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澜意扔了一个雪球过来精准的打在郑山辞的袍子上,郑山辞向郑山成告辞去找虞澜意。
两个人幼稚的打雪仗。
郑山辞身上挂彩了,虞澜意同样也是。
年夜饭,他们全家都吃撑了。
守夜之后,郑山辞抱着虞澜意就睡香了,一觉醒来江主簿他们就来贺新年。
……
叶云初他们过年是在路上过的,等到了京城已经是开春了。叶云初的折子在路上就写好了,董大人跟其余随行的官员也把折子写好了。他们一并呈上去。
叶云初还要进宫给武明帝回话。
“参见陛下。”
“起来吧,赐座。”武明帝对青州的情况还是在意的,让叶云初说给他听。
叶云初一五一十的说了,还说已经把贪官抓进京了,等陛下处置。
武明帝神色恹恹,“那些蠢货还带进京做甚,全杀了就好了,朕还嫌沿途浪费粮食。”
“冯德,你去传旨都杀了。”
“是,陛下。”冯德领命退下。
叶云初心想他是无权处置官员的,要是他真在当地就把官员杀了,没天大的理由在武明帝这还是要存疑。
叶云初的语气顿了顿,“另外新奉县的县令郑山辞控制了瘟疫,我从中得知他们县里没有缺过粮食,而且得了瘟疫的人只有三十五人,其余的人都能正常生活。”
他垂下眼眸,把新奉县的所见所闻原原本本的说给武明帝听,武明帝没打断他的话,他便一直说下去。
说完后把自己写的奏折直接呈给武明帝。
“奇怪了。冯忠回来也夸这个郑山辞,你回来了也夸他。朕想想,第一个夸郑山辞的还是李大人,让朕对这个人好奇起来。”武明帝笑道,“云初你也辛苦了,先回去歇息吧,等会有旨意下来。”
“多谢陛下,臣告退。”叶云初沉默的离开。他坐在回家的马车上,想到武明帝提起郑山辞的名字时,没有一丝感到陌生,这说明陛下已经把这个人记住了。
他的手腕上戴着一串佛珠,叶云初滚了滚佛珠,心中默念了一遍佛法。
武明帝拿着叶云初的折子看了一遍,基本上跟叶云初说的吻合,他便没再多看。一个县只有三十五个人得了瘟疫,这人是个人才。
武明帝乐起来,继续去抓御桌上的奏折看。
此行去青州顺利,武明帝也不吝啬,给所有人都赏赐了,其中叶云初的赏赐最多。众人都纷纷向镇南王府道喜,说叶世子年少有为。
镇南王挼着胡子笑,“不敢当不敢当,云初还要多多磨练,这次多亏了陛下的提拔,他自己是没甚本事的。”
这做长辈的说话,自然是要贬低小辈的,不能太自满了,实则自家长辈都是高兴的,飘飘然的。
“长阳侯的虞长行跟叶世子都是人中龙凤啊。”
镇南王脸上的笑意淡了一些。虞长行跟叶云初年纪相仿,两个人难免会被拿出来比较。虞长行只是因为跟武明帝的关系,深受陛下宠信,云初这是实打实的功劳。
想着镇南王也是唏嘘长叹。
长阳侯派人去打听了,随行的官员给长阳侯说了新奉县没事。但他们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在府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虞夫郎说道,“你让下人去打听什么消息,难不成别人会把细节告知下人么?你只着急,死着急,你上门去问问啊。”说着虞夫郎的语气带着一丝埋怨。
“好,我这就上门去拜访。”长阳侯受不了虞夫郎这副样子看着心疼,自己急冲冲的要出去。
“傻子,把礼带上。”
长阳侯的长随从库房里拿了礼,坐上马车,长阳侯一想去找三儿婿,保不齐虞夫郎还要跟他闹脾气。他只好去找随行的几个官员,董府离得比较近,他去一趟董府。
董大人在家喝茶跟夫人其乐融融的,听下人说长阳侯拜访。
董大人是正五品官员,这在这些勋贵面前也不够看啊。董大人心中一惊,“快把侯爷请进来。”
董大人整理衣着后,快步去正堂。他跟长阳侯府素无交集,这个时辰来找他,只能是为了新奉县的事。
传闻长阳侯宠爱这个二儿子是真的,竟然不惜以侯爷之身来拜访他这么一个小小五品官。
董大人让下人上的都是上好的毛尖,长阳侯来拜访人,董大人这做主人的还要给长阳侯行礼,长阳侯没受礼,“董大人客气了。这是我带的礼。”
董大人拱手忙不迭说多谢。他这个身份知道自己再拒绝就是矫情,人家侯爷都带礼上门来了,你还要在他面前推搡矫情,让人生厌。
长阳侯抿了一口茶,开门见山的说,“董大人我来拜访你也没其他的事,你知道我家二儿婿在新奉县做官,我便想问问情况。这青州又是蝗灾又是瘟疫的,交通又不便,我们这儿得不到什么消息,便只好问问你了。请董大人告诉我。”
“侯爷客气了。”董大人把新奉县的情况告知长阳侯,当然里面夹杂了董大人真心实意夸郑山辞的话。
“下官看郑大人管辖下新奉县没什么问题,若是令郎出事了,郑大人哪怕不跟我们说,也会告诉给叶世子,毕竟叶世子是郑大人的三弟夫。郑大人没说什么就是没出事。”
长阳侯眉眼舒展,颔首点头,“听董大人的意思,山辞做得很不错。”
董大人眉飞色舞,“侯爷,郑大人的政绩太显眼了,这次定能升官。”
“三年任期要满了,郑大人应该会是第一个被提拔升官的进士。”
长阳侯不置一词。说是提拔,家中有人的,还是能走关系提拔。只是看官位的大小,还有是虚职还是实职。
不过听说郑山辞有本事,长阳侯还是得意的抖了一下腿。
跟董大人聊了一些新奉县的事,越是了解就越觉得郑山辞是一个优秀的人。长阳侯的面色凝重起来,他轻叹一声。
长阳侯想起第一次见到郑山辞的场景,还是一个有些青涩的年轻人。带着澜意回门时不卑不亢的,还跟他下棋。长阳侯当时看郑山辞何尝没有审视和轻视,只是把他当做没用的寒门进士,要靠着他们才能回京。
这孩子到新奉县去历练的几年,性子磨练好了,把自己的本事也亮出来了。长阳侯有些欣慰,类似于父亲对儿子有出息的欣慰。这样的欣慰,他只在虞长行身上感受过。至于虞澜意,唉,不提也罢。虞时言跟他没什么父子情分,很生分。
他回到侯府把从董大人口中知道的消息告诉给虞夫郎。
虞夫郎激动起来说道,“只要他们没事就好,我才不管什么政绩的,只要两个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安全的从新奉县回到京城,回来陪在我身边。”
长阳侯笑道,“现在你放心了吧,山辞是个有本事的。”
虞夫郎擦了擦眼泪,“该担心的还不是担心,现在是放下心了。明日你就去吏部走动,探一探情况。”
“还早,现在青州的事刚完,我就去吏部巴巴的打探,这太明显了。等过段日子,我立马去吏部打听。”长阳侯讲道理。
“澜意吃了多少苦。”虞夫郎想着自己的小哥儿。
“他能吃甚苦,你就别操心了。”光是虞澜意那脾气,他能让自己吃什么苦。只要人还活着,长阳侯就放心多了。
他想了想去吏部打听,可以先从吕侍郎入手,两家因为两个孩子的感情好,他们也时常走动。这京城的官弯弯道道的,人情世故也多。
开春没几天,先是去青州的人受到了武明帝的赏赐,其次就是青州新奉县县令郑山辞,被武明帝在金銮殿上褒奖。
“几位爱卿的折子朕都看了……郑爱卿很好。”武明帝让冯德宣旨。
长阳侯心中一滞,心里激动起来,他屏住呼吸听。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思尔才德兼备,勤勉政事,政绩卓著……朕今特封郑山辞为从五品户部员外郎……”
在大燕县令政绩优异者,可以晋升为知府、同知跟通判,有机会调任成京官,但这条路比较艰难。京官身处中枢,更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能接触到更多的朝廷大事,更甚至能参与决策。而地方官只是管着自己的地方,很难接触到皇帝。皇帝是天下之主,权力的来源,所有官员都想成为京官,得到皇帝的赏识。
进士家里有关系的,可以把子侄从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哪怕是长阳侯这样的家世,他也只能在郑山辞不犯错的情况下,把他调到京城来任一个虚职。
户部是六部中最抢手的部门,哪怕是从五品的员外郎这也是非常不易,这是大燕实实在在的实权部门。
正七品地方县令到从五品员外郎,已经跨越了三个官阶,还是从地方官直接变成了京官,又是户部,看来陛下很看重郑山辞,想把他放在户部培养。
叶云初抿着唇,脸上无悲无喜。
长阳侯心里笑开花了,面上还是一脸肃静。虞长行倒是露出一丝笑,显出锋利的俊美。
下朝后,官员们纷纷来祝贺长阳侯。
“侯爷,郑大人这回是扬眉吐气了,陛下彻底记住他了。”
一个官员感叹道,“郑大人真是年少有为,后生可畏啊。”
翰林院的状元跟榜眼、探花还没晋升,这事被郑山辞抢了风头。大燕有多少状元、榜眼跟探花的,能有出息的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
但一甲的路还是比寻常的进士走得更加顺坦一些。譬如三年之后他们就可以很顺利的去六部做官,不必像二甲跟三甲进士一样闯破头想成为京官。
第97章 终回京
长阳侯嘴上谦虚,“这都是陛下赏识。”
等官员们各自散去,长阳侯回到自己的办公处,挑眉笑起来。
郑山辞的事传到朝中各处,翰林院的翰林也知道了。状元是从六品修撰,榜眼跟探花是正七品编修,他们要在翰林院历练三年。在这三年内他们修国史和起草一些文书,到六部观政,等着三年后进入六部任职。
萧高阳听见很多翰林都在谈论郑山辞,他也听了一耳。
“这郑山辞是三甲进士,连跨三个官阶变成户部员外郎了,听说是治瘟疫有功,再加上自身政绩过硬,让陛下直接下旨升官。”
“郑山辞是何许人,这般厉害。”
“这晋升的速度比前三甲还要顺。”一个翰林语气泛着酸意。他是二甲进士,已经在翰林这个位置困了八年了,一直没有受到提拔。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官员的日子过得清贫,京城的物价高,房价更高,很多出身寒门,哪怕是乡绅跟福书村的家里,在京城连房子都买不起。翰林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实则生活拮据。
“可不兴说这话,郑山辞是有真本事的人,现在他的官阶还比在坐的诸位高一些,往后见了他,还要拱手说郑大人好。”一个翰林淡淡道。
“萧大人,你怎么看?”有人看见萧高阳眼中一亮,萧高阳是跟郑山辞同届的,还是状元。
“我还要向郑大人学习。”萧高阳不露声色的笑了笑。
众人见状元郎说话不露风,心中只觉没意思。萧高阳只拿着文书回到自己的工位上,整理文书,没去掺合这件事。
下值后,萧高阳回到家中,父亲还为郑山辞的事安慰他。萧高阳淡笑,“父亲,我们在京城没有经历过蝗灾跟瘟疫,郑大人能保护这么多人,我只会觉得敬佩。但另一方面我也并不觉自己比他低微,若是我为地方官,也会拼尽全力护佑一方百姓。”
萧大人听见自家儿子这般通透,挼着胡子笑,“不愧是我们萧家的麒麟儿。”
待萧高阳走后,萧夫人看自家老爷还是笑着,她打趣说道,“你之前还说什么,怕阳儿心性不稳。你太小瞧他了。”
萧高阳这边心绪平静,有很多人心绪都不平。比如庶常馆里的进士们。庶常馆是新进士学习深造的地方,被视为朝廷储才之地。每科进士殿试后,由翰林院开列新进士引见简选,每科进士择二十名左右,进馆学习三年。选中的进士被称为庶吉士,三年期满考试,优秀者留在翰林院或是朝廷做官,称为留馆;次者出为州县官,称之散馆。
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的一般是二甲进士,他们听闻郑山辞的事,神色不一。
等教习下课后,几个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话,本是说着其他的话,但还是忍不住把话题绕到了郑山辞身上。
“郑山辞这个名字好熟悉。”
“他不就是跟长阳侯那个……”
这么一说他们就想起来了。
“他被陛下下旨褒奖了,还跨了三个官阶,一下子变成户部员外郎了。我们要说去六部任职也是正六品或是从六品这样的官职,还有可能在京城留不住。”
“留不住怕甚,你也跟郑山辞一样把政绩做好,到时候回到京城。”
那位庶吉士苦笑,“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我家世不显,本事该是没那么大。”
“到时候等郑山辞进京后便知是人是鬼了。”
有人对郑山辞产生恶意,说他都是靠岳家庇护混政绩的,还有人酸言酸语说,要是他有这么一个岳家,他也能做到。
这边武明帝下旨后,这圣旨要从京城出发到新奉县去,足足要两个月余。这时的新奉县开始春种了,他们今年是种植药材,但由于去年遭灾后,他们还留了一半的地种植小麦。家家户户都有储粮的习惯,就连城中大户也让侍从们储备粮食,为了以防万一。他们新奉县没有遭多大的灾,岚县的下场历历在目,他们还是多做准备比较好。
范平把药材的种子和一些花种运过来了,郑山辞招待的他。
“郑大人,这是你们县衙要的东西。”范平一手交货。
郑山辞让户房的人清点货物,没有出错便给范平银票。
范平把银票又用来买香水、辣酱跟烈酒。范平跟郑山辞闲聊几句,郑山辞说道,“以后范东家跟县衙里的人交易可以找丁大人或江大人。”
范平应下来。
只有政绩平平的县令才会在一个地方不挪动,范平去客栈休息了。等下属把货物买好,他在新奉县待三日后就带着货回青州。
范平带来的药材种子都是好种,郑山辞按照原价卖给百姓们。
95/205 首页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