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穿书给权臣冲喜后(穿越重生)——丹锦

时间:2025-06-26 08:49:26  作者:丹锦
  姬安愣了愣,随即却是又露出笑来:“你说钱的事啊,这个好办。”
  上官钧:“陛下准备自己掏银子贴补?”
  姬安摆摆手:“用不着、用不着。做刊物哪能没有广告位,招商就是了。”
  上官钧不解:“招商?”
  姬安:“你想啊,我这刊物可是准备面对广大百姓的。只要商家在上面吆喝,百姓不也能看到。看得多了,想买东西时,是不是就会首先想到那里去。”
  上官钧一愣。
  姬安:“头几期我可以往里垫点钱,但像京城和大州府这些地方,只要刊物有了热度,绝对很快能招到商拿到钱,成本也就收回来了。”
  上官钧想了想,提醒一句:“可哪怕是大商号,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商铺,小商号更是只在当地有。陛下在京城招商,却全国发送刊物,京中商号会愿意吗?”
  姬安跟着想了想:“那就各地都招嘛,让商号自己印好宣传页,到时往最后一糊就行了。发个文到各府州县的衙门,凡招商来的钱他们自留,他们绝对积极。”
  上官钧眼中闪过惊讶:“陛下对这些事,倒是脑子转得颇快。”
  姬安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又不好说自己只是看得多而已,只得含糊过去。
  *
  两人吃完饭,休息片刻,先前去传的那四个人选也都到了,一同在外求见。
  姬安立刻将人传进来。
  四个人里,三名大将军都是习武带兵之人,身材不说多魁梧,至少都高壮有力。殿前司副指挥使和他们站一起,视觉上看着就偏瘦不少,不过姬安看他手腕和手掌,也不是像自己这种没几两力气的。
  当然,姬安最关注的还是那个问题人物——常仁佑。
  常仁佑今年三十七,国字脸,粗眉圆眼,留着短须。在四人当中算是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问过安后就半低着头不出声,属于打眼看过去很平常的一个人,十分容易直接忽略过去。
  姬安问了四人一些简单问题,比如履历、出身、现在家有何人。四人一一回了话,全都已经成家,家眷就在京中,妻妾儿女人数不一。
  听上去常仁佑非常正常,甚至在姬安给他们各自的妻儿打赏之时,他脸上还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之色。总之,单从外表来看,没有任何会引人怀疑的地方。
  姬安也没多奇怪。如果这人不是影帝级别,又怎么可能这么多年都逃得过上官钧的眼睛。
  问完一轮话,姬安就让四人都退下了。
  上官钧先前只是看着,此时才问:“陛下可瞧上了哪一个。”
  姬安装出思考的模样,好一会儿才说:“那就羽林大将军吧。”
  上官钧:“为何?”
  姬安:“没什么理由,就我看他最舒服。”
  上官钧:“……”
  姬安继续说:“另外,那个骁骑大将军,我看他很不舒服。你再查一查他。”
  上官钧难得露出些许无语之色:“常仁佑?陛下觉得他哪里不对。”
  姬安装傻:“说不上来,就是看到他心中便有种很不好的预感。”
  上官钧:“和昨日那种有好消息一样的预感?”
  姬安用力点头:“对!所以,仔细查查!”
  上官钧凝视他一会儿,才道:“我知道了。”
 
 
第57章 办刊
  查常仁佑的事有上官钧操心,姬安继续展开批奏疏日常。
  只是,刚才既然跟上官钧提了办新刊的事,姬安总免不了时不时走神。
  后来姬安实在有点坐不住,干脆召来郑永吩咐:“备那辆小车,让今日当值的羽林卫换衣,我要去进奏院。”
  郑永应声退出去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姬安微服出了宫。
  进奏院不在皇宫内,不过离皇宫很近,是一座占地算得上非常宽广的大院子。
  除了负责上载下达各地奏疏,以及编写、刊印、发行邸报,进奏院还是各地的“驻京办事处”。各地官员入京办事,都可住在此处。
  姬安突然到来,将进奏院全都震了震。
  众进奏官一通忙乱地行礼请安过后,姬安只留了负责印邸报的官员周振。
  姬安问:“编纂邸报之处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周振愣了下,小心翼翼地回:“陛下,编纂房不在这里,在门下省内。”
  姬安也跟着一愣:“不在这?”
  周振:“众进奏官负责收集信息,递入编纂房。编纂房编纂期间,需交由门下省审校,因此安排在门下省内更为方便。待编好定本,再发回来由臣带人刊印。”
  姬安点点头——这种安排倒是也很合理。
  便说:“那领我去看看刊印房。”
  周振依言带领姬安过去。
  印刷的房间比姬安预想的小很多,姬安目测就和自己在立政殿的卧房差不多大。房内排着几架活字模,还有两张长桌用于制版。
  今天才发新一期邸报,此时这房间里并没有人在。
  姬安一边在字架前慢慢走过,一边问:“一期邸报你们要多长时间来刊印。”
  周振:“回陛下,只需四日即可刊印完成。制作一期邸报周期为十日,前五日为编纂期,后五日为刊印期。臣等通常用去四日,留出最后一日以防内容临时有变,还有可调整的时间。
  “是以上旬与下旬是在六日、廿六日发刊,五日与廿日虽是休沐,但若临时有变,亦会赶工重印。只中旬有些不同,因十五日为固定大朝会,十六日休沐。因此若要重印,便推迟至十七日发刊。”
  姬安点点头,又问:“排版印刷需多少人手,共印多少份。”
  周振先回了印量,再细说人手:“人手通常是四五人,偶尔还会有加减。”
  姬安听得奇怪:“不是固定人手吗?”
  周振:“并非固定,都是院中书吏轮着来做,会因内容多少来增减人手。”
  姬安更奇怪了:“这种活,不都是做熟了才快。怎么不招固定人手,还轮着做。”
  周振细禀:“陛下有所不知。这排版与印刷,朝廷是定为匠人的活计。但这活真不好招人,做的人得识文断字。认字不够多的、文章看不懂的,做起来都极易出错。
  “最初换成活字是在太宗朝,据说那时候试过一段时日,终是不成,就只好让书吏来做。可书吏又不是工匠,谁也不想做得时间长了就被当成工匠,最后就变成了轮流来做的惯例。”
  姬安讶然:“这么难吗,都培养不起人来?”
  周振:“不是培养不起来,据说是培养到那个程度之后,人就会跑。毕竟,能识字的人,在外头能找到比这儿钱更多的活计。本朝律,雇人最长期一次只能签五年,就是每五年都得新培养一回。”
  姬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这买卖的确是有点亏。
  但现在是书吏来做的话,姬安想再加排一本副刊,人手就有点麻烦了。
  姬安走到桌边,见到桌上一块没拆的版,版边还散落着几个活字。
  他拿起来看看,发现有点像陶瓷,问:“这是什么制的?”
  周振:“是胶泥。院中现留有一名固定烧字的匠人,若他忙不过来,会临时加雇人手。”
  姬安想了想,再问:“民间的书局,雇这种排字的人手给多少月银,你可知道。”
  周振:“陛下,民间书局不用活字,都是用雕版。”
  姬安诧异:“不用?活字不是更方便?”
  周振:“活字排邸报方便,是因为邸报每一期内容都不同,也无需留版。但民间的书局会留版,若是卖得好,就能隔段时日再加印。
  “而且培养用活字的人成本很高,要留下人成本更高。雕版则不然,半懂不懂也能照着字样雕。对民间书局来说,还是雕版成本更低。”
  姬安瞭然地点点头,心下想着——看来,这排活字的人手还是只能从后宫找,才能符合“培养好之后不会轻易跑”的条件。
  他继续问:“若我想烧一套和这里同等数量的活字,需要多少时间,多少银子。”
  周振再次愣住:“这个,臣不知……得问烧字的匠人……”
  姬安:“你去寻人问,我在这儿等你。”
  周振连忙应声,倒退几步就要转身。
  姬安突又叫住他:“不要说是我问的,免得他害怕。我要听实情。”
  周振再应一声“是”,就急急去了。
  姬安在桌前坐下,拖过一只空的铁板,试着将那些零散的活字一个个往板上拼。
  胶泥烧制的活字字模有点滑手,一不留神就往旁边滑。而且字模轻,若是不当心摔一下或磕一下,估计就会裂,还得烧新的补。姬安再举起字模细看看,发现笔划上也有细微的磨损,大概是印刷造成。
  姬安回忆了下,依稀记得以前听说过,在计算机进入印刷业之前,印刷厂是用铅字排版。可铅有毒性,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恐怕不太适用。
  他干脆打开系统,让系统推荐活字印刷发展书籍,发现还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金属活字用起来肯定稳定性更高,使用寿命也长久,但初始成本却不低。
  姬安标记好几本,决定以后看情况。如果刊物发展得好,钱袋子也宽松了,就让人研究一下铜活字。
  再等过一会儿,周振匆匆赶回,禀道:“回陛下,匠人说,若是由他找人一同制,最快半个月到二十日左右,便可以烧出一套与这里相同字库来。就是不便宜……”
  姬安听他说完报价,觉得还可以接受。现在什么都得人工做,人数与时间成本下不来,人人每天都要吃饭,那总成本自然不可能低。
  周振小心地观察着姬安,见他没有露出愠色,才总算松了口气。虽说匠人报的价在合理范围内,但他真怕不通俗务的天子觉得乱报价。当然,也可能是天子用的东西都贵,就不觉得这笔钱有多少。
  姬安不知他心思,倒是觉得他这个负责人还挺合格,只要自己问的问题在他工作范围内,他都能够答得上来,还对民间的印刷有所了解。而自己这一趟来得也挺值,果然很多细节不实地来看是想不到的。
  于是姬安一高兴,就说:“你做得很好。日后若是对印刷或邸报有什么想法,可以给我上奏疏,回头我让人记一记。”
  这相当于给了限定直奏权。
  周振被这个大好消息砸得都懵了下,才惊喜地行礼谢恩。
  姬安再勉励他几句,便带着人回宫。
  *
  回宫的一路上,姬安开始思量起把编辑部和刊印房安置在哪里。
  他原本的打算是在进奏院印刷,编辑部便就近设在进奏院里面或边上。但现在印刷得从宫里找人,那就还是都设在宫里好了,也方便他自己审稿。
  姬安打开系统中的皇宫地图,在永昌殿周围细细找了一圈。但这一块同样是宫里的黄金地段,并没有空出的宫殿。先前立政殿与思贤殿之所以空着,还是因为高祖住过,不好再设为衙署。
  马车很快回到宫中,姬安只得压下考虑,先继续批奏疏。
  他出了一趟门,今天是肯定要加班的了。因此也不着急,按着自己的步调一本本看。
  期间批完一本,姬安搁笔之时,突然顿住动作,再转眼去看写归总的那张纸。
  他现在对众秘书的笔迹都已熟练,不用看落款就知,这份奏疏是高勉处理的。
  姬安想起来,高勉当初在小考的“问答卷”里拿了满分。
  而姬安想办的新刊,正是需要懂民生、亲民的人来操持。
  姬安将奏疏收起,让人去隔壁传高勉过来。
  高勉很快进来,躬身向姬安行礼问安。他很年轻,也就二十出头,今年刚考中进士。虽然只在二榜中位,但以年纪来说,当得上一声青年才俊。
  姬安赐了座,见他完全没有被天子召见的激动或是担忧,很平静地坐下。整个人的气质一点不像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倒有点久历沧桑的氛围。
  虽说“秘书团”和姬安近得只有一墙之隔,但只要姬安不召见,他们同样见不到天子的面。上回徐小七还说有人有点失落,但这高勉似乎从始至终都是这种淡然的态度。
  姬安打量着高勉,直接问:“高卿,我想以邸报副刊的形式,办一份面向百姓的新刊。若调你为主编——就是总揽编纂刊物之人,你可愿意?”
  高勉平静的神色终于变了,露出些许诧异:“让臣总揽?”
  姬安:“上回小考,有关民生的问答卷你拿了满分。我觉得你和百姓的生活很贴近,由你来办,能够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让新刊真的走进百姓当中去。”
  高勉嘴唇动了动,片刻后,却是问道:“陛下为何想办这份新刊?”
  姬安微微一笑:“你觉得那书架子好用吗。”
  高勉不解这个问题,回说:“颇为好用。”
  姬安就把自己原想通过邸报推广,然后发现邸报流通范围不够广,就想办新刊,用于推广一些有利民生的小信息。顺便也提了一下口罩,还有赖大壮总结的一系列瓜菜种植法。
  高勉听得神色越来越复杂,又道:“陛下初衷虽好,可百姓大多不识字。便是向他们卖刊物,他们不会看,更不会舍得买。”
  姬安:“我也没想着百姓会买,但要吸引百姓来看,还是不难。只要刊登有趣的话本子,让说书先生说一说,说完再顺便讲讲其他栏目,慢慢地就能传开。而只要有人试过觉得好,以后就会继续关注。”
  高勉细细思量一会儿,面带犹豫地问:“那,这新刊便是朝廷贴钱来做?”
  姬安:“收支的问题不用主编操心,你只要操心内容就好。当然,内容也要经过我的审核。如何,你是否愿意。”
  尽管嘴里这么问,但姬安看高勉的表情,心中就感觉这个主编人选已经稳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