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七五同人]大宋小吏(穿越)——拉棉花糖的兔子

时间:2017-03-31 19:13:53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丢了东西,还能满城贴告示,丢了联系,你能全国贴告示吗?
  可是贴在报纸上可以啊,这也是几乎每个州府都有人能看到的。这个思路,可比较新奇。一转眼间,就印证了先前那位编辑的话。
  相对于广告,这种告示是一种比较私人的作用,但是其影响力,要是发挥出来,在这个时代,绝对不亚于商业广告。
  云雁回现在很少参与《东京日报》的运营了,希望他们自己发展,但是现在他运用《东京日报》的行为,能够被大家极快发现作用和潜力,也说明他们越来越娴熟了。
  把稿子和钱一交,云雁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一句讨论。
  ……
  过了几日,《东京日报》果然登出三则启事,引起众多热议。
  倒不是内容有多感人,而是很多人都想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若是花上一笔钱,能够重新联系上,很多人还是愿意的。
  所以,一时之间,本来是云雁回安慰他娘的行为,很多人开始盯着结果,还写信给《东京日报》,请他们跟踪报道,确认登报寻人这种方式是否有效。
  《东京日报》的编辑们哭笑不得,那启事是按广告登的,又不是新闻,他们还要追踪结果啊?
  不过随着反响越来越多,他们又察觉到了其作用,自然是会派记者跟这条新闻的。
  云雁回家呢,这一日,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
  云雁回在启事上留了联系地址,眼见一个中年男子找上来,他在心中想,这是谁,难道是阿娘的同僚?但是他好像对这个人没有记忆啊。
  云雁回:“你是……?”
  此人看到云雁回,擦擦汗,讷讷道:“请问这是傅云沣家里吗?”
  “没错,”云雁回一喜,“您是傅叔的老友?”
  对方摇头,“不是啊。”
  云雁回愣了一下,差点吐血。
  感情,最先找来的居然是……米糕啊?
  “那您是范氏米糕的……传人吗?”按照年纪来说,这人应该不是范氏米糕的老板本人,云雁回客气问了一句。
  男子点头,“算是吧,家祖三代卖米糕,从未起过名号,但是他的确姓范,叫范氏米糕也说得过去——我是看到《东京日报》上的启事而来的。”
  “请进来说吧!”云雁回一喜,将男子请了进来。
  因为要跟踪报道这条新闻,所以《东京日报》派出与云雁回比较相熟的李泽云,最近几天都住在他家,以备第一时间见证现场。
  李泽云听到有人找来了,开心地出来,结果听说是米糕传人来了,挠了挠头,有点失望。
  他为的是寻人结果,这虽然有一半也属于寻人,但是总觉得这样的新闻写出来不够动人,为了吃什么的……于是,李泽云只是坐在一旁随便听听。
  傅云沣尚在武馆,听人捎话后,立刻赶了回来,激动不已。
  那男子自称范铭,他祖父范二郎,就是当年在傅云沣家附近卖米糕的摊贩。
  “抱歉,来晚了两日,其实我们早两日便看到那条寻物启事了。”范铭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布包,掀开来,露出了里面淡黄色、平淡无奇的米糕。
  “阿翁当年摆摊卖米糕,供养一家四口,不过,家父与叔父都未继承家中的‘生意’,而是在外做伙计。阿翁因为常年劳累,五十多岁时,也就不再摆摊了。”
  范铭看了傅云沣一眼,“阿翁已年过九十,至今时常说起自幼随家人卖米糕,阿翁的阿翁就是卖米糕的,他老人家时常惋惜自己不过摆摊到五十而已,远不如其祖,我们这些子孙也无人会做米糕了。”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有一瞬间失神。
  范铭续道:“我们将报纸念给阿翁听后,阿翁非常开心,把老家伙什翻了出来,亲自准备,做了一份米糕。他本想亲自前来,只因不便奔波,故此米糕出锅后,由我赶路送来,并替他为老顾客捎一句话:多谢您一直记得我家的米糕。”
  范铭说完这句话,傅云沣竟不禁泪如雨下。
  在场众人,也无不动容。初听只觉无甚稀奇,范铭不善言辞,说出来的话也十分平淡,甚至连一句描述他阿翁是如何情绪,怎样以年迈之躯艰难做出这一份米糕的话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的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却让大家莫名感动,虽未听到,也觉得范翁一言便在耳边,还有那颗令人于平凡中见不凡的赤子之心。
  傅云沣没有想到范氏米糕已经没有传人了,而且又不是特别出名,难怪他再也没找到。
  但是傅云沣更没有想到,记忆里那个已经面容模糊的大叔也诚挚感激有人在喜欢他家的食物。
  傅云沣捻起一块已经冷了的米糕,入口带着天然的清香甜糯,虽然冷了,但的确仍然是童年中香甜的味道。
  到此时,傅云沣忍不住哽咽道:“多谢……令祖,麻烦他老人家了。”
  “没事,家翁很高兴,您吃着,味道还是如同从前一般吧?家祖一直担心,自己年老,味道做出来会不一样了。”范铭问道。
  傅云沣用力点头,“还是那个味道,又香又甜!”
  看着范铭如释重负的样子,云雁回也颇为感慨,一转头看到李泽云竟然也泪汪汪的,吓了一跳。
  李泽云转头看了云雁回一眼:“呜……先生,为什么我居然被感动了。”
  “傻孩子,”云雁回摸了一下李泽云的脑袋,慈祥地胡说八道,“因为美食才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事物啊。”
  
   
    第245章 美食专栏的诞生

  因为古代信息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大约过了五六日,便开始有人上门找郑苹了,人数还渐渐变多,郑苹每日都在和老相识叙旧。
  很多孩子当年分别的时候,年纪并不大, 直接或者间接看到消息后, 他们心中又新奇又激动。虽说多年不见, 当年的事情记得不多,然而见面后大家还是会哭得稀里哗啦。
  云雁回所幸组织了一次聚会,将目前找上来的人都约到一家酒楼。
  见面之后的场景确实感人,提及往事, 众人无不潸然泪下。
  李泽云跟在旁边记录,也着实跟着哭了几场。
  云雁回看到李泽云老哭,都麻木了,从怀里摸出来帕子, 递给他擦眼泪。没办法, 李泽云自己那条早就擦得不能用了。
  “呜呜……”李泽云擦了眼泪, 说道,“先生,这几日我回去,我娘子都奇怪了,为什么我的眼睛都是肿的。”
  李泽云的妻子一开始都不敢问,还以为他工作上受什么委屈了呢,怕问出来伤他自尊心。
  “哈哈,看了你报道的人哭得和你也是一样一样的啊。”云雁回笑道。
  李泽云这几日刊登了三篇关于此事的报道,还有一篇是关于寻找米糕的后续报道。
  这个主编本来没叫他做,可是他那日实在大受感触,回去后刷刷写了一篇报道出来,情真意切,递上去后,主编当即排版,决定用上去。
  主编觉得,他们《东京日报》作为大宋第一也是唯一的官方媒体,不止要站在高处反映社会现象,也应该着眼于这些小细节,这同样展现了大宋民风。
  结果是,这篇报道登出来的确大受欢迎,叫许多人感触颇深,赚了不少眼泪。云雁回从李泽云处得知了反响,起初有些惊讶,随即也明白过来。
  这个时代的人局限于生活水平,更为“多愁善感”,因为他们的交往与现代人不同,他们的离别更与现代人不同。
  所以,文中描写的那种“思念”,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有过类似的体验,这个题材就很接地气了。
  再加上《东京日报》发挥的神奇作用,大家看到,通过一张刊登在报纸上的消息,联系起两个数十年未曾谋面,甚至当年也不过是顾客与摊贩关系的人,实现一个微不足道却又难以实现的愿望……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场美妙的奇迹。
  薄薄的纸张,却可以朝着天下发声,承载起人心中的愿景与幸福,可以说,这非但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更是一场无比成功的营销,充分体现了《东京日报》的影响力,再度拔高其地位。
  好多人看到了报道后,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他们有的人去探望范氏老人,有的还向他请教如何制作能够让人铭记那么久的米糕。
  紧接着,慈幼庄寻人的后续报道也出来了,失散多年的伙伴久别重逢,这就更为吸引人了。那么久没见面的大家,竟然因为一条启事而重聚了。
  ——听说还有人早已搬去外地,虽然不看报纸,但是当地有人是忠实读者,看到后向其他人提起此事,便叫他知道了。虽然此人未能亲到,但是捎了信到启事留的地址呢。
  先时还在观望的人,纷纷找上《东京日报》,希望出资刊登各类启事。
  他们都有想要找的人、物,有的人如同郑苹一样,想寻找多年前失散的朋友,有的人像傅云沣一般,对某样已不在的食物念念不忘,还有的人甚至登出线索,声称多年前丢过一个孩子,身上某处有某样的胎记,万一这个孩子能看到呢?
  李泽云因为那几篇报道,名气渐长,好多人还说,最喜欢他写的米糕新闻。他娘子看到新闻后也哭了一场是,随即才反应过来她丈夫为什么每天红着眼睛回来。
  李泽云一边擦眼泪一边说:“先生,我们主编说,考虑开一个专栏,专门报道那些比较有意思的寻人寻物后续。”
  “这是个好事呀,他是不是叫你来主笔?”云雁回笑着道。
  “您猜到了?是的啊,”李泽云又想哭又想笑,“我在怕呢,您说,我日后要是老做这些,眼睛还能不能好了。”
  “那我再给你指点一个方向吧。”云雁回一本正经地说。
  李泽云挠挠头,“什么方向啊?”
  云雁回:“听说你新闻见报后,很多人跑去找范老,有学艺的,也有高价想求尝一尝那米糕的。我也看了一下报道,我觉得除了其中承载感情加成之外,也是因为你将那米糕描写了一番,写得还不错……”
  李泽云隐隐觉得自己摸到了什么,“您是说……”
  云雁回:“你不如申请去做美食专栏,这寻情专栏虽然短时间内会是大热,说到底还是美食长盛不衰,还记得我那天告诉你,美食才是最动人的事物吗?”
  “……”李泽云麻木地说,“我以为您是说笑的。”
  云雁回不满地道:“我怎会拿吃的开玩笑呢!”
  李泽云苦哈哈地道:“先生,您为什么要把什么都和吃的搭上关系呀。”
  云雁回掐他脖子,“怎么,你不想写啊?”
  李泽云痛苦地道:“先生,我还是想写写能够被人记住,影响力更大的报道……”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李泽云这个年纪,有理想呢,他也是和云雁回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虽说可能会掉很多眼泪,但是怎么看也是这个寻情的专栏更加有内涵。
  可想而知,做美食关注者也会很多,但是李泽云觉得自己可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他是写这个的记者……
  云雁回撒手,哼道:“看来,你我不是同路人。”
  李泽云叫苦:“谁能和您是同路人啊……我可就一双腿,走不来那么多路。”
  “……看在你这个马屁拍得还不错的份上,我就不说你了。”云雁回搓了搓手,“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可惜啊,你写美食是很有潜力的,可惜了!”
  《东京日报》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开发出来。云雁回遗憾李泽云不肯跟他干大事,又想成事,于是,在心里盘算另找个写手。
  想想看,可能《东京日报》大部分记者都和李泽云是一样的想法,还不如另找个人,当做兴趣来玩一玩,也好叫他们看看,什么才叫做永恒的热题材。
  “什么?!你是双宜?变了好多呀!”有人的惊叫声吸引了云雁回的注意力,他转头一看,却是那边有个小伙伴惊讶地看着双宜。
  双宜挽着沈括的胳膊,矜持地点头。
  那人:“真是……好久不见,我是喜妹啊,你还记得吗?那时候咱们都中意三郎,老是吵架。”
  双宜:“……”
  沈括:“……”
  双宜打了个哈哈,“小孩儿都喜欢跟着大孩子玩儿嘛,你有孩子了吧?几岁了?”双宜把话题转移开,那个喜妹果然开心地开始和她聊自己的孩子,双宜怕不够保险,又把沈括推向云雁回。
  沈括不情不愿地走到云雁回旁边,闷闷地说:“你怎么没有和我说过这事?”
  云雁回笑死了,觉得沈括怎么和赵允初似的,“那时候双宜才多大?不就是小孩子喜欢在一起玩玩闹闹,喜妹说得也太夸张了。”
  小孩子也有喜好,愿意和受欢迎的孩子一起玩儿,这种喜欢是很纯洁的呀,就像赵幼悟喜欢和小老虎一块儿玩。
  沈括郁卒,云雁回说的也是,和小孩子计较,反而显得他很小气,不过喜妹的话听起来的确叫人不舒服嘛。
  云雁回想到沈括文笔也是很好的,又有生活情趣,于是邀请他写美食评论,吹了个天花乱坠。
  “……虽说没法给咱们开专栏,但是咱们可以做文艺版块的一股清流,投美食杂文在那儿,我负责策划,你来主笔,一起去吃……”
  沈括摆手,“不去,忙着呢。”
  云雁回要问忙啥,他就说:“军器监忙,忙完我还要陪双宜……”沈括略微羞涩地小声说,“双宜身子已经调养好了。”
  云雁回一听这意思就知道了,这是准备要孩子了啊。
  沈括这么说,云雁回就不好意思拉人家入伙了,他还等着做舅舅呢,于是搭着沈括的肩膀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多努力,争取明年能当爹,你家是医药传家,我放心你!”
  沈括笑着点头,忽而想起什么,小心翼翼地问道:“逐风,你年纪也不小了……”
  云雁回都得到仁宗的许可了,心中就更不着急了,“先立业再成家。”
  这理由对于一个工作狂来说似乎非常充分,然而沈括总觉得有一丝不对,他因是前两年才来京,所以看云雁回和赵允初有点古怪。
  不过这种猜测,沈括怎好说出口,双宜那边他都不敢提。
  这会儿,沈括也不便,只是心中疑惑越来越重。
  云雁回知道沈括和双宜在备孕,越想越高兴,觉得明年抱孩子应该不是问题,决定要提前准备些孕妇用品和婴幼儿用品。
  ……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