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氪金后小皇子变成了亡国昏君(穿越重生)——洋葱怪

时间:2024-11-21 15:11:38  作者:洋葱怪
  开平帝望着杨太师。
  杨太师心中稍有动摇,莫非开平帝发现了什么?他观察着开平帝的表情,问道:“皇上……为何这样看着老臣?难道老臣说的有什么不对吗?”
  此时此刻,开平帝心中亦是惊涛骇浪,他一向以看人眼光准而自傲,今天晚上,现实却无情地击溃了他的自傲。
  先是被自己最信任的儿子刺杀,再是……发现自己最信任的臣子,竟然也有不可告人的心思。
  许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开平帝眼前的世界,去掉了表面和谐的面纱,换了一重模样,出现在他面前。
  现在回想起来,莲花灯会那夜,自己遭到装扮成杂耍团队的反贼刺杀,当时魏玄通关押在冷宫之中,他的势力全部都被封锁住了,又如何去指使金满堂。
  更加蹊跷的是,开平帝是临时起意要参加莲花灯会的,因为杨太师邀请他,去看一看魏玄极和贵女们的约会进展如何了。连魏玄极都不知道开平帝会参加莲花灯会,更何况是魏玄通了。
  还有之后过年那段时间,开平帝也是在杨太师的引导下,“巧合”地发现魏玄通的长子,并从杨太师口中得知,这位皇孙聪慧异常……最终,开平帝决心将太子之位传给皇长孙,与杨太师某些有意无意的言辞有直接关系。
  开平帝太信任杨太师了,几乎事事倚重他,以至于,当他发现杨太师可能也背叛了他的时候,他竟然束手无策。
  杨太师的六个儿子都安排在朝堂中的机要位置,杨太师如今已经成为朝堂上不可撼动的存在。
  而开平帝,则是死期将至、苟延残喘的空心朽木,已经不足为惧。
  开平帝沉默了许久,终究没有将杨太师的心思点破。
  他抬起头,越过杨太师,看向站在殿内的魏玄极。
  他的二儿子,如此年轻,如此坚毅,为什么他一直看不到。
  如今,魏玄极已出落得青松一般,屹立在山峰之上,无论什么样的邪风都无法将他吹倒,他会自己去寻找阳光雨露,自己生长得郁郁葱葱。
  一种崭新的生命力和希望,在魏玄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开平帝看到他时,便觉得又有一种新的希望,在自己残破的心中升起。
  如果继承皇位的人,是魏玄极,也许对大晟会更好。
  不,这是让大晟延续下去的唯一选择。
  “玄极,你过来。”开平帝肃然道。
  “是,父皇。”魏玄极来到床前。
  “跪下。”开平帝道。
  魏玄极稍稍一愣,但没有问什么,而是顺从地跪在床前。
  “杨太师,你来做个见证,朕在此立下口谕,废除皇长孙的太子之位,传位于武王。”开平帝一字一顿地说道,“杨太师,你立刻拟旨,代朕昭告天下。”
  杨太师面露震惊之色:“这、这……恐怕……”
  “立刻,拟旨。”开平帝又重复了一遍。
  即便杨太师势力庞大,当开平帝沉声说出他的命令时,那股不容违抗的无形力量仍在,杨太师不由自主垂下头去,应声称是。
  谁都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太子又被废了。
  新任小太子的位置还没焐热,端阳宫还没住半个月,就被请了出去。
  这一次,却没有人敢对开平帝的决定提出质疑。
  因为,代替皇长孙被立为太子的人,是武王。
  消息传出皇宫,京城中,万民鼓舞,百姓们家家户户门口挂上了喜庆的灯笼和装饰,茶馆酒楼中说书先生也重新捡起武王千里取阿木汗首级的话本来讲,京城北方屯兵所的将士们更是欢欣雀跃,兵马司巡逻京城街道时,俱将铠甲擦得铮亮,戴上了喜庆的红绑带,昂首挺胸地进行执勤工作。
  这个时节,若是有外地客商来到京城,一定会以为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明明元日已经过去两个月,此时的京城,却像是过年一般的喜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似乎要迎来崭新的日子。
  一个月后,皇帝驾崩。
  群臣拥立新帝登基,武王继承开平帝的皇位,成为大晟的第二位皇帝,改年号,祭天地,大赦天下。
  时入仲夏,阳光盛大,天气已进入暑热之时。
  一匹快马跃过翠绿的山林原野,踏过河流,来到新营建起来的东阳城。
  东阳城在原先的东阳邑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眼下只起了城墙和部分地基,看起来还很荒凉。
  快马进入城门,沿着平整的主干道向前趋驰,不一会儿,便来到位于河流边的藩王府主体建筑区,这里的楼宇建造得井井有条,已经开始投入使用,藩王队伍全都驻扎在此。
  信使亮明新帝的令牌,通过门口守卫的检查,翻身下马,来到王府之中。
  信使穿过庭院,来到书房中,他抬头看去,见到朝南的窗户下面,夏日的阳光落在一身淡青色长衫的青年文士身上。
  “报,京中来信!”王府护卫通报道。
  青年文士回过头来,看向信使。
  信使快步冲到青年文士身前,单膝跪地,禀报道:“周大人,皇上命小人传信给您,皇上说,让您久等了,京中一切都好,因为刚刚登基,事情太多,暂时走不脱,没办法亲自来见您,所以派小人来传话。”
  周元瑢垂下头,看向信使,面带微笑道:“我已经听说了,皇上登基的事情,早就发了文书过来。”
  信使道:“那便好,皇上怕您不放心,所以派小人过来当面解释。”
  “他做的很好,我都知道了。”周元瑢笑道,“不过,就为了这么一句,千里迢迢过来,不嫌太麻烦吗?”
  “也不是为了这一句,京城中还发生了许多事,写在信里也写不下,所以叫小人过来,是想着周大人有什么事都可以问小人,小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样啊,那你起来说话吧。”周元瑢道,“来人,给这位信使上茶水。”
  少顷,茶水上桌,信使擦了擦脖子上的汗,端起茶水便牛饮起来。
  见他喝得这样急,周元瑢不由得笑起来。
  等着他喝完,喘匀了气,周元瑢便问他京中现在是什么情况,皇上现在在忙什么。
  信使告诉周元瑢,皇上登基以后,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大理寺审判魏玄通极刑的奏折上批红,一件是决定迁都。
  “这两件确实是大事,朝堂上肯定有不少人反对。”周元瑢思忖道,“看来,皇上一时间脱不开身,就是因为这个了。”
  “是啊。”信使叹了口气,“上朝的时候,群臣一阵嗡嗡地叫唤,一刻不停,比苍蝇还讨厌,我……”
  信使忽然闭上嘴巴,周元瑢笑吟吟地盯着他。
  “小人听闻皇上十分头疼,不过,他的心意没有丝毫更改,所以,周大人可以放心,皇上一定会在今年内就确定迁都的。”
  “哦,这样吗。”周元瑢笑道,“信使大人倒是深知皇上的心,简直像他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呢。”
  “蛔虫……?”信使愣了一下。
  “不过,信使大人来的正好,我来到东阳之后,仔细调查了这里的地理条件,发现确实非常适合建都,此处虽然没有原来的京城地势平坦广大,但胜在有大河经过,河运通畅,而且因为前代没有大规模兴建城市,各方面自然资源充足,足够滋养一座都城百年以上的时间。”周元瑢说着,从书桌上拿起他写好的一卷奏书,将这厚厚的一沓纸推到信使面前。
  信使迫不及待翻开奏书看起来,触目所及,是周元瑢整整齐齐的字迹,条分缕析,陈述定都在东阳的好处,翻到后面,还有数页规划详细的图纸,介绍定都之后,将如何建城。
  “就是这个!”信使喜道,“我、皇上需要的就是这个!”
  “其实……”周元瑢绕过桌子,来到信使身后,伸手搭在他颈侧,俯下身来,在他耳边笑道,“皇上也可以打打感情牌,只说自己的亲大哥在京城犯下大罪,谋害了父亲,父兄双双死于非命,说明京城乃是凶戾之地,不利于社稷风水,更不利于大晟未来发展,想来,那些大臣便没什么好说的了。”
  风水!永远好用的托词!
  “信使”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眼下他的关注点却不在迁都上了。
  “信使”感到周元瑢的呼吸就在耳边,他手臂若有若无地蹭到他的脖子,本来已经冷却下来的体温,顿时又燥热起来。
  “信使”的心情却非常复杂,他有些不高兴地说:“周大人,你我尊卑有别,还是不要乱了礼法的好。”
  周元瑢瞅着“信使”圆圆的后脑勺,心想你心里有个屁的礼法,他从“信使”肩上起来,一手撑在桌边上,从侧面俯视着他:“信使大人何出此言,我只是担心信使大人听不清楚我说话,所以才走近些的。”
  “信使”的心情似乎有所好转。
  “不过,近看来,信使大人这般年轻俊秀,确实令人心生亲近。”周元瑢笑道,伸手摸了摸“信使”的脸。
  “信使”猛地抓住周元瑢的手,气呼呼道:“周大人!你这是作甚!”
  周元瑢见他气得脖子都红了,不由得笑意更浓:“我只是感觉奇怪,为什么信使大人的脖子上出汗了,脸上却没有出汗呢?”
  “信使”哽住。
  “莫非是人皮面具透气不透水?大人一直戴着,不潮得慌吗?”周元瑢说着,实在憋不住,笑出了声。
  “信使”尴尬地静默片刻,把脸上的人皮面具揭了下来,放在桌上,一边用袖子抹去脸上的汗。
  再度抬起头时,俊朗的面容上仍泛着红潮,黑沉沉的眼眸中满是喜悦,嘴巴里却委屈道:“元瑢哥哥,你早认出我了,还装作不认识,戏弄我。”
  这人皮面具是周元瑢离京前,留给魏玄极的,还教给他如何使用,好叫他多个防身的办法。
  没想到魏玄极正经地方没用上,就用在假扮信使骗人上了。
  “不是你戏弄我在先么,怎么,被戳穿了,还恶人先告状。”周元瑢笑道。
  魏玄极再等不得什么,拉住周元瑢的手,将他拽进自己怀里,双手抱着他,鼻端泛开一片清新温雅的气息,魏玄极只觉这两天赶路的疲倦一扫而空,数月来勾心斗角的心累荡然无存。
  “元瑢哥哥,我好想你……”
  
 
第151章 完结章
  至于魏玄极到底有多“想”,当天在书房里,周元瑢算是深刻地体会到了。
  而且,和他一直以来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翌日一早,收获满满的信使骑快马返回京城,效率高到城门守卫都啧啧称奇。
  周元瑢则睡的昏天黑地,完全错过了送人,事实上,在短时间内他也不想见到这位玄极弟弟。
  新帝登基后第一年夏,新帝在大朝会上展现出惊人的辩论天赋,将以杨太师为首的、决意死谏保住京城的老臣们一个个驳倒,老臣们目瞪口呆之际,迁都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以此事为分界线,杨太师的势力在朝中渐渐走向衰落,他的六个儿子,也很快以各种理由,从机要职务上退了下来。
  过了不久,先帝留下的遗诏公之于众,怒斥杨太师妖言惑主,阳奉阴违,假托大皇子之名,勾结反贼,组织刺客行刺等等罪无可赦的叛国行径。新帝宽大为怀,只将杨太师本人处斩,并未祸及家人。
  当年秋,杨太师与魏玄通一道处斩,曾经势力庞大的两人,因为人心不足,就此连性命也未曾保住。
  第二年,东阳城以鬼神莫测的速度建成,新帝带着群臣前往东阳视察,群臣第一次见到这样规制宏大,道路宽广的城市,不由得啧啧称奇。新帝对东阳城十分满意,返回京城后,便加封新城的主持修建者为将作大匠,开府仪同三司。
  第三年,大晟国都由旧京迁往东阳。
  周元瑢走在新京的街道上,道路尽头就是辉煌壮丽的宫城,与旧京不同,新京的宫城重新规划,单独筹建,四面皆有高高的宫墙,与市井人家互相隔开,更近似于封建帝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从宫城的南门出来,就是新京的主干道,可供十二驾马车并排趋驰,一直通往新京南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看到覆雪的南山。
  如今新京刚刚建城,南部的市坊尚未住满,靠近城墙的位置,还有部分桑田存在,不过,由于新京发达的水运系统,以及充足的粮食供应,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比旧京要高很多,屋宇房舍也更加高大漂亮。
  从南街一直往东走,有一座朱门大户,规制与太师府相差无几,那就是周元瑢的家。
  直至此刻,周元瑢才明白董方规所说的“将作大匠有开府权”是什么意思,在少府寺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周家大宅就这样营造起来了,董衡全程监督,等到完工之日,周元瑢正好从建城的繁重工作中短暂地抽身出来,回来看了一眼。
  这可把他吓了一跳,连忙问魏玄极是不是搞错了制度,为什么他一个人会住这么大一个宅子。
  “没有错啊,”魏玄极背着手,满意地欣赏着大匠府的雕梁画栋,“这就是按照规制营造的。”
  周元瑢怀疑地看着魏玄极。
  “元瑢哥哥,你干嘛这么看着我,我可都是照章办事的,你不会以为我是徇私情故意给你盖大房子吧!”魏玄极赶忙给自己澄清。
  周元瑢仍然不信,直到魏玄极请董衡拿出营建府宅的规制,告诉他所谓的开府仪同三司,就是指在外开设办公地点时,与三司的制度相同,而所谓的三司,就是三公三师。
  因此,与杨太师府规制相同,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周元瑢悟了,他一直以为,工匠根本不可能干到这么高级别,没想到,大晟的官制还挺丰富,真是实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不过,他一个人住这么大的宅子……
  “如果你想的话,可以把周老将军和二哥接回来。”魏玄极看出周元瑢的犯难,便建议道。
  “真的……可以吗?”周元瑢迟疑。
  毕竟也是因为避嫌才离开京城,去往云州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