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清和(穿越)——来自远方

时间:2015-07-29 19:34:03  作者:来自远方

    也同样的煞气凌人,让人想退避三尺。
    定国公的亲卫习惯了,跟随杨铎的锦衣卫也锻炼出来了,只有守卫王府的边军手脚僵硬,头皮发麻,想动一动都困难。
    下意识的搓搓胳膊,怎么好像更冷了?
    沈瑄奉召前来,杨铎身有要务,见礼之后,未多做寒暄,前者取出腰牌,进了王府,后者接过缰绳,翻身上马。
    骏马嘶鸣,马蹄溅起碎雪,向城门飞驰而去。黑色的斗篷随风翻飞,带起彻骨的朔风。
    走上石陛,沈瑄突然驻足。
    锦衣卫指挥使在此,天子下令大军延缓出塞,又匆匆将他召回,莫非是南边出事了?
    承运殿暖阁内,孟清和垂首立在堂下,将同乞列该的谈话一字不漏上报朱棣。瓦剌和女真更是重点提及。
    “瓦剌也就罢了,女真?”
    朱棣疑惑的看向孟清和,很是不解。
    女真骑兵的确善战,可单以女真部落的人数,朵颜福余泰宁三卫,调遣其一,就能彻底压服。需要费这么多的心思和力气?
    和盘托出历史上曾发生的一切,实不可行。一个不好,更会被当做妖孽收拾掉。孟清和只能尝试冒险,让永乐帝意识到,来自辽东的威胁未必下于草原。
    “自残元分—裂,瓦剌鞑靼居于草原,兀良哈游牧辽东,洪武朝归附,为我大明守卫门户。陛下圣明,武功盖世,威远弗界,兀良哈自俯首顺服。”顿了顿,话锋一转,“然事无绝对,若有如安南黎氏者,天生反骨,虽不能撼我朝基石,终将埋下祸患。”
    朱棣陷入了沉思,孟清和再接再厉,“女真生于白山黑水,勇悍凶蛮,为壮大部落,常掳掠人口,或奴役,或以为战力。长此以往,其所害不下鞑靼。朝廷虽在辽东设立军民指挥使司,授归附部落头目官职,终人心不满,如建州卫指挥使呵哈出,正为野心之辈。当加以防备,不可放松。”
    严格来讲,这番话已有些过界,更有危言耸听,扰乱社会安定嫌疑。换个人,碰上永乐帝心情不好,百分百会拖出去,不砍头也要下锦衣狱。
    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别说孟清和只是个小小的一等伯,换做国公,照样吃不了兜着走。
    幸运的是,孟清和早被朱棣划入自己人范畴,又爱惜其才,对他的宽容度,远非一般朝臣能比。
    思及同道衍的几番长谈,永乐帝没有被惹恼,而是凝眉深思,思考孟清和话中提及的“隐患”。
    良久,朱棣才道:“卿所言确有道理。”
    永乐帝不是莽夫,否则也不会有“燕王善谋”一说。
    他十分清楚,北边的邻居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没想到的是,不起眼的女真,也会大明造成威胁。
    鞑靼瓦剌,拉一个打一个,不打不服,打到服为止。
    兀良哈,一直是大棒甜枣并用,效果始终不错。
    若非考虑到兀良哈在边界起到的作用,朱棣会允许壮汉们走私?想想都不可能。
    至于女真,该如何处置?
    打?现阶段还不值得。
    拉?该拉拢哪一个?
    “依卿之见,可以兀良哈压制女真?”
    “此其一。”孟清和道,“臣以为,辽东都司距女真各部尚远,不易管理。可于极北之地再设都司,朝廷遣掌印官,其他军官,边军女真各半。并许女真各部遣头领之子入北京国子监,或入儒学。教导其为大明属臣之荣,仿照哈密忠顺王脱脱之例……”
    话没说完,殿外有宦官通禀,定国公请见。
    “瑄儿回来了?”朱棣神情一振。
    孟清和有些吃惊,他当真不知道沈瑄被召回大宁。
    距离天子越近,掌握消息的渠道越少。锦衣卫和伺候朱棣的宦官,都要保持一定距离。
    小心些总没大错。
    没人想惹来天子的猜忌。
    即使永乐帝不产生疑心,随扈的胡广等人一样让孟清和提心。
    不过,若真有情况,汉王和赵王当不会坐视不理。现如今,他可是天子盖了戳的汉王派,此事有好有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至少生命安全有了更多保障。
    没背景,和沈瑄的关系不能公开,汉王拥趸的头衔摆出来,多少也能唬人。
    暖阁门推开,夹着碎雪的冷风卷入。
    冷风之后,是锦裘玉带,仍不掩煞气的定国公。
    “臣沈瑄,拜见陛下!”
    大氅留在暖阁外,黑纱幞头上落了雪花。
    敕令送达宣府,沈瑄立即率亲卫启程,沿途之上,非大雪阻路,几乎未曾休息。
    “起来。”
    朱棣面上带笑,语气都温和了几分。
    “宣府几地,可有鞑子犯边迹象?”
    “回陛下,月前游骑发现鞑子踪迹,魏国公下令全军戒备,派遣骑兵日夜巡视。后经克鲁伦河一战,鞑靼退往极北之地,中途遇瓦剌顺宁王及哈密忠顺王阻截,溃散部骑不知凡几。仅阿鲁台,马儿哈咱两部未受太大损失,得以保全。若此时发兵,达其本部,不敢言毕其功于一役,边境之地,临鞑靼处,五年可保太平。”
    沈瑄话落,孟清和十分激动,都想亲自抄刀子跟国公爷上战场。
    自靖难之后,再难有跟着国公爷捡漏的机会。征讨安南,他也是和成国公一起留在凭祥养病,收获虽然不少,却也留下不小的遗憾。
    身为武将,哪怕只是个半吊子,有事没事也该到战场上溜达一圈。进不了中心,在外围走一走,给三头身授课时,也多了资本和素材。否则,十万个为什么压下来,他八成会和汉王一样,见到朱瞻壑开口就想跑。
    “朕知你所言非虚,但,”永乐帝皱眉,叹了口气,将杨铎呈上的条子递出,“看看吧。”
    “是。”
    沈瑄接过条子,看完上面的内容,瞬间脸色一沉。
    孟清和凑头瞄一眼,也皱起了眉头。
    交趾简定叛乱,交趾都司平叛不利。叛贼盘踞山中,拥立伪陈氏王族,散布谣言,袭扰官军。至九月,已有葱康、上洪两地响应。
    简定是谁,孟清和听都没听说过。
    征讨大军班师前,黎氏叛军十不存一。侥幸未死,或被官军吸收,或是被商人雇佣种田。拿着朝廷俸禄,又有赚钱的门路,吃饱了撑的从贼叛乱。
    就算要叛乱,也不该是现在。
    交趾新设,永乐帝接连下旨,对当地庶人以抚绥为主。为安定地方,广播恩德,先后两次从交趾选贤才,到中原就学做官。当地土人多以归入明朝为荣。
    综合种种,明朝堪称“仁义”。
    比起安南对占城和邻邦所为,永乐帝都能拿个十五世纪的XXX□。
    这种情况下,叛贼十有八九是群乌合之众,被拥立的陈氏王族也未必可信。
    真想做国王,当初明朝大张旗鼓的找人时怎么不出来?
    担心被明朝咔嚓掉?脑子正常的都该清楚,造反丢命的可能性更高。
    此时的明军,并未如历史上一般,在交趾全境引起不满。贸然扯旗叛乱,除了找死,还能有何种下场?
    这等“聪明才智”“特立独行”,该和鞑靼的新可汗本雅失里很有共同语言。
    “交趾生乱,苏浙沿海发现倭寇踪迹,此时对沙漠用兵,绝非良机。”
    “陛下召臣前来,即为交趾株之事?”
    “然。尔领兵征安南,当熟知当地实情。”朱棣道,“交趾都司不堪用,朕欲从广西云南贵州三地调卫所官军平叛,以尔观,可命谁为总兵官?”
    沈瑄沉吟片刻,道:“回陛下,臣以为黔国公沐晟善谋略,老成持重,多年镇守西南,可为统帅。”
    “何不用韩观?”
    “臣斗胆,不敢瞒陛下,以臣观,韩都督守境可,出征平叛恐力有未及。”
    “如此,既从尔言。”朱棣道,“调兵四万入交趾,沐晟为征夷大将军,谁可为副?”
    “臣举荐新城侯张辅。”
    “可还有他人?”
    “都督柳升统领水军,于征讨安南立有大功,也可为副。”
    考虑半晌,朱棣采纳了沈瑄的建议。
    “从卿所言。”
    “陛下圣明!”
    孟清和做了半天布景板,以为不会有自己什么事。不料永乐帝和沈瑄三两句定下平叛将领,突然视线一转,落到了他的身上。
    “简定诸贼着实可恨,不杀不足以平愤。大军出征当有檄文,朕意卿来书就。”
    平叛檄文,他来写?
    确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孟清和只能领旨,道:“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圣意。”
    潜台词是,不把参与叛乱的人刺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后悔来到这个世间,他的名字倒过来写!
    朱棣很是满意。
    沈瑄没说什么,只是看了他一眼,目光中饱含深意。
    孟清和先是以后,两秒之后,顿悟,恨不能抓着脑袋撞墙。
    他干嘛这么聪明?!
    该领会国公爷心思的时候,脑袋成了葫芦。不该自找罪受的时候,不点就通。
    随扈这么多文官,光翰林院就来了五六个,檄文交给他一个武官来写,让文臣们的脸往哪搁?明显是立起靶子,狂拉仇恨值。
    圣意如此,他又能怎么办?
    走出承运殿暖阁,孟伯爷第一时间蹲到墙角画圈圈。
    给老朱家人打工,太不易了!
    抬头望天,他是第几次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正郁闷着,一只大手罩上他的脸颊。
    “国公爷?”
    下一刻,拢在袖子里的手被握住了,力道并不大,熟悉的热度却让人不想挣开。
    “怎么这么凉?为何不多穿些?”
    “入冬之后,我一向这样,穿再多也没用。”孟清和咧咧嘴,“国公爷不是知道?”
    沈瑄挑眉,不见表情变化,孟清和却敏锐察觉到,国公爷生气了。
    “那个……”开了口,却不晓得怎么补救。
    宦官送来大氅,沈瑄接过,单臂抖开,直接披到了孟清和身上。
    国公爷身高腿长,孟伯爷高度不够,大氅拖到了地上。
    “国公爷,我带了斗篷。”
    “恩?”
    沈瑄挑眉,黑眸微眯,孟伯爷立刻消音。
    闭嘴,万事大吉。
    国公爷满意了,修长的手指拉起大氅领口,黑色的皮绳,衬着一抹润玉般的白,让人移不开眼。
    该说侯二代得天独厚?
    不看虎口和掌心的茧子,这实在不像是武将的手。
    沈瑄俯身时,孟清和的视线又落到他的脸上。
    乌发,剑眉,深眸。
    执刀时,通身的煞气,安静时,却如谪仙般出尘。
    看得再多,仍会不由得出神。
    孟伯爷不动,定国公直起身,看着明显走神的孟某人,心头微动,绽开了一抹笑。
    “回神。”
    两个字,成功让孟清和从沉迷中醒来。醒来之后,再次有了撞墙的冲动。
    默默捂脸,都几年了,还不见出息,当真没脸见人了。
    定国公心情大好,一路牵着孟清和,被宦官引到安置的厢房。
    自我反省中的孟伯爷,压根没注意到两人此刻是什么形象。
    亲卫们眼观鼻鼻观心,镇定自若。见多了,不值得稀奇
    遇上的随扈官员也未表现出任何诧异。
    古有挚友抵足而眠,定国公和兴宁伯所为,根本不值得参上一本。何况,以这两人的本事,真敢背后挑刺,倒霉的是谁还很难说。
    沈瑄安置的厢房就在孟清和隔壁。
    宦官退下,国公爷直接把人拉进了自己房中。
    “国公爷,我还是回去。”
    “不必。”
    火盆刚刚燃起,还有些冷。沈瑄突然把孟清和抱了起来,走进内室,绕过一面山水屏风,将他放到了榻上。
    孟清和不自在,想起身,却被一把按住。
    “别动。”
    身上的大氅解开,搭在屏风上,随后是公服,棉袍,靴子都被代劳。
    宦官送来热水,国公爷亲手拧了帕子,擦过孟清和的脸颊和双手,像是在碰触一件精美的瓷器
    直到脚腕被握住,浸入略烫的水中,孟伯爷果断头顶冒氢气,懵了。
    “国公爷……”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