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穿越之福临门——渔小乖乖

时间:2017-02-25 18:28:27  作者:渔小乖乖

    祁明诚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等他有孩子了?唉,这种事情还是继续等着吧!
    祁明诚抱孩子时,会偷偷给玉珠儿喂灵水,所以小家伙见着他时总是特别亲昵。
    乡下人带孩子时很随意,只要没饿着她,没冻着她或热着她,再勤快地换下尿布,大部分时间就随她在床上躺着。哭也随她,闹也随她,只要不到歇斯底里的地步,根本没有人去哄。他们不是不疼孩子,但赶上农忙时,产妇在床上躺个五六天,就该下地去干活了,他们不可能很精细地去带孩子。
    祁明诚只好一人扛起了早教的大业。abcd不用教,那就对着孩子念1234甲乙丙丁吧。
    除了带孩子,祁明诚还开始有计划地锻炼身体了。他刚刚穿越时,因为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因此其实有那么一点缺乏安全感,总是希望能尽快弄到一些银子傍身。如今,他有了沈灵给的一千两银子打底,日后做生意的本钱都已经有了,在钱财这方面终于不慌了,这才更为积极地调养自己的身体。
    因为长期服用灵水,祁明诚的身体状况其实一直都在好转,但这种好转只是在让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靠近正常人,如果他想要获得像吴顺那样的一身力气,那他肯定要进行锻炼。祁明诚可不希望自己永远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宅男体质。哪怕他天生长得不凶悍,也得像纪良那样,脱了衣服有肉啊!
    刚刚有点秋天的感觉,赵大郎和吴顺就计划着要进山烧炭了。
    祁明诚的那一千两银子是当着吴顺的面收的,他倒也没想过要瞒着人。但是,在赵大郎和吴顺看来,这笔他们根本连想都不敢想的财富是属于祁明诚的。祁明诚有钱了,这不耽误他们还去烧炭卖力气。他们不想去占祁明诚的便宜。或者说,现在有了这个卖炭赚钱的机会,其实他们已经很感激了。
    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因为他们清高。这么说吧,如果他们忽然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急需要用钱了,他们肯定也能开得了口向祁明诚借。但是,不到这种时候,他们就不会开口。道理其实很简单呐,总不能接下去的几十年中就都躺在这一千两银子上面睡着过日子了吧?他们又不是废物!
    烧炭时,祁明诚依然跟着进山了。对他而言,赚钱为辅,锻炼为主,干点重活也是为了长力气。
    不过,这次开始烧炭时还早,距离卖炭还有足够的时间,因此他们不用像上次一样仓促,也就没打算一直在山里住着,隔三差五总是能回家吃个饭的。吴顺有时候还顺手抓点山鸡什么的改善伙食。
    十月中旬,赵家的考生们还没有从省里回来,然而梨东镇这边已经开始有各种小道消息说,县里这回终于有秀才老爷了!这消息一开始是由过路的小行商传的,起初并没有什么人愿意相信,但不知道是哪个村里的哪个人碰巧去省里走亲戚,回来时竟也带了同样的话,一时间几十个村子都沸腾了。
    赵家有两位考生。他们的屋子孤零零地建在村尾,平时很少会有人来他们家串门。然而在这几天中,他们院子外面却总有人在探头探脑。其实这些人吧,都没什么坏心,但赵家人还是觉得很别扭。
    祁二娘信奉一种说法,当一件喜事还没确定时,这件事就只能藏在自己的肚子里,不能大大咧咧说出来,否则天上的神仙见着你这般轻狂,就会把你身上的福气收了,于是好好一件喜事就泡汤了。
    于是,祁二娘不仅自己不开口谈论这件事,她还严禁赵家其他人说起“三郎”、“四郎”、“童试”、“秀才”等关键词。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大家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少不得一一遵从了。
    祁明诚要理智一点。在他看来,这年代的科举哪怕是非常公平的,就算整个过程中都不存在任何舞弊现象,但考官们阅卷时的主观因素依然使得考试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你做了锦绣文章,即使你论点论据都很足,但若是你的文章立意从一开始就不讨考官们喜欢,那肯定是没戏的啊!
    因此,如果三郎、四郎和姑爷纪良考上秀才了,他信。如果他们落榜了,他也信。
    赵家人都在焦急地等着考生们归家。整个上莱村的人也都在焦急地等着考生们归家。以前那些在暗地里看不起赵家的人,背地里说过赵家供着两个考生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如今一个个又开始夸自己有远见了,都在说:“哎呀,我早看出来赵家人不是一般的人了,这回赵家是真的要发达了吧?”
    大家都恨不得时间能过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待到十月底,考生们终于归家了。
    鞭炮声中,三郎、四郎被县里的衙役、师爷和富绅们簇拥着回来了!
    三郎、四郎到了家门口,直接掀了衣袍,对守在门边站着的赵老太太磕了三个头。老太太连说了几声好。三郎、四郎又站起来,要对着赵大郎他们鞠躬。祁二娘见状,赶紧抱着玉珠儿避开了,祁明诚也避到了一边。但是,赵大郎把他们两个拉回来了,让他们一起受了新鲜出炉的两位秀才公的礼。
    按说平民可担不起秀才的礼,但三郎、四郎能有今日,离不开家人的供养,这礼他们受得住!
   
    第24章
   
    赵家的院子外面围满了人,村人们似乎都跑过来看热闹了。
    祁明诚招呼着衙役喝了糖水,又摸出把铜板,笑着塞进他们的手里,打算让他们分了。祁明诚原本是想要拿银子的,但是外人们不知道他们现在的家底,如果拿出银子来反而有些打眼,似乎太招摇了些,铜板就正好。像他们这种普通农家,能拿出赏钱来,就已经很不错了,难道这些人还要挑理?
    却不想衙役们一个个都不愿意收,祁明诚这才意识到,秀才的身份果然是不一般啊!
    为了不叫神仙觉得他们家轻狂,祁二娘身为管家的媳妇,真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准备起来。好在她想起家里还有不少红枣,那是平时备着给祁明诚泡水喝的,此刻就赶紧都拿了出来,用以招待大家。
    祁二娘抱着玉珠儿凑到赵老太太面前,请教道:“娘,我……哎,这都是我小时候听说过的事情了,咱们这片地方已经多久没出过秀才了?我那时听说啊,如果家里有人考上秀才了,乡亲们会拿着鸡蛋上门道贺,到时候我们的回礼应该是酥糖。娘,是不是应该叫大郎现在赶紧去镇上买几斤啊?”
    “不急。等到家里摆宴的时候再准备回礼都是来得及的。”赵老太太说。
    玉珠儿对着老太太露出了一个无齿的笑容。老太太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赵老太太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很喜欢玉珠儿,但平时都很少摸她。明明老太太这种状况是不会传染的,但她似乎总担着心,觉得自己要是摸了摸小奶娃娃,就会把病气过到小娃娃的身上。但她现在实在高兴,就忍不住隔着衣服轻轻拍了拍玉珠儿的胸口,说:“这娃娃是个命里带福的啊!”
    玉珠儿出生了,她两个叔叔都考上秀才了,可不就是有福气的么?
    祁二娘赶紧说:“娘,这哪里是玉珠儿有福气啊,明明是两位小叔有福气,叫她沾上光了。”她是这么说的,其实心里也是这么坚信着的。秀才多难考啊?他们县里虽然有几位秀才,这不还有一个老秀才如今就在梨东镇上教书吗,但他们不是梨东镇的人。这片地方是真的很多年不曾出过秀才了。
    纪良这次也是榜上有名。不比赵家这种没有什么亲戚牵扯的,纪良那边自然更加热闹。
    纪良虽然姓纪,一直没有改姓,但因为他出族了,又带着亲奶奶靠着继父吃饭——虽说后来能抄书赚钱了,但早年都是吃何家的——因此算是半个何家人。纪良成了秀才,长谁的脸?除了他亲奶奶亲娘和媳妇儿,可不就是长了何家的脸么?何木匠别提有多高兴了,何氏宗亲表示要摆十天流水席!
    其实,祁家这边的宗亲也想过要用流水宴讨好赵家。赵家有两个秀才,秀才!两个!虽然赵家独门独户,但娶进门的那两个可都是姓祁的啊!只是,祁二娘咬死了出嫁从夫,根本没打算接祁氏宗亲抛出的橄榄枝。祁明诚说不出“出嫁从夫”这种话,因为他觉得很囧,但他的态度也已经摆出来了。
    祁氏宗亲只能望“秀才”兴叹。
    纪良那边摆流水席的日子特意和赵家摆宴的日子错开了。
    到了开席那日的前一天,何木匠早早派他的亲儿子带着两个何氏的族人来赵家请人。早知道赵老太太行动不便,那两位姓何的壮小伙干脆抬了张竹子做的椅子过来,拍着胸脯表示,可以把老太太稳稳当当地抬到姑爷家去。老太太别提有多高兴啦!于是,赵家把房子托付给了吴顺,举家赴宴去了。
    这是祁明诚第二次见到纪良的亲人,上一次还是赵小妹大婚的时候。
    纪良有继兄妹三个,是异父异母的,他母亲改嫁后并没有生孩子。而他的继父何木匠家算是个大家庭,不仅何木匠的父母还健在,他的兄弟姐妹也有好几个,虽说这里面有几个特别嘴碎的并且还爱贪便宜,但总得来说都没有什么坏心。纪良平时不跟着他们住一起,而是带着奶奶另有一间屋子。
    这也意味着,赵小妹不用应付一大家子的婆家人。祁明诚觉得这是她的幸运。在这个新媳妇往往要面对婆婆、太婆婆至少两重婆婆的时代,每一个新媳妇刚刚嫁人时的日子都过得……一言难尽啊。
    总的来说,祁明诚对于赵小妹的新婚生活还是很放心的。
    如今小妹成了秀才娘子,并且纪良还很看重这位娘子,敢为难她的人自然又少了。
    流水宴结束后,纪良的奶奶又撑了两天,就笑着离世了。纪良就此开始了守孝。
    赵家三郎、四郎也开始闭门谢客,要为两年后的乡试做准备。
    其实,他们对于乡试以及乡试之后的会试一点把握都没有。童试只是省里的考试,会试则是把全国优秀的书生全部凑到了一起,然后挑选更优秀的两三百人。三郎、四郎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一次就能考上的机会真的非常小,因此就需要更加勤勉地念书了。不久后他们将要去省里进学。
    进学是需要钱的,即使他们得了秀才为家人争光了,但他们也还需要继续劳累家人。
    只是,自他们成为秀才后,媒婆总是三天两头登门,一时间他们都觉得很苦恼。
    关于成亲这件事情,赵三郎心中早已经有了决议,道:“虽说我如今已经成为秀才,每月能领一些米粮,但其实还依附于兄长过活。自己都养不活,又何谈去养活妻儿?因此,我不打算在此时就成亲。两年后,等我参加了乡试,就是不中,我也一定要出去找份活计做,到了那时再议亲都不迟。”
    其实,赵三郎如果现在就去找份教书的活计,那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对于两年后的乡试一点把握都没有,家里现在又还算宽裕,因此就想安安心心地做两年学问。当然,他年纪也不小了,两年后不管科举的情况如何,他都要选择立业成家了,不会一直这么下去的。四郎的想法和三郎是一样的。
    在许许多多的农家读书人中,赵家三郎、四郎有这种想法显得很与众不同,尤其是他们还考上了秀才。在不少家庭中,全家人供着一个秀才的局面非常常见。哪怕这个秀才从他二十岁一直读到了六十岁,四十年间无所事事,但全家人就是要供着他,还要供着他的妻儿。为什么?因为他是秀才啊!
    祁明诚很赞同三郎、四郎的观点,说:“两年时间太短了,应该是五年。五年,参加乡试两次,如果两次都没什么作为,那你们虽然不至于放弃学业,也该找些事情做了。”五年以后,三郎、四郎的年纪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社会中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了那个年纪,他们确实不能继续啃家里的了。
    不过,谁又能知道五年以后的境遇呢?说不定他们只一次就考上举人了呢?
    等到天气冷下来时,祁明诚比去年稍微能抗冻点,但还是觉得冷,依然喜欢一天到晚待在火炉旁边。这时候的书卖得很贵,但祁明诚现在不缺钱,就买了好些关于风土人情的书,一本一本慢慢看。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赵家卖了炭,这回的收益是去年的三倍,因此全家过得自然是一个肥年。这一年中,家里既添了丁进了口,又改换了门庭(以后就能说是耕读之家了),真可谓是喜事连连。
    春天来临时,祁明诚终于打算离开家去外面闯荡了。他觉得自己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
    “我先做走商,就是把南面的东西运到北面去卖,再把北面的东西运回来,赚一个差价。”祁明诚对家里人解释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我早就想要出去走走了。而且,家里还有两位姐姐一直不知被卖去了哪里,虽说我不一定能找到她们,但说不定呢?说不定是可以找到她们的。”
    哪怕五年、十年后,他会在一个地方定居,但现在的他还是想要出去走走,亲眼见见这个时代。
    祁明诚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家里人不管怎么拦都是拦不住的。只不过,祁明诚最终不是一个人离开的,好姐夫吴顺把妻子托付给了赵家,然后跟着祁明诚一起离开了。按照祁明诚那格外怕冷的体质,反正他们在冬天到来之前肯定要回老家猫着,离开大半年对于吴顺来说是一件能够接受的事情。
    到了云安城的时候,走商二人组得知了一个消息。去年年末,圣上给镇国公府的嫡小姐赐婚了,据说男方也是门当户对传了好几代的勋贵之家,总之在身份上并没有辱没镇国公府。只是转过年来,沈小姐就开始生病了,拖拖拉拉一直不见好,御医对此无能为力,因此镇国公府欲向民间征求良医。
    老百姓听闻这个消息时,只能叹着气抹眼泪,要是这位贵女就这么病死了,那偌大的镇国公府就彻底断了血脉了。老天爷真是不公平啊,几代镇国公一心为国,最后竟是连这一点血脉都保不住了。
    祁明诚和吴顺忍不住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些唏嘘。生命真是无常啊,当他们前年第一次卖炭时,他们还在云安城门口帮助过这位贵女,虽不知那时她为何独自外出,但看得出来还是个健康人儿。如今只过去短短一年多,却不想竟然听到了她生命垂危的消息。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在心里祝福她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