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若是有了这块贞节牌坊,李纨本家所有人的徭役都能免除了。
除了这个,贞节牌坊还能换来一个进国子监读书的名额呢。更何况若是教出来这么一个女儿,李守中的名声便又要上一大截子了。
而他要付出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想想李守中现在已经是国子监祭酒了,再往上一步。
“内阁!”
两人异口同声道,随机又相视一笑。
李逸第一次觉得他的这个姐夫,假正经的表象下面,其实也是蛮有算计的。
甄应嘉也觉得撇去毒舌这一条属性不提,小舅子真是太对胃口了。
说了这么几句话,几人已经到了李家专门整理出来的小院子,两家的下人进去休息了,有点想见恨晚姐夫跟小舅子两个则站在院子里继续聊着。
“你也不用太担心。”甄应嘉道:“我记得当初他俩成亲的时候,你姐姐不过提了一句,想来两家的关系也不很近。”
“岂止不近。”李逸简直跟找到知音一样,“她的祖父跟我的祖父是亲兄弟,可是她祖父早年就搬去京城了,我就没见过他们一家子,算起来都快出了五服的关系了。”
甄应嘉自小长在一家只生一个的时代,别说什么五服九族这种复杂的亲戚关系,那个时候连舅舅或者姑姑这种亲戚都快要绝迹了。虽然原主对这些门清,不过他反应了一下才理清这里面的关系。
说起来李纨跟原主的老婆的关系大概就相当于元春跟惜春,共用一个曾祖父。不对,要比她们两个的关系还要远,荣国府和宁国府只隔了一条私家小巷,但是金陵李家和京城李家可是隔了上千里路的。
看着下人在屋里忙个不停,李逸抽了个空,觉得应该没人能听见,才小声道:“我跟你说件事儿。你知道我那叔父……”他顿了顿,似乎要纠正一下两家不太亲近的关系,又改口道:“堂叔父的国子监是怎么来的?”
甄应嘉扭头看他,李逸道:“当初他来了信也不知道说了什么,我祖父推举的人就从我父亲变成了他。”
甄应嘉挑眉,怪不得贾珠成亲那段日子,岳父大人生气来着。
“不过他也是有些才学的。”李逸心不甘情不愿道:“不然也不会做到国子监祭酒了。”
拍了拍他的肩膀,甄应嘉安慰道:“岳父大人人品耿直,倒是在这书院里教书更为妥当一些。”
李逸小小地嗯了一声,似乎也是对自己亲爹的人品还有行事作风心有余悸。
不多时,东西收拾妥当,看着甄应嘉对着院子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李逸道:“时候差不多了,我们去厅里,估摸着差不多该吃饭了。”
两人结伴而出,却在小路上遇见一个人,而且这人他从来没见过。
甄应嘉觉得有点奇怪,这里算是内院了,更别说他还有两个闺女呢,虽然是小闺女。
甄应嘉看了李逸一眼,只见李逸突然眯了眯眼睛,皮笑肉不笑上前打了招呼,又转头介绍甄应嘉,有点咬牙切齿道:“姐夫,你还没见过康和吧。这是书院里连续两季的榜首了。”
甄应嘉也上前一步,李逸笑得分外瘆人,“这一位是我的姐夫。”
两人见礼,走得近了甄应嘉才发现这一位康和比自己还要高上半头,外貌俊美、紧紧皱着剑眉、一双薄唇也紧紧抿着。
因为甄应嘉这边是两个人,所以他其实站在康和侧边一点,于是不由自主又去看了看他的侧脸,轮廓如刀削斧凿一般硬朗,鼻梁高耸,映衬得一双明目分外的深邃,甄应嘉不由得看呆了。
康和面容冷峻跟两人打了招呼,甄应嘉回过味来,听见李逸又道:“我姐夫带着我两个外甥女来了,你也该注意注意。”
康和冲甄应嘉点了点头,道:“方才我拿这次的考卷给老师点评,他已经同我说了。”
听见这话,李逸的表情越发的不自在了。
甄应嘉忍住了没笑。
他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李逸作为山长的亲孙子,首席讲师的亲儿子,学问自然是不在话下,原本是学霸一样的地位,哪知道现在来了个学神,于是学霸落了下风。
这真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第一次见面,倒也没说什么,况且又到了饭点,康和同李逸告辞的时候倒是语气冷淡,同甄应嘉说话的时候稍稍回暖了一些。
等到人走得看不见影儿了,甄应嘉笑道:“他看着比你年长几岁,读书的时间相比比你稍长……”
话没说话,甄应嘉发现李逸的表情奇怪起来,他下意识住了口,听见李逸含含糊糊从嘴里蹦出来三个字,“十七岁。”
甄应嘉一下没反应过来,又问了一遍,“十七岁?”
只是这反问在李逸看来就不怎么友好了,他狠狠撇下一句,“康和,他去年来的书院,才十七岁。”
甄应嘉不知道脑子怎么一拐,脱口而出,“这么说康和是名不是字喽?”
李逸还在一边列举着康和的种种可恶之处,比方跟同学们相处良好,就对他一个人特别严厉,又或者经常能得到自己亲爹的一对一指导等等,总之特别不顺眼。
甄应嘉摇了摇头,“你确定不是因为你先上去挑衅的?”
李逸一下噎住了,“姐夫,你可真是……”他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前面个假正经好,还是现在这个舒服了。
中午饭是书院的大食堂做的,虽然不精美,不过食堂味儿这个东西倒是勾起了甄应嘉几分回忆,吃得也算是精精有味了。
之后甄家四口人回去梳洗,中午睡了一觉,几个孩子被外祖母接去说话了,甄应嘉则去拜见岳父和祖父。
其实在这之前,李逸已经跟他亲爹还有亲爷爷说过一次了。
“我觉得姐夫似乎有点不一样了。”李逸说起来还有些迟疑,“上次见他的时候……”李逸回忆了一下,啧啧两声,抬眼看了看正襟危坐的祖父,还有一脸严肃正经的亲爹,把“装得真像”硬生生咽了回去。
“想是因为你姐姐的关系。”李世新沉声道:“若不是你姐姐去了,你姐夫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哎……可怜我的女儿。”
李逸还想反驳,就看见李世新有点小心翼翼看了李达济,难道这里面还有祖父什么事儿?
李逸的直觉一向很准,果不其然,只见李达济咳嗽两声,“当年你祖母……我也……”
虽然什么都没说,不过就一个也字就能猜出来是怎么回事儿了,李逸仔细回忆了一下,似乎那段时间连给祖父晨昏定省都是父亲带着去的。
李世新想起自己的女儿,不知道又怎么想起来死了丈夫的李纨,然后便是十四岁就中了秀才的贾珠,叹气道:“当初甄家求取你姐姐的时候,便存了走科举这条路,只是眼看着快十年过去了,连孩子都生了四个,他还是……一介白身。”
李逸张了张嘴,不过什么都没说。
严格来说一介白身并不对,虽然姐夫没科考过,不过已经是正五品的官儿了,只比当了国子监祭酒的堂叔父低了半品。
正当屋里三个男人都陷入到自己的思绪里的时候,下人带着甄应嘉进来了。
甄应嘉一看所有人都在,也不迂回婉转了,直接了当道:“我已辞官,打算来书院读书,明年初参加县试。”
李家三个男人都愣住了,最最年轻的李逸反应最快,也是受了方才父亲的影响,想都不想脱口而出。
“姐夫你终于肯上进了吗?”
第10章
坐在上首的祖父只是咳嗽了两声,而李逸的亲爹直接就道:“你闭嘴!”说完又转向甄应嘉,“你继续说。”
李逸被父亲训斥了略有不快,不过也好奇姐夫怎么突然有了勇气辞去正五品的官儿,想来这书院读书了。
要知道就算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做一辈子庶吉士的也不是没有的。
不过姐夫应该不用担心这个,他只要考中,那怕只是个三甲,甚至不用三甲,只要能过了乡试,考中举人,那便妥妥的能当官了。
李逸又看了甄应嘉一眼,想想他是辞了官来科举的,想必仅仅一个举人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甄应嘉调整了一下情绪,又回想一遍要说的话,缓缓开口了。
“身为男儿,自当顶天立地,为国效忠。我甄家世代为官,深受皇恩,却一连三代连个入学的都没有。前些日子教宝玉读千字文,我却想起来早年先父对我的嘱托,曾几何时……”
李家两个年长的男儿被甄应嘉这番唱念俱佳的述说勾起了心事,很是感慨,一边听一边不住的点头。
而年轻一些的李逸,没成婚也没孩子,从小到大都在书院里读书,甄应嘉讲理想未来人生感悟等等他一点都不感同身受,虽然老老实实坐着,但是眼神已经开始乱瞄了。
祖父听到妙处,不由得显出几分癫狂来,李世新也是全神贯注看着这个几乎是一夜之间大变样,而且还变得越来越好的女婿,倒是没人去主意已经有点坐不住的李逸了。
甄应嘉说完了少年时的理想,又顿了顿,脸上露出伤感的表情,道:“还记得……当日成亲,洞房花烛之夜……”
李家两个男人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对方的洞房花烛之夜是跟他们家里的女儿过的。
“我曾许诺她一品的诰命夫人……眼下,该是兑现的时候了。”
这句话里面的信息可就多了,李逸只听明白第一层,就是他姐夫这番奋起也有他死去的姐姐的功劳,不过在李达济耳里,这句话代表的是别的意思。
诰命夫人是什么?是朝廷对官员母亲和妻子的封赏,甄母身上的正五品诰命,是来自于甄应嘉的亲爹,至于李氏,成亲三月之后,皇帝就下旨也封了她正五品的诰命。
可是李氏现在死了,按照甄应嘉这个年纪,最多两三年,他便要再次娶妻了,那个时候,他若是再次当了官,诰命就不是自己的孙女儿了。
那么甄应嘉这个时候说这句话,其实只有一个意思,或者说两种可能。
第一,他将来只纳妾不娶妻,所以不管他当了几品的官,正妻只有李氏一个,自然诰命就落在她头上了。
第二,他将来娶妻,但是请封诰命的奏疏上面,出现的只会是李氏的名字,跟他后来的妻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达济眯了眯眼睛,看着这个原先他不太看好的孙女婿。
还不到二十五岁,现在开窍还不算太晚。
只是可惜自家孙女儿死的太早,不过幸亏已经生了儿子下来。
李达济撸了撸胡须,看了看心思早已飘出去的李逸,还有明显没听懂的儿子,叹了口气。
“今年金陵城里是没有县试和府试了,明年是乡试年,童生试必会提前到三四月份,以腾出手来准备大考。”李达济算了算,“还有半年时间,这样,你这次来便不用回去了,到明年童生试考完再回家。”
甄应嘉点了点头,“多谢祖父栽培。”
“行!”李达济一拍大腿站起来,“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世新你随我进来,你女婿明年要考童生试,你与我来书房整理书籍,明年务必要他考个小三元出来!”
这一点李达济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做了这许多年的山长,教出来的状元没有十个也有八个了,况且甄应嘉底子还是有点,童生试又不难,基本在书院读上三五年没有不过的,考中简直易如反掌。
再不济……县试府试乡试都是青松书院出人参与改卷子的啊。
这个结果甄应嘉很是满意,只是没等两人走出去,他又道:“还有一事请祖父答应。”
李达济这会儿沉浸在孙女婿肯上进又跟李氏感情深厚这一条里,想也不想便直接道:“你且说与我听听。”
甄应嘉略忸怩,“我想隐姓埋名在书院读书。”
李达济只一瞬间便明白了他的心思,归根结底还是不想太引人注目,说起来这样也好,刚好跟那一位凑成一对,“这不算什么。”他上下自己打量自己的孙女婿,道:“你脸生得嫩,又有文人气息,像是来求学的学子。”
说完又看着李逸,厉声道:“不许说漏嘴了!”
李逸点头,李达济又去叫李世新,正巧这时,外面进来人了。
是李逸母亲齐氏手下的嬷嬷,她笑道:“夫人说中午不过是便饭,做不得数。她已经准备好了上好的席面,给姑爷洗尘。方才我看老爷有正事要说,便没敢打扰,现在怕是几个孩子都等饿了。”
人年纪大了总是喜欢小孩子的,于是李达济道:“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甄应嘉就更没有可反对的地方了,饿的那个可是他亲生骨肉。
这一场饭吃的宾主皆欢,甄应嘉也放下一桩心事。
说起来他对女性是绝对不会有什么想法的,将来也不打算再娶一个了,所以有个李氏在前面给他省了许多麻烦。
所以对于李氏,他是打算尽自己一切所能,所有的体面都会是她的。
而且甄应嘉只会有这么四个孩子。
这一天的行程满满的,基本上是吃完饭众人便各自去休息了,原本打算给甄应嘉量体订制复习计划的老祖父,也心满意足的回去睡了,打算明天早上再来大干一场。
第二天一早,甄应嘉起床先将两个女儿送去齐氏那里,自己带着宝玉往山上走了。
美其名曰陶冶身心,锻炼身体。
当然更本质的原因,是他绝对要采取一切手段,绝对不能把甄宝玉养成跟贾宝玉差不多的性子。
昨天夜里他躺在床上,不由自主的又仔仔细细回忆了原着的情节。
他可绝对不能将唯一的孩子养成那种性格,也不打算让警幻仙子用红粉骷髅这种东西让甄宝玉觉醒。
想想原着里的贾宝玉,整日在女儿堆里厮混,悲春伤秋,除了逃避现实还做了什么?
还有甄宝玉的样貌,据说跟贾宝玉也差不多,当然现在看着还是很可爱的,遗传自原主的样貌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
可关键是甄应嘉昨天想起来两句描写贾宝玉样貌的句子。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中秋之月是什么?满月啊。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他,他家甄宝玉将来会长成一个圆脸的汉子……甄应嘉摇了摇头,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
所以他儿子还是老老实实的朝个正常男人外表的方向发展吧。
父子两个一前一后朝山上走着,要说原主的身体也不怎么运动来着,所以需要改变的不止他儿子一个。
两人走到半山腰,刚好看见不远处有一处突出的平台,上面正有一队学生正在锻炼。看样子像是五禽戏之类的运动。
为首的那个正是康和,一身白衣,早上的微风还有他舒缓的动作使得衣角微微飘起,看着颇有几分出尘之风。
6/70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