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不是大家伙儿的师父,留一手做什么?”小于举人轻描淡写的把玩着手里头的酒杯:“这方子又不是我一个人会,有的是人会做,只不过咱们这儿不知道罢了,就算我不告诉大家,还可以出去打听一下,我何必留着这个东西,跟大家生分呢?”
众人听了都点头,因为于良吉一开始就说了,这是外面传过来的方子,根本就没什么保密可言,真保密的话,也不能从外头传到这边来,这边有多偏僻,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方子都能流传到这里了,外头指不定满天飞了呢!
再想到别的村子没他们村子杏树种的多,就算是想要跟风,这杏树也不是当年栽上就能开花结果的,起码四五年才能看到果子,七八年上的是最能结果的时候。
“哼!”付大柱子气哼哼,时不时的发出点声音来,吸引人的注意力,阴阳怪气的样子,让人看了别提多别扭了。
而付二柱子一个劲儿的喝酒,时不时的吃菜,竟然一句话都没问甘草杏的事儿!
众人想到付家两兄弟跟小于举人不对付,更有付大柱子家就一棵还不能结果的杏树,而付二柱子家那三棵大杏树,早被自家婆娘砍了当柴烧了。
这事儿也不是啥稀奇的,他那婆娘是个碎嘴的谁都知道,过年走门串户的时候,哪个媳妇子不说些什么?他婆娘那个时候可硬气了,不卖杏子,就砍树烧火!
现在再看付家兄弟俩,谁还不知道咋回事啊!
没人搭理他俩,全都转身跟小于举人说话儿。
“老村长,咱们村儿的杏子到时候可不少,能都卖出去吗?”有想到小于举人卖出去那二十两银子,再瞅一眼那坛子,今天他们就吃了十两,十两银子啊!
“有了名声你还怕卖不出去?”老村长给自己夹了一筷头子的粉条,牙口不行了,只能吃点这样的软和东西:“实在不行卖给县城里的那些个铺子,总比丢掉强!”
“再说了,一文钱也是钱,比白扔了强啊!”林杰也在一旁敲边鼓,他还是很佩服小于举人的,这配方虽然说不是秘密,可在这里他不说,一时半会没人知道。
可他乐意为了不浪费东西,特意跟村里人分享,这份胸怀,比那些敝帚自珍的人强多了!
“也是,一文钱也是钱啊!”那人想明白了,随后就问:“那制作的方子……?”
“方子的事儿,去问小于举人,这事儿人家可不藏私。”说着还扫了一眼地桌上坐着吃饭的付家兄弟俩。
这可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老村长不揽功劳,别人问他他就直接推给小于举人,让这些人去问于良吉。
于良吉也不吝啬的一遍一遍的告诉他们,甚至写出来制作的流程,反正这些人哪怕没读过什么书,字还是认识的,就算他们不认识,不是还有孩子们认识么,这就是全民都识字的好处。
第二天是孙家请客,就是做豆腐的孙大爷家,于良吉特意让石宏大气抱了一坛子甘草杏过去,每个人尝两口,剩下的给孙家的孩子们吃了。
大家都尝到了甘草杏的味道,都记住了,小于举人也说了,让他们吃,但是做的进修,可能味道有稍微的偏差。
“做饭还有各家各味儿呢,这做东西也一样,你家的甜点他家的酸点,没必要非要统一,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再一点请大家记住,这甘草杏最好是自然风干,别烘干,烘干的颜色不好看,我这儿暂时没烘干的,都是风干的,但是你们也别犯这个错误,颜色黑黢黢的谁吃啊?一看就跟长毛了一样,坏掉似的,没品相,卖不卖出去就不说了,自家吃着也犯膈应。”小于举人特意提醒他们。
自然风干是需要时间的,但是烘干不需要啊!
加大火力,屋子温度高点儿,风干需要三天,烘干可能就需要一天,省时间。
毕竟杏子的成熟期就那么一段时间,过几日不是熟透了烂了,就是让人吃了,再不就是被鸟雀啄了,总归不是完整的了。
就怕有人贪财,赶时间,坏了好好的甘草杏。
“瞧你说的,我们都知道,注意着呢!”
“就是,说风干就风干,不会烘干的,大夏天的烘干,可热死了!”
“就那么几间房子,还烘干呢,到时候别杏子没烘干,人先干了!”
“你说话咋这么中听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这么一说,小于举人才想起来,不是谁家都跟他家似的,大多数人家,都是普通的三合院,大菜园了,厨房连着火炕,夏天做饭都是用的外面的灶台,真用火炕烘干,得多少柴不说,也没地方烘干啊!
有炕那都是给人睡的,虽然说农家不太讲究,可也不能儿媳妇老公公睡一铺炕吧?
可是烘干烧太热,晚上肯定降不了温,哪怕勉强睡在上头,呵呵,不中暑才怪!
热晕过去的可能性,百分之八九十!
正月十五这天,没人请客,家里煮了饺子,黄大厨还笑言,两位老爷不在家,连食材都省了不少。
小于举人也觉得,吃百家饭,能尝到很多味道,还跟他讨论了一番,例如乔大娘的油煎豆包;孙大娘家的五香豆干等等,全村谁家都有点特色菜。
今年于家依然没有花灯出现,就 是普通的素灯笼,平时也挂在外头照亮用,也不闹花灯。
反而是在吃完早饭之后,小于举人带着于宝宝,又去祠堂上了香,桌子上摆着的东西,已经摆的够久了,主要是那三个头,第二天撤掉了,换了一批新的,是上供用的素点。
三个大头都被放到已经塞满了雪的大缸里,放到背阴的冷 处,冻得杠杠的。
这一整个正月里,就在各家轮流请客吃饭中渡过,最后一家请客吃饭的是学堂的两位先生,一直到二月初一才结束,而第二天,就是二月初二了。
第179章 早春三月。
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要吃猪头肉,黄大厨在晚饭的时候,上来了三个头!
猪头肉是清蒸的,羊头是麻辣的,牛头是卤煮的,端上来的除了片好的肉,就是那个老大老大的头骨了。
“劈开,劈开!”小于举人吆五喝六的招着三个头,要不是他那小刀片子也就能片片肉,他自己又没力气,早自己上手了。
“劈开干什么?”石宏大就不明白了,小于举人老是出意外招。
去年过二月二,家里还吃素呢,所以也没吃猪头,更没羊头和牛头,今年头一年一起过二月二。
“要里头的脑子!”小于举人挥舞着手里头的小刀片子,看的石宏大胆战心惊:“给孩子们吃!”
石宏大劈手夺过他手里头的小刀片子:“行,但是你告诉我,这谁给你的?”
这么危险的东西,怎么就到了他手里?万一挥舞的不当心,伤了自己怎么办?伤了孩子怎么办?
“在巴甲那里看到的,我怕他玩儿这个伤了孩子们,就给没收了。”然后他今天拿出来,本来是想显摆一下割肉的,例如割点羊脸儿什么的?
“我怕你也伤到人,不许再拿这个玩儿了,没收!”石宏大很残忍的没收了小于举人的小匕首。
小于举人:“……!”不带这样欺负人的!
“这羊脑子就要用刀劈开!”因为是二月二,过完它就等于新年彻底过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凑到一起吃顿饭。
巴图很给力的抄出了他的大刀,一下子劈下去,直接将羊脑一劈两半,小于举人一见,也不顾得自己被拿走的小刀子了,赶紧拿碗用勺子把羊脑儿挖出来,浇上葱姜蒜和酱油等作料,分到几个小碗给孩子们一人一碗分了。
“为什么要吃羊脑子?”阿雅他们这群女眷是在另一桌上,牛头只有一个,猪头肉倒是分开两大盘子给大家吃,牛头肉也分了,就是羊头差一些,干脆一个桌子上一个。
阿雅不太明白,为什么非要让孩子们吃羊脑?
“吃啥补啥,给他们吃脑子,补补脑子,以后都聪明些!”小于举人还很有道理。
过完二月二,这热闹的气氛就消失了,懒散了的人们也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准备,就是学堂,过了二月初十,就开始上课了。
孩子们留的寒假作业,也都要交上去,顺便两位先生要考核一番,林先生考核的自然是让他们背的书了,解释暂时他们还没学,但是背诵一定要会,结果考下来,十个里头有八个没背下来!
而于宝宝和于家其他的孩子,连巴甲这个外族人都背的顺溜,一字不差,且作业也都完成的很好。
“他叔是举人老爷,当然有空教他了,我家谁教我啊?”有孩子不服气了,他们家一堆的事儿,能写完寒假作业就不错了。
“这位同学,你放假之后,不是上树掏鸟就是河面溜冰,我们都是在家写作业,又看书,我家小老爷也是很忙的人,只是时不时他看一眼我们的学习,并没有整天的看着啊!”刘文喜家的大儿子刘斌,不服气的辩解。
他们的学习都是有规定的,一天要看多少书,背差长一段,写寒假作业。
当然,小于举人不是没给他们开小灶,他只是弄了好几个课外练习题让他们做,背书也是隔三差五的抽查。
该玩儿的时候,也会让他们出去玩。
但是这些谁知道?反正小于举人没天天跟先生似的教导他们。
那个同学闭嘴了,他出去玩的时候,也遇到过几次先生,甚至还有刘斌他们,而且当时于宝宝是问过他,作业做完了么?
因为当时小于举人教导于宝宝,就是写完规定的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儿,然后孩子就认为,能出来的玩儿的人,作业肯定都完成了!
看到他每天都能比他们提前出来玩,作业完成的好不好不知道,但是肯定完成的比他们快!
作业都完成了,那背书肯定也会背了,谁知道开学之后,对方竟然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背不下来!
于宝宝都震惊了!
中午的点心是是小糖糕和豆面卷,汤是菠菜鸡蛋汤。
下午的时候,轮到洪泽涛这位武先生验收功课了,他的验收规矩很简单,这些娃子们都已经消化好肚子里的食儿了,他就让他们围着学堂外头的小操场跑十圈,这个孩子们全都没当回事!
因为平时也跑跑跳跳,十圈之后,就要他们站在梅花桩子上,挨着个打一套太祖长拳。
跑圈还可以,站梅花桩也没问题,但是早先学过的拳法,都就饭吃了,谁还记得啊?
只有几个洪泽涛最看重的好苗子,打得不错,再有就是小于举人家的几个娃儿,打得有模有样,就是力度还不够,不过没关系,都还小着呢,尤其是于宝宝,底子差,现在虽然强壮了些,可也没强壮多少,多亏了他有个好叔叔,这么照顾他。
这中午的点心,与其说是供给全村的小学子们,不如说是怕小侄子挨饿,又不想让小侄子跟同学们生分,干脆一个是养,两个也是放,都一起来吧!
小于举人是文举人,大家都知道,洪先生考试的结果,没人敢质疑,比林先生的强多了!
谁敢说这也是小于举人开小灶的结果,不用于宝宝刘斌他们说,洪先生就先收拾他了!
他好歹也是个武秀才,难道还不如一个文举人?
这是对他的侮辱!
头一天开学,小于举人也去了,只不过他看的是几个大孩子的功课,这几个孩子年岁稍微大了一点儿,小于举人想着,让他们快点学,学完了为了不让家里把他们喊句去干活,就 想让他们先去考个童生,秀才考不上,童生要是考上了,就让家长们有了希望,就算是为了这个希望,他们也不会让孩子回家种地的。
都是才十岁的孩子,还没锄头高呢!
于是小于举人就在晚上跟石宏大商量上了。
“你说让他们去科举?”石宏大摸了摸小于举人的脑袋,没发烧啊?
“就是考个童生,那玩意儿好考的很!”他没考过,但是原主考过,童生试和秀才的考试,都是固定模式,只要按照那个来很撸一段时间,应该是没问题。
虽然固定模式有好几套,但总归不出那个范围,只要让他们肯透了书,学好了武艺,完全没问题!
“你确定?”石宏大不太相信。
“我有把握的!”小于举人保证。
“怎么这么着急?”石宏大想了想,没想到任何理由,让这人这么火急火燎的要让孩子们进考场,毕竟去年他还狠狠的说了一顿前头学堂那俩位先生呢。
“他们都十岁了……。”小于举人将他的担心说了一下,尤其是想到这孩子一旦走出学堂的门,就不会再回来了,他就觉得自己白教导他们这么久了。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读书的,有的人天生他就不喜欢,能熬到认全乎字儿,已经是烧高香了,恨不得第二天就不来上课了呢!”石宏大摸了摸小于举人的头,理想很不错,就是现实不允许:“等着看吧,开春种地之后,肯定有一些孩子是不会再来了。”
“为什么?”小于举人惊讶的反问,他这还没带他们去考试呢!
“因为家里忙,需要人手,再者,他们也学的差不多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一点的孩子还有基础,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大部分字都认识,算个简单的账也没问题。
“那他们为什么现在还来?”
“因为能多学点就多学点,而且还有一顿点心和汤。”
小于举人郁闷了,合着是来吃大户的吗?
“乖,农家都是清苦惯了的,听说前朝的农家人连字儿都不认识呢!”石宏大宽慰他:“他们现在能识字,可比前朝人强多了,高兴去吧!”
小于举人往他怀里钻了钻,继续憋屈着。
石宏大看他一时半会放不下,就哄他:“要不你看看什么时候考试?先跟他们说好了,去考试,不能耽误学习,让他们回去跟家里通通气,开春的时候,会好一些。”
提前通通气,让他们有个盼头,或许就不会那么短视了。
“嗯。”小于举人终于出声了,他要想好怎么保住他看好的苗子。
第二天一大早,小于举人吃完早饭就去了学堂,跟两位先生商议了一潘,决定还是提前通气,然后制定学习计利,虽然童生就是个好听的名声,但是却是考中秀才的第一步!
提前通气的结果,那几家果然有所犹豫了,一开始想让孩子学习好了就回来帮忙,世世代代都种田的小老百姓没想过自家还能出个文童生或武武童生。
小于举人又让两位先生家访了两趟,终于敲定了下来,让几个十岁的孩子再上一年学!
二月份已经开始有人拾掇农局具了,于家也不例外,而且家里的苞米都是干透了的,全都变成了苞米粒子。
这个时候粮价稍微上涨了一些,因为这个时候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未来两个月,可是开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乃是除却秋收之外最忙的日子。
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家做了三铧犁和耧车,听说上头也有推广,钦匠铺子再次忙碌起来。
70/223 首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