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娘也不放心谢二娘留在谢家,她怕谢二娘太过伤心了会伤身。
回到城里之后,谢二娘就病了,而且是来势汹汹,一下子就病卧在床了,顺娘只得让杏儿兼顾着去伺候下谢二娘,嫂子则是把家务全包了。梁二娘和柯氏住在喜家,见谢二娘病倒了,就主动提出来帮忙,说等到谢二娘病好些再回去。
顺娘忙着开年之后的买卖,实在是抽不出空在家照顾谢二娘,便也答应了梁二娘和柯氏的请求。
有了梁二娘和柯氏帮忙,齐氏也能把喜家的家务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了。
这一趟进城,梁二娘和柯氏只由齐氏陪着去逛了逛街,连瓦子也没去成,主要是因为谢乙出了事情,顺娘跟谢二娘赶着回杨柳镇,石头也跟着去了,就没有人载着她们去瓦子里玩了。只是,梁二娘这一趟进城本来就不是来玩的,所以丝毫不介意没去瓦子。
梁二娘觉着见到了齐氏,能跟齐氏一起相对坐着说话,比什么都好。
更何况,她这一趟进城除了见齐氏,还是来找店铺的,打算过些日子搬进城里来。她最想找一间在枣树街的店铺,如此一来,她跟齐氏就能常常见面了。
还别说,她运气很好,就在初七日,她由齐氏陪着在枣树街逛,一家家问过去,看是否有人愿意出租临街带铺面的房子时,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搭话了,只不过他是先向齐氏行礼打招呼的。
齐氏见有陌生男子向自己行礼,并且称呼自己为齐娘子,也是有些吃惊,定睛细看之下,发现这人有些眼熟,然而姓甚名谁却是想不起来。直到那年轻男子自报姓名和身份时,她才恍然大悟,想起眼前这人来了。
这个人正是去年被顺娘招进去做伙计的高大郎,高家往上数三代就住在这枣树街,他家的宅子是祖宅,临街一个小门脸房,她娘平时在那小门脸房里守着,卖些杂货赚些小钱补贴家用。
其父三年前过世,因为家贫,尚未娶亲。之前,他是跟着其父去打零工赚钱,在其父死后,也就自己去打零工讨生活了。后来,喜家搬进城在枣树街安家之后,请了街坊邻居来家里吃饭。他老娘应邀来喜家赴宴,听说喜家要招雇工后就回去跟他说,要他来应征伙计,说她看过了,喜小官人和他娘子都是好相貌的善心人,跟着喜小官人干准没错。再说了,在喜家干活离家近,也不用四处奔波,他娘就替他做主,让他来喜家应聘了。顺娘后来聘了他,他就跟随曲大郎学着发种生送种生,后面也能上手了。
想起了这个人之后,齐氏也还了礼,并介绍了梁二娘,说她是自己在杨柳镇认识的好友,现如今想进城来租一个铺子卖豆腐。
高大郎就问梁二娘看他家这个小门脸房她看得上不,若是她觉得不错,里面还有半个院子可以租给她。
梁二娘一听相当高兴,因为她就想进城以后先租个小铺子做着买卖,若是还附带院子的话更好了。
她就让高大郎带着自己进里面去看一看,高大郎领着梁二娘往院子里走,一边走一边说他是因为其母最近病了,不想让她再操劳,还有就是看在梁二娘是齐氏认识的朋友的份儿上,才打主意把自己家原先卖些杂货的小铺子租给梁二娘的。
梁二娘进去一看,发现这个院子里的房屋虽然破旧,但却并不逼仄,里头还有一口水井。
高大郎说若是梁家人搬进来,他可以把这个院子里原先堆放杂物的西厢房收拾出来给梁家人住,至于破破破烂烂的东厢房,梁二娘若是找了匠人来修葺一下也可以住人。
梁二娘看了还是比较满意,不说别的,这个铺子离着喜家住的那宅子近,不过隔着十多家人,这让她一下子就看上了。
还有据这高大郎介绍,这里就只有他跟她寡母住着,他呢,又在喜家做伙计,这两样加起来,让梁二娘觉得高家人口稀少,梁家人搬来住着不容易招惹是非,还有就是熟人会比较放心。
梁二娘便问高大郎这屋子愿意租多少,高大郎也没多要,他管梁二娘要了每月五贯钱。
这个租金对比喜家的租金少多了,可是因为喜家租的宅子比起高大郎家的院子大多了,还要新一些,所以高大郎说的出租的价钱也算是合理。
梁二娘听了后很爽快就答应了,说自己定下租这屋子了,等到过了十六,她就会进城来跟高大郎签订租约,签了之后,她再找匠人来修葺东厢房,收拾妥当了,再带着家人搬家进城。她也对高大郎说了,自己家里人口也简单,只有一个老娘还有一个女儿,另外就是弟弟和弟媳妇了。还有就是,梁家是做豆腐买卖的,早晨要早起,还请他娘和他不要嫌吵。
高大郎就说自己少回家,差不多十天半个月才会回家一趟,家里就剩下老娘一个人,老娘呢往常做买卖也早起,并不会嫌弃梁家人起得早,他还说自己因为常在外做工,家里没人,他娘还觉得挺孤单呢。这会儿,把屋子租给熟知的有根底的人,梁家人搬来了,她娘还会觉得好过一些。
梁二娘听了,就让高大郎带着自己去瞧一瞧他生病的娘,高大郎就带着梁二娘和齐氏去见了他娘路氏。
高大郎卧病在床的娘路氏听了高大郎说的把屋子租给眼前的这个秀美的梁二娘之后,又听说这个梁二娘是个守寡的妇人,只生了个女儿,倒是一下子上心了。她想到自己这个今年就要二十一岁的儿子这媳妇儿还没着落呢,眼前这个守寡的妇人看上去不过二十三四岁年纪,又生得好,要是她住进来了,说不定能跟自己儿子凑合一下呢。这么一想,她的眼睛就亮了,忙说自己的儿子考虑得当,这个屋子租给喜小官人的嫂子的朋友准没错。
要说齐氏比梁二娘还生得温婉些,为啥高大郎的娘没有打主意让齐氏跟自己儿子凑一凑呢。主要是她听说了这个齐氏被一个上喜家,跟喜小官人来往的男子惦记,再加上齐氏常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高家又穷,儿子还在喜家做伙计呢。她就觉着儿子就算去求娶齐氏,人家喜小官人也不会把嫂子嫁给自己儿子。
但眼前这个梁二娘不一样,她租了高家的房子,住进来,那可是跟自己儿子常常可以见着的。
另外她又是守寡的妇人,还有做豆腐的手艺,路氏更是瞧得上了。
她想,自己的儿子年纪跟梁二娘只相差两三岁,虽然穷些,但好歹是未娶的童男子,若真要求娶梁二娘,梁二娘未必不答应的。
人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梁二娘倒是属于儿子可以求娶的女人,如此一想,卧床在病的陆氏对梁二娘说的话就分外热情。她让梁二娘回家去安排一下,早些搬来,等到她的病好些,她也可以帮忙收拾屋子的。
梁二娘没想到这个高大郎的娘路氏如此热情,那是更高兴了,连说自己遇到好人了,以后搬来两家做好邻居,大家一定相处愉快等等。
说笑一阵之后,见到路氏因为话说多了咳嗽不止,梁二娘和齐氏就辞了路氏往外走,路氏让儿子送她们出去。
高大郎送了她们回屋,路氏就把他叫到跟前了,对他说了自己刚才想到的那些,不想高大郎却说他并不喜欢梁二娘那样的,他之所以愿意把房子租给梁二娘,只是看齐娘子的面子。
路氏听他这样说,就问他是不是喜欢齐氏。
高大郎没否认,路氏见了直叹气,接着就把自己想的那些告诉了他,说齐氏他是高攀不上的,然而要是求娶这个梁二娘倒是可能,她要儿子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娶个梁二娘这样的过日子。她认为,梁二娘这样的做媳妇很不错,她说若是儿子孝顺她的话,就听她的,等梁二娘搬来了,往人家跟前多凑凑,她这个当娘的一定帮儿子玉成此事等等。
“娘,我去给您煎药了……”高大郎不想再听他娘唠叨了,扯个幌子,跑了出去。
路氏不免摇头,心说这样子下去,自己这个儿子到底何年何月才能娶上媳妇呢?
却说梁二娘跟齐氏从高大郎家出来都很高兴,回到喜家把这好消息说给了正陪着刘氏的柯氏听了,柯氏也欢喜。
柯氏便对刘氏说:“这可好了,租了这条街上的屋子,以后我就能常过来瞧你,跟你说说话了。”
刘氏听了,那能动的半张脸上也有了笑。
晚间,顺娘和谢二娘从杨柳镇回来,齐氏见两人脸色都很差,就也压住了这件事没跟她们说。
一直过了五六天,谢二娘的病好些了,也能下床了,齐氏才在饭桌上说了梁二娘租下了枣树街高家的房子的事情。
顺娘听了还好,谢二娘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她觉着这是又给自己添了一件烦心事,梁家搬进城,还搬到了枣树街来做邻居,想必要不了多久那个杏花也要来了吧。要是让她知道宋玉姐常常到家里来见顺娘,自己这个主家娘子拿那个宋玉姐毫无办法,到时候还不知道她会说些什么闲话,怎样讥讽自己呢。
可是虽然忧心此事,谢二娘却没有应对之策。
宋玉姐初十就带着跟宋家是世交的御医来了喜家,让他给刘氏治疗偏瘫,这让顺娘,刘氏,齐氏都对她很是感激。
只有谢二娘没法子对宋玉姐表示感激,因为她更是担心了,真担心有一天婆婆被那个御医治好了,宋玉姐在顺娘还有婆婆的心里那是地位更高了。
谢二娘觉得自己怕是会再次承受不住压力而病倒时,外头易氏进来禀告,说她杨柳镇的好友沈五娘来看她了,还带着一个挺标致的妇人。
第125章
“二娘!”
“五娘。”
才被易氏领着进了喜家内院的正房堂屋, 沈五娘已经雀跃着奔向了谢二娘,大声嚷嚷着伸出来了手。
谢二娘也快步迎上前去笑着招呼她。
沈五娘才挽住谢二娘的手呢,身后就传来她大姐的声音:“瞧瞧,这都及笄定亲了的人,还这么不稳当……”
谢二娘听见了, 忙撇下了沈五娘, 向着沈大娘盈盈一礼, 沈大娘便也回了礼。
沈五娘的大姐沈五娘今年二十二岁, 比沈五娘大七岁,十六岁时嫁进了汴梁城,嫁给了城里专做粮食买卖的苗家三房老大苗富山为妻。隔年为苗富山生下一子苗延青,此子今年五岁, 跟顺娘的侄子喜可成同年, 只比喜可成大些月份。
谢二娘跟沈五娘是发小, 自打小就认识,算是很好的朋友。沈大娘呢,谢二娘也认识, 小时候,沈家的两个女孩子,谢家的两个女孩子, 加起来四个女孩子常常在一起玩的。只不过,沈大娘嫁到汴梁城里以后,谢二娘很少见到了她了,有关于她的情况都是沈五娘告诉谢二娘的。
“大娘, 五娘,这边请。”谢二娘请这两姐妹去堂屋里面铺了垫子的椅子上坐,然后让易氏去再生两个火盆来放在她们脚边。齐氏知道来客了,也过来跟沈大娘和沈五娘相见了。谢二娘便请嫂子去给两姐妹烧瓶热茶来,自己则是陪着她们说话。
沈五娘就说看到谢二娘第一眼,就觉得她清减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个子长高的原因,总之谢二娘是瘦了不少。
沈大娘仔细看了眼谢二娘,就说谢二娘不但比在室的时候瘦了,这精神头看起来还不好呢。
沈五娘又说这是不是跟谢二娘怀上了身孕相关,因为她前些日子听说了谢二娘怀上了身孕,沈大娘听了“哦”一声,又上下打量为了谢二娘一番,摇摇头,道:“二娘瞧着不像是怀上了身孕所致,倒像是有甚烦心事。”
最近谢家发生的事情,沈家两姐妹也晓得,沈大娘年后初八回娘家去探亲,就听说了谢二娘的爹谢屠户摔伤不但断了腿,还摔伤了头,昨日才醒过来了,万幸的是他倒还认得跟前的人,手脚也能动。后来大夫去瞧了,说谢屠户要养上小半年,这腿和脑袋才能好。吴氏见丈夫醒了,大夫说只要养上小半年就会没事了,那是喜极而泣。谢乙醒来后,杨柳镇跟谢家来往的人家纷纷上门去道贺,这里头也包括沈家姐妹的爹娘。吴氏知道第二天沈家姐妹要进城去,就托她们两个去喜家跟自己女儿传信,把丈夫醒过来的事情跟女儿说一说。
沈家姐妹答应了,这才有今日到喜家来的事情。
她们两个见到谢二娘之后,先就把吴氏托她们姐妹两个对谢二娘说得话说了。
谢二娘听到自己老爹总算醒过来了,神志清醒,不会偏瘫之后,那是激动无比,连连合掌望天拜谢诸天神佛,保佑自己爹爹总算脱离危险,伤愈有望了。
沈家姐妹就说这是吉人自有天相,谢乙夫妻向来为人热忱,对人好,即便遇到些不顺心的事情,也能遇难成祥的。
这个消息让最近异常憔悴的谢二娘心情好多了,脸上也有些笑容了。
沈五娘接着又对谢二娘说:“自打你去年出嫁之后,没过两个月我就定了亲,我爹娘就不让我出门了。后来喜家搬进了城,我早就想进城来瞧你的,奈何出不了门。这一回我娘让我进城,还是我求了她,今年来城里看元宵灯会,她才让我姐带我进城了。并说了,这看完了灯回去,就一次也不许出门儿了,等着六月份出嫁呢。”
谢二娘在沈五娘定亲之后,隐约记得自己娘提过,说是沈五娘定给了城里一户姓郑的人家。
这会儿听到沈五娘说起六月份要嫁人,就生起了八卦之心,问起沈五娘夫家的情况。
说起自己的夫家,就连沈五娘这个大大咧咧惯了的丫头也有些羞涩,所以这个沈五娘的夫家的情况就是沈大娘告诉谢二娘的。主要是其实沈五娘的这门亲事是沈大娘夫家的人给牵的线。沈大娘的夫家苗家是个大族,苗家跟做药材买卖的郑家交好,郑家那边在给族中满了十六岁的郑宏志找媳妇儿,恰好苗家的媳妇沈大娘的妹子沈五娘及笄了,也在找个合适的人做女婿。两家一通气儿,就让人把沈五娘的八字和郑宏志的八字一合,得出一个上吉的结果,于是郑家和沈家分别去对方家里相了相人,相中了后,便把这亲事给定下来了,婚期定在今年的六月十六日。
沈家愿意把小女儿嫁给汴梁城里做药材买卖的郑家,一来是那郑宏志一表人才,帮家里做买卖也是一把好手,沈家夫妻觉得跟自己小女儿相配。二来,则是因为这门亲事是沈大娘的夫家苗家穿针引线介绍的,沈家夫妻觉得可靠。第三,则是沈家夫妻就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进了汴梁城,小女儿要是也嫁进了汴梁城,挨得近,两姐妹以后可以常来常往,有个什么事情也可以互相帮忙。
“大姐和五姐的夫家是世交,这还真好,又都在汴梁城里头,两家做生请客就会常常相见,你们爹娘考虑得真周到。”谢二娘听完不由得赞道,又说,“不像我跟我大姐还隔着几十里地来,想要见一次也得看年看月。”
沈五娘便接话说:“你也别愁,等我六月份成亲了,以后就可以跟你常来常往了。不过,我大姐如今也晓得你住哪里了,以后也可以过来瞧你的,你也可以过去瞧她,你就不会觉着没地方走动了。”
谢二娘笑:“那我恭敬不如从命了。”
说笑间,齐氏提了茶瓶进来给沈家姐妹和谢二娘倒茶,谢二娘就请沈家姐妹吃茶。
“嫂嫂,你也坐下吃碗茶吧。”请了沈家姐妹吃茶,谢二娘不忘请齐氏也坐下吃茶闲聊。
齐氏依言坐下,自己给自己倒了碗茶,然后吃起来,她也是因为认识沈五娘并不觉得陌生,才应邀坐下了。先前在杨柳镇住着时,沈家的绸缎铺子齐氏也去过几次买过东西的,跟沈五娘也说过话。
“娘,你在婶婶这里啊……”一个小男娃忽地掀开毡帘跑了进来脆生生地喊齐氏。
137/167 首页 上一页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