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天官纨绔(古代架空)——枫香

时间:2025-05-11 07:44:53  作者:枫香
  赵淩不用人招呼,已经蹲在了灶前。
  村里基本一天吃两顿。
  早饭原本是清得能当镜子使的麦豆粥,就是麦子和豆子直接煮粥。
  本来就不好吃,还因为不能浪费柴火,并不会炖到酥烂,更加难以下咽。
  赵淩他们吃了一天,就连夜把豆腐给做了出来。
  窦荣每天经过孟大嫂的点头,把一天要吃的麦子磨成粗粗的粉,和豆渣一起煮成粥,还是不好吃,但至少能下咽了。
  至于把面粉和豆渣一起烙豆渣饼?
  那是不可能的。
  啥条件啊,不是农忙的时候,吃干的?
  今天的麦豆粥加了麻雀和乱七八糟的野菜,还有一大碗咸菜炖豆腐,已经相当丰盛。
  孩子们的碗里都盛了一块小小的麻雀肉,大人小孩都很高兴。
  尤其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儿,都觉得自从来了三个表兄弟后,家里的伙食质量迅速上升。
  豆腐更是神奇。
  不多一点的豆子,竟然能做出那么多豆腐,简直就是食物放大术。
  吃过早饭后,顾朻他们跟着孟家人一起下地,为春耕做准备。
  翻地犁地都是异常辛苦的活。
  好在村里有耕牛,只是需要挨家挨户排队。
  没排到的人家也不闲着,拿着农具在地里已经开始翻了起来。
  人力确实累,但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孟老大笑道:“现在已经好多了。你们还教了我们做豆腐,等攒上一两年,就去马市买一头驴子,能拉磨能拉货。”
  豆腐价格不贵,也只是相对而言。
  村里人能摸到现钱的时候不多,十里八乡也没人会做豆腐。
  顾朻听得高兴:“这样你们就能省力许多,还能驾着驴车卖豆腐。”
  他在孟老大的指导下挥舞锄头,一把下去,手腕被震得一疼,只对土地造成了一点皮外伤,不像孟老大那样一把下去能翻起一大块土。
  窦荣学得很快,不过孟老大可不敢真把他当牛使,让他跟在自己身后,把他翻出来的土块敲碎。
  赵淩个子小,现在这情况也没法给他整一把儿童版的锄头,就跟孟家的几个小孩儿一起,在田间地头挖野菜。
  现在这个时间,挖野菜竞争相当激烈,偶尔还得停下来先打一架。
  大人们在地里面忙活,见几个小子正经不了一会儿就扑腾在一起,很多都是笑笑不说话,只有妇人看闹得不像样,才会扯着嗓子吼:“狗蛋!老娘刚洗干净的衣裳,你要是敢给弄脏了,看老娘不抽死你!”
  赵淩看实在挖不到什么野菜,就只能做陷阱抓麻雀。
  他倒是想学窦荣用石子丢,但他的力气和准星都没,还是用最朴实的办法才比较现实。
  一把麦粒,一个筐,一根竿子,一根绳,一个下午,一个奇迹。
  麻雀不是不长记性,但架不住赵淩会各种套路。
  门前换屋后,筐子换篮子,边上盖两根草,地上挖个坑,花样层出不穷。
  麻雀再小也是肉。
  孟家人都不嫌弃。
  不用窦荣,孟大嫂就把一堆麻雀收拾利索,下午这顿特意放在麦豆粥里炖久了点,粥里面的肉香味实实在在,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丁点儿的麻雀肉,把细细的骨头放嘴里咂半天。
  吃过了晚饭,顾朻拉着窦荣和赵淩在村里头转悠,脸上露出难以启齿的神情:“那个……你们这几天……出恭……怎么样?”
  每天吃着膳食纤维丰富,但没有油水的伙食,顾朻便秘了。
  窦荣靠着强悍的体质和足量的运动,并没有同样的症状。
  赵淩更是悄咪咪给自己加餐蜂蜜,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顾朻:“……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
  赵淩眨巴眼睛:能想什么办法?又没有开塞露。
  窦荣问他:“我们有多少钱了?下次赶集什么时候?我们做了豆腐去集上卖钱,买点油?”
  他自己是身无分文,赵淩和顾朻身上开局各有两文钱。
  顾朻今天到手两个铜板,总共六文钱:“能买到油吗?”
  窦荣看了看赵淩:“能。”他不信赵淩就藏了两把小匕首,肯定还藏了钱。
  顾朻不确定:“真能?”
  赵淩不负众望,从鞋底摸出一张金叶子:“能。”
 
 
第42章
  只是想买油, 不需要特意等到赶集。
  距离孟家村走路一个时辰的地方,就是一个小集镇,日常用品平时也能买到。
  孟家忙着翻地, 没空陪他们一起去, “刚巧”村里来了货郎, 给他们带路。
  货郎是护卫假扮的。
  帝后再怎么心大, 也不至于把太子随便往村里一扔就不管了, 暗中派了不少人手。
  货郎有一辆驴车,拉的不是轿厢, 而是能装更多货物的板车,帮着把两板豆腐放到车上, 就是人不能全都坐上来,只能跟着车慢慢走。
  本来豆腐都得他们自己挑着的。
  顾朻已经很满意:“多谢了, 这样就很好。”
  货郎看着矮墩墩的赵淩问:“赵四郎也要一起去吗?”
  赵淩肯定点头:“嗯,去的。”他要去集镇上瞧瞧物价, 要是可以的话, 等下次不仅卖豆腐,还能卖豆芽。
  可惜豆芽没那么快发出来。
  孟家连火炕都没有,温度低,豆芽长得更慢。
  货郎想了想, 还是在板车上清理出来一小块地方:“坐这儿。”
  赵淩也不拒绝。
  他腿短, 走路确实比别人慢。
  不过他也没坐全程,而是和顾朻换着坐。
  顾朻体力差,不像窦荣这样走一个时辰轻轻松松, 加上他便秘,走得脸色发白。
  假货郎看得都恨不得直接把他拉去医馆。
  这个小集镇还没去年赵淩军训时候外头的集镇热闹,今天不是赶集日, 更加冷清。
  好在集镇上住户正经有一些,也不用沿街叫卖,他们几个生面孔挑着担子一出现,在门前晒太阳聊天的老大爷就上前来问:“小哥卖什么的?”
  顾朻掀开罩着豆腐的纱布,熟练回答:“豆腐,早上刚做的豆腐,老的嫩的都有。老伯,您要来两块不?”
  “豆腐啊,好!给我来一块嫩豆腐。”率先问话的老头连价钱都没问,就让他们稍等,他回去拿碗过来。
  集镇上没人卖豆腐,上了岁数牙口不好,还是吃豆腐合适。
  其他人没老头这么心急火燎,问价:“怎么卖的?”
  顾朻还没开口,赵淩就在边上说道:“两文钱一块,三文钱两块。”
  村里的价格是一文钱一块,还能用豆子换。
  但是交通也得要钱的对吧?
  一块豆腐得有将近两斤重,三文钱两大块豆腐,看上去就很划算。
  率先取了碗来的老头,也一下买了两块。
  两板豆腐没一会儿就卖光了。
  赵淩收着钱,笑眯眯道:“明儿个我们早点过来,还卖豆腐脑和豆浆。”
  没抢到豆腐的人家听着觉得不错。
  他们虽然比村里面的农户日子过得好一点,但要说物资有多丰富,肯定没有。
  附近村里人会过来赶集,但卖的都是一些寻常玩意儿。
  别说是糕点蜜饯,就是简单的豆腐都得去真正的镇上才能买到,距离可不近。
  集镇上一家货品很杂的杂货铺,门前冷清。
  赵淩他们收拾了东西进去,叫了好几声,老板才从后宅慢吞吞走了出来,瞧着他们手上的铜钱,给割了一点猪板油;瞧了瞧赵淩手上的金叶子,顿时眼前一亮,用剪子剪了一角,切了更大一块猪板油,打了一瓶麻油,一包盐,一小包红糖,一瓶酱油。
  他们把这些零碎东西放装豆腐的箩筐里,用之前盖豆腐的纱布盖住,从外面瞧不出来。
  在外面装作货郎转悠的护卫,见他们从杂货店里出来,手上就一丁点猪板油,也没说什么,这回倒是让他们三个都坐到驴车上,把他们送回到孟家村附近才走。
  周围没人。
  赵淩走了两步,干脆把鞋底藏着的两片金叶子拿出来,塞给窦荣:“剪了一角,总觉得脚指头踩上去空空的,不平整。”
  窦荣把金叶子揣好。
  顾朻瞧着能“变”出钱来的小孩儿,仿佛看到未来能给自己变出钱来的户部大员:“水灵怎么想到藏金叶子的?”
  赵淩整理好鞋子,站在原地跳了跳,果然平整多了:“也没特意藏。看到我爹有,就拿了两片。”
  金叶子,其实应该叫金页子。
  读书人之间的穷讲究。
  让读书人帮忙办事,觉得直接给钱俗气,得用金子做成书页夹在书中,这样给出去的钱就比较雅。
  他爹的圈子里有很多类似的人。
  在赵淩看来,完全是脱裤子放屁的矫情。
  啥钱都是用来买东西,金叶子花用起来还没铜钱方便。
  他拿金叶子也没什么用,就是习惯性见不得他爹有零花钱,回到小院之后突然就想到武侠影视剧中那种一踩就冒匕首的鞋子。
  常娘子没法给他做一双那样的鞋子,给他做了一双简单藏一丁点小东西的鞋子。
  做了其实也没什么机会用,就当普通鞋子穿。
  不穿不行,不穿可能过两个月就穿不下了。
  三个人说笑着回了孟家,就开始熬猪油。
  孟家人见他们卖了豆腐,一文钱不拿回来也没说什么。
  他们毕竟不是孟家人,会不会过日子的,都和他们没关系。
  要是赵淩他们带回来钱,他们还真不好意思用,但带回来猪油,肯定是大家伙儿一起吃。
  孟大嫂把猪板油按照他们的意思全都切了小块,一起熬成猪油。
  顾朻就守在边上,吃热气腾腾的猪油渣,也顾不上孟家一群馋得“口若悬河”的小朋友。
  或许是猪油渣功效绝佳,或许是他今天走动多,肠胃蠕动足够,没一会儿就跑去了茅房。
  剩下的猪油渣,赵淩和窦荣跟小朋友们都分着吃了一些,剩下一些得分几次炖咸菜豆腐吃。
  其实孟家腌制的咸菜也不怎么咸,今天赵淩买回来了盐,额外加了一点。
  人体长时间摄入不足盐分,会没力气的。
  第二天,距离天亮还早,三个人就起床洗漱,开始做豆腐。
  赵淩先给他们一人冲了一杯盐糖水。
  吃喝差点少点还好说,可别真饿出病来。
  顾朻和窦荣嘴里面淡了好几天,突然喝到盐糖水都觉得好喝。
  赵淩昨天买的不多,毕竟是用金叶子作弊的,够十天就差不多了,不能真大鱼大肉的。
  他们忙活了一会儿,孟家几个兄弟都过来帮忙。
  一斤豆子能出四五斤豆腐,做成含水量更高的豆腐脑,就更多了。
  他们先一人舀了一碗豆腐脑,咸党就简单淋上一点酱油,甜党就淋上一点红糖水。
  吃完,他们就推车独轮车往集镇上去。
  今天没有“货郎”送他们。
  顾朻和窦荣会推独轮车,只不过速度不快,刚好赵淩走路能跟上。
  三个人到集镇上的时候,本地的居民开始陆续出门活动。
  赵淩小孩儿的声音穿透性极强,张嘴就吆喝:“豆浆、豆腐、豆腐脑勒!热气腾腾的豆腐勒!”
  人们很快就聚了过来。
  豆浆和豆腐脑都是热的,还便宜,甜咸都有,卖得很快。
  豆腐还是两板,卖的时间稍微长了点,不过剩下的被杂货店的老板看中,直接给包圆了。
  顾朻现在已经完全是个农家少年郎的模样了,跟杂货店老板谈话的时候,笑容中都透着憨厚老实,只是价格分文不让,也不让赊欠。
  他们这点小本生意,老板还想中间商赚差价,绝对不行!
  他拿着铜钱,问窦荣和赵淩:“要不我们割两斤肉?”
  赵淩说道:“买两块生姜,一会儿回去的时候我钓两条鱼。”
  孟家村里的河水浅,不过他们一路过来有经过一条还算像样的河,瞧着应该有鱼。
  昨天不知道,今天来的时候,他特意带了钓鱼竿。
  顾朻笑道:“钓不到,我们就买一条。”
  他见过赵淩送到宫里头的鱼,超大。
  但他没亲眼见过赵淩钓鱼,就觉得和他父皇“猎到的鹿”一样,都是别人的功劳更大。
  那么大的鱼,都快有赵淩那么大了,怎么可能是赵淩自己钓起来的?
  别人在河里面给他挂钩子上,他都拉不起来。
  他再瞅一眼赵淩的钓鱼竿,就是一根毛毛糙糙的树干,系了一根线,上头穿了鸡毛的羽管当浮漂,底下还没鱼钩……哦,买了一根缝衣针,现拗的。
  窦荣把很粗糙的鱼钩系到更粗糙的钓鱼竿上,叮嘱:“一会儿中了鱼,我来拉。”
  “嗯!”
  顾朻跟在两个小朋友身后,完全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自信。
  然后他们还真的钓到了鱼。
  鱼不大,至少没有赵淩之前钓到的大,但也不算小。
  最大的一条有窦荣半条胳膊长,小的也有巴掌大,更小的都放了。
  顾朻蹲在河边,看窦荣收拾鱼,再看看只剩下半截的钓鱼竿:“还真能钓上。”
  钓鱼竿刚才被鱼给弄断了,赵淩情绪低落,挨在窦荣身边,跟猫一样贴贴:“坏鱼把我鱼竿弄坏了,还把针线都给拖走了。刚买的针!”
  他要是有好的钓竿,一定把那条鱼给钓起来,绝对超大!
  一千斤!
  顾朻看着用草绳串起来的十来条鱼,看着不仅会变钱,还会赚钱的未来户部大员,眼睛闪亮:“明天再给你买新的针。”
  “不行,明天不出门卖豆腐,明天得下地。”窦荣把两串鱼挂到独轮车前面,“明天轮到表叔家用耕牛了。”
  他还记得他们来农村的目的:“我们明天都得下地干活。”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