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上下为此也认真讨论过。
讨论怎么查办此人,讨论如何能避免更多的蛀虫出现……但是热闹过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
这烂摊子谁来收拾。
两届科举,也为皇上储备下了些许人才。
第一届进士能用的都已经用起来了。还有一部分良莠不齐,一直没启用,皇帝也不知道怎么用他们,就放在翰林院吃灰。
此番遇到事了,皇帝别无他法,只好将第一届进士提溜出来,考核一番。
考核的结果比之前好一些,有几人进步很大,皇上很欣慰。
但从考核结果来看,若是让他们去处理烂摊子,恐怕还是有些难以胜任。
皇上为此发愁。
他想到上一届状元陆先生。
陆先生是个有本事的人,虽然为人低调,但经他手的事,事事都能办妥帖。
皇上有心让陆先生去试试,都要下旨了,却接到折子,以前的风高县,现在的风高州出现了暴乱。
风高州毕竟曾是前朝的重要据点,事关社稷安稳,大意不得。
皇上十分重视。
此事一出,他倒不好把陆先生调走了。
若把别人换去风高州,皇上反倒不放心了,不若留陆卿继续震着风高州。
思量再三,皇上觉得陆先生还是放在风高州不动的好。
…
于是,皇上再次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那可就愁人了啊!
第一届的状元探花和榜眼都腾不开手,其他有能力的人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有的一个萝卜好几个坑。
剩下的都是不堪用的,皇上不敢用。
怕出乱子。
第二届科举选拔出的进士入朝才不到一年,不少人现在还没适应做官,更别说让他们去治灾。
还是这么个烂摊子。
第二届暂时是用不了了,除了个姚瑜出去混军功了,其他人都还很稚嫩……诶,对了,姚瑜。
要不,让姚瑜先试试?
恰巧他离得近?
此话一出,朝野中反对声一大片。
“那就是个生瓜蛋子,他什么都不懂,怎么能扛得起这么大的事?”之前和姚瑜吵过的人尤为激动。
皇帝不悦了,怎么又是这厮?
和姚瑜吵了一架,这厮还记仇了?
一遇到姚瑜的事就开始反对。
皇帝本来只是突发奇想,闻言便力排众议,“左右现在没人管,就让姚瑜先管着,同时朝里再找有才能之人,一旦找到,就把姚瑜替下来。”
那人还想说什么,皇帝凉凉道:“你若能立刻推举一个合适之人解了朕的燃眉之急,朕听取你的建言又何妨。
但若是找不到合适之人,你还在这里横加阻拦,事情若因此失控,这份罪责你能担得起?”
反对都要负责任了?
那人被唬住了,顿时闭嘴了。
旨意快马加鞭被送到了边关。
接了旨之后,姚瑜没什么心情的起伏。
与他而言都是要干活的,没什么区别。
而干一些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活,对他而言更有意义。
姚瑜收拾了下,欣然前往。
秦将军得知姚瑜要走,还真是不舍,要不是事情急,他都想设宴欢送。
走之前,秦将军不放心,又拨了五百兵士保护他。
姚瑜欣然接受了。
要做事,手里没几个听指挥的人可不行。
姚瑜去了第一件事,就是拿了财务大权。随后不等了解情况,他就开始做事了。
“采买艾草和烈酒。”姚瑜拿出一部分钱,去买药。
虽然他是个庸医,但也看过一些处理疫病的方法。
说完姚瑜又觉得恐怕等不及,当即先派了两百将士去县里所有医馆强制买了所需药材。
不少想趁机发财的人欲哭无泪。
可偏偏人家有刀,根本无力反抗。
同时,姚瑜召集留州之下所有官员,让其记录所有染疫的病患,并将这群人集中在一起。
“先集中搭简易帐篷让其容身,这期间吃喝全从赈灾款中出,我已经差人去采买粮食了。”姚瑜道,“疫病之事不可大意,定要十分严谨,染疫的百姓病愈之前不得随意流动,各位大人需得对各自所辖的县负责,避免疫病扩散。
如果有难处,大家尽管提出来。”
说着,姚瑜还道:“我着专人采买了艾草和烈酒,量不多,先分发下去应急。
之前的管大人囤积了不少生石灰,待会儿也会分发下去。
后续还会继续采买,缺药了及时告知我,赈灾款都在我这里,一切由我来调配。”
自管大人被拖走砍了脑袋,留州一直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各县各有各的乱象,从上到下都人心惶惶。
姚瑜来了之后简单说了这么几句就让大伙儿散了。
寥寥几语,虽然只说了几件小事,但姚瑜这般安排,大家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不安许久的心终于踏实了下来。
…
姚瑜手上有兵,与秦将军关系匪浅,还是京官出身,皇上钦点的人。
如此出身,让各县官员不敢轻视,对姚瑜的吩咐,他们一一答应,严格执行。
毕竟之前的管大人因为贪污和治灾不利身首异处,尸体才凉了没几天。
这可是前车之鉴啊!
将所有能想到的燃眉之急都一一寻了应对策略后,姚瑜便在县里张贴了告示,拿出一部分钱悬赏医者研制应对疫病的药剂和治疗方法。
同时还拨了一部分钱专门建了官方医馆,根据各地方的需求,对里面的医者统一调配。
除此之外,姚瑜可没忘此次疫病可是因为一场大水导致的,要想避免惨事再度发生,就得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将紧要之事交代下去后,姚瑜就开始查导致水灾的原因。
导致此次水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留州本身的问题,也有上游图靼的原因。
图靼姚瑜现在是管不着的,他只能尽可能在留州本土改善此事。
姚瑜四处探查,找到了十年里容易泛洪灾的河道,对河道进行扩宽整理、清淤、夯实堤坝等措施。
有的河段,根据实际情况,甚至还酌情改了河道。
…
丢了脑袋的管大人刚来的时候百姓也很激动,朝廷竟然派人来管他们了,他们要得救了,他们不会死了。
众人欢呼雀跃,欣喜不已。
然而管大人根本配不上百姓的殷殷期待,他来了三个月,一切反而更糟了。
虽然大水退去,但接踵而来的各种大灾对百姓的伤害比之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
百姓心中的希望渐渐褪去。
在疫病和饥饿的折磨下,大家都麻木了。
果然,他们就不该对当官的抱有希望,前朝官员和本朝官员都是一丘之貉,来了这里只想捞钱,根本不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后来听说管大人被砍了脑袋,他们没什么感触。
管大人在和不在没区别的,一切依旧会保持现状,他们依然每天在生死间挣扎。
他们又听说朝廷重新派了一位大人来管他们,他们依然盲目且麻木。
因为各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原因,留州很容易遭灾。
前朝时,他们见过太多官员来赈灾了。他们口里都是为百姓,可实际他们没见过几个是真真正正来赈灾的。
都是来捞钱的。
如今改朝换代了,他们还以为会有所不同,结果来了个管大人。
这个管大人啊,贪起来有时候甚至比前朝一部分人还要狠。
现在看来,什么前朝本朝,于百姓而言有区别吗?
没有。
不管谁当皇帝,百姓都是吃不尽的苦。
至于这次新来的官员。
算了算了……
也有人说,“兴许这个会不一样呢?不如再看一个月。”
百姓都是这样,很容易便升起希望。
因为他们的生活太苦了。
不给自己找希望恐怕会活不下去。
“那就再等等看?希望这个大人能稍微好点。”百姓无有无不有的许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可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知道的。
这次应该会和以前一样。
说完就睡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新来的大人动作会这么快。
只不过是睡了一觉醒来,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粮食有了,药也有了,虽然不多,但大家都用上了,水也开始治了……
百姓们:……很是猝不及防啊!让人难以适应。
短时间之内,这么多动作,不单吓坏了老百姓,还惊住了传旨的太监。
这这这,不歇息歇息?
不四处看看情况?
直接就干了?
姚瑜向来不爱拖沓,他有了想法就立刻去做了,丝毫不知道给别人带来了什么震撼。
等传旨太监离开之时,虽然情况没有开始好转,但乱象已经控制住了。
“如何?姚爱卿可有不情愿?”皇帝私下传唤传旨太监叙话。
“姚大人并未表现出一丝不愿,他一接旨就即刻动身了。”
皇上松了口气,同时有些欣慰,“此事对他来说确实是难了些,难得他识大体,没让朕为难。
唉,朕也是无人可用啊,不然也不会想到他,只盼他能应付一阵子,待朕找到合适的人将他替下。”
越想越觉得不落忍,“他才入朝半年多,就被朕逼着做了这么多事。姚爱卿受累了,等忙完这段时间后,朕也不逼他了,让他好好休息休息。”
太监忍了忍,没忍住,“陛下,姚大人已经将局面控制住了。”
皇帝:?
“姚大人似乎没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策略,他找秦将军借了五百兵士。
一到地方,还没进府衙,就将各个事宜安排下去……现在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呢。
奴才逗留了一日,第二日走的时候姚大人已经把局面控制住了。”
刚还不落忍的皇帝闻言起身。
这人他要用!
要往死里用!
第125章 姚瑜事业篇8
一月之后,疫病之前凶猛的势头已经降下来了,现在已经很少出现百姓饿死或病死的事了。
河道修理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中。
一切有了对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下去就行。
姚瑜就又闲下来了。
留州是个好地界,雨水丰沛,土地肥沃。但因为水灾和胡人侵扰之事受影响,百姓一直还出于吃不饱的状态。
若能防止胡人侵扰、将水患彻底清除,此地早晚能繁荣起来。
只可惜前朝腐败,没人在意此处,生生将一个粮仓给埋没了。
姚瑜虽没责任挽救这个粮仓,但他得保证大部分地区都能顺利春耕,不然饥荒必定要延续的。
于是姚瑜的工作又多了一项,盘点荒废的农田。
姚瑜不是当地父母官,所以他不敢动作太大,但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坐等下次饥荒到来。
对于有主的地,他得督促主人尽快种上,对于没主的,他得另外安排人种。
总之好的耕地不能荒废,春耕不能耽误。
春耕关键就看这几天了,时间宝贵,姚瑜上折子的同时,就派人去采买粮种了,安排那些痊愈或者未患病的人种地。
由于之前留州太乱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没什么人管。此次春耕,姚瑜不打算给各地方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着人统计好劳力数和良田面积,便几亩摊几个人头,将任务分发下去。
十天之后,验收成果。
此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确实省心。
正常年景,若采用这种方法管理,是要出乱子的。
如今情况特殊,只能先这样安排着。
十余天下去,大部分农田都被种上粮食了。
几个大的问题都开始解决,想来只要都推进下去,场面就不会太失控。
姚瑜心中舒了口气。
他闲下来便思考还有什么遗漏的,没想到找到了不少,不过都是小问题。
这么大一个州,很多问题都是慢慢暴露的,不可能几个政策便解决所有问题。
剩下的小问题让姚瑜花了些时间精力。
102/126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