的咖啡确实很香。
这个点儿咖啡厅也上客人了,西点香气很浓郁,后厨的厨子都是外国人。
张艳茹找招待要了纸笔,真的写下了断亲书。
签了名字还让楚飞扬也签,表示以后她和孩子再也不会有关系。同时也暗示楚飞扬,以后无论楚家如何,也不能去找自己。
能给出这一万块,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楚沐晟小脸儿泛白,他虽然年纪小,却也懂事了。他和母亲并不亲,但不代表看到母亲写下断亲书之后,就不难过。
“妈妈,你真的不要我了吗?”小男孩再次问道,语气十分认真。
张艳茹不敢看楚沐晟的眼睛,只是道:“妈妈要有新的家庭了,以后,以后你就跟你爸爸生活吧。记得要懂事,不要让爸爸生气。”
她说完,站起身来,拉着刘洪刚的手臂,“洪刚,走吧。”
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扑腾的厉害,总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楚飞扬把钱和那张纸收起来,问楚招招,“牛奶喝吗?”
楚招招摇了摇头。他从小基本上没有喝过牛奶,刚才唱了一口,总觉得有一股子腥味,十分难喝。
等父子俩离开咖啡店,招待把那一杯几乎很满的牛奶端回吧台。
小孩儿不懂什么是好东西,但他喜欢喝牛奶啊。平时可没人愿意剩下这么一大杯牛奶,今天算是便宜自己了。
已经是大中午了,楚飞扬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找了家私人面馆走进去。
89年,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做生意,还开了馆子跟国营饭店竞争。
现在粮票已经逐渐停用,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了。但购粮本还在使用,超出粮本上的斤数再买粮食,会稍微贵一点儿。
但是那一点儿并不影响有能力的人开馆子,这条街算是市里比较繁华的街道,私人饭馆儿至少五六家。
已经非常多了。
楚飞扬点了两碗茄子卤面。一碗两毛五,不贵,面条是三合面的,碗很大,上面盖着厚厚的一层茄子卤,卤子里还带了肉末。
招招早就饿了,埋头开始吃。对他来说能吃上一碗三合面茄子卤面条,都是非常好的。虽然现在改革开放,农民有了自己的地,但也舍不得吃细粮。
一个月能吃上两三回面条都已经是不错的生活了,大多数时间仍旧是吃苞米面儿饼子窝头,或者蒸的红薯土豆。
楚飞扬吃了口,蹙眉。
三合面比例不对,导致面条不够劲道爽滑。茄子卤炖的时间太长,入口稀烂绵软,没有任何嚼头。就算有肉末,但是肉末也没有经过处理,散发着淡淡的腥味。
这碗面在他看来,还不如他徒弟入行第一天煮的面能吃呢。
但在如今,似乎已经算是极好的东西了。小小的面馆里坐满了人,都在埋头吃面,吃的很香。
楚招招自己吃了一整碗的面,这可是大碗,但是他都吃光了,汤都喝的干干净净。
一抬眼,看见他爹碗里还剩下不少,“爸,你咋没吃完呢?”
楚飞扬咽下嘴里的面条,一言难尽。总不能说是因为自己太挑嘴儿,实在吃不下这么难吃的东西吧。这话若是在他那个年代说,顶多就是骂小面馆厨子手艺太潮了,没本事开什么馆子。
但在如今,这话说出来很容易被揍。
什么成分的人啊?面条都觉得难吃?
楚飞扬也不敢细品了,三下五除二把面条都吃光,“走吧,赶紧回家。”
包里还放着一万块巨款呢,不赶紧回去不放心啊。
他来的时候拎着个面袋子,里面放了晒好的红薯干。因为张艳茹爱吃,家里收了红薯就会把小薯仔都留下来,洗干净,三蒸三晒做出红薯干,又甜又糯。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给张艳茹寄上不少红薯干,让她在学校里留着慢慢吃。
这次拎来了十来斤,不过一根都没有给张艳茹,里面塞上那一摞钱,又被拎回来了。
回去的公交车上人不多,楚沐晟挨着窗户坐,没一会儿就垂下头,哭了起来。他似乎才刚理解张艳茹的意思,以后他就没有妈妈了,连一点儿盼头都没有了。
楚飞扬也没有哄。
他又不是倔老头,可没有把楚沐晟真的当儿子养。让他多受点打击也挺好的,省得以后不懂得人情世故,一颗心都歪着长了。
等到了镇上,楚招招眼睛都哭肿了。他可怜兮兮的拉着楚飞扬的手,“爸爸,妈妈真的不要我了吗?”
楚飞扬点点头道:“对,她嫌贫爱富,嫌弃咱家里穷。家里这几年砸锅卖铁供她上大学,结果她攀了高枝儿,打算嫁给别的有钱人了。”
他说完这些,看着楚沐晟的表情。
小孩子还不太懂什么叫做嫌贫爱富,毕竟村里基本都不富裕,楚家已经算生活的很不错的了。
不过小孩子也有了好胜心,吭哧吭哧的哭,边哭边道:“她怎么能这样呢?以后如果我赚了钱,一分都不给她花。呜呜,我再也不想妈妈了,我没有妈妈!”
看着他这幅样子,确实有些可怜。
楚飞扬不耐烦的哄了两句,“每次都考倒数的人,是赚不到钱的。你看你又瘦又小,出去捡垃圾都抢不过别人。”
小孩儿哭的更惨了,几乎就是从镇上一路哭到了村里。
楚妈妈见孙子哭着回来,又没有看到张艳茹,心里似乎已经有了判断。她搂着孙子,担忧的看着自己三儿子。
老三脾气倔,当年就认准了张艳茹,死活不听别人劝,非要把张艳茹娶了回来。这么个人娶回家,那就跟娶了个祖宗似的,什么活儿也不干,洗脚水都是自己儿子伺候。
生完孩子又闹着要上大学,考了两年才考上,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过。
那时候,楚妈妈就知道,这个儿媳妇自己留不住了。但是看儿子仍旧一腔热血的等着,心里又急躁,又难过。
“奶奶,妈妈不要我了。”楚招招看见楚妈妈,嚎啕出声。他忍了一路,终于忍到可以放肆大哭的时候了。
“没事,妈妈不要你,奶奶要你。奶奶和爷爷都疼招招呢。”楚妈妈搂着孙子,找了毛巾给孙子擦脸,再次担忧的看着儿子。
楚飞扬不在意的摆摆手,“妈,我没事。这么多年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下来了。张艳茹攀了高枝,我也懒得强求什么,就这样吧。”
这时候天还没黑呢,哥哥嫂子和弟弟都在地里忙乎。地里种了苞谷和大白菜,都得伺候着。
“锅里有绿豆汤,”楚妈妈想要说什么,但是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口。
楚飞扬盛了一碗绿豆汤,吨吨吨的灌下去,总算舒畅了一些。
楚妈妈是个十分传统的农村老太太,平日里对家里孩子十分温和慈爱,但是对外也十分泼辣。曾经有人偷过楚家种的菜,楚妈妈站在大当街骂了好几天,那叫一个难听。
“妈,”楚飞扬从面口袋里掏出那一万块,“红薯干我带回来了,不想给白眼狼。这是张艳茹给的钱,说是赔偿咱家的。还有断亲书,您可得放好了,万一以后她没孩子想要回来抢咋整。”
楚妈妈见老三脸上确实没有伤心的表情,总算松了口气,怨道:“咱家对她多好,谁家儿媳妇进家门什么活儿都不干的?平日里饭瓢不摸水瓢不拿的,真当自己千金大小姐了。读了几本书,一点儿事都不懂。书都读到狗肚子去了。”
“行了妈,懒得说她。”楚飞扬拽了长条凳子坐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这个钱咋用。”
“还能咋用?这几年你哥哥嫂子没少跟着受罪,那点儿出来补贴他们。剩下的……给招招留着,以后娶媳妇。”
楚飞扬心说真等楚沐晟长大了娶媳妇,这点儿钱可不够。再说了,他娶媳妇管自己什么事?
“我想辞职,用这个钱买个铺子做小生意。”楚飞扬淡定道:“妈,我不想做临时工了。”
第003章 楚氏包子铺
在八十年代,有一份工作那是人人都羡慕的,哪怕就是一份临时工的工作,也会让人眼热。
楚飞扬这份镇上钢管厂食堂临时工的工作,还是他爹耗了人情,花两百块买来的。
老大老二没咋上过学,下地是一把好手。老三初中没读完,又非得娶一个大自己四岁的女知青。家里人拗不过他,一想娶女知青也没有给彩礼钱,干脆添了点儿给他买了个临时工。
食堂的工作人人羡慕,虽然是临时工,那也是有油水捞的。
每天卖剩下的饭菜都会被食堂里的人分了,最差了也能份上一勺炒咸菜和几个饼子窝头。食堂里大师傅都吃的肚皮溜圆,算是这个年代很难见到的胖子了。
这么好的工作,说不要就不要了?楚妈听了直接给儿子糊了一巴掌,“想什么呢?那可是食堂的工作!”
楚飞扬捂着脑袋,有些无语。他这个妈人挺好,就是脾气大,动不动就上手,经常揍的他措手不及。
“临时工,一个月二十来块钱够做什么的?不如卖掉,也能卖个几百块呢。这个钱我不要,补贴哥哥嫂子。我去找个店面铺子啥的,开店卖吃的,比这个强多了。”
“说得容易!”楚妈的观念还没开放到那个程度,就觉得老三没心没肺的,“人家外面开馆子都是有手艺的,你有啥?”
“我也有手艺啊!”楚飞扬无奈,“我跟招招从市里吃了碗面,那叫一个难吃。别说我了,就我弟做的都比那个好吃。人家店里都能坐满人呢,凭啥我就不行?”
楚妈想了想,觉得也对。自家老三也是有点儿手艺的,毕竟跟食堂工作这么多年,也学会了些东西。但是又担心,这年头虽然开放了,可对于做生意这一块仍旧十分抵触。
鬼知道什么时候有可能又要打击呢?回头扣个帽子,怕是人都没了。
“国家现在都鼓励个体户做生意呢,”村里比较保守,信息来源量也不多,大多数都更愿意埋头苦干。毕竟谁都有可能骗人,但土地不会骗人。
“以前咱家没钱,我就没啥想法,如今咱家有钱了,我就寻思着跟镇上或者市里,买个铺面,买包子。咱家种的米面蔬菜啥的,直接卖给我,多好。”楚飞扬跟市里转了一圈,心里已经有了想法。
做炒菜不是不行,但这个年头能做炒菜的店都得是大店,对堂食要求比较多。买包子就不一样了,弄个小铺面就足够。顶多放一两张桌子,提供个免费汤水,就会有客人来。
等到90年代,那就更不得了了,个体户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的。
有句话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从90年代开始的。
华国经济开始腾飞,捡破烂的都能赚大钱,又赶上下岗大潮,就连很多大学老师都琢磨着下海经商呢。
“等你爹回来合计合计。”楚妈有点儿动心,她又不是顽固的农村老妇女,偶尔去镇上赶集,能看到不少人都开始做生意了。
就连村里种菜的也会挑着菜去镇上卖,比卖给供销社赚得多。
“而且现在去市里,买房就能落户口,到时候看看能不能把咱家几个小子丫头户口都落市里去,跟市里读书,不比跟村里读书强?”楚飞扬知道老人家最想要什么,于是开始忽悠,“横不能家里一代代的都种地吧?读了书做个官儿不行吗?”
楚妈更是动心了。
现在小学毕业都能当个村官,镇上好多招工坐办公室的也都要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
但是村里小学也教不出来什么名堂,就跟看孩子似的。若是能去市里读个学校,以后跟市里找个办公室工作,那该多好?
“等你爹你哥他们回来,商量商量。”一万块钱呢,楚妈可做不了主。
这件事在楚家可以说算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了。楚家几个男人加楚妈围坐在炕上,各有心思。
两个嫂子自然是想要分钱,现在没分家,都是住在一起的。当初老三媳妇啥也不干,吃的喝的连衣服都是俩嫂子张罗。虽然三叔有个临时工的工作,可一个月就那二十来块钱,大头都寄去学校那边了,自己过得苦巴巴。要不是楚妈手里有俩子儿,怕是孩子一年到头都穿不上件新衣裳。
如今有了钱,又要可着老三用,俩嫂子心里能舒服?
但这个事儿,女的向来是没法张嘴的,可老大老二又是那种闷罐子老实人,吭哧不出点儿主意。
楚大红这个老爷子别看种了半辈子的地,可是见多识广,心下也有了计较。
“按说做生意也是可以的,老三做饭也好吃,这也是学来的手艺。但是去市里买房这件事……得先去看看,别被人骗了。主要是买房落户这个,是能给几个人落户,落下了能不能算市里人,有粮本,能不能跟市里读书,都得打听清楚。这毕竟关乎着孩子呢。”
一听关乎着孩子,俩嫂子就没想法了
市里落户就算不上村里人,农转非之后村里分的地都得收回去。楚飞扬目前名下还有三亩地呢,毕竟是临时工,户口关系转不过去,仍旧在村里。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是孩子也是命根子,必须要做出取舍。
第二天,楚大红决定带着老大,老三一起去市里看看,看做生意的是不是真的多起来了,是不是真的没人管。再看看房子,看地方看价格,都得合计上。
至于工作,楚大红的意思就是别卖了,留给老四。
老四现在跟家里种地,他十八也得说亲了,如果能有个工作,也好找对象。
对这个,老大老二都没啥意见。
他们这个村距离市里不算远,做牛车道镇上,就有直达市里的公交,一人五分钱。
前几年去市里一人只要两分钱,如今连坐公交都涨价了。
只要三个小时,就到了市里车站。爷几个下了车,除了楚飞扬,剩下的那俩都有点儿茫然。
2/1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