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清和(穿越)——来自远方

时间:2015-07-29 19:34:03  作者:来自远方

  “回世子,正是。”
  “少保,原来射箭时要跨步下蹲?”
  “回世子,这是为了更好的发力。”
  “少保,那个千户好厉害!五个,六个了!”
  “回世子,定国公更厉害。”
  朱瞻壑眼睛更圆了,“伯父?那父王呢?”
  孟清和刚意识到说顺嘴了,想要补救,听到朱瞻壑的话,不免笑了。
  “回世子,汉王殿下当然厉害,臣曾见过战场上的汉王殿下,有万夫不当之勇。”
  “啊!父王好厉害!”
  朱瞻壑的嘴巴和眼睛一起圆了,更像个年画娃娃。
  “咳!”
  朱高煦沐浴在儿子崇拜的目光中,牙不疼了,腿不酸了,腰板也挺得更止了。背着手,嘴角一个劲的向上翘啊翘。
  朱高燧看不下去了,酸了一句,“皇兄,恭喜啊!”
  “咳!”朱高煦又咳嗽一声,“多谢。”
  朱高燧撇嘴,被儿子崇拜了不起?兴宁伯不过是“客气”,还当真了?
  等定国公班师回朝,比试一下,看你还能笑得出来!
  等王妃也给他生了儿子,他照样有儿子崇拜!
  朱高煦正得意,身边又传来一句,“高煦,不错啊。”
  转过头,老爹正皮笑肉不笑的盯着他。
  这下子,汉王殿下笑不出来了。
  连忙纠正儿子的观念,“瞻壑,父王这点本事不算什么,不及你皇祖父万分!”
  “皇祖父好厉害!”
  单纯的朱瞻壑小朋友崇拜的对象立刻换人。
  如芒在背的感觉瞬间消失,朱高煦擦一把冷汗,长出一口气。
  孟清和默默转头,坚决不承认,汉王一脚踩进去的坑是自己挖的。
  无意所为,不承认,应该也没关系的……吧?
  朱棣心情大好,当着众人的面,将朱瞻壑抱了起来,亲自指点他排兵布阵和场中厮杀。
  一名宦官凑到侯显身边,低声说了几句。
  侯显挥手让他退下,上前两步,将郑和王景弘回宫的消息报知了朱棣。
  “朕知道了。”朱棣道,“不必回西暖阁,让他们过来回话。”
  “是。”
  侯显领命,亲自前去传话。
  走出门廊,见到被海风吹黑不少的郑和两人,侯显袖手一笑,“郑公公,王公公,和咱家来吧。”
  郑和王景弘顿时憋了一口气,脸上却笑得无比亲切,“劳烦侯公公了。”
  三人的视线在半空中碰撞,瞬间火花飞溅。
  
  第一百九十五章 草原风起二
  
  朱瞻基放下笔,看着刚写成的一幅字,愣愣的出神。
  奉旨教导他学问的翰林院侍诏郑礼出声道:“世子,习字时,不可二心。”
  “郑侍诏所讲甚是,孤受教。”
  朱瞻基垂首,将飘远的心思收回,重新提笔蘸墨,将课业做完。
  中途,仍不免想起,天子二十六卫大比武,堪称盛事,不提武将,宫内的嫔妃,宦官和宫人无不谈论。连朝中的文臣都颇为关心。
  皇祖父和两位皇叔每次均要到场,汉王世子也被带着,可他,却总要留在偏殿中学习。
  不,皇祖父曾问过他的,当时,他是怎么回答的?
  朱瞻基笔下一顿,又引来了郑礼的关注。
  “世子,习字当专心。”
  但这一次,朱瞻基却没有马上回神,而是出神得更加厉害。
  他和皇祖父说,要专心学问。
  叹息一声,既道出心中所想,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想起挂在乾清宫中的那副舆图,据说是兴宁伯亲手所回,握笔的手指渐渐攥紧。
  如果他想要临摹那幅舆图,和汉王世子一同向兴宁伯学习,皇祖父会答应吗?
  恐怕,不会吧……
  见朱瞻基的心思压根不在习字上,郑礼的眉头一皱。
  陛下既将教导平王世子的责任交付于他,他就定然不能懈怠!
  刚要开口劝诫,却被鲁侍诏拉住。
  “世子心中有事,不可急躁,当慢慢引导。”
  “可……”
  “近日里,世子都是这样,郑兄劝导过几次,可曾有效?”
  郑礼眉头皱得更紧,道:“依贤弟之意,该当如何?”总不能不管,任由世子这样下去。
  “愚弟倒有一策,”鲁侍诏见朱瞻基仍旧走神得厉害,压低了声音,对郑礼道,“我观世子似对陛下宫中那副舆图颇感兴趣,不如这样……”
  郑礼拧紧眉头听着,半晌,迟疑问道:“这可行吗?陛下恐不会答应。”
  “陛下宠爱世子,定会许可。”
  鲁侍诏信心满满,却没告诉郑礼,事实上,他已提前请教过姚少师,此言正是姚少师告知。
  姚少师出的主意,陛下还会不许?
  只要办成了这件事,将平王世子的心思重新拉回到读书这件事上,不过是临摹一幅舆图,陛下定然不会拒绝。
  “郑兄且听我一言,事成与不成,都莫要如此严苛,惹得世子不喜,更会影响了课业。”
  最终,郑礼被说服了,同意了鲁瑄的提议。
  二人商议之后,决定暂时瞒着朱瞻基,直到天子同意临摹舆图,再将事情原原本本的告知于他。
  “权当是磨练一下世子的心性。”
  听到郑礼的喃喃自语,鲁侍诏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想起郑礼私下里十分推崇解缙,也就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学问是好的,只不过,脑筋僵硬了些。
  天子为何会选郑侍诏同他一起教导平王世子学问?
  莫非另有深意?
  鲁侍诏摇摇头,还是不要想太多。既然陛下令他二人教导世子礼仪孝悌,依旨行事即可。
  不提朱瞻基心不在焉的习字课,武楼前,羽林卫的大比武逐渐分出了胜负。
  有了千户陈纪,羽林前卫大放异彩。
  羽林卫指挥和两名佥事接连被陈纪掀翻马下,汉王和赵王连连拊掌叫好。
  孟清和也凑了把热闹,为陈纪大声叫好。提起先泾国公陈亨,同自己也颇有渊源。他于开平卫从军之时,陈亨正任北平都指挥使一职。
  当时,沈瑄还只是从燕山卫调遣至边卫的百户。
  第一次见面,就不免心动,惊艳倒在其次,惊吓却是实实在在,不打半分折扣。
  想到这里,孟清和难得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边塞岁月,靖难之艰,再到永乐帝登基。
  转眼之间,竟是十余载。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变得愈发成熟。
  唯一不变的,大概只有两人之前的牵绊。却也是越系越紧,越来越深,今生都无法斩断了。
  来生?
  孟清和很少去想。
  今生过好就不容易了,即使有来生,也是下辈子该想的事。说到底,他这一辈子,也算是赚到了。
  朱瞻壑已经从朱棣怀中下来,自己站着,目不转睛的看着场中。
  孟清和没轻松多久,就被叫到永乐帝身边,任务是为小世子继续解答问题。
  虽说朱瞻壑的问题都不难回答,可一个接着一个,不见分秒停歇,着实令人头疼。
  “这是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
  “皇祖父……”
  朱棣很快败下阵。
  朱高煦和朱高燧接棒,也没撑多久。
  朱瞻壑仍眨着大眼睛,一脸的好学。
  这个重要时刻,就需要道衍大师的高徒,朱瞻壑名义上的师傅来撑起场子了。
  孟伯爷,责无旁贷。
  “爱卿,朕把皇孙交给你了。”
  永乐帝郑重其事,孟清和还能如何?
  只能当做没看见永乐帝略显扭曲的表情,也没见到汉王和赵王绷紧的腮帮子,恭声道:“臣遵旨。”
  孟伯爷主动认领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三头身,朱棣父子三人长出一口气。
  这一次,朱棣没再说朱瞻壑效似朱高煦了。亏得朱高煦幼年时有王府教授和纪善顶梁,否则,朱棣不保证会不会一天抽儿子八遍。
  虎爸的名头绝不是虚的。
  如果加上年轻时的徐皇后,夫妻双打也不是神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对看一眼,再看看老爹,都有些后怕。明显和朱棣想到一块去了。
  亏得自己小时候“实诚”啊。否则,不晓得会被老爹如何修理。
  比武场中,战鼓声猛的加快,加重。
  雷鸣般的三鼓过后,五色令旗在场边高高立起,哨声传出,宣告整场比武结束。
  虽然比武时多采用木质武器,火炮和火铳也只是摆摆样子,并不具有实际杀伤力,可就算光用拳头,也能把人揍伤,遑论是列阵对战。
  实打实的一场打下来,不掺任何水分,参与比武的羽林卫,大半带伤,十余人伤势还不轻。
  被陈纪掀翻马下的两名佥事,一人不小心折断了腿,躺在地上,差点被马蹄踩到,造成二次重伤。好在有随时关注场内情况的锦衣卫,以及太医院的数名太医候在一旁,跌落马下的佥事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
  “佥事无大碍,休养一段时日即可痊愈。”
  绑好夹板,太医表情淡然,言之凿凿,佥事咬牙忍疼,满脸冷汗的谢过太医,很快被锦衣卫抬了下去。
  刀剑无眼,比武中没有上下级之分,对战的只有“敌人”。
  断了腿,不能怨陈纪,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
  见识到陈纪勇猛的羽林卫官军,个个眼睛发亮,热血上涌,不愧是泾国公的孙子!
  至于陈亨的嫡子,陈纪的老爹,在五军都督府挂职的陈恭,十分自然的被忽略了。
  虎父无犬子,陈亨和陈纪,就当做是虎爷无犬孙。陈恭……纯属意外。
  比武结束,朱棣大笑,道:“好!”
  并当场下旨,擢升千户陈纪为羽林前卫指挥。
  千户,佥事,同知,指挥。
  一场比武,陈纪三级跳,羽林卫上下顿时欢欣鼓舞,身上的伤不疼了,青肿的眼眶也不当回事了。
  被天子夸奖一句,容易吗?
  想起大比武开始,旗手卫表现不佳,被皇帝斥责,旗手卫指挥和同知当天被谪交趾,众人无不心有余悸。
  “官军须谙韬略,勤练习,以精武事,以报国家!尔等祖辈多以战功擢升,拼死以晋身,沙场九死一生,冒箭雨刀阵,方得封爵拜官,荫佑子孙。尔等不体祖父之忧,骄纵懒怠,肆意妄为,不习谋略,不勤练武艺,逢比试之时,面色如土,双股战战,畏怯如处子,懦弱之态,将来袭职位,何以得用?!临战若如此,何以迎敌,何以守土卫国?!”
  一番话,不只训斥得旗手卫上下大汗淋漓,脸色涨红,羞惭不已,尚未参加比武的天子亲卫也是心生惭愧。
  祖父之功,家族之荣,若在自己的手中丢弃,待到将来,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旗手卫成了杀给猴看的那只鸡。
  其后参加比武的各卫,全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有武艺不精者,纷纷开始临阵磨枪,在家中和营中勤练,倒是让家中的长辈好一阵惊讶,旋即大感欣慰。即使儿孙和族中子弟在比武中受伤,或是因表现不佳被贬谪,也没有人上疏求情。
  对武将之家而言,这可是好事,求的哪门子情?
  不提洪武朝留下的将领,单是跟随朱棣起兵靖难的武将勋贵,哪个不是历经边塞磨练,和鞑子对砍才得以晋身?
  从军最怕的不是上战场拼杀,更不是受伤,而是临战胆怯,谋略不通,武艺不精。
  后两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磨练,临战胆怯,畏敌不前,却实打实的要人命。
  刀子没举起来,先吓得两股战战,面色惨白,丢命不说,更加丢脸!
  天子下令二十六卫大比武,无异于提前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需要天子动手,家中长辈足以给这些不肖子弟好看!
  “兴宁伯果真有大才!”
  向天子提出大比武的孟十二郎,在武将和勋贵中的好感度再一次飙升,其速度堪比火箭。
  “兴宁伯是个好人啊!”
  刷了好感度不算,好人卡也收了一堆,多是孝陵卫的亲属颁发。
  无他,光听名字就能分辨出,孝陵卫的主要工作就是守卫皇家陵墓。
  除非天子专门下令,否则,打仗出兵,护卫天子出巡,孝陵卫通通没份参与。这种情况下,天子二十六卫只能当做个好听的名头,武艺练得再好也没用!
  兴宁伯向天子提议,进行二十六卫大比武,对孝陵卫而言,简直是从天而降的大饼,还是肉馅的!
  不趁机狠刷存在感,让天子知晓自己的一身本事,还要等到黄花菜凉了,脑筋再转弯?
  临到孝陵卫比武当天,也着实让永乐帝惊喜一把,战阵如何暂且不论,卫卒的勇武,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因旗手卫而起的郁气和怒气,瞬间一扫而空。
  天子亲卫,该当如是!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牵涉面太广,永乐帝恐怕会当场下令,旗手卫和孝陵卫换装,换人。
  孝陵卫负责天子出巡,旗手卫去守护皇陵。
  饶是不能全部换人,也从孝陵卫中选拔多名有才能的军官,近五十名勇猛的卫卒,调往大宁。
  “尔等需谨记今日之勇,不可骄狂,当临战不怯,立功以壮家族。”
  临行前,家中长辈的殷殷教导,加上本身对战功的期盼渴望,让这些从孝陵卫调往北疆的卫军热血沸腾。
  戍边,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何况还是大宁,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被选出的孝陵卫打点行囊,高高兴兴出发。留下的缺额,直接由在比武中表现最不好的卫军填充。
  二十六卫中,被谪交趾和广西云南的不少,调往北疆的更多,而且,基本都是在比武中表现突出官军卫卒。
  不是没有朝臣发现此事微妙,可文武两立,五军都督府都没开口,文官有什么立场追究?
  说天子二十六卫拱卫京师,人员一个不能少?
  不见把人调走之后,又从各自的家族中征召?
  比起卫所垛集抽丁,天子亲军一向不愁兵员。只要追求不高,守卫皇陵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既然人都补上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谁敢上疏提出质疑,朝中的勋贵武将会立刻握拳,从鼻孔喷气。
  怎么着,捞过界了啊!
  文官很是委屈,武将队伍中,早有人这么干了!自己不过是仿效行之。
  得知此言,孟清和摸摸鼻子,后退数步,他是低调的人,一向不喜欢出风头,必须深藏身与名。
  不过,调兵的事不追究,聪明如杨士奇等人,还是隐约猜到,天子这番动作,恐怕是要在北边动兵。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