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朝会上,宣读了一份重要的圣旨——天子孝期已过,下月冬至当日,将举办登基大典。
同时,姬安体恤各地官员与郡王刚回过京,就不用再奔波回京一次,只要上贺表即可。
走形式的大朝会顺利结束。
姬安换了一身衣裳,到永昌殿吃过饭,开今天的政事堂会议。
众人刚坐定,有宦官进来禀:“陛下,宗正卿求见。”
姬安让人进来。
宗正卿躬身问安,又瞥一眼上官钧和众宰相。
姬安:“说吧,什么事。”
他没让人回避,宗正卿也就直说道:“回陛下,留高王及其三子水土不服,在驿馆病倒,今日便请假没来大朝会。”
姬安心中冷笑一声——来这套。
他淡声问:“找大夫看过了吗?”
宗正卿:“昨日就寻太医看过。臣想,陛下是不是再派御医瞧一瞧……”
太医属太医署,御医则属尚药局。而尚药局只为天子服务,没有天子同意不能去请。当然,私底下请是另一回事。不过,显然宗正卿没有为留高王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
姬安:“是留高王想请御医?”
宗正卿老实回道:“那倒不是。留高王说太医已开了方,想来吃几日便能好。”
但留高王好歹是天子生父,宗正卿应该是因此才提了一句请御医。
姬安无动于衷:“既然留高王这么说,那便这样吧。若无他事,卿可退下了。”
宗正卿不敢多话,行礼后退了出去。
姬安没多提留高王,只示意众人开始开会。
*
今天的翰林院再一次热闹起来,就像上回招给事郎一样。
这回来的人是郑永,和朱顺比起来,外朝官员要更熟悉他一点。
有了上回的经验,这次众人都自觉地集中起来,等着郑永宣布消息。
等待之时,也忍不住低声议论。
“是上回人没招够,还要再招一次?”
“可是有上回的成绩在,缺人不是可以直接按着成绩再取,难道还要再考一回。”
“再考才好啊,再考别的人才有机会。”
“你是上回没参加,当然这么说。”
议论之中,郑永走出来,众人渐渐安静下。
郑永扫视一圈,朗声道:“圣上将办一份新刊物,作为邸报的副刊,名为《大盛旬报》。现需三至五人编纂内容,从所有选人中招收,有意者皆可报名参加选拔。有三日报名时间,十月初四进行小考。
“从次考核由《旬报》的执行主编负责,编辑一职以正八品给事郎起。和上回一样,考上者若品级在正八品之下,则提为正八品;若在之上,则保持不动。”
众人听他说完,都是一愣——《大盛旬报》?
马上有人问:“郑内侍,这《旬报》是什么内容?”
郑永:“每期《旬报》都会由圣上审稿。至于是什么内容,等《旬报》出来,各位便知道了。”
一听到“圣上审稿”,下方顿时响起一片喧哗。
又有人问:“郑内侍,那位考核的执行主编是谁?”
郑永:“石庭芝,圣上已升他为正七品朝请郎。”
对这里的人而言,这是个陌生的名字。
众人交头接耳地相互打听。
只有一人犹豫着说:“我好像听说过他……似乎只是个举人,都没考中进士……”
他身边的人顿时惊道:“什么?那若是考核通过,岂不是要在一个举人手下做事!”
但也有人说:“举人也可授官。前朝以举人出身入仕,后来升上高官的人虽少,但也不是没有。难道以后你碰到举人出身的上司,就要不干了吗?”
郑永没多听众人议论,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再说完如何报名,便转身离开。
众人开始议论著要不要报名。
“还是正八品,好低啊。”
“嫌低,想干得上还很难呢。所有选人都能报名,却只取三至五人,比上回竞争激烈多了。”
在大盛,可不是考中了进士就一定能当上官。
第63章 十月
大盛高祖皇帝结束了近百年的乱世,让这片广袤大地重归一统。令百姓休养生息的同时,注重文治的高祖也广开科举,招揽天下有学之士。
有盛以来,科举正科三年一开。到了高祖朝末年,每回的取士人数就稳定在二百六十到三百二十之间。
但,仅有头三四名会被直接授官。其余人先要在翰林院学习,通过考核后成为“选人”,再等到哪里出现空缺,吏部才会开始安排人递补。
此时的选人还没有俸禄,但可以到各衙署求职。各衙署对从九品到从七品这些低阶职位有自主任免权,能被招入其中,才有按品级领的正俸与各类补贴收入。
如果没求到职,可以接着考朝廷一年一次的“定品”,即同为从九品到从七品这五个品级的文散官。有了散官衔,也能按品级领正俸,可因无实职,就没有补贴。
但不管有无实职,有无定品,只要中了进士,又未达到正七品,就一直算在“选人”之列。
选人可以说是大盛的人才储备库,多年科举下来,已经积攒了不少人数。
就在翰林院的低阶文散官们为三五个编辑职位的激烈竞争叹息之时,政事堂当中也议到了科举之事。
中书令提醒姬安:“陛下,该为明年的恩科做些准备了。早日将开考时间登于邸报通知各地,各地的举子才好规划进京事宜。”
姬安顺势问:“正科是在什么时候考。”
中书令:“若无特殊情况,正科都在二月中下旬。此乃惯例,许多举子提早一年就会做好计画。”
姬安:“以往的恩科呢?”
中书令:“若是在上半年决定次年开恩科,就和正科时间一样。若是下半年才决定,通常会延迟半个月至一个月。”
今年是九月皇权交替,算是下半年稍晚的时间段。
姬安:“那就三月中吧。”
中书令没再多说。
左仆射等了片刻,只好自己开口:“也请陛下早日选定三名主考,好让其亲属及门下弟子回避,另行准备别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礼部在他辖下,他不得不提。
姬安先看看左仆射,又扫视一圈众人,问:“会试考卷是否要弥封。”
左仆射:“自然要封。”
弥封,指将卷子上的名字封住,防止阅卷官看到考生姓名。
姬安再问:“是否要誊录。”
左仆射:“也要誊录。”
誊录,指由专人将考生的卷子重抄一份,防止阅卷官从笔迹认人。
姬安:“那还有何必要回避。”
这话听得众人都是一愣。
左仆射只得耐心细说:“陛下,考题由主考官所出,其弟子更熟悉其脾气,知道如何破题更合考官心意。且,各人文章风格不同,主考官也更熟悉弟子文风,瞧出来了便有舞弊之嫌。”
姬安笑笑:“明年的考题我会亲自出,阅卷的主考官与房考官人数也会相应增加。考生卷子既然能避房,自然也能避主考,不需要再考别试。”
众人又是一愣,都忍不住面露惊讶,还有人不由得相互对视。
左仆射试探着提醒:“陛下,会试之后的殿试,才是陛下出题。”
姬安回视他:“我能出得殿试的题,就出不得会试的题?”
左仆射微微瞪眼:“可是……这未有过先例……”
姬安:“我听闻,科举也不是开天辟地便有的事。我登基开的恩科,还不能招些我满意的人吗?”
左仆射忙道:“陛下息怒。臣只是担心,陛下不熟悉科考,怕举子们领会不到陛下之意。”
中书令也出言说:“陛下,科举选士关乎国之根基,不可轻忽。”
连右仆射和两位侍中都出言附和。
文官当中,只有御史大夫唐武,目光在姬安和上官钧脸上晃过,没有开口。
枢密院的两人看上官钧闭着眼不表态的模样,也默默当哑巴。
姬安闲适地倚着凭几,等众人都劝过一遍,这才回道:“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了。不过,你们先前怎么没担心殿试里我出的题会让考生看不懂。”
众人如同再被将一军,一时再次怔愣。
话是左仆射说的,最后只得他自己找补:“陛下,殿试的题……通常主考官会加以润色……”
姬安再次一笑,转向上官钧问:“大司马,今年的殿试也是如此吗?”
上官钧原在闭目养神,这时才睁了眼:“今年的殿试题,是臣出的,无人润色。”
姬安重新扫视众人:“那我出完题后,让大司马把把关,诸位卿家就可以放心了吧。”
众人沉默片刻,中书令再道:“陛下,殿试只考策问。但会试还会考经义和诗赋。陛下可曾看过经义题。”
姬安想了想,妥协道:“那经义题就由主考出好了。”
他退了一步,加上上官钧没有反对,众臣子又再想不出什么反对理由,事情不得不这样定下。
左仆射最后挣扎了一把:“以前恩科偶尔也会与正科不同,陛下既想试一下改变,亦无不可。”
意思是“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姬安哪会被他套进去,顺势道:“卿说得不错,先用恩科试点,看看成果如何。”
一句话就扭成了“只要这次成功,以后就照此例实行”。
众臣子暗地里交换着眼色,没有继续争下去。
姬安也不在意。明年过后,下次再考还得几年,只要以后自己能大权在握,总可以换上来听话的人。如果斗不过臣子,那说什么都是空话。
这是今天议的最后一桩事,会议就在这种有点沉闷的气氛中结束。姬安率先离席,上官钧也随他离开。
众宰相平日离开的顺序倒是没有默认的定数,此时左仆射就在磨磨蹭蹭地收拾东西。
直到其他人全都离开,左仆射才凑到中书令身边。
左仆射极小声地道:“陛下这是要从会试这一关就开始选人了。”
中书令镇定地回:“陛下能亲自出题,总不能亲自判卷。”
左仆射:“可陛下说,主考官和房考官都要加人。”
中书令:“陛下刚继位,必然不可能搞得清下面情况。加什么人,估计也要问大司马。”
左仆射皱眉道:“那大司马……自陛下继位,我看他似有不想多问的意思……”
中书令思索片刻:“大司马这几年都是不偏不倚,若他真不想多问,应该还会保持原本的态度。”
说完,目光往门口扫过,以气声快速地说:“你真信大司马会完全放权?我看他盯陛下可盯得挺紧,住都住那么近。”
左仆射一愣。
中书令继续说:“何况,陛下也说了,这是‘试点’,先看成果如何。再说,便是取中又怎样,大不了,再多三百选人而已。”
左仆射和他对视片刻,缓缓点下头。
这个时候,姬安也拉着上官钧在说话。
姬安对上官钧眨眨眼:“你说,会不会有人在明年会试时搞点什么事,让这次试点不成功。”
上官钧回瞥他一眼:“若真有人让会试不成功,陛下不正好藉机处置人。”
姬安很无辜:“我还是希望能够成功的,大家平平安安过日子不好吗。”
上官钧唇角扬起一些:“陛下这都要挖士人的根了。在他们看来,是陛下不想平平安安过日子。”
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就是文官集团手中的人事权。只有牢牢握着这个权力,才能让朝廷照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
姬安耸下肩:“他们文人当中几个经义派系都还争不清楚呢。我只是想从现有的人里挑些趁手的来用罢了,哪里就到挖根子这么严重。”
他现在都还没打算把手往教材里伸。只要底层教育还是那一套,他想在其中找到合意的,估计都不太容易。
上官钧若有所思地看看姬安:“陛下的理想,似乎很远大啊。”
姬安冲他一笑:“我的理想是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算不算远大。”
○●
十月初二,后宫首个开门日。
有盛以来,这还是头一回宫女宦官能自由离宫,自然所有人都异常兴奋。
上个月,郑永就收到所有地方的出宫申请,还全集中在月初。他不得不一个一个地方去谈,总算把日子岔开到前十日之内。要不然,恐怕头一天就能出现后宫全空的“盛况”。
清晨时分,得到出宫批条的众宫女和宦官,就早早集中在检查处排队,等着经过检查登记之后出宫。
对于他们而言,采买还是其次的,出宫看一看外面的京城才是关键。毕竟宦官们入宫时都不到十岁,宫女也就十四五六,都十多年没见过宫墙外的世界了。
检查进行得细致,队伍前行得很慢。但没有人不耐烦,所有人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穿着平常很少穿的普通衣裙,和相熟的人聚在一起说着话,各处的话题倒是都差不多。
有一队的末尾是几个宫女,见到远处又有个宫女小跑过来,就有人招手叫她。
“珍儿姐姐,你们司就你一个人吗?”
“没呢,她们在前头。我忘了东西,刚才折回去取了。你的裙子真好看,以前没见过呢。”
“好几年前托人买的,结果在宫里又不敢穿。你这身也很漂亮,是用旧衣裳自己改的吧,手真巧。”
67/265 首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