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组合解散,我爆红了!(近代现代)——远上天山

时间:2024-12-15 10:07:06  作者:远上天山
  《泪之歌》却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撕下排片,孰强孰弱,答案自然明了。
  陆煦不再关注《泪之歌》相关,却注意到,《泪之歌》居然有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参演——章澈。
  他以为,章澈的电影之路已经断绝了。
  “什么情况?”
  “不清楚。”许闻摇了摇头,“看电影上映后的风评吧,风评不错的话,剧组会透露的。”
  《青春之羽》定档之前,飞扬演艺也替电影争取过排片,可惜院线方面给的排片太少,《青春之羽》想复刻《诡诈》的路线相当难。
  剧组细想之下,在国庆档这个档期拿7%以下的排片的话,倒不如去别的档期试一试。
  反正《青春之羽》成本不高,青春片又属于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能看的电影,口碑上来的话,吸引的观众必然越来越多。
  陆煦没把《泪之歌》当成《青春之羽》的竞争对手,《泪之歌》那边却不这么想。
  齐笛一想到陆煦就恨得牙痒痒,他演员生涯从未栽过那么大的跟头,偏偏和陆煦较过一次劲之后,他沦为了群嘲。
  接下这部《泪之歌》,齐笛就想在票房和奖项上双双碾压陆煦。
  齐笛很清楚,《泪之歌》这种题材未必吸引观众,但绝对会有一批特定的观影人群,放在国庆档上的话,至少能先骗一波票房。
  为了让《泪之歌》在这个档期展现出存在感,齐笛甚至主动降了片酬,就为了剧组有钱去营销。
  剧组方面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各大视频平台上,在首页传播的都是一个青年被原生家庭害惨了的故事。
  固执的父母,想逃脱家庭却被扼住翅膀的孩子。
  懂事的女儿,读高中之后就没收到过一分生活费,靠着自己打工读完大学,却在领毕业后第一份工资的当天,就被父母要求“帮扶弟弟”。
  【想知道后续吗?】
  【请看《泪之歌》】
  【为你讲述残酷现实】
  【每个年轻人人生的必修课】
  《泪之歌》的营销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陆煦偶尔骑车路过地铁站,都能在附近的大立牌上看到《泪之歌》主角的泪眼。
  他只羡慕人家有钱。
  不过……在看过《泪之歌》的预告之后,陆煦觉得,还是《青春之羽》拍得更好一些。
  羡慕倏然间变成了骄傲。
  就像在橙色软件上买东西,同样的东西,他比郑骁便宜一百块买到的话,他会觉得自己非常牛逼。
  而如果《青春之羽》经费不如《泪之歌》,拍出来的内容却比《泪之歌》更好的话,陆煦会觉得自己待过的剧组就是牛逼。
  胡言和郭颖语对此抱有同样的想法。
  《青春之羽》的三位主要演员都很年轻,胡言和郭颖语比陆煦更年轻,因而在表达上,这两人比陆煦更为大胆。
  具体表现为——两人在光明正大蛐蛐《泪之歌》。
  “什么叫‘你能想象的最好的青春片’,有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
  “啧,这就贴脸开大了?”
  “我赌50块,这电影绝对会拉踩咱。”
  “……讲真,他在大屏幕的脸还不如晒成黑狗的陆哥好看。”
  因为情绪过于激动,郭颖语把黑猴打成了黑狗,胡言居然没有发现她的错误,还在一边疯狂附和。
  陆煦:“……”
  到底是在夸他还是在骂他?
  胡言和郭颖语甚至决定,等《泪之歌》上了偷偷摸摸去电影院品鉴一下。
  “好看的话,能打低分吗?”
  “能啊,我们又不是什么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这不叫打低分,叫防止剧组骄傲自满,给他们一个教训。”
  “花了钱的,没问题!”
  陆煦:“……这种话可以不当面说出来的。”
  私下里干,偷偷地干,就行。
 
 
第121章 121 第一波影评
  事实证明,胡言和郭颖语没有蛐蛐错。
  《泪之歌》上映前后,剧组确实在暗搓搓地拉踩《青春之羽》,不过被拉踩的人不是陆煦,而是胡言和郭颖语。
  有营销号信誓旦旦地声称,《青春之羽》启用两位新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强调两人“难堪大用”,必然会拖后腿。
  胡言&郭颖语:“倒是先用一个啊,只会放屁。”
  不过,两人面对营销号时虽然是一副凶巴巴的态度,内心却免不了有些担忧。
  万一《青春之羽》真扑了,万一电影不合观众口味,再万一……营销号的唱衰确实烦人,可他们确实害怕,怕自己会成为《青春之羽》唯一的短板。
  说来说去都是《泪之歌》的错。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借着假期的机会,陆煦被胡言和郭颖语叫上,三人一起欣赏了那部《泪之歌》。
  三个人加起来贡献了足足一百大洋……不管给《泪之歌》怎样的评价,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羞愧。
  好歹花钱了!
  然后,看到一半,郭颖语就开始心疼自己的钱。
  他们进的这间观影厅足够大,空气还算流通,可看到《泪之歌》里的情节,郭颖语却觉得心中憋闷得慌。
  电影中,角色流泪的片段不少,可就算眼泪流得再多,郭颖语依旧难以感同身受。
  她只觉得憋闷,但这并非事物自然发展导致的憋闷,而是人为的。
  电影里,主角所在的家庭闷得叫人窒息,没有打骂,父母在外也是一副温和老实的面孔,可在家中,父母对他的严苛近乎残酷,固定的作息表,健康的食物,杜绝一切“污染”的学习环境……还有父母那张在面对外人和自己时截然不同的面孔。
  而在学校里,从小被固化的性格让主角没有朋友,友情更是妄想,他活在这世界上,却体会不到一点活着的美好,日常窒息到让人发疯。
  主角想要逃脱,一直在挣扎,家本该是温馨的港湾,可于他而言,却是能将他吞噬的漩涡。
  主角的朋友也是如此,她是从未品尝过一丝温情,却被要求帮扶弟弟的姐姐——前一秒,她还以为父母终于体会到她的好了,愿意去安慰她了,可下一秒,现实却将她打醒。
  父母的所谓温情,只是为了让她为弟弟付出更多。
  父母不是不会演戏,只是连对她演戏、假装爱她都不愿意,却愿意为他们挚爱的儿子放下一切尊严。
  到这里,郭颖语还是愿意看下去的。
  《泪之歌》堆叠了很多悲惨人物的经历,郭颖语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这类人,但她理解,剧本创作有时候就是要展现人物不同的经历,过于平淡的话,观众观看时会觉得无趣。
  可《泪之歌》接下来的发展就让她不知说什么了。
  她想看到的是主角逃脱那窒息的家庭,但不知为什么,电影把主角描绘得那么惨了,他却依旧在煎熬,在痛苦,却没有逃离。
  为了把主角困住,父亲开始装病,母亲在发疯指责,主角越来越瘦、越来越痛苦,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
  那个为弟弟付出的女孩也是。
  弟弟在市里买了房,用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还有她打工前三年的工资,可她却说,那是她弟弟,这套房子她可以先住,这样还能省下房租,等弟弟结婚了她再搬出去。
  然而,房子到手后不久,父母就开始筹谋将她介绍给不认识的男人结婚。
  “我想看的是这些吗?”郭颖语止不住地抱怨,“她不该跑吗?跑得远远的,剧情怎么这么割裂?”
  胡言摸了摸鼻子,道:“《泪之歌》大概想冲国外的奖?”
  “你拍自己日子过得多好多幸福,人家都懒得理你,可你把痛苦的一面展现出来,拿奖的几率蹭蹭往上涨,再配一些抓眼球的文字,电影想不引起注意都难。”
  郭颖语忍不住摇了摇头:“说实话,我理解不了。”
  “我放弃了美好的躺在家的机会去看电影,结果两个小时就给我看这?”
  鉴于对30+元电影票钱的心疼,郭颖语还是坚持把《泪之歌》从头到尾看完了。
  她的观影感受是:她的乳腺结节增生以及因此产生的偏头痛、想捶人的冲动等,《泪之歌》剧组都应该负责到底。
  她这是造了什么孽?
  果然,不该随意蛐蛐别人,蛐蛐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郭颖语看来,最糟心的就是《泪之歌》的结尾,父亲天天装病,装到自己终于得了病,母亲成日咒骂,看到父亲这样也慌了神,主角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开始带父亲跑各处看病,一边负担起整个家庭,一边学着理解父母。
  “他理解什么了?有什么值得理解的吗?”
  “所以这电影拍出来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
  郭颖语打开微博,首页几乎全是国庆档电影的大混战,在一众大制作电影中,《泪之歌》的热搜数绝对不算少,有一位影评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最后总结道,“在故事的结尾,《泪之歌》剧情得到了升华……”
  郭颖语:“……这是人类写出来的文字吗?”
  哪里升华了啊!
  倒不如说,《泪之歌》剧组造了一坨屎,这坨屎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期间没有经历液态的过程——原先那坨屎掉在那里,人离得远些就能逃避它,可它偏要升华成臭气熏得每个人臭不可闻。
  郭颖语只接受升华的这种定义。
  胡言默默竖起大拇指:“你物理学得很好。”
  郭颖语:“被逼的,谢谢。”
  总而言之,看到《泪之歌》的后半部分,她感觉自己脑门上冒着火,差点能把她头发点着。
  她宝贵人生的两个小时,竟然花在让自己生气这件事上了,实在是很不值得。
  在郭颖语看来,《泪之歌》的导演和编剧是不需要获得观众共鸣的,前半部分好歹符合现实,但后半部分……搁这搞释然文学呢?
  观众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是吧?
  郭颖语和胡言说要给《泪之歌》打低分,一开始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可现在,两人确实忍不住打低分了,甚至,打完分之后,两人默默看向陆煦,眼神威慑他也打。
  陆煦:“行吧。”
  陆煦是看过《泪之歌》的初始剧本的,他那时候就觉得,《泪之歌》是典型的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
  而电影上映之后,陆煦发现,最终成片剧本又有改动——甚至还不如最初的版本。
  陆煦确实不理解剧本的改动,不过他的观影感受是——齐笛想拿奖的话,在评委们愿意接受剧本逻辑的情况下,倒也未必不可。
  剧本改动最大的地方,其实是齐笛所扮演主角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倔强不甘到后来被同化、再到觉醒……齐笛在电影中的个人发挥非常充分,流着泪的主角、崩溃的主角、绝望的主角……他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齐笛哭戏”这个词条甚至上了热搜。
  在这个词条下方,则是营销号们对齐笛演技的无限褒扬,什么“影帝级别的发挥”、“贴近现实而有张力的演技”、“引起共鸣的眼泪”。
  陆煦:“……”
  #我倒要看看第一天能骗到多少钱#
  事实证明,国庆档果然非同寻常,在轰炸般密集的营销和排片的共同助力下,《泪之歌》首日竟然拿到了1.5亿票房。
  上映之前,《泪之歌》曾靠预告小小出了回圈。
  预告下方,有如今已过中年、至今仍被童年经历困扰的中年人的留言,他说自己想到那时候依然会流泪,虽然已经逃离了父母,每年却都有亲戚批评他不孝,指责声潮水一般向他涌来,逼着他体谅父母。
  “父母没有错,但小时候的我犯了什么罪吗?”
  还有对父母的偏心无法释怀的女生的留言。
  《泪之歌》是为数不多为这群人写的故事,在剧组发布预告后不久,这群人一边留言,一边表示自己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
  作为一部成本不够高的电影,《泪之歌》的预售数据在国庆档排在中等,首日票房也不算差。
  然而,这些因自身经历选择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的观众们,看过成片之后,却产生了自己“被骗了”感受。
  郭颖语不是第一个想吐槽《泪之歌》的观众。
  《泪之歌》官博下方有一条热评,来自一位买了第一场票去支持电影的观众,她说,她以为她可以在电影院看到一个自我拯救的故事。
  《泪之歌》里的角色,很多已经无可救药了,但主角至少应该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我坐在电影院的意义,屏幕上闪现主角父母的脸孔时,我仿佛和困扰我十多年的噩梦重遇了,他们很像我的父母,让我惊恐,让我畏惧,现在的我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我自己清楚,年少时的那段经历在我身上开了一个洞,这个洞很难愈合。”
  “我以为《泪之歌》会以噩梦终结收尾,但它没有,甚至我觉得,它在嘲笑我之前十多年的努力。”
  “看完《泪之歌》的这天下午,我又开始吃抑郁药……”
  这条热评收获了上百条留言,点赞和转发都很多,可《泪之歌》剧组却不会容许这种“恶评”在首页存在,直接动手删除了。
  但——官博毕竟只有一到两位工作人员负责。
  工作人员删评的速度再快,终究挡不住这些汹涌而至骂电影“诈骗”的留言。
  《泪之歌》导演忍不住露面发声了,有张治珍这位大前辈的教训在,导演自然不会没脑子地喷观众没有品味不懂艺术,只说“人生充满着遗憾和残酷,面对困境,有人走出来了,有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来,我们应该允许这两种结果同时存在,而不是去否定自己的对立面。”
  观众们:“……”
  没错。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