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颢小声嘀咕,“我也是。”
朝堂和後宫不一样,太後和宰相意见相左,很明显更应该听宰相的意见。
赵小二这时候不敢说的太明白,且不提章惇宦海沉浮几十年看人的眼光如何,就只一点,他们家皇嫂也不是什麽女中尧舜般的人物啊。
好的,他再和皇嫂说声对不起。
小赵官家把光幕和现实分的很清,里头说的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假,但是细细比较又哪哪儿都不一样,不至于因为光幕里的几句话就朝身边人发作。
简王是谁?申王是谁?端王又是谁?
他连哲宗是哪个儿子都没弄清楚,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以前没觉得改名有什麽,今後得给儿孙定下规矩,孩子出生後就取一个大名,别动不动就改名换名,弄得想根据名字找人都不好找。
不过老弟说的没错,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方面章惇比後宫之主靠谱,或者说,章惇比绝大部分人都靠谱。
——承天一柱,判断山河。
这评价可不是一般人能得的。
如果没有猜错,後面要讲的可能比前面还惨。
赵顼深吸一口气,“子安,我有种不祥的预感,你怎麽看?”
苏景殊顿了一下,转头祸水东引,“子厚,你怎麽看?”
章惇也想说光幕里的话弄得他心里发毛,但是皇帝已经说了有不祥的预感他也不能继续自己吓自己,只能稳重的打个哈哈将话题糊弄过去。
虽然不知道端王是哪位,但是听刚才那意思像是个昏君。
怕什麽来什麽,很快他们就都听到了“昏君”二字。
【接下来请收看:昏君是怎样炼成的。】
【在向太後的支持下,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宋徽宗赵佶登上历史舞台,大宋、或者说、中原汉人由此迎来他们的至暗时刻。】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 、宋哲宗赵煦之弟,由于哲宗无子被向太後立为皇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赵佶继位後宠信奸佞,放任心腹排除异己,持续了几十年的党争愈演愈烈,甚至搞出“元佑党籍碑”这种荒唐的事情。】
【元佑党籍碑,乃宋徽宗时权相蔡京为排除异己打着新党的旗号所制,将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章惇、曾布、苏轼、苏辙等三百零九人列为旧党奸党,由徽宗御书立于文德殿东壁,再由蔡京书写颁布天下,立碑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在世的人或囚或贬,已过世的人虢夺官衔,且子子孙孙永远不许为官。】
【名单第一位是废除新法的司马光,最後是反对立徽宗的章惇,章惇甚至被列在“为臣不忠曾任宰臣”行列,可以看出公报私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之後那些年,徽宗不思进取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设立“花石纲”害的百姓倾家荡産,“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宣和二年,方腊率衆在歙县七贤村起义,百姓云集响应,史上有名的方腊起义爆发,短短三月攻占六州五十二县,聚衆百万从者如云,和汉末黄巾起义相比也不遑多让。】
章惇有点懵,“我?旧党?”
不是,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列上去也就算了,苏轼勉强也能上榜,把他和曾布也当旧党迫害是不是有什麽大病?
赵顼郑重其事的看向他的心腹重臣们,“朕的孩子虽然不少,但是儿子还没超过十个,目前来看皇子们都正很优秀,衆卿家不用担心,朕今後不生了!”
衆卿家很想说也不必如此,但是想想光幕里头那位亡了大宋的昏君,还是都起身感谢官家圣明。
不生好不生好,他们现在有贤明的储君还有优秀的皇子皇女,专心培养现在这些已经足够,不需要再生个混世魔王出来祸害大宋。
赵顼也这麽觉得,他今後修身养性不近女色,从源头避免亡国昏君的出现。
嗨呀,如此机智,不愧是他。
光幕中的妖魔鬼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不光嘴上刺激他们,还把那所谓的“元佑党籍碑”放大给他们看。
三百零九个名字,一个不漏全给他们过一遍。
故意的!这玩意儿绝对是故意的!
旁边,姚古乐呵呵的和宗泽种师道说道,“瞧,咱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
种师道眼尖从一溜儿名字中看到个眼熟的,于是让他别高兴太早,“没有你,但是有你哥。”
姚古:???
“我哥?就我哥?”
他哥多大本事他不知道吗?还能被奸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列入黑名单?凑数的吧?
小姚同学的意思太明显,种师道笑眯眯说道,“你对你哥有意见,回头就找你哥告状。”
姚古立刻改口,“谁说的?我哥军功等身有勇有谋,太出风头被奸佞盯上多正常。”
他哥可有本事了,去西军打听打听,他们姚家的神射手不是闹着玩的。
也就比他逊色一丢丢而已。
所以为什麽他没被盯上?
等等,他们家老师呢?
兄弟三个两个都榜上有名,怎麽能把他们家老师给漏掉?
光幕很大,名单分门别类怼在脸上想当看不见都难。
姚古耐着性子将“曾任宰臣执政官”从头看到尾,里面姓苏的只有一个“苏辙”,再往後看“曾任待制以上官”,第一个就是“苏轼”,再往後“余官”一大串也没有。
他甚至已经把“武臣”和“内臣”都数完了,依旧没有看到“苏景殊”三个字。
难不成最後那“为臣不忠曾任宰臣”一列不只有“章惇”和“王珪”二人,他们家老师的名字在最後只是被磨掉了?
嘶,也不是没有可能。
小姚同学惊疑不定,其他人也都发现这名单少了点什麽。
他们不觉得榜上有名有什麽不好,不招人恨是庸才,不管立场如何,能被奸佞记恨至少说明办事儿的能力是有的。
苏景殊尴尬笑笑,“可能看不上我吧。”
後世的人的确拿元佑党籍碑当光荣榜,他们的心态很正常,就是苏家本来只有苏轼苏辙兄弟俩,历史上根本没有他苏景殊这号人,碑上有他的名字才是见鬼了。
问题不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他们继续往下看。
苏相公试图让大家不要在意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过周围人都不太给面子。
所有人都同仇敌忾:那蔡京是个什麽东西?还瞧不上他们济世经邦治国安民足智多谋无所不能的苏相公?
几十年的能臣基本上被写上去完了,凭什麽不带他们苏相公玩?
第311章
*
衆人对苏相公“榜上无名”愤愤不平,纷纷讨论那“为臣不忠曾任宰臣”一列究竟是只有两人还是本有三人只是被抹去了一人。
已知:章惇掌权时得罪太多人在徽宗登基後被玩儿命的报复。
再已知:苏某人支持变法时得罪的人比老王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率比章惇更拉仇恨。
得:这麽个活靶子绝对不可能被漏掉。
比被奸佞嫉恨更厉害的是什麽?抹去他的存在,消除他的影响,让奸佞闻之色变连提都不敢提。
衆人越想越觉得有可能,把奸佞吓的闻风丧胆,不愧是他们苏相。
苏景殊听的头皮发麻,更可怕的是他的同僚们不光讨论还直接舞到他跟前和他道辛苦。
苏景殊:……
“我不辛苦,你们才辛苦。”
辛苦你们脑补那麽多。
有没有可能,那个世界真的没有他这号人呢?
衆人煞有其事的推断过後,终于有人想起来为什麽觉得蔡京这个名字耳熟,“这蔡京莫不是蔡卞蔡元度的兄长?”
单说蔡京他们可能想不起来,说起蔡卞却都不陌生。
原因无他,那是老王的女婿。
可惜王雱不在场,小王在场的话肯定听到名字就能反映过来。
不对啊,蔡京是那种为了排除异己不择手段的人吗?
大宋崇文,但凡家里有条件就都会送孩子去读书,兄弟几人同时考中进士的事情时有发生,蔡京、蔡卞兄弟便是如此。
兄弟俩皆才华出衆满腹经纶,蔡卞在京城当官,蔡京在地方历练,没记错的话政绩都还算可以。
要是没本事或者是家风不好,老王也不会把闺女嫁到蔡家。
由此可见,里头讲的大宋和他们的大宋的确不是一个大宋。
就像一条路上分出两条岔,虽然前头差不多,但是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就分道扬镳走上不同的道路。
怎麽看都是他们的路走的更宽敞。
自豪感都是对比出来的,一群人越说越觉得他们厉害的不得了,平日里话很多的苏相公却陷入了难得的沉默。
怎麽说呢,就没法说。
徽宗朝四大奸臣:蔡京、高俅、杨戬、童贯。
杨戬和童贯是宦官,高俅是蹴鞠踢得好入了宋徽宗的眼,只有蔡京是正儿八经进士出身的文臣。
蔡京此人说能力是有的,要是没有能力也爬不到皇帝面前,问题就是他办事没底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官场上不怕无才无德,就怕有才无德,蔡京就是这麽个有才无德的祸患。
最开始王安石被皇帝看重时他追随老王摇旗呐喊,後来司马光大权在握他又改弦更张推动废除新法,再之後章惇被啓用他又反复横跳再次成为新党的铁杆成员。
主打一个谁掌权他跟谁好,一点感情都不谈。
如果掌权者有识人之明,蔡京这种可以当成有本事干活还被压着不敢作妖的工具人,如果掌权者没有识人之明……
请看VCR。
等到宋徽宗上位,蔡京发现皇帝是个不靠谱的之後放弃投宰相所好直接攻略皇帝,昏君奸臣一相逢那叫一个火花带闪电,噼里啪啦直接把大宋给电个半死。
虽然历朝亡国都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要麽妖妃惑主要麽奸臣误国,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最该为亡国负责的是皇帝,不单单是亡国之君,还有亡国之君往前数的许许多多位皇帝。
但凡宋徽宗没那麽离谱,蔡京就找不到发挥的机会。
算算年纪蔡京也就比他们小十来岁,在视频里是经历过神宗、哲宗两朝的老臣,怎麽神宗朝哲宗朝不见他搞事情,到了徽宗上位就火速得到天子赏识提拔成宰相了呢?
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锅。
【在宋徽宗的努力下,神宗哲宗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不过宋朝能苟那麽多年周边政权都有责任,宋朝摊上个昏君,北边辽国也没好哪儿去,天祚帝耶律延禧和他身边那些奸臣捣鼓出来的动静没比宋徽宗君臣差哪儿去。】
【宋朝境内起义造反接二连三,辽国境内的起义造反更是此起彼伏,东北的生女真部落不堪辽国压迫终于揭竿而起,完颜部首领阿骨打集合各部在来流河誓师反辽,连败辽军于宁江州、出河店,建国“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之後摧枯拉朽般横扫辽东,短短几年时间,整个辽东皆落入女真人之手,连辽国的东京辽阳府也未能幸免。】
“完颜阿骨打?”赵颢眨眨眼,“是那个每次来京城都缠着子安给他讲故事的二愣子?”
赵顼换只手撑脸,“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他。”
赵颢唏嘘不已,“还真没看出来。”
“那是你只看到了他泡在戏园子里的样子。”小赵官家叹道,“女真渤海各族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他要真想搞事儿还真是朝廷的大麻烦。”
赵颢震惊,“那东北岂不是危险了?”
小赵官家:……
你……
赵顼知道他弟平时出门不带脑子,这会儿也懒得和他解释朝廷怎麽拿捏周边各族,“你去把孩子们带过来,让他们过来一起看。”
独气气不如衆气气,都来上课。
光幕上演出来的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从那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找出对他们有用的信息。
他的儿子将来要接他的班,小家夥们没经历过当年的屈辱,正好过来看看软弱的大宋会是什麽下场。
夭寿哦,这都什麽鬼东西?
小赵官家越看越气,其他人默默使劲儿把椅子挪远点,尤其是苏景殊苏相公,直接挪去角落里不和任何人挨边。
他怕待会儿这群人火气上头误伤他。
【西夏在哲宗朝被打的不敢吭声,辽国被异军突起的金国折腾的自顾不暇,大宋又是出了名的“兵多将广”,打不过外族入侵但是能镇压民间起义。宋徽宗一看,好家夥,内忧外患全无,他这是有明君之相啊!】
【恰在此时,金国派遣使者到汴京和大宋商量联合灭辽,徽宗君臣本事没有但是想的美,要是能趁机收回燕云十六州,他们就是板上钉钉的明君贤臣,是将大宋从下坡路拉到中兴的大功臣。】
【再然後,就是大名鼎鼎的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
“就他们?还联金灭辽?这不纯纯与虎谋皮吗?”
所有人的想法都很一致,势均力敌的合作那叫合作,就里头宋朝那情况联合女真只能说是引狼入室。
皇帝蠢也就算了,总不能满朝文武没一个带脑子的。
算算时间那个徽宗继位的时候也就是十来年後,十来年後他们这波朝臣还没死光,怎麽着也不至于一点用都没有吧?
【两国约好分兵夹击辽国,宋主攻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金主攻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等辽国被灭,金国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北宋则按照当年“澶渊之盟”的约定将原本给辽国的岁币交给金国。】
【虽然计划也很丢人,但是如果进行顺利的话也算是花钱把燕云地区买回来了,可大宋“兵多将广”却没几个能打的,联金灭辽非但没能达成目标,反而将北宋是纸老虎的事实暴露在金人眼皮子底下。】
【徽宗宣和四年,金军两万兵力攻入中京大定府打得辽国主力落荒而逃,辽天祚帝仓皇逃入夹山,反观大宋,宋徽宗的心腹宦官童贯以河北河东宣抚使的身份率领十万大军北上,信誓旦旦觉得燕云百姓得知他们到来肯定箪食壶浆夹道相迎,结果看似威武雄壮的十万大军直接被燕云百姓和仓皇出逃的辽军打的大败而归。】
405/415 首页 上一页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