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词条,不忍直视。】
正在前面一马距离调整弓箭的四爷:---这个词条不是要批改十五的试卷吗?怎么还有时间教他学词条。
【网络流行成语,是说对于一些惨烈或是特别愚蠢的行为不认直接目视它的主人。
造句。
完成奖励,消炎针一盒。】
四爷:好吧,十五,在你心里哥这是愚蠢还是惨烈呢。
接着十五赶着他的小马到了跟前了,把自己的小枪递过来:“四哥,我这个小枪送给你吧。”
四爷低头看了一眼,也看到了弟弟特别真诚的眼神:谢谢了弟弟。
胤祝:“皇阿玛让人造出来的小枪已经有一批了,以后咱们都用枪。”
四爷:那还要谢谢你的安慰。
胤祝让他四哥试试小枪的手感。
四爷搞明白扳手和射击的要点,咚的一枪,然后听见了一句:“不忍直视啊四哥。”
四爷:!!!
看向胤祝:“十五,你说什么?”
胤祝真诚道:“四哥,我说你的枪法有点不厉害,让我都不敢直接看过去,不忍直视啊四哥,四哥你可以多练练。”
四爷抽了抽嘴角:“十五,那你也来一个。”
如果他没记错,十五回来后没学过什么骑射,怎么他的枪法就比自己的准?难道这也是要看天赋的?
胤祝拿回小枪,说道:“四哥我要打那个最高的树枝,你看着。”
话落,砰一枪打到了最高的树枝下面的那一个。
胤祝觉得还可以,因为最高的那个树枝比较有高难度,打中底下那个就相当于二环,很好的了。
回头看向四哥:“怎么样?”
四爷说道:“的确让人不忍直视。”
不是,这说反了吧。
胤祝忍不住的提醒道:“四哥,我说的不忍直视的是你的枪法。”
四爷笑道:“我看你的枪法也是挺不忍直视的。”
看着十五的小眼神,四爷忍不住笑出声来。
胤祝:果然,能在激烈的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利的哥,那都是狗狗的。
枪法半斤八两的兄弟俩最后回到大营的时候,收获的只有一只杂毛兔子和两只野鸡。
胤祝还建议,用这个兔子花乎乎的皮毛给额娘做一个围脖。
康熙正在跟几个领侍卫内大臣闲散着谈事,听到手里提着猎物走近时说的话,有点酸,还是多想着你们额娘的啊。
“这个毛色太驳杂了,额娘不一定喜欢。”四爷说着,提醒胤祝去给皇阿玛行礼。
“皇阿玛,我和四哥打到了一只长毛兔,给您做顶帽子吧。”额娘喜欢纯色的,那就给阿玛好了,总归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来的。
康熙看着那只一块灰一块白的皮毛,非常想嫌弃的拒绝。理由也是现成的,朕冬天的帽子,都是紫貂皮的,这个兔皮帽还不够格。
但是看着儿子亮晶晶的眼神,这话就说不出来。好歹是儿子的一片孝心,再说以前儿子给袜子秋裤的时候也没拒绝过啊。
“魏珠,你们十五爷的一片孝心,还不收起来?”康熙说道。
四爷:皇阿玛真是辛苦了,这要是做成个帽子可怎么戴?
胤祝看着皇阿玛的表情也不像是喜欢啊,“皇阿玛,这个毛色的确有点花,您要是不喜欢,让大哥给您做成兔毛靴好了。”
康熙:———
领侍卫内大臣们:———
这些都是心腹,最短的也跟在康熙身边十几年了,第一次看见万岁爷被自己儿子孝敬的有苦说不出的。
第176章 小天才
【词条一百零五, 坑爹。
网络流行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别人对本人的不敬、损害本人利益的行为,本人不爽时统统都可以称之为坑爹。
但也有实质性的指称, 比如某儿子真的做了让父亲很下不来台的行为, 亦可称为坑爹。
请根据具体情况造句。
完成奖励,真皮手套一双。】
胤祝:某儿子?看了看自己那皇阿玛,低头,自己提着的那只兔子皮毛还是那么鲜亮,这做个帽子不是很好吗?自己怎么坑爹了?
“爹, 您不喜欢花帽子?”
康熙:朕想把你这不孝子拉出去打板子。
胤祝说道:“我一猜爹您就喜欢,”做个大圈帽, 戴上去往外一站跟座山雕似的,诶, 好像还真有点坑爹。
【我坚决不承认我给我爹送了一个帽子原料的行为是坑爹行为。】
四爷咳了咳, 你自己一个人造的这个句子还不如求助别人呢。
康熙身边的内大臣,基本上都是一二品, 把十五爷头顶的字看得清清楚楚的, 个个憋笑憋得嘴角抽搐。
笑什么笑啊。
【触发词条,哄堂大孝。
谐音词条, 指的是因为儿子的坑爹行为带来的群众反应,往往在这个时候别人都笑中带泪的说一句你真孝,也指哄堂大孝。
造句。
完成奖励, 玉米良种三百斤。
注:因奖励体量巨大,请宿主小朋友自主选择种子存放点。选择:你自己卧室/你爹卧室。】
胤祝发现皇阿玛已经抬脚走了,可见还是有点生气的, 也是,额娘不喜欢的才送给阿玛, 好像的确差了点孝顺的意思。
但是根据四哥说额娘只是不喜欢这个花色而已,并不是皮毛质量不好。
所以他选了他爹卧室,看见这么多玉米种,皇阿玛应该是会消气的。
康熙不值当跟他生气,这小子造句的时候什么都敢说才是正常的。而且坑爹一词用来形容他的儿子们,还真是再恰当不过,他的这些个儿子就没有一个不坑爹的。
“十五,你来跟我们说说,开海政策上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我对我爹的孝顺是真心实意的,哄堂大孝用在我们父子之间不合适,用在我上面那些哥和他们儿子中间才准确。】
不过现在这个场合不对,胤祝决定过了这会儿,给四哥三哥这些膝下儿子一大群的哥哥讲一下【坑爹】和【哄堂大孝】。
胤祝跟上众人:“皇阿玛,你们是在说开海吗?儿臣可好不容易盼到这一天了,儿臣觉得首先需要设定几个主要的通商港口,其次是要有一个官员总裁开海事宜。这个人选,儿臣有个早就看好的张柯就是最合适的开海总裁。”
总裁这个词胤祝还是听三哥那些修书的说过,大概就是总理一切事物的意思,还莫名合了现代大公司老总的称呼,用到开海事务上超级合适。
众人:---要不要把自己的意图暴露的这么明显。
十五爷为自己人争取高官厚禄的时候,还真是毫不手软。
那张柯,以后怕是要飞黄腾达了。
康熙没有立即同意儿子提的这个人选,只说要考虑考虑,西山围猎结束后的第一次大朝,便将此事拿出来让众臣商议。
一二品大臣都知道开海的原因,说实话就算是现在心里不想动不想改变,但是想到十五爷的小作文和那么些条约,也都说不出反对的话。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海禁开不开,而是开海之后涉及到利益分配,以及若是开海,沿海百姓必定不务本业要去追逐更大的海上利润,如何规定才能让海边局势在这个大浪潮中保持平稳。
太子提出了一件事,开海之后,可以运输出去的物品也要做一个明确规定。
四爷的意见是,瓷器和丝绸、茶叶历来是往出运的大宗,应该定品级,可以细分六至五个等级,前三等级的都不准私人运输出海。
随着开海,盐糖这样的物品也会是大宗,每年应该定量。
因为十五的奖励,大清现在的雪花盐以及糖产量较去年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两淮盐,由于李煦拿到雪花盐制作方法以及水泥的时间最早,现在两淮盐的价格已经到了二十文一斗的最低水平。
大清共划了十个盐场,各大盐场都有对应的就近销售岸,不能跨区卖盐,这个政策目前不变的话,为了防止两淮盐商将好盐倾倒回海中,出海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只是首先要保证两淮地区一年用盐的量,再出海,但商人逐利,一旦允许食盐外出,出海到外面利润更高他们必定是都要往外运的。
朝廷还需提前规定,商人需要每年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盐来作为出海的盐税。
再有,铜铁金银等不易得之金属,不许外输,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也要规定舶来品,不许像之前一般,只要钟表香水红酒等华而不实之物。
朝廷现在是关停了很多矿场的,这也导致铜铁的应用紧张,因此可以把铜铁这些加入海贸的首项回收物之中。
西洋诸国的粮食、布料等等,也是需要鼓励入内的。
最后康熙表示,像是西方的那些机巧发明,也允许他们可以用来换国内的东西,至于怎么换又引起了一阵讨论。
*
胤祝不用上班,宫里的额娘知道了还担心他被撸职伤心,让人传话来说叫他好好歇着,这几天不必去宫里请安。
胤祝以前也不是天天去请安,不过是因为在京城,两三天就要进宫一趟,现在不请安不上班,就直接呼呼大睡直到日上三竿。
打折哈欠出来吃饭的时候,被告知前面的大朝还没退,胤祝吃了两个饼端着饭,悠哉悠哉地去围观早朝了。
朝臣们正在商议的是如何能确保出海的商人们能把朝廷想要的这些东西,运回来。
吵来吵去的都没有好主意,要么是强制征派,要么就是直接不开海,不开海的声音还是挺多的。
但胤祝发现支持开海的都是朝中一二品的大员,不赞同开海的那些话语权也不太够,就没管这个。
而是跟人建议,把出海的商人以及他们名下的船和船工什么的都做个详细登记,再一个开海了肯定要收海关税的吧,把那红酒啊钟表啊之类的奢侈品多加关税不就行了。
自家想要啥,关税低,然后告诉他们回来还能拿到户部补贴。
这么一来你瞅瞅,你们说本性是“逐利”的商人还能不听你们的?
吵了半天的大臣们,扭头看着坐在门槛上的十五爷,那表情都复杂的没法形容,十五爷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难道词条的教导就这么有用?
然后胤祝坐在门槛上听他们讨论,听到一半就出来了,这些人到底都是从一届又一届的激烈会试中厮杀出来的,有时候会因为没见过而导致不够灵活,但考虑问题还是挺全面的。
本来还以为他吃着东西坐在门槛上看人家议论朝事会被指责,没想到都走了一个人也没有说他的。
不开眼的御史还有几个?弹劾十五爷,可是要要冒着引咎辞职的风险。
更何况,朝中这些或隐或显的分门别派的官员其实也都是看着上面的主官行事,只见顶头的这些主官说着说着,有人回头道:“十五爷,这个您怎么看?”
众人:---
康熙:人早走了,十五那小子不给他个职位还真是拴不住的。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教导在十五身上是出了岔子的。
一开始还以为有自己手把手教着,让他顺利坐到统领的位置上是顺理成章,没想到这小子在差事上办得还好,却总是在他八哥手里跌跤。
八阿哥脸上的伤痕昨天才不那么看得出来,因而今日也来参加大朝,他绝对想不到龙椅上正皱眉听众人商议具体开海政策的皇阿玛,会在眼神无意间扫到他的时候怀疑他是不是故意让十五打的他。
胤祝溜达到翰林院设在畅春园的办公室,顺便还在路上折了些这时节盛开的菊花玉兰之类的,送给他们这些文人雅士插瓶用。
洪昇是今年因为胤祝特召的进士,后来康熙看过他写的一些诗词,觉得好,就也让他入了翰林,反正他都快七十了,也不想着升官什么的,当值的时候就写戏。
以前是因戏获罪,如今重在天子身边做事还是因为戏,十五爷喜欢看他写的戏嘛,他那就趁着能写的时候多写点。
不过进来之后一直没有见过十五爷,今天一抬头看见了人,只觉人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似的。
洪昇欢喜无限地迎了上去,把其他翰林都看得不知道怎么表现了,这洪老爷子哪天不是跟没睡醒一般,倒是那张柯勤快一些,而这俩人又是十五爷力荐的,其他人也就客客气气的。
毕竟十五爷真不好惹。
不过十五爷把这么两个人弄过来之后也没有一次着人来问过,都以为是忘了呢。
没想到人今天亲自来了。
“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们带的话,插起来吧。”
那花得有一捆吧,全都是名品,好像还有万岁爷最喜欢的金丝玉缕。瞧瞧,十五爷还是带着花来的。
翰林们是最经常在宫里侍奉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均等的被传召至御前的机会,但都熟悉胤祝,这时候十五爷给捎了花儿来,咱也不好说十五爷是来给他的心腹带的,于是全都起身感谢。
胤祝摆摆手,让他们选两朵放在自己书案上头,整天埋首文字的,看着这个也开心。
张柯李祓都不在,他们都被传到了大朝会上,特准参与开海事务,洪昇得以独占十五爷,赶忙把自己这段时间又写的一个戏本子拿了出来。
胤祝倒也不是一次都没有找过洪昇,之前自己营造天孙身份跟无生老母抢白莲教的时候,就让人找过他,叫他给润色了一个几百字的小传说。
而洪昇这种专职搞创作这么多年的,以这个年纪进入翰林院之后,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创作上,之前就写过两本戏,也叫人递给胤祝看了。
剧情跟《桃花扇》差不多,具有侠义品格的女主角和有些懦弱但有真正儒士精神的男主角,可能是吸取了前面的教训,他后面创作的这两本都是汉唐时期的人和事,写得也是一波三折,爱情唯美之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但也还是有一个缺点,文人气太重了,在百姓中间是没有市场的。胤祝就拿到宫里让宫里的戏班排出来给玛么和自家额娘解闷,之后又建议洪昇写两篇热闹戏。
当时他让凌树传话说的就是写一篇跟《武松打虎》差不多的,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曲目。
这一来,洪昇就是拉着胤祝看他写的新戏。
胤祝这一看,还真热闹,是选的民间说书中有关包青天传说而写成的。看了这个胤祝才想起来,现在还没有《三侠五义》这本长篇小说呢。
207/230 首页 上一页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