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后,在百姓之中的影响很大,让他们清楚的知道皇帝爱民勤政,能够替百姓们做主,由此自然对官府和朝廷产生归属感,油然生出“只有朝廷才是最可靠的”的念头。
虽然真的要改变的话,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这总算是个好的开头。
平安可以想象,等到官府宣布会将这些土地都分给百姓们耕种,他们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江南人口稠密,豪商富贾众多,几乎八九成的土地都集中在他们的手里,普通百姓很难拥有自己的田地。
然而让平安惊讶的是,赵璨竟然没有选择直接将这些土地发下去。
他采用的办法是出售。
“普通百姓根本拿不出这些钱啊。”平安看着赵璨拿出来的售价表。上等良田三两银子一亩,就是最次的沙地,也要一两银子一亩。普通百姓恐怕一年也咱不下一两银子来,就算有心,恐怕也买不起。
“总会有办法的。”赵璨道。
平安一听就知道他还有别的打算,连忙问,“你究竟打算怎么做?”
他发现一个不大妙的情况,那就是自己近来好像越来越不爱动脑子了。按理说赵璨卖了关子,他就应该配合的猜测一番。能够猜对,自然是两人心有灵犀。猜不到便是赵璨匠心独运。不过平安却只想让赵璨自己说出来。
自从放下了担子之后,自己似乎变得懒散了许多啊。这么想着,平安连忙拦住赵璨,“你先别说,让我猜猜看。”
赵璨做了个请的姿势。
平安道,“价钱摆在这里,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望而却步。”虽然百姓们想要自己的土地,但如果花费的代价太大,他们也不会愿意。这个时候的百姓们还没有习惯借贷度日,如果要他们去举债购买土地,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让百姓们心甘情愿的掏钱,自然需要有别的好处才行。”平安道,“好处无非是现在的和以后的。”
“现在的,莫非你打算将这些土地先借给他们,以后逐年还清款项?不对不对,这样不好……应该是将这些土地租给他们,种满若干年之后,便可以降价赎买甚至免费获得?”平安说完看向赵璨。
见赵璨微笑着颔首,显然是赞同他的想法,脸上也露出一点笑意,继续道,“至于将来的好处,那就是——免税!”
农业免税这件事,平安跟赵璨提过不止一次。这实际上才是避免兼并最强的手段。
为什么如今有些百姓宁愿去给地主家当佃户,也不愿意有自己的田产?正是因为如果是自己的地,他们交不起那么多的苛捐杂税。而有人庇佑之后,他们只需要上交地租,其他的事情自然都不必操心。这种荫蔽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但是如果重地根本不需要交任何税呢?
古人对土地的重视远超平安的想象,但凡有机会,但凡日子能够过得下去,他们还是希望有自己的土地。原因无他,只因这东西是能够传给子孙后代,永远都不会变的。
所以只要朝廷能够下定决心免税,同时允许百姓自己开荒,可以想见,那些大地主们家中的土地,恐怕再也找不到佃户来租种了。除非他们降低条件,但是什么条件能比朝廷免税更优惠?如果收不到租子,对大户来说,名下那么多的土地,也就没有意义了。
只不过之前他们始终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施行。现在看来,时机到了。
这也是针对江南另一部分地主乡绅们的政策。毕竟他们没什么损失,不可能卖地,更不可能主动将自家的地拿出来分给百姓。不过如果赵璨这边先透出风头去,他们势必就要想方设法抛售手里的土地了。
趁着现在还能卖出去。否则将来就算想卖,估计也没有人买了。——比起花费几两银子去买一片良田,那些穷困的百姓恐怕更愿意自己去开垦荒地,虽然新开的土地肥力不够,出产没那么多,但确实没本买卖,只需要付出自己的力气就可以了。
“都猜对了。”赵璨轻轻拍了拍手,故意调笑道,“想要什么奖赏?”
平安眼珠子一转,立刻做出谄媚的表情,“我看中了陛下桌上放着的那块纸镇,陛下可愿意割爱?”
赵璨顺着他的视线往桌上看去,不由失笑。那哪里是什么纸镇,是之前取出之后,暂时还没有放回去的玉玺。他长臂一伸,将玉玺抓在了手里,一边慢慢把玩,一边道,“这东西贵重得很,可不能就这么赏了你。不过……若你能伺候得朕高兴了,朕就将它给你,如何?”
“说话算话?”平安微微一挑眉。
赵璨好整以暇,“自然。”
平安左右看了看,像是要确定周围没人。赵璨见状低声道,“这会儿是休息的时间,朕命他们不许过来打扰。”
于是平安便没有后顾之忧的凑过去“伺候”他。
两人在这件事情上,几乎从不掩饰对对方的渴望,所以没一会儿就干柴烈火,意乱情迷,结果就在最关键的当口,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将两个人都惊醒过来。
平安连忙转头往地上看去,不由深吸了一口气。
原来方才被赵璨抓在手里的玉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松开了,从榻上滚落下去。方才的声音就是它发出来的。
平安吓了一跳,连忙伸手把玉玺捞起来。然而玉玺虽然玉质坚硬,而且外面还有一层包金保护,但仍旧磕坏了一个角,碎片散落在地面上。
他连忙将之递到赵璨眼前,两人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平安讷讷的问,“这怎么办?”
要是让朝臣们知道赵璨在跟自己“玩耍”的时候把传国玉玺给砸坏了,估计真的要撞柱死谏了,而且绝对不会姑息。这么一想,平安不由有些心虚,好像自己真的成了祸国殃民的妖那个孽……
谁知道玉玺这么不经摔呢,他满心惆怅的想。
第211章
最后玉玺被赵璨拿走了,说是有办法解决。
平安很发愁,不知道他究竟打算怎么解决。毕竟虽然赵璨可以找人将玉玺修补一下,但!是!这东西是经常要用到的,发诏书给政事堂和军事堂的大臣时,更是会被他们看见,根本是遮掩不住的。
所以怎么能够将这一场荒唐变成合情合理的错误?
当然也可以找个别的人来再摔一次,然后统统推到他身上去。但是平安很清楚玉玺究竟有多贵重,如果真的是被伺候的宫人们摔了,恐怕对方会直接没命。
不过平安很快就不愁了。因为没两天他就听到了消息,赵璨在跟朝臣们争执的时候,不小心失手打落了玉玺,结果摔出来了一个缺口,正在找人秘密修补。
至于赵璨跟朝臣争论的问题?正是平安之前说过的免税。
其实这几年来,赵璨已经多次减税了。从一开始的十税二,十税一,到二十税一,三十税一,及至去年才更改的五十税一,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税收一年比一年低。
所以实际上,这几年来,朝廷收上来的农税已经很少了。不过因为赵璨替他们开源,弄出了海关这个生蛋的金母鸡,所以朝臣们也不好反对。毕竟太平的年月减税本来就是皇帝的恩典,也是对天下万民都有好处的事,谁敢阻拦?
但是现在,完全不收税,就彻底超过他们的底线了。
何以显得他们是在统治这些百姓们?最明显的一点自然就是他们保护百姓,而百姓上交赋税。所以就算朝廷真的不缺钱,这赋税却是绝对不能够省的。
在持这种想法的官员口中,百姓俨然都是不懂得知恩图报、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人,一旦没有了约束,自然就会生出旁的念头来。
不过对赵璨来说,这只是无稽之谈。如果这些百姓真的不安分,自然有刑律去对付他们。
当然,这种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反对的朝臣,都认为农业是国之本,商业和其他的东西毕竟是靠不住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业。他们甚至劝说赵璨,即便是减赋到百税一也好,就是不能彻底取消。要知道税收这种东西,取消容易,再想设立起来,可就未必了。万一将来有个什么变故,商税收不上来,朝廷岂不是一分钱都没有了?
何况如今人人都知道江南的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全部都毁掉了。这件事情给那些因为海贸暴利而头脑发热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也让保守的朝臣们觉得估计接下来海贸一定会衰败。
万一海关收不上税,朝廷还是只能依靠农税。这个时候取消,他们是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
这样一来,吵得激烈一点,也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虽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在玉玺被摔坏了之后,所有人便都三缄其口,不肯再提这件事了。在他们看来,玉玺摔坏这件事预示着极大的不祥,而直接引发此事的减税,更是成了绝对不能够提起的东西。
这下子赵璨想要施行,恐怕更难了。
不过,也是他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平安一点都不同情他。反正他相信在,赵璨一定能够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不过实际上,赵璨对这件事情的确是不急的。他虽然打算免税,但也不需要立刻就推行下去,大可以跟大臣们打打太极,互相来往一番。而之所以要将事情闹大,则主要是为了把消息传出去。
虽然事情还没有定下来,但是消息这种东西,原本就不是要等到具体的结果出来才能够传的。这件事比较离奇,所以传得更快,虽然大家不敢大大方方的议论,但是私底下议论却更刺激。所以不几日,整个江南都快要传遍了,陛下要免除农税,政事堂的相公们却不肯答应,陛下气得将玉玺给摔了!
……嗯,流言这种东西传出去之后,总难免走样。
不过总算赵璨的目的达到了,那些乡绅地主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便都开始惶惶起来。
这件事传得有板有眼,多半是真的。虽说现在政事堂不同意,一时半会儿恐怕难以推行,但是也不一定,毕竟这回是皇帝要免税。政事堂的相公们再厉害,那还能拧得过陛下吗?
何况大家都知道,现在龙椅上的这位,可不是好糊弄的。这几年来他要做的事情,哪一件没有办成?
而这个时候,官府之前从富商们手中购买来的土地,百姓们可以支付银两直接从官府购买的皇榜早就已经张贴出去了。当初贴榜的时候,大臣们不知道赵璨的盘算,对此是非常支持的。
官府拿着那么多的土地和宅子,根本没有用处,卖了之后换成钱放在国库里,自然更好。所以大家都鼎力支持,这件事没有遭遇任何阻碍。
只不过因为土地的价钱毕竟不低,所以虽然官府并没有在这件事里面赚钱,售价也不算太高,但买得起的人还是少数,所以皇榜贴出来之后,却乏人问津。
但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
原本百姓们不愿意自己买地,固然是因为价钱贵,但也是因为自己的土地要上税。虽说现在政策好,五十税一简直是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低廉。但是百姓们也有自己淳朴的价值观——这土地是要流传给后世子孙的,税收改来改去,谁知道到时候的皇帝收多少?万一恢复十税三或者十税五,还不如不要。
但假如朝廷不收税,那这买卖就做得了。当今皇帝年富力强,才三十多岁,至少还有二三十年好活,就算他死后政策就改了,至少免费种了二三十年,本钱是赚回来了的。
有了这种好处,不少人的心思就活络了起来。
纵然自己没有钱,但也不是绝对就没有办法可想的。向亲戚朋友支借,或者卖掉家中之前的东西,都是可以凑到钱的。
百姓们积极了,乡绅们自然开始发愁。朝廷这几年减税,他们也不得不跟着减租,否则佃农大可以离开。眼看一年下来,田产丽的出息越来越少,他们早就已经不满了。现在听说要彻底免税,那还怎么得了?!
如果是从前,他们还不惧。毕竟自家有奴仆在,土地怎么都是有人耕种的。但是赵璨早几年废除人口买卖,就连原本被发卖的人口,也不能拒绝其自赎。至于那种世代的家仆,也重新登记了户籍,将来他们生下来的孩子,就不再是奴籍了。
所以这几年来,为奴的人眼看是越来越少,虽然还可以签订契书雇佣他们在家中做工,但做工再好,怎及得上拥有自己的田地,做个自在的田舍翁。
这人一着急,总难免生出些急智。这些乡绅们倒是很想将这事儿搅黄了,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他们还是知道的,皇帝如果下定了决心,这事恐怕就不会有多少转圜的余地。
他们彼此串联了几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得在这些土地砸在手里之前出手。至少要卖掉如今力所不能及的那一部分。
但是,卖给谁呢?
这会儿江南的土地大大贬职,最多的一部分掌握在官府手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他们的,根本没有别的人能够买得起土地。况且新政的风头一出来,就算手里真的有钱的人,恐怕也不愿意去买。
后来还是一人突生灵感,道,“不如咱们将这些土地卖给官府?”
其他人都纷纷否定,认为朝廷之所以收购土地,原本是为了化解那些百姓的怨愤。现在事情已经了结,又怎么可能继续做冤大头?毕竟这些土地在他们手里实际上并没有用处。
不过提议的这人有亲戚在衙门里任职,留了个心眼,打算去探问一番。这件事其实也只过去了几天时间,说不准朝廷那边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呢?况且自己有相识的人,说不得可以通融一番。
他回去之后,果然就去了亲戚家中打听,听说那些人都是皇帝特派来的,这会儿还没有走,不由喜出望外。
240/243 首页 上一页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