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夫夫孩子热炕头——初吻江湖

时间:2017-04-21 20:44:22  作者:初吻江湖

  张家二老也有点紧张的站在了门口,官差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没办法,小老百姓,都这样。
  “小于举人?”众人看到于良吉的时候,都有点不敢相信,还真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少年,这就是举人了?
  “正是,不知几位过来是?”于良吉心里没鬼,所以不怕官差怎么样他。
  “恭喜小于举人!”六个官差倒是很高兴找对人,打头的那个更是呲呲着大板牙:“您研究出来的方便耧车和三铧犁,工部的大人们都说好用的很,已经呈上御前,并且全国推广了!”
  能全国推广的东西,肯定是惠及百姓的好东西,且随着东西的推广,还有于良吉的大名!
  这可是花钱都买不来的荣誉!
  大蒙朝的商业发达的很,商人们各个都很有钱,科也没见谁的大名能传颂天下的,你花多少钱也没用,全天下多少人呢!
  “啊?”于良吉有点适应不良,他这边捣鼓出来才多久?那边就有人知道了?
  不太对吧?
  那手动脱粒机的时候,还是经过了一冬天才让人知道的,三铧犁跟耧车他用了不多久,就连村里人也才用完刚还回来一天,在老村长家还没给他送回来呢,朝廷都知道了?
  这时间上来说,就有猫腻儿啊!
  可是现在不是于良吉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官差特别兴奋地道:“工部派了人来送奖赏,我们老爷也顺道派人来给您送点春茶和礼物。”
  其实就是看到于良吉一个小举人,能两次得到朝廷的嘉奖,县令大人当然要结交一下。
  只不过碍于于良吉还在守孝,是不可能给什么出格的东西的,只能打点一些茶叶糖果啦,素色的布匹之类的东西。
  “工部的人,都知道了?”于良吉再次确认,从他的问话里,石宏大的听出了他的怀疑。
  别说他们十八里铺地处偏僻,就是他们整个临盛县,离京城也是十万八千里远,消息传的这么快,简直不科学!
  “工部的大人们真是耳聪目明啊!”石宏大在一边说了一句。
  “哦,也不是工部的大人们耳聪目明,而是前些日子,户部督促春耕的大人们路过本县,和工部的大人们一起去查看河提,发现了田间正在使用的耧车和三铧犁,经过当场试验,发现的确是好东西,您制作出的农具,可是让种地省了不少事。”领头的官差说的那叫一个顺理成章。
  “可不是吗!那天好几个人都在河提那边走走停停,我还以为是来捞开江鱼的呢,谁知道都是大人们啊!”佘家小二嚷嚷着,那个时候是中午,大家都回去吃饭了,他守在地头看着农具,来人不认识,他也不敢往前凑,他们看完东西就走了,他以为是路过的,没往心里去。
  谁知道全都是当官的啊!
  幸好当时没拦着他们啊!
  他还挺庆幸的。
  这回于良吉没话说了,人家都有证人了,他还怀疑啥?要说这也是好事儿,官差都开口了:“奉命奖励您银子五千两,黄金一百两,县太爷送您春茶二斤,麦芽糖块二斤,素色白梨花锦缎一匹,素色绸缎四匹,素色细棉布六匹,白米五十斤,白面五十斤。”
  光是金银就够让听到的人惊讶的了,这已经是第二次接到嘉奖了,于良吉笑眯眯的拱了拱手:“谢朝廷厚爱,也谢谢县尊大人。”
  不管怎么说,这真金白银是到手了,还有县令大人送来的贺礼,光是那素色梨花白的锦缎,就够让于良吉惊讶的了。
  那东西起码值个一二百两的银子!
  还有那春茶,北方的茶叶都是来自南方,贩卖到这边的可贵着呢。
  一般人家真的消费不起茶叶这种奢侈的饮品,最多喝个白糖水甜甜嘴巴。
  “小于举人客气了!”打头的那个,赶紧让人从马上搬东西,幸好于家院子里有个板车,面上很干净的那种,他们直接把东西放到了板车上,于良吉在他们卸货的时候,进屋赶紧拿了几两碎银子,用花布一包,就要出去,被张老太太拦住了。
  “用这个不好看,用荷包装上!”老太太直接掏出六个荷包,都是颜色素净的那种,但是绣工不错:“本来是给孩子过五月节的时候带的,现在也顾不得了。”
  “谢谢老太太了!”于良吉没推却,直接二三两银子的一个荷包的装好了,揣到了兜里出去。
  他收了银子,张老爷子跟张老太太都笑开了花,这是小于举人跟他们不客气,拿他们当自己人。
  于良吉是举人也就罢了,连朝廷都来奖赏,他们在村子里听说的事儿,看样子是真的!
  “这些给几位当茶钱。”于良吉笑眯眯的一人一个荷包,打头的给了个装着三两银子,剩下的都是二两银子一个的荷包。
  这已经是不少赏钱了。
  打头的那个先偷偷扫了一眼石宏大,看他没反应,只好伸手接了:“谢小于举人的赏!”
  领头的接了,剩下的人也就都接了。
  “在下等人还要回去复命,这就告辞了!”领头的不想在这里多待,赶紧带人告辞跑路了,有那么一点落荒而逃的意思。
  于良吉跟他们没打过交道,所以没看出来,但是石宏大看出来了,偷偷恨铁不成钢的瞪了他们背影一眼。
  “好了好了,东西快帮忙搬进仓库里吧!”于良吉看着放在板车上的东西,以及手里头的银票,高兴得很。


第117章 睁了眼睛
  正愁没家底,就有人给送银子了!
  还是朝廷明目张胆送给他的,这种银子没人敢打主意,这可是朝廷第二次给嘉奖了,于良吉相信,恐怕连县太爷都不敢伸手拿钱。
  “好。”石宏大拎着米面,张家三兄弟抱着布匹等物品。
  石宏大是直接去的仓房,张家三兄弟也跟着他,被张老太太给拦住了:“傻孩子,这布匹不能放进仓房那种地方,赶紧放屋里去!”
  他们都是大老爷们儿,还真不太知道这玩意儿能不能放进仓房里,谁家没事老爷们儿管这个?都是老娘们儿的事情。
  “上次,好像是放到了屋里?”于良吉想了想,上次是乔大娘她们帮忙安置的布匹。
  好像是给放到了柜子里。
  他后来还拿着那些上好的布匹给乔大娘她们,给自家三口人做了春衫,又让石宏大去县里的裁缝铺子,做了好几身里衣。
  因为布料柔软,做成里衣穿着很舒服,还有给他做了两套长衫,用的是那匹锦缎,如今又有了一匹,可是贵重的东西,也只有他能穿。
  虽然穿越前辈已经很努力了,甚至当上了开国皇帝,改革开放,攻打周边小国,连东瀛都成了自己的地盘,把高丽棒子也给灭了,成就了辽东省,但是阶级依然划分明显。
  老百姓依然只能穿着细棉布、粗棉布和土布,有钱的最多用点丝绸,还得是六十以上的老人,剩下的只有秀才才能用丝绸,举人能用锦缎,进士能用帛等布匹,这不是硬性规定,而是约定俗成。
  不过老百姓就是穿着锦缎也可以,只要他买得起,也穿得起!
  所以这颜色鲜亮的好衣裳就成了身份的象征,且好衣服也不好穿。
  这话说的那绝对是真心实意。
  这时候的染色可都是植物染色,鲜艳程度自然比不上化学染料,而且腿色问题也严重,别看那书里头说什么一年四季要做衣裳,好像世家大族很是浪费什么的,旧衣服都不穿了,其实真要说起来,那也是不得已,这衣裳料子只要过上一年半载的,颜色就会败了将近三成,这样一来,可不就是要年年做新的嘛。
  若是不做,这穿出去,丢人的可就是自己了。
  旧衣服那是一眼都能看出来,光鲜亮丽不是说的,是要保持的,很多读书人的衣服一年四季都要做好几套,不是他们奢侈浪费,而是他们也要保持自己读书人的脸面。
  只有那些所谓的官锻,贡缎,才能有幸多保存几年,那些什么十来年不变色的料子,那绝对是属于稀罕东西,都能当做贡品进献给皇帝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布匹染色技术并不成熟,通常都是过几次水之后,像是丝绸、锦缎等的颜色就没那么鲜亮了。
  所以布料的颜色,一般都很重,很深。
  夏天还有淡青、淡蓝一类的衣服可以选,冬天就只有深色了。
  更加有小老百姓穿着的都是黑色的衣服,因为色耐磨又耐脏。
  “什么是好像啊,就是!”乔大娘正好从厨房里头出来,笑呵呵的跟张老太太道:“再是举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儿。”
  “我那几个也不懂事呢!”张老太太指了指正往屋里送布匹的张家三兄弟。
  等安顿好了,张老太太和乔大娘还是去做饭,于良吉在屋里招待人,刚才还有点倚老卖老的张老爷子,现在也不敢再端着架子了。
  佘家小二来,不是单纯的送官差到他们家,还有给他们家说一声,明天就给送东西回来,然后他就走了。
  得赶紧回去告诉他爹,小于举人又收到朝廷的嘉奖。
  而嘉奖的原因,就是三铧犁和耧车,他们正用着的东西,村里人都知道这是小于举人的发明,可不能给弄坏了。
  “这三铧犁和耧车是??”张老爷子还挺好奇,他没见过,听过的也就寥寥几语。
  十八里铺跟外头的接触很少,一些事情,根本没人知道。
  例如这三铧犁和耧车,这都用了一春天了,眼看着地都种完了,朝廷的嘉奖都下来了,附近村镇还只是听说。
  甚至见过了,知道好使了,也没办法过来借,因为跟十八里铺,不熟!
  想开口借过来用一下都没办法开口,因为不知道找谁借!
  于良吉刚要开口,又有人来敲门了,打开门一看,是老村长,身后带着三铧犁和耧车。
  “您这是?”不是说明天还回来吗?
  “这种地太方便了,今天就种完了,听说你家亲戚来了,我过来看看,顺便把东西还回来。”老村长高兴的说话嗓门儿都大了不少。
  “哎,您老请进,请进!”于良吉打开门,放人进来,石宏大跟张家三兄弟帮忙卸东西,三铧犁好办,就是有点沉,耧车就不同了,于良吉设计的楼车是可拆卸的,最少三个腿,最多七个腿,最适合的是五个腿组成。
  而张老爷子则是看着两样东西,就跟狗狗看到了骨头一样,老庄稼汉子了,对农具的喜爱,超过了任何事情!
  围着这两样新东西绕来绕去,恨不得贴上去看个明白。
  “老哥儿,咋样?”老村长可得意的问张老爷子。
  当年张家嫁女儿,老村长也是当场祝贺了的,所以跟张老爷子算是认识,就是没怎么深交。
  “好,好玩意儿!”张老爷子终于知道朝廷为啥要给小于举人这么多奖赏了,这玩意儿一看就是种地用的,老庄稼把式,不用于良吉多说,他就能看得出,这东西种地的确是个好东西。
  比一个铧的犁要好用多了,人家趟一根垄,他这个三根,是别人家的三倍!
  光是一个三铧犁还罢了,还有耧车,这种东西一看就是下籽儿用的好东西,这一次少则三垄,多则七垄,一天可得种多少地?
  哎呀呀!
  一算计起来,张老爷子都满面红光了!
  “好玩意儿吧,这可是小于举人给我们十八里铺设计出来的,连朝廷都奖赏他啦!”老村长特别得意:“而且还是两次!”
  “两次?”张老爷子疑惑。
  “还有一次,就是刚开化那会,是手动脱粒机,可好使了!”老村长很高兴有人能跟他分享一下喜悦。
  “手动脱粒机是小于举人弄出来的?”开春的时候,就有人买卖手动脱粒机,试了一下,效果很好,而且卖的不贵,虽然现在用不上,可到了冬天就能用上了。
  他们家因为人口多,买了六个,才花了六两银子,能用一辈子。
  当时他还说,看看人家这聪明劲儿,能设计出这种东西的人,都是能人!
  只是没想到,手动脱粒机是于良吉发明的。
  “可不是,那个时候就有朝廷奖励了,不然小于举人能盖这么好的房子么!”老村长指了指尚未完工的房子:“还有我们村儿的围墙,也是小于举人的了奖金,分了一半出来盖围墙,村里人都可感激他了!”
  青砖水泥的围墙比土墙结实,又不用年年维护,安全有了保障,大家别提多感谢于良吉了。
  张老爷子一听,这盖房子起围墙的是朝廷给于良吉的奖赏,当时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儿。
  于良吉热烈挽留了老村长,在家里用午饭,午饭很丰盛,鹅蛋炒大葱,木耳炒小白菜,还有酸菜粉条,蘑菇炖土豆,酱烧豆角,干辣椒炒茄子干,最后还打了个鸡蛋汤,凑齐了六菜一汤,接待规格很高。
  没有酒,只有茶水,配着吃喝也不错。
  因为吃得素了点儿,于良吉就叮嘱乔大娘给多放些油,别吝啬那点豆油,要不是他不能失礼人前,早自己下厨了。
  吃完饭张家人就告辞了。
  “不多住一晚?”老村长没想到这就要走了。
  “不了,家里虽然种好了地,可还有一些牲口啥的都需要照料,就不在这里耽搁时间了,等搬家的时候,给个信,我们过来给你暖灶!”张老爷子笑呵呵的跟老村长和于良吉告别。
  “一定,一定!”于良吉也笑眯眯的跟他们挥别。
  等人都送走了,乔大娘也回家了,就剩下一家三口的时候,于良吉才收敛了笑容:“他们这次来,是啥意思?”
  要说看看孩子什么的,也不会说那些不着调的话,好像意有所指似的,不过因为他跟张家的关系毕竟差了那么一层,张老爷子说话还很遮遮掩掩,于良吉也就没体会到。
  “总觉得,他们没安好心。”石宏大在一边沉闷的发言,但凡是窥觑小于举人的,都不是好人!
  今天张家来人的话,让石宏大有点着急了。
  他这都没划拉到手呢,外面就有人盘算着给他介绍妻子人选了!
  比起自己这样的,小于举人恐怕更喜欢女的吧?
  石宏大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加把劲了,不然小于举人真的很容易被别人叼走。
  “我也这么觉得!”于良吉不知道石宏大内心的动向,但是他也觉得今天张家来得莫名其妙。
  要是说想孩子的话,早在开春种地之前,不是没有机会过来,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过来?
  刚种好地,打工刚回来,都没歇一歇,就来看外孙子,要是说家里困难,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孩子,不好意思上门什么的,还情有可原,可这个时代农家人多数都有自己的存款,老百姓富庶着呢。
  石宏大一听,高兴了:“对吧?我就觉得他们来得不太是时候!”
  于良吉也点头承认他说得对,俩人聊了一会,哄着于宝宝睡了个午觉,下午他们就忙了起来。
  忙着干什么?
  忙着接人待物!
  小于举人又得了朝廷的嘉奖,十八里铺都知道了,但是因为这会儿青黄不接,一般都是给捡了十个八个的鸡蛋、鸭蛋、鹅蛋之类的,还有人实在拿出不来啥东西,就给采了一篮子的野菜送来,就当庆贺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