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新安郡王见闻录(重生)——华飞白

时间:2016-11-16 20:34:01  作者:华飞白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本文因男主意外身亡而结束了→ → ,呵呵,肉山什么的,大家懂得的
王子献:- -……
PS.最近到年终了,会比较忙,所以更新比较不定时,抱歉啦~~

  ☆、第十四章  闲谈举荐

  因着得了帝后的眼缘,此后,李徽便天天跟着阎氏与周氏入宫给祖母侍疾。说是侍疾,女眷们或许还会亲自熬药、试药、喂药,他作为郎君却不方便做这种服侍之事,便端坐在一旁陪着秦皇后说话。
  他的言谈举止丝毫不拘泥,便如寻常人家的祖母孙儿一般,说些均州与旅途中的见闻凑趣。即使是郧乡县这种乡野之地,在他的口中也充满了趣味,虽有艰难之处,却也有许多难得一见的风俗民情。更别提王子献与他说过的那些游历之事了,如讲述游记与传奇那般娓娓道来,便是不添油加醋,亦是足以令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王子献确实是个见解不凡的,品性亦很是不错。”秦皇后听完后,笑着评论道,“你们难得投缘,日后他来长安贡举,你便将他举荐给你祖父或叔父,说不得几十年后便又是一代名臣。”
  “不瞒祖母,孙儿早便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在祖父与叔父面前多多称赞他。便是他进士贡举一时失利,说不得也能说服他再试一试明经入仕。像他这种有能耐的人才,若能尽早为咱们大唐效力方再好不过。”提起好友,李徽便眉开眼笑。
  能得到秦皇后的肯定与认可,他心中也更有底气了,盘算着家去后便立即派人给王子献送封信,问一问他打算何时赴长安考进士。在他看来,来长安当然是愈早愈好。趁着他们一家还待在京中,便可替他多推举些人脉。若能得祖父或叔父青眼,还用愁往后青云直上么?
  “你要推举什么人才?说来听听?”
  身后突然响起圣人的声音,李徽立即起身行礼,抬起眼望着缓步而入的圣人,微微笑道:“祖父来得正好,孙儿方才与祖母说起了旅途中认识的友人。他年纪虽轻,但学识很出众,也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观察入微,见解独到。遇到峡谷崩塌之事,他亦毫无畏惧地去探查情况。祖母觉得他品行出众又有才华,便给孙儿出主意,让孙儿举荐他呢。”
  “他如今多大年纪?若是合适,不妨便直接让他入仕又如何?若真是才华横溢又精于实干者,举才亦不需拘泥于贡举之试。”圣人抚着长髯道,“难得听你这孩子替人说这么多好话,于情于理,都该让他试一试。”
  李徽一怔,没想到祖父居然爱屋及乌到如斯地步,立即摇首道:“他与我一般年纪,应当不适用察举。我相信,若是明经一科,他一定能通过省试。不过,进士一科,可能暂时有些艰难。再过几年,说不得他便能成为新任探花使。如果祖父眼下直接给他授官,反而显得不够光明正大。”
  一般而言,察举是举荐那些隐居的名士、贤士,以满足皇帝求贤若渴的需求。而这样的人才,通常早已声名在外了。便是直接授予官职,群臣亦不会生出什么想法。但若是一个年纪尚轻的少年郎,经察举而授官,说不得便会被那些言官群起而攻之了。
  秦皇后亦微微颔首以示赞同:“于公于私,阿徽这般想才妥当,两厢顾全。好孩子,你说得对。他若能堂堂正正地贡举入仕,又何必给人送上什么把柄?反倒是对日后升迁不利。”
  她并不提圣人之过,只是委婉地说明了她的立场,却教圣人禁不住呵呵一笑:“也罢也罢,是你们公私分明,我却是公私不分。那便等他贡举的时候,我再仔细瞧一瞧。”
  李徽立即行礼谢过圣恩,而后很有眼色地退了出去。阎氏等人均在外间中等候,低声地说着话。一眼望过去皆是各色莺莺燕燕,虽然他是晚辈,却也已经年满十三岁,坐在其中到底有些不妥。于是,他便索性向众位长辈告退,走出了立政殿。
  立政殿外站着一群千牛卫,穿着明光铠,腰侧挂着横刀,个个虎背蜂腰,瞧起来很是精神。李徽一向羡慕他们这样的身量体型,又想起了自己练习骑射的念头。如今每日入宫侍疾,哪里能抽出空闲来?眼下好不容易得了些时间,自然须得好生利用。于是,他便走过去,向千牛卫们借弓箭。
  他如今也算颇为受宠,当值的千牛卫中郎将犹豫片刻,便解下自己的弓箭借与了他。他带着弓箭,来到一旁的燕息亭里,瞄准不远处的树丛,一箭、两箭,接连不断地射了出去。许是因见过血之故,虽然准头依旧堪忧,但光看气势却显得很不寻常。随着他越发专注,准头也开始慢慢提升。
  就在他几乎是进入了忘我之境的时候,箭筒里的箭枝已经用光了。他回过神来,心中还残存着几分惋惜之意。毕竟,忘我之境并非那么轻易便能进入,下一回也不知还须得遇上什么契机呢。
  正要转身再要些箭枝,他倏然发现身边立着一位小娘子。她看上去不过七八岁,穿着很应时的蔷薇花枝夹缬六幅裙,套着樱草色对襟衫,衬得肌肤越发雪白,乌黑明亮的眼眸转动着,带着几分狡黠的意味。
  “你便是从均州乡野来的那位堂兄?”她歪着脑袋问,声音清脆如铃,毫无恶意,却着实带着几分无礼。
  李徽自忖年长,自然不会将这种小事放在眼里,笑着点点头:“确实是我,我也确实是从均州而来的,均州也确实并非什么繁华之地。不过,寻常人都不会当着兄长的面说什么‘均州乡野之地来的’,有冒犯失礼之嫌。这话究竟是谁在你面前说起来的?长宁?”
  “你怎么知道我是长宁?”小娘子好奇地张大了眼睛。
  “我当然知道。”李徽回道,勾起嘴角。能够在宫中随意穿梭,甚至将侍女都甩得无影无踪,而且又是这样的年纪——除了他那位太子叔父的嫡长女长宁郡主,还能是谁?她是太子妃杜氏唯一的孩子,又深得太子喜爱,养得金尊玉贵,便是稍稍任性一些亦是无人敢多说什么。不过,若是有人想利用孩子的天真与任性,借机挑拨太子一脉与濮王一脉的关系,那便是心怀不轨了。
  长宁郡主想了想:“我也是偶尔听宫婢说起来的……既然不能随意说乡野之地,那她们是在笑话堂兄?那她们的胆子可真不小,我一定要告诉阿娘!”说着,她便提起裙角跑开了。数步之后,她忽然停了下来,转过身咬着嘴唇低声说了句“是我失礼了”。说完后,小脸已经涨得通红。
  李徽眉头微动,顿时对这位传闻中确实有些任性的小郡主刮目相看。传闻果然不能尽信,太子妃虽然宠爱女儿,却将她教得极好。至少,并不是所有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懂得做错了事之后,须得诚心诚意给人道歉。想到此,他朗声笑了起来:“这倒是无妨,你不过是被人误导罢了。”
  长宁郡主也甜甜地笑起来,接着便奔入立政殿告状去了。
  且不提这件看似极其微小的事又将在太极宫中掀起什么样的风浪,距离长安不过一百五十里的商州州府内,也正在因先前濮王遇袭一事而酝酿着一场疾风骤雨。商州刺史与商州都督接连接到好几封朝廷明发的敕旨,敦促他们尽快捕获盗匪,将这群无法无天的贼子入罪。然而,两人顶着圣人的怒火与朝廷的压力,兢兢业业地查了这么些天,却发现了无数破绽与疑点。
  且不提数十具尸首上留下的种种证据,说明这些人身份存疑。他们抓捕逃窜的悍匪时,那些匪徒居然在奋力顽抗不成之后,都自尽身亡。这显然绝非盗匪一流的行事,更像是假作匪类的死士。而且,商州都督派出人马搜索秦岭中的贼窝,将里头好些真正的匪类抓回去审讯,也证实了这些尸首并非什么秦岭山匪,而是不知从何处去的居心叵测的逆贼。
  眼看着“濮王遇匪”演变成了“濮王遇刺”,两人都惊呆了。这种大案要案,已然绝非他们这种官阶能够处置解决得了的。无论是查出来或是查不出来,都一定会受到责难!一着不慎,甚至可能会牵连到他们自己的官途或者家族,乃至于性命!
  十几年前,废太子与濮王夺嫡愈演愈烈的时候,濮王也曾经遇刺。后来证实,确实是废太子命人下的手。涉及此事的人或家族,几乎都以谋逆论处,首犯斩首,家人皆流放三千里。如今东宫稳定,这又是哪里来的刺客?要杀掉几乎已经没有希望动摇太子地位的濮王?!
  无论最终的证据指向何人,都很有可能牵扯到太子、越王甚至是废太子身上。自证清白者,趁机谋利者,立即便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而他们作为将这件事揭露出来的人,也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然而,这样的大事若是不揭露出来,恐怕立即就会被当成谋逆者的同党论罪!
  就在这两位雄镇一方的高官心里焦灼得已经寝食难安、坐卧不宁的时候,正闭门读书的王子献接到了陈果毅送来的帖子。他端详着帖子上提及的拜访日期,似笑非笑:“谁会贸贸然地当日就来拜访?这帖子究竟是什么时候送来的?你们竟等到贵客即将临门的时候,才匆匆塞给我?”
  仆从低眉顺眼地答道:“奴们愚笨,也不知这帖子是何时送来的,一直落在阍室的角落里。直到今日打扫,才翻了出来。都是奴们的过错,望郎君海涵!”
  “呵,连堂堂果毅都尉的帖子,你们居然也能落下,还让我海涵?”王子献勾起了唇角,满是讽刺之意。
  立在他身边的庆叟呵斥道:“竟然能连这种送帖子的小事都办不成,养着你们还有何用?整个商州王氏都不曾出过五品官,若是得罪了贵客,你们可担负得起后果?!如今家中的仆从真是越来越懈怠了,郎君,必须与阿郎、娘子好生分说!”
  那仆从抬起眼,竟是毫无惧色:“是奴们做错了,奴们甘愿领罚。”
作者有话要说:  咱们小攻上线了~~
嗯,偶尔上线偶尔掉线什么的,是正常情况~
PS.长宁是性格很灵慧的小姑娘,本文的第一女配(喂)


  ☆、第十五章  山匪逆案

  
  虽然自幼便屡屡遇见这样的事,但王子献其实从未将家中仆婢的刁难放在心上。这等小人也不配他费什么心思整治,更无须他较真。他拂了拂袖子,微微含笑打量着跪在跟前的仆从:“既是如此,庆叟,便按家规将阍室中的人都罚一遍罢。”
  “是。”庆叟回道,就像抓鸡雏一样将那仆从自地上提了起来,顺手便丢进了院子里,“某会教他们长长记性,保证绝不会再耽误郎君的事。”
  当陈果毅来到王家的时候,王子献的院子里正是一片鬼哭狼嚎。在王家的阍室里守着的,也都换成了他的部曲。陈果毅随着部曲们走入王家外院书房之时,隐约还能听见叫喊声。不过,他已经无暇关注这等细枝末节了,见到翩然出门相迎的王子献,他连忙大步行了过去:“王郎君,许久不见!”
  堂堂从五品的果毅都尉,竟对一介白身的少年郎如此客气,教那些暗中窥视的人皆惊讶无比。王子献心知他这番仪态都是看在李徽的颜面上,浅浅一笑:“陈果毅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说罢,便有礼有节地将客人引到短榻上坐下。
  陈果毅身为武官,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自是顾不得再寒暄客套,便难掩焦灼地道:“不知王郎君近日与小郡王可有书信往来?关于那盗匪之事,小郡王可曾说过些什么?”
  王子献摇了摇首:“近日我一直闭门读书,倒是不曾接到大王的信件。陈果毅如此着急,可是盗匪一事并无进展?”虽然问得真情意切,他却是目前最了解这盗匪之案进展的人。派遣出去的部曲一直远远地跟着,不仅目睹了“盗匪”与府兵短兵相接、自尽身亡,而且还远观了府兵入秦岭剿匪的前前后后。此外,他们还去查了那些可能涉及的世家,在他们将证据毁灭之前,竭尽所能地将残余的人证物证都截取、保护起来。
  陈果毅望着他,长叹一声,苦笑道:“并非毫无进展,而是进展太大,凭着折冲都尉与某这样的微末小官已经顶不住了。”他将“濮王遇匪”变成“濮王遇刺”的前前后后皆简单地述说了一遍,又道:“原本使君(刺史)与都督争相揽功劳,想通过此案给朝廷留个好印象,如今他们却互相推诿,都不想上这个折子。”
  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王子献心中暗道:不过,为了不牵涉入逆案之中,竟然光顾着逃避责任,这便绝非明智的选择了。濮王在商州境内遇刺是事实,他们再不想沾此事,也洗脱不了干系。倒不如光明正大地将折子递上去,再继续查案。
  “因此案先前归我们折冲都尉管辖,写折子禀报朝廷的事便落到了都尉头上!”说到此处,陈果毅脸上已是沉得能滴出水来,“都尉万般无奈,只得写好了折子,这便要递过去。不过,他担忧受到此案牵连,所以特地让某来问一问,可否请王郎君写封信,替他向小郡王说几句好话?小郡王生性仁慈,说不得……”
  “这倒是无妨,不过是举手之劳。”王子献道,略作沉吟,“不过,此事的关键并不在于都尉是否会受到牵连,而是逆案背后的主使究竟是何人。若是都尉能将案子查个清楚明白,无论是新安郡王或是濮王殿下,都不会怪罪都尉。说起来,某怎么记得,查案应当是刺史府或县衙的职责?那位明府(县令)呢?”
  陈果毅无奈道:“明府早便病倒了,县衙中的事都只能靠少府(县丞)主持。这样的大案,少府实在是不敢担负,都尉也不敢交给一个从八品的小官来主持此案。如今已是生死攸关的时候,都尉也是不得不将此事揽过来。”
  那县令病得还真是时候,确实是聪明人能想出来的法子。不过,有些事,便是病势再沉,也不可能避得过去。
  王子献发自内心地同情这位折冲都尉,便很爽快地写了信,拿火漆封上:“濮王府在延康坊中,都尉派人骑快马送过去,两个时辰便能到长安了。不过,今日恐怕是赶不及了。”长安城门辰时正开启、酉时正关闭,眼下已经将近申时,赶过去后便已是酉时末了。
  陈果毅连连道谢:“多谢王郎君。唉,闭门读书好啊,什么也不必理会。这商州……很快就要变天了。”
  如此隐晦的提醒,也算是投桃报李了。王子献心领神会地颔首,亲自将他送了出去。待他转身欲回书房的时候,两位翩翩少年郎急匆匆地走了过来。为首的少年看上去亦是十三四岁的模样,昂首挺胸,脸上难掩骄矜之色;落在后头的少年大概十一二岁,眉头微皱,很是隐蔽地朝着他摇了摇首。
  “兄长怎么能在贵客临门的时候处置下人?倒让客人看了咱们家的笑话!说不得,贵客还以为咱们琅琊王氏就是这样的家风呢!”为首的少年虽是一付忧心忡忡的模样,说出口的话也不过是埋怨,但却掩不住其中的责难之意。
  “本便家风不正,坦坦荡荡有何不可?”王子献勾了勾嘴角,“二弟多想了。若是让贵客知道,他的帖子居然被仆人落在了阍室的角落里沾灰,临来才记得找出来,恐怕会以为咱们轻视他罢。商州房出仕者都不过是微末小官,咱们家阿爷也只是个从九品的县尉,谁能挡得住这位贵客的怒火?”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