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在西院劈竹篾,乔墨就去了晒谷场教学。
乔墨一早就先说定,就教一个月,每日半天。如今地里庄稼基本都收了,秋收还有一个月呢,正好学完。他只教一些简单的家庭用具,主要是编法,只要学会了编法,再琢磨其他的就快了。
来学这个的主要是年轻小哥儿和三四十的阿么们,也有几个老汉。
学竹编的第一件事是学习劈竹篾。都是乡下人,即便是小哥儿们也时常做活儿,手上多少都有点劲儿,再者,这个活只要学会了,以后可以让家里的汉子们来干。乔墨教他们的主要是大小竹筐、篮子、竹耙子、簸箕、筛子、蒸屉、凉席等常用又不复杂的东西。别看东西常见,可实用,学会了不仅自家用的方便省钱,还能往镇上卖,多少能贴补家里。
有些人有草编的底子,也有天分好手上灵巧的,因此整体来说学的很快。
同时乔墨也没耽搁自己招收的五个正式职员,当然,在教授手艺前还有些话必须先说。目前看不出来,可往后自家铺子开了,保不齐就有人动心思来挖人,不做点保障他还真不能放心无私的传授。
一大早五个人就来了,没从四合院的大门进,而是直接走了西院那边的门。
这个也是乔墨考虑过的,毕竟做事都在西院,那边也有单独的门,干脆就直接走那边。在乔墨看来,那边算是上班的地方,而四合院是家,能清静不受打扰最好。
这次运回的竹子不少,林正按照铺子里的需求,将竹篾准备好了。另外还有需要染色的一部分,也已经在处理。乔墨与林正讨论过,用植物染色最方便简单,就染红色、桃粉、绿色、蓝色四个颜色。
“乔哥儿,咱们做什么?”李雪与其他四个人看着竹篾,一副跃跃欲试。
“不急,先坐,有些话我得说。”乔墨看了看几个人,说:“我专门请你们五个做工,自然是要教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有些话得说明白,免得以后出了事伤和气。我这边要做的都是将来铺子里会用的,有些简单,有些却很讲究技法,所以得保密。你们在这边学的东西不能外传,亲戚朋友也不能随便教,更不能拿来卖钱。再一个,我需要的是长期雇工,你们得跟我签订十年契约,除非不可抗力的因素,否则不能随意辞工。”
大概是从没想过听见这样的话,几个人都有些发愣。
乔墨却觉得自己很仁慈,要知道在现代,公司培养人才,一般签合同都是十年起步。竹编乍看不起眼,可他这儿和村里不一样,先是产品包装,然后便是难度逐渐加大的艺术品,若是刚培养成功他们就跳槽或者不干了,他不是亏大了。
先说了丑话,接着就给甜枣:“你们也别紧张,我这边的工钱结算你们都知道,只要认真努力肯吃苦,挣钱不难。何况我只说签十年,十年后你们不愿意在这儿做,想靠学到的手艺挣钱,我也不拦着。”
几人眼睛一亮,先前之所以不做声的确是紧张,毕竟签文书契约什么的,总觉得要卖身一样,哪能不怕呀。这会儿一听十年后得的好处就动心了,他们都明白会会学到好东西,十年后就能属于自己,不仅能赚钱,也能传给自家人,实在很有诱惑力。
“我愿意签。”李雪第一个表态,他想着乔哥儿总不会害他。
紧接着秋哥儿和其他三个也都点了头。
乔墨笑道:“这样,签文书毕竟是个大事儿,你们回去和家里商量一下,要是同意,我就请了里正做个见证。如何?”
毕竟他们不识字,村里人认字的也少,未免往后因文书闹事,不如请了里正,一次性做到位。
几个人都没意见,乔墨也就不多说,先让他们编个小篮子练练手。
铺子里的竹编小罐儿主要是用来装糖块,样式不复杂,就是精细。竹篾劈的很细,时间不够量又大,就只是粗略刮过,要靠他们自己再细致的磨,然后练习一下编织精细小物件儿。等明天文书签订完成,再正式教编罐子,那时竹子的颜色也已经染好,晾晒干透就能用了。
当天下午几个人征得家里同意,请了里正,便把文书给签了。
乔墨没再耽搁,马上就将要做的罐子详细讲解了。
先做的是糖果罐子,大小分三个型号,分别可以装糖一斤、三斤、五斤,罐子的样式则采用了先前实验过的苹果罐儿,为区分糖果种类,罐子整体是漂色后的米白色,装饰色分别用了红、桃粉、绿、蓝。而乔墨打算卖的糖有五种,酸梅糖、水果软糖、硬糖、牛奶糖,外加薄荷糖,另外还会将硬糖做出大棒棒糖,这个不需要竹编包装罐儿。
教了两天,李雪几个就已经学会了,剩下的就是练习。
乔墨不必总呆在这儿,上午看他们做一会儿,便回去做糖果,下午教村里人,晚上教林正学字,看看书然后就睡了,日子过的充实又满足。
等到地窖竣工,院子里清静多了,除了隔几天去瓜地里摘些熟瓜,剩下的时间都在忙。西院那边都是些小哥儿,林正多少要避嫌,没事儿就不往那儿走。他已经找了那三个人,那三人对于去铺子帮工的事儿很高兴,当即就答应了。
这天林正去县城取先前定做的蜂窝煤机和平底锅,回来时却跟了好几个车,特别是领头的一辆马车,一看就是有钱。
原来林正在出城时遇到了方锦年。
方锦年答应了替乔墨买煤,几经辗转终于运来。想着最近一直忙着铺展生意,乔墨乔迁新居都没去道贺,干脆趁这个机会过去,顺便再从他们家弄几个西瓜吃。
一进村,他们就引来了村里人的围观和议论,倒不是因为马车,而是后面跟着的三辆煤车。这三辆车上都盖着布,村里人看不见装的什么,却不妨碍他们散发想象力,猜什么的都有,有一点很一致,都在羡慕着林正家。这几车东西,明摆着是送给他们家的。
当方锦年从马车上下来,看着面前背靠青山的四合院儿,微微诧异的挑了眉。
若是这样的宅子放在城里并不如何,可放在这乡村里就特别了。起码这会儿他就想着干脆在这儿住两天,好好歇歇,享受一下田园生活。
“什么味道?”方锦年正感慨呢,突然闻到院子里飘出的一阵甜香。
“阿墨在做果糖。”林正刚才先去打开了西院的大门,拉煤的车从那边进,直接卸在西院里。回来见方锦年还站在大门口,也不知想什么呢。
果糖?
方锦年恍然,定是为铺子里做准备呢。
及至进了大门,循着香味走到厨房门口,一眼就见乔墨在里面忙碌,满屋子都是各种甜美的香味。在桌子上铺着张干净的细纱布,上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一个个小小巧巧、颜色多彩可爱的糖块,只是看着就让人心里喜欢。
“这是果糖?”方锦年自然也被吸引住了。
猛然听见有人说话,乔墨吓了一跳,这才发现林正回来了,还带了方锦年。
第62章 意外遇见杨家宝
“阿正,回来的正好,再帮我弄点果汁。西瓜味做的足够多了,暂时不用,就弄桃子和李子吧。”乔墨先吩咐了活儿,这才对方锦年说道:“是果糖,水果糖,你可以尝尝。”
他初步选择的几种糖果都是比较简单的,最麻烦还算是牛奶糖,因为要买牛奶。
方锦年没客气,拿了个红色的,往嘴里一放:“嗯……西瓜味儿,真甜。”
虽说很甜,但并不腻人,反而有西瓜的香甜。
“那就是西瓜味儿的水果糖。”乔墨一面查看林正带回来的平底锅,又上手操作蜂窝煤机,嘴里又朝方锦年表示感谢:“还得多谢你帮我买煤,一会儿我把钱算给你。你这个大老板太忙,难得来一次,也没什么好招待。”
“客气什么。你要煤做什么?这边买煤不方便,我一次给你弄了三车,什么时候再要就说一声。”方锦年说着注意力落在他手中的东西上,来的路上就见林正拿着这东西,问他,他也说不清楚,似乎跟煤有关。
方锦年看着他摆弄:“这东西倒有意思,做什么用的?”
“做煤。”乔墨指指早先搭好的固定炉灶,解释道:“因为要用的火均匀才好用,柴灶不行,所以才想着用煤。要用的话,煤块也得处理一下,我想着把媒做出形状来,又好烧又好往里填。”
方锦年来了兴趣:“什么时候做?”
“这会儿没事,就做吧。”乔墨想着时间宝贵,早做早用,也好把货都赶出来。
“去西院吧。”林正听他说过做法,一面提了蜂窝煤机在前面走,一面又说:“我去外头拉点土回来,一会儿回来再砸煤。”
买来的煤都是煤块,要用得自己捞锤子打碎,再按照4:1的比例将煤和土用水调成粘稠状,就可以使用蜂窝煤机打煤了。
方锦年来的时候也带着几个人,这会儿干脆让他们帮忙砸煤块。几个人都有大力气,干这活儿也不费事儿,等林正拉土回来的时候,已经将半车的煤块都砸好了。
西院地面夯实过,近来又一直是大晴天,就直接在地上调和。一番忙碌后,煤混好了,然后就该检验蜂窝煤机是否好用了。
乔墨虽然没做过,但小时候在农村常见人们做这个,不觉得难。
当下提了机子,现在水盆子里浸了浸,然后砸在煤堆上,用力朝下碾,好让每个空隙里都挤满煤泥,这样做出的蜂窝煤才好看又结实,也耐烧。塞实之后,将机子提到一旁的空地,在手柄上一压,下面便有个圆铁片将成型的蜂窝煤慢慢儿的推出了机器,稳稳落在地面上。
“这就是蜂窝煤?倒是挺形象。”方锦年是个商人,一看到这东西就看到满满的商机,数不尽的银子。盯着乔墨手里的机器,想着怎么合作这事儿。
乔墨也很满意,数着蜂窝煤上的十二个洞眼儿,一个没堵,简直太成功了。
“我来。”林正见他示范,不难,马上就接了手。毕竟是力气活儿,能不沾就不沾。
林正刚开始没掌握好敲门儿,出蜂窝煤的时候不是卡住就是出来的形状不对,练了两回就好了。方锦年看的也起了兴致,非要上手试试,做了一排十来个才过瘾。
“这个不难,用的力气也不多,而且听你说的,这东西也好用耐烧,比煤球强多了。我觉得这生意能做。”方锦年眼神放光。
“怎么做?”乔墨倒是没想过用这个赚钱,但是对方一提,也觉得可行。反正他是不操心,有钱不拿白不拿。
“虽然我也有渠道能买到煤,可若是把这生意做起来的话,肯定不够。我得找人合伙儿,然后找个大地方,做出成品来卖。只要知道了蜂窝煤的好处,肯定少不了买主,哪怕比柴贵也值得。”方锦年对此很有信心。
“那我就不掺合了,就像之前调料方子一样,给份儿买断钱吧。”乔墨觉得那生意太大,自己除了“发明专利”也派不上用场,还不如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小生意。毕竟在古代煤可不是一般人随便买的东西。
“那你可吃亏了,给你一成利怎么样?”方锦年从乔墨这儿得了不少好处,又是真心交往,所以也不愿他太吃亏。何况,总觉得以后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呢。
“……那也行,反正我什么都不管,就等你每年送钱了。对了,跟你合伙儿人别提我。”他怕因为一个蜂窝煤机招来惹不起的大人物,那就得不偿失了,他还想好好儿过清静日子呢。
“放心吧。”方锦年也明白他的顾虑,知道他不是那种爱出名贪利的人,已经决定为他保守秘密,那一成利就从自己的份额里出。
原本还打算住上两天的方锦年,因着这单生意也没耽搁,吃了午饭装了几个西瓜就走了。
林正将之前和好的煤都做完了,在平展的空地上整整齐齐的码着晒太阳,足有三百来个。夏天太阳烈,晒个两三天就能干透,只要避免受潮,能用很久。林正打算趁着一气儿将三车的煤都弄完,晒好,省得以后再麻烦。
乔墨下午还得去教村里人,顺便继续打听哪村养的牛多,要买牛奶。
先前买了一些,都是从村里收来的,很少。村里养牛的不多,养的都是大水牛或者黄牛,犁地耕田用的。有两只在哺乳期,买了点儿奶回来,尝过后觉得味道一般,若是有专门养的肉牛,可能奶要好一些。
当然,他最想要的是草原上的奶牛,只是路途遥远,成本太高。
买回来的牛奶不能放,特别是这么热的夏天,乔墨全都做了奶糖。虽然单喝不觉得怎么样,但做成奶糖味道不错,因为里面或是加了花生碎,或是有榛子、杏仁、核桃,不仅用有限的牛奶做出了更多的奶糖,也增加了奶糖的口感种类。
花了小半月,林正将三车煤都做完了。
早先晒干的已经收进了倒座仓房,主要是挨着厨房,用的方便,反正仓房地方大,就搁里面了。西院的空地上还晒了一地蜂窝煤,每天过来上工的李雪几个看了几天稀罕,甚至还替他们数了一遍,足有一千三百多个呢。再加上收在仓房里的那些,就有将近两千个蜂窝煤,平时使用除了做糕点时用,其他时间就坐着水壶烧水,再怎么奢侈也够烧到明年了。
当天在晒谷场教完,正打算回家,有人喊住他。
回头一看,原来是李喜阿么。
“李阿嬷有事儿?”村子里同姓多,什么李阿嬷林阿嬷,背地里当然会加以区分,但当着面他一个小辈总不好大刺刺的喊“李喜阿么”。
“我听喜子说你们家想养只狗,我认识个杨家村的人,他家的狗刚生了几只小狗崽,你如果要我就让人给你送一只过来。”铺子里选了李喜,一月五钱银子,实在是很不错的差事,李喜阿么自然高兴的很,因此听说他们家想养只狗就很上心。
“那就多谢李阿嬷了。”这对乔墨来说是意外之喜,同时也想起来,李喜阿么常年在各个村子里做席面,认识的人多,知道的事儿肯定也多。于是忙问道:“李阿嬷,您知不知道谁家养的牛多?”
“养牛?”李阿嬷稍一想就明白了他的目的:“怎么,你还要买牛奶呀?杨家村那儿的山林子边上有家人正好养了不少,一般乡下人不吃牛肉,牛本来就金贵,谁舍得吃牛肉呀。他家的牛都送到县里去卖,想必现在也有几只在产奶。”
“好找吗?我去买点儿。”乔墨这边需要牛奶,还得做几样糕点呢。
“好找,既然你要去,那狗崽子就自己去挑吧。”李喜阿么说。
“也行,你把他家告诉我。”乔墨记好对方名字,这才回家。
回家把事情和林正说了,两人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过去。当晚乔墨就找出一个带盖子的大木桶,洗刷干净放在院子晒干,第二天带着去杨家村。如果那里真有牛奶卖,总得有个盛装的容器。
离家前先去了李阿嬷家,把西院大门的钥匙给了秋哥儿,他们几个去上工的时间是定好的,让秋哥儿拿了钥匙好开门。
林正驾车,乔墨带着木桶坐在车上。
到杨家村后,先去买牛奶。按照李喜阿嬷说的,很容易就找到那户人家,因为山林子边上就他们一家,有个很大的院子,一半地方都是牛棚。远远的就听见牛“哞哞哞”的叫声,其间也夹杂着人的脚步响。
32/63 首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