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清和(穿越)——来自远方

时间:2015-07-29 19:34:03  作者:来自远方

    这不是为一家,而是为了全族,整个孟家屯都能受益。他特别写明,从送回家中的钱粮拿出部分交给族中,相信族人不会有太多反对的声音。
    孟清和曾到过铁公祠,听闻过铁铉的事迹,还曾为这位被朱棣下了油锅的建文忠臣唏嘘不已。
    燕王不敢用炮轰老爹的假牌位,南军队将领就敢无视“太祖高皇帝万岁万万岁”?明显不可能。
    这份“人情”孟清和记在心里,他日总要报偿一二。
    孟重九看过孟清和的书信,回家之后立即请来族老,老人们大部分都经历过乱世,自然知道大军过时的厉害。
    “此法可行吗?”
    “总要一试。十二郎身在军中仍念及族里,无论事成与否都要记下他这份情义。”
    “正是如此。”
    族老们商定之后,知会了身为族长的孟广孝召集族人,每家分摊钱粮,户有男丁的都要出工,每日在屯外挖掘沟渠,挖出的土石直接用于修造围墙。围墙后按照孟清和绘制的图纸修建角楼,每日派壮丁驻守,一旦发现南军,立刻将准备好的木牌立起,纸张贴上。
    这也是孟清和特别提醒的,只有关键时候才能把木牌用上,否则,怕是会被视为对洪武帝的大不敬。
    一座围绕孟家屯的简单防御工事逐渐成型,不只引得附近村屯纷纷效仿,宛平县令得知消息也立刻上报。族人多将功劳归于孟清和,孟十二郎的升官之路当即又宽阔了许多。
    月间,孟氏族人一直忙着修筑围墙,孟清海也挣扎着起身,拿起笔书写木牌,连日下来,汤药进得少了,饭食却用得多了,身体奇迹似得开始好转。
    孟刘氏知道修建围墙的主意是孟清和出的,亲自给孟王氏送去了两袋白面,倒是让孟王氏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说的?不过孟清和说过,大堂伯家送东西接着就是,孟王氏也没推辞,和孟刘氏说了几句好话,关上门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八月中旬,燕军集结完毕,朱棣亲自率军屯于娄桑。
    真定城中的耿炳文得知燕军动向,很快派人前往雄县和鄚州,叮嘱潘忠和杨松务必小心燕王用计偷袭,可他还是慢了一步。
    八月壬子,中秋佳节,燕王令沈瑄为前锋,领麾下士兵渡白沟河,对雄县发起进攻。
    孟清和领兵紧随沈瑄之后,过河之后全军加速,于夜半抵达雄县。
    雄县守军压根没想到燕军会在中秋当夜发起进攻,更没想到燕王因为一个生员憋了一肚子火,自己不好过,也不打算让别人好过。
    沈瑄选择的进攻时间在丑时末,恰好是一天当中人最困倦的时候。
    等到城头的火光开始变暗,人声渐息,孟清和学着其他军汉的样子,扎紧腰刀,沿着城墙向上攀爬。
    雄县的城墙并不高,风吹日晒,有些残破。杨松进驻之后并未多加修整,凹凸不平的墙面正好方便借力。
    明月高悬,嫦娥玉兔不见踪影,雄县的城墙上,却有为数不少的燕军士兵在进行攀岩运动。
    同后世的攀岩爱好者不同,他们徒手爬城墙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战争,为了杀人。
    孟清和费劲的攀住一块凸起的城砖,喘气之余,看着前后左右身手矫健,嗖嗖嗖向上爬的一群燕军,和这些人相比,蜘蛛侠绝对的小儿科,超人都可以回家待业了。
    正考虑是不是请人帮把手,这样不上不下的也不是个事,一条有力的胳膊突然扣住他的手腕,紧接着,一条绳子垂到了眼前,“抓着。”
    原来,速度最快的兵卒已经爬上了城头,无声无息的解决了守军,从城头垂下数条绳索。
    有了绳索借力,孟清和总算爬上了城墙,不到片刻的功夫,偷袭的燕军被一队换岗的守军发现,守军高声示警,城头立刻陷入了一片混战。
    燕军仍在不断涌上城头,沈瑄斩杀一名百户,下令周荣带人打开城门,放后军进城。
    得知燕军夜袭,已经上了城头,杨松大惊,也不敢托大,立刻派人去给潘忠报信。不知燕军到底来了多少人,他手里这几千人能不能支持到援军赶到。
    对攻入城中的燕军和守城的军队来说,时间同样重要。
    周荣终于杀退了城门的守军,打开了雄县的大门。
    等候已久的朱能率领骑兵杀入城内,守军彻底陷入了混乱和苦战。
    杨松亲自披甲上阵,他知道,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到援军赶到,内外夹攻之下,燕军必定败退。
    沈瑄和朱能却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攻入城内的燕军越来越多,城头的喊杀声越来越小,高悬空中的明月似已染上了血光。
    孟清和背靠城墙,高福和其他几名熟悉的燕军拼杀在他四周,一旦陷入混战,多人的战阵很容易被打乱,十几人组成的队伍反倒容易进退。
    孟清和用力砍倒一名南军,擦掉模糊了视线的血水,借着月光,看到一名骑在马上的南军将领正朝这里冲了过来。
    “高总旗,”孟清和提高了声音,对高福说道,“ 射那个将领!”
    高福没说话,退后两步搭起长弓,立刻有燕军顶上他的位置。
    三支利箭带着风声,接连射向了马上的杨松,杨松不觉,被一箭射中肩头,另外两箭却接连落空。
    “冲过去,斩马腿!”
    在这一刻,边军常年同北元骑兵对战的经验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高福率先冲了上去,孟清和同其他人紧随其后,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逮到一条大鱼。
    杨松受伤,胯下的战马仍在横冲直撞,其他燕军也被奋勇拼杀想救出主帅的南军拖住,恰好便宜了高福等人。
    横托腰刀,巨大的冲击几乎拖倒了高福,刀刃翻卷,骏马哀鸣,前膝跪倒在地,杨松像个葫芦似的从马背上滚落,一滚两滚直接滚到了孟清和跟前。
    出于战场上训练出的本能,没等杨松站起身,孟十二郎手起刀落,一下不成又补了一下,武力值不及朱能沈瑄,却远高于他的杨指挥就此饮恨,到死都没看清砍了他脑袋的家伙长什么样。
    或许,不知道比知道更幸福点。
    杨松战死了,还死在一个不起眼的燕军刀下,正拼命向他靠拢的雄县守军顿时傻眼,主帅没了,这仗还怎么打?
    守军士气一下跌落谷底,燕军的战意却瞬间提高两百个百分点。
    “杨松死了,杀啊!”
    砍瓜切菜一般,九千雄县守军全军覆没,燕军缴获军粮无数,战马八千余匹。
    朱能跳下马,看着杀了杨松的孟清和,一拳头砸在沈瑄的肩膀上,“难怪五十骑兵也不换,搁我这里也不能换!”
    沈瑄没不轻不重的回了朱能一拳,可见两人的交情相当不错。
    此时,孟清和才明白自己砍了个什么人物,顿时有了一种被馅饼砸中的幸福感。
    不说继续升官,赏赐也不会少吧?
    雄县被下,潘忠却不知情,正亲自率领骑兵心急火燎的往这边赶。他没想到杨松会死得那么憋屈,也没料到雄县连一夜都守不住,更没想到燕军会在他驰援的路上设下埋伏。
    于是,继杨松之后,潘忠在月漾桥被伏军逮了个正着。
    一顿炮轰之后,潜伏在桥底的燕军接连杀出,等了快一个晚上了,你小子总算来了!
    一通拼杀,潘忠和他率领的援军悲剧了。
    潘忠被抓,鄚州自然守不住。燕军又是一场大捷,燕王憋在胸中的郁气总算消散,骑在马上遥望真定城的方向,长兴侯,接下来就是你了!
    就算没吃月饼,燕王这个中秋节也过得很爽。
    南京的建文帝却很是不爽。
    朝廷中的监察御史似乎专门同他作对,讽谏他不如燕王世子孝顺,又上疏对他削藩一事指手画脚。
    上疏没得到回应,以“铮铮铁骨”为标杆的御史干脆当着朝廷文武百官的面直接上言!
    以御史康郁为首,摆出不畏强权的姿态,鼻孔对着齐泰黄子澄等削藩激进派一喷气,以“人主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为切入点,发表了如下言论:
    藩王是洪武帝的儿子,朱标的兄弟,建文帝的叔父,身份尊贵。
    皇帝宠信的竖儒,唆使陛下不顾亲情,废太祖法令,夺藩王封地,对皇帝的亲叔叔实行残酷迫害,相当的不是东西!
    现如今周王代王被发配边疆劳动改造,齐王被囚禁京城,岷王被扔到海边风吹日晒,湘王最为凄惨,一家子都葬身火海,燕王干脆举兵造反,天下人会说燕王不臣,可皇帝的名声就好听吗?
    说到这里,康郁声泪俱下,“天下人必曰:兵不举,则祸必加。是朝廷逼藩王造反啊。”
    “为陛下计,当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代王岷王于封地,迎楚王蜀王于京师,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
    简言之,把齐王放了,废掉的藩王复爵,为湘王修墓,再请楚王蜀王当和事佬劝说燕王罢兵,朝廷自此不提削藩,皇帝藩王一家亲,你好我好大家好。
    康郁拜伏在地,一边叫着陛下,一边哭得不能自已,那叫一个伤心。
    知道的他这是上言,不知道的还以为建文帝也要驾鹤西归了。
    都察院左右都御使默默低头,站在群臣的队列中,深藏身与名,一言不发。
    御史上疏能想办法,跳出来直言却着实没辙,难不成还硬拖回去?
    建文帝头顶冒烟,指着康郁手直哆嗦,拿着他给的工资,不给他办事,还指着他的鼻子骂?!
    可建文帝不是燕王,燕王能砍了杜奇,建文帝连给康郁一顿廷杖都要再三考虑。
    康郁哭得更起劲,建文帝气得眼前发黑,干脆手一挥,退朝!
    惹不起躲得起,至于还趴在殿中哭的康郁,愿意哭就哭去吧。
    事实证明,建文帝不愧是洪武帝的孙子,一条道走到黑的意志力,他同样不缺。
    康郁上言的隔日,建文帝便诏令辽王宁王进京。
    辽王没有二话,立刻收拾行李。宁王却借口身体不适,就是不动地方。建文帝也不含糊,当即下令削宁王护卫。
    此令一出,燕王高兴得直拍大腿,想什么来什么,正愁没人和他一起造反,侄子就帮他把问题解决了。
    道衍双手合十,阿弥陀佛,皇帝果真是个好人。
    孟清和是从沈瑄口中得知的消息,唯一的念头是,真是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建文帝是不是觉得只有燕王造反还不够给力,想让宁王也反了,人多了才热闹?
    据说建文帝的头型很有特点,莫非真是脑袋被石头砸过?

    第五十五章 真定之战二

    朝廷要削除宁王护卫,燕王乐得直拍大腿,但他现在还不能直接去和宁王朱权商量一起造反,必须先把耿炳文解决了。
    宁王对建文帝的旨意相当不满,但他比不上燕王的决心,身边也没有道衍一样的人物,对是不是举旗造反仍在犹豫不定。
    建文帝派来的敕使一直盯着朱权,一旦发现宁王有试图造反的迹象,将立即奉旨采取行动。齐泰这次变聪明了,没再玩制衡的把戏,逮捕宁王官属和宁王本人的敕令都在一个人的手里。可这两份敕令是否能发挥作用,还是个未知数。
    此时,大宁的局势正如靖难前的北平,柴堆已经被建文帝亲自架了起来,只要一点火星就能点燃。
    驻守在真定城的耿炳文得知情况,胡子揪掉了一大把。
    没法比,真的没法比!不说太祖高皇帝,就连先太子朱标都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想想正朝真定城进发的燕王,再想想被朝廷往燕王那边推的宁王,长兴侯叹息一声,皇帝身边的腐儒看不清形势,魏国公徐辉祖可是个明白人,怎么也没能劝住皇帝。万一宁王也反了,北边最有势力的两个藩王联合起来,这仗还怎么打?
    耿炳文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宁王还没露出反意,他手下的一群人却坐不住了。
    首当其冲的,是由蒙古骑兵组成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以朵颜卫实力最强,因此也被统称为朵颜三卫。
    这些蒙古骑兵在洪武年间归降明朝,一是因为明朝军事力量强大,隔断了他们同大兴安岭以西的联系,二是比起朝不保夕的北元,打谷草都要上交的草原部落,明朝这边工作稳定,按时发薪,隔三差五还有额外的赏赐,他们自然愿意为明朝工作,为了养活一家老小,给谁打仗不是打?
    从洪武二十二年设立,到洪武二十五年归于宁王统辖,以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三部组成的朵颜三卫在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遇上北元来打谷草,不用命令,挥着马刀就冲上去,亲戚朋友一样砍,多次受到洪武帝的表彰,堪称劳模中的典范。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比起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北元老乡,朵颜三卫的生活已经大踏步迈进了小康水准。
    吃喝不愁,放牧无忧。
    三卫的蒙古骑兵对这样的日子十分满意,不想朝廷的一纸令下,他们就要被迫下岗,饭碗保不住了。
    削夺宁王护卫?这还了得!
    一旦被明朝解雇,断绝了生活来源,日子怎么过!回草原放牧?习惯了豪车别墅,谁还乐意去挤公交睡通铺?
    学习老乡打谷草?身为明朝的打工仔,他们比草原上的老乡更了解明军的战斗力,这么干除了找揍就是找揍。
    三卫的首领凑到一起商量了一下,不想下岗,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宁王也和燕王一样,造皇帝的反!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