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风风雨雨,扰乱不了青山书院学子的一颗向学之心,第二届的学子们这会儿正在农学院新开辟出来的田地上听着闵先生讲解如何种植新奇的植物种子。
至于为什么是第二届学子在农学院进行相关培训学习,究其原因是第一届学子在安先生的带领下去了之前受灾的村落,泛滥的川江,一路沿途巡查川江和定江县的水流地势情况,为定江县重新规划水利方面的工程。
第二届学子就留下来听从先生们的教导,每天在超长距离的各种学院中奔袭,中午吃的饭都多了一碗。
林清和命人找来的物种,红薯玉米棉花辣椒,这几样物种的种植时间集中在三到五月份。
玉米纯属于是意外惊喜,是在暴雨结束后,林家出海回归的船只角落笼箱中找出的尘埃宝藏。
这足以让林清和高兴许久,之前是红薯有了,现在玉米也有了,之后可以制作的美食花样又多了不少,同时百姓们的口粮又多了两样。
林清和记得红薯玉米高产,适合种植的土壤范围极广,只要稍加照顾便能产出一年的粮食。
可是在这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朝代中,林清和并不能保证这些物种的特性和他前世一样,故而,林清和决定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闵先生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有他带着学子们研究再合适不过了。
农学院田地中,闵先生激-情开麦,脸上的神情兴奋,双眼折射出晶亮的光芒,对着年轻稚嫩的学子们说着这几样农作物应该怎么种植,后续怎么照看。
林清和给闵先生出了好几个不同的新鲜种植方式,比如传统种植方式,对照组种植,实验组种植,交叉组种植等等。
闵先生熟练地将学子们分成三四个人的小队,每人一块田地,把四份种子交给学子,告知学子们用何种种植方式种植,并用专门的册子进行记录每日进度,作物情况。
学子们瞬间就明白了这是一项长期的课程任务,可能还会以成熟期的收获进行学分判给。
糟糕透顶,燕宣表示,他是被青山书院出过状元赶过来的进学的,怎么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想法好像不太一样,这家书院根本就不重视科举学业,成天搞什么实践活动,现在居然连种地都让学子亲手干了。
那他岂不是跟地里刨食的农名没什么两样,他努力进入这家书院的期望可不是这样,作为学子不就是要在书院中静-坐埋头进学,与同窗二三好友讨论书中圣贤。
燕宣越想越不对劲,脸色阴沉,手中的动作变得缓慢。
“燕宣你发什么呆,还不赶紧干活,要是现在干不完,等下学了还要继续过来干,你不想想我们的课业有多少!”云摘星埋头苦干不经意一抬头,居然看见共同小分队的燕宣神游天外,不知在想什么,气不打一处来,脱口而出。
果然是在摸鱼吧,这个燕宣!
燕宣没好气地看了一眼因生气而五官生动的云摘星,撇嘴想说什么,又看到了一旁看过来的十一和齐华月,欲言又止,算了,他一介书生怎么能跟一个武夫和两个女子计较,干呗!
相邻的同窗们好奇看了一眼燕宣他们,没发生什么意外的冲突,又默默在骄阳下继续弯腰干活。
刚开始还没觉得有什么,时间久了,手脚发酸,汗水遍布脸庞,衣衫内衬湿透。
陆陆续续有学子们走到了一旁的树荫里休息,接受从厨学院的推车而来的师弟师妹们的投喂。
冰水入肚,燕宣终于有了一丝实感,脑海中划过洪水救治中形形色-色的百姓面孔,以及暴雨中并肩而行的同窗们。行吧,他承认这个书院还是有两把刷子在,虽然他看不惯,但是无法否认,他确实从这个书院中布置下来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别的书院学不到的东西。
这段时日,齐华月表示在农学院的课程是最难熬的,武学院排在第二位,这两样都是要花大力气才能啃下,获得高学分的课程,农学院更甚,种植下去的农作物必须每日照看着,尤其是前期,不能让幼苗被晒死,病死,被野草争取养分,被害虫啃食。
总而言之,需要花费的心思绝对是青山所有课程最多的一个。
与繁重的课业鲜明对比的是进度飞快的课程进度,先生们叭叭一通讲,剩下来的就是他们动手自行操作的随堂小任务和相应的科目课业。
同时还有整个青山书院发布下来的洪水文章,采访。
此时,第二届青山学子们就特别羡慕已经离开的第一届师兄们,真好什么课业烦恼都没有,还羡慕蒙学院的师弟师妹们,课程循序渐进,课业轻松,还有时间出去宣传青山美食,去器学院跟林院长学习制作有趣的小玩具,还能时不时去临时安置区采访受灾的当事人。
当然,最羡慕当属青山书院的分支青山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最后进来的特殊师弟师妹们,他们只需要专心专注于某项技艺就可以了,学会认字,算数,连文章都不需要写,只需要专注于自身,其他一概不管。
什么时候他们是从专注于学业沦落到什么都要学的境地。
进度再赶,布置下来的课业还是要通宵熬夜写完的,学子们的客舍蜡烛又开始超支了,王老头早有准备,直接给学子们备上,还在客舍内的亭子放了照明的灯笼,以防半夜出来观天象的学子摔倒。
紧赶慢赶终于在期限内,学子们将洪水相关的文章采访交给了先生们,采访的文章由先生们筛选一遍后,代投稿给县报处。
久违的县报又再次随着青山学子的大量投稿,厚度增加,内容丰富多彩,角度多样。
客栈酒楼们的说书先生展开笑颜,又有新鲜的东西可以说了,以前的县报虽有趣,可说久了,始终会变得乏味。
人群再一次聚集在各个客栈酒楼茶摊,聚精会神听着最新一期县报的播报。
说书先生照例把惊堂木往桌子上一拍,嘈杂的室内瞬间一静,空落落的。
“三月四月洪水合并特刊县报,首先定江县成功举行了县试和巡回科考,又增添了多名秀才……四月洪水……以左夫人为首的商会……各个书院学子……建立临时安置区的百姓……洪水造成伤亡……庆贺定江县平安度过水灾危机!”
说书先生话语铿锵有力,台下听众却悄然红了眼眶,没想到,官府还记着他们在水灾经历过的事情,还特别感谢了出钱出力的百姓,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商户衙役。
“哈哈,县令大人还在县报上特地提起了我的名字,光宗耀祖!我要把这份县报拿回去供起来,告诉老祖宗们,我也是个有出息的人了!”
“我还听着我认识的人了!就住在我隔壁,是我的邻居!”
“县报还会把水灾的情况写给我们百姓看啊,我还以为县报在水灾后就没有了呢!”
有些因受灾第一次到县城的百姓没有听说过县报,满目感动,还有些是从外地来的商人,过来听热闹的,听到了一个令人十分震惊又坦诚的县报,内心感叹定江县的县令对百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呐。
说书先生停了一会儿,等着坐席听众讨论,不久又是利落的一拍,满座寂然,县报继续,轮到了县报民生报的部分。
在说书先生感染力十足的腔调中,人们了解到了水灾第一个受到冲击淹没的村子,名字叫做什么,村子里有哪些人,现在怎么样。了解到困于四面八方洪水滔天,抱着枯木在洪水中漂流的少年是以怎样的毅力坚持到了官府的救援。清晰认知到了洪水中人与人之间的无情与有情,黑暗和光明的交会。
有些故事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天真童稚的口吻,述说了水灾中他们是怎样斗智斗勇避开了水灾,爬到了最高的顶点,看见了波涛翻涌水面行驶来的船只,风雨雷电交加中,灿烂明亮的身影。
--------------------
第148章
“啊,这好像是我们那边发生的事情,写得好像啊!”
“还有我们家的事情呢,看来我当初让路过宣传的衙役和学子进门歇息还真没错,这不就是文章,不,采访里写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困难之际的援手共助。”
“我我我,这里也写有,不过是我们家孩子的事情,做了一些官府下发下来力所能及的事。”说话的人呵呵直笑,眼里满是骄傲。
“哎呀,要是我当初配合一下青山学子们的采访就好了,我现在就能让你们现场听到我的故事了。”一男子猛拍大腿,表情后悔不已。
不远处座位的一人高声附和,“我也是,看青山蒙童年纪小,直接拒绝了,他们反而去找了我在一边玩耍的儿子,这不刚才有一个事写的就是我的儿子。”
杀人诛心,莫过如此。
与此同时,张小花在青青慈幼院的小学堂内,听着自愿过来教学的青山蒙童念着县报,她小小的脑袋瓜子里想着,原来水灾这么可怕,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还有那么多不怕洪水的人一直在努力抗争着。
从其他街道巷子过来读书识字的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小小的惊呼声,感叹声,好奇地询问着细节。
今天轮到的蒙童是秋大花,秋大花言笑晏晏,解答了和她一般大小的学生问题,还主动说出了不少关于她自己在水灾时的有趣经历。
张小花憧憬地望向秋大花,好想和大花姐姐一样啊,只可惜家里不同意,自从爷爷会张家村之后,娘亲就不太愿意让她一个人来这里了,今天她还是一个人偷偷跑过来听的,要不然怎么能听到这么有趣又全面的事情。
不仅是青青慈幼院这里对县报进行宣讲,专门负责管理街道巷子口的衙役和小吏们也准备在这几天宣讲有关于最新一期县报洪水特刊。
因为这份特殊的县报不单是官方详实地讲述了水灾现场的从无到有,定江县官府如何应对洪水,抢险救灾,还特别地写出了衙役们在这场水灾中的贡献,点出了好几个了亮眼的人的名字。这可是专门对着百姓们夸赞,扬名的好事情,一定是要对百姓们宣讲的!
况且,这一份县报远不止关于对水灾的报道,还有各家学子们匿名投稿的志怪小说,游历新奇见闻等等,让没怎么出过远门的百姓们心生向往。
连张小花娘亲胡百花都抱着儿子在巷子口听了好久,中午的饭食还是买外面的,一边吃一边听小吏们宣讲县报,足见其吸引力。
新鲜的话题永远不缺热度,张小花一家晚上餐桌上讨论的话题还是今天新鲜听来的见闻。
“要是能买到就好了,我们可以自己看,小花不是认得几个字,可以让小花在家给我们念念。”张明哲笑呵呵地说道,疲倦的脸孔遮不住的幸福喜悦。
在张爷爷回张家村的前一天,张明哲成功地凭借着张小花从青青慈幼院得来的消息,进入了水泥坊,成为了一名工钱丰厚的水泥坊工人,能在县城的临时安置区中站稳脚跟了。
为什么张明哲会这么快相信张小花,缘由还在上次她积极督促张爷爷去县衙办理户籍分户手续,让张家在在县城有了房子,又在张家村保住了田地。
毕竟谁也没想到,县衙还要求人随着户籍一起变动,让那些分了家却没有去县衙分户的人狠狠摔了一个大跟头,证明县衙的漏洞也不是那么钻。
“小花毕竟是个女孩,在家里帮帮我多好,县报我们去巷子口也能听。”胡百花追着喂小儿子吃饭,不忘翻一个大大的白眼。
张小花没出声,埋着头吃着碗里的稀粥,反正娘不喜欢她,当没听见就好了。
张明哲叹了一口气,无奈地看向胡百花,“话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小花,我们也没有今天,你看当时码头反水的人那么多,宁愿拉着一大家子回乡,也不愿意一起在这里。再说了,我的差事还多亏了小花灵通的报信,晚一天就没了。”
张明哲头顶没了张爷爷张奶奶一天到晚的说教,胡百花最近的心情明显好转,春风得意,捏着管家权,没对张明哲多有苛责,脸上的笑容多了许多,两口子的感情比起之前好了不少。
“不管怎么说,小花和小宝两个人一起到青青那里读书认字挺好,又不收束脩,你也可以轻松点,有时间出去找个差事,一起赚钱攒银子,到时候我们就有银子把官府新建好的房子买下来了。”张明哲去了水泥坊,性子沉默,干活麻利,听了不少同僚们的闲谈。
张明哲是第一批被重新开放的水泥坊招进来的人,之前的工人全是林清和让管事从县城里招来的百姓,所以,他们之间的见识眼界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张明哲还听水泥坊里的资深老师傅说,他们家的孩子,有名有数的全部被他送进了青山书院。
张明哲这才知道,水泥坊,造纸坊连同旁边的所有坊都有青山书院的手笔,青山书院是坊中的东家之一。青山书院还收一些平民百姓去学一些实用的技艺,条件好到不行。
水泥坊的工人就等着青山书院再一次招生了,张明哲自然十分心动。
“好好好,你说得有理,去水泥坊做几天工见识比我多。”胡百花瞟了只喝着稀粥的张小花,头顶稀黄,夹了一筷子菜塞进了张小花的碗里,语气不自然,“明天让小花带着小宝去小学堂那,带点糖过去给小先生,免得人家说我们不识数。”
“糖,我想吃糖!”张小宝梗着脖子大声叫道。
张小花跟着抬眼看向胡百花,眼睛亮晶晶。
“吃什么吃,没有糖,赶紧吃饭!”胡百花脸色一变直接呵斥。
张明哲嘿嘿一笑,“等爹发工钱了给你们买糖,好不好?”
“好!”张小宝大声回答,挥着木勺,被胡百花一瞪,立马乖乖用木勺喝粥,“我吃饭喝粥吃菜。”可以说非常的从心了。
“爹,我想攒钱买本书,这本书是青山书院专门有的识字工具书,有了它就算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知道怎么读,怎么认了。”张小花张口就说了个大的。
胡百花脸色陡变难看,“买什么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张小花,我看你是胆肥了,不知轻重,书是那么好买的吗,你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吗?”
“有了这本书,我们全家人都可以很快学会认字了,这难道不好吗?”张小花挺直腰背,目光直视胡百花。
要义,坚定自我,不改初心。
“小花说得对,学会认字好处多多,我听坊里的老师傅们说,去青山学手艺都要会认字才能学得快,学的好,不然就会被清退,不承认是从青山出来的人。”张明哲缓缓说道,“管事大人说了,以后加工钱,好的职位都是看哪个手艺好,会认字,哪怕你是手艺好,不会认字也做不到管事的位置。”
这一番话说动了胡百花,神情紧张,“那你可要尽快学会认字啊!万一不会认字,水泥坊不要你了怎么办。”
103/125 首页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