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论其他书,朱厚照会很快失去兴趣,但说孝经,恐怕杨瓒都没他背得熟,了解得透彻。
“圣人言:夫孝,德之本也。”
杨瓒开宗明义,朱厚照马上接起。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见朱厚照兴致颇高,杨瓒微微点头,干脆将“主场”让给他,让他说个痛快。
观念有别,方法随之变化,体验自是不同。
往日朱厚照在文华殿讲学论经,从未曾如此思路明晰,言语通达,酣畅淋漓。
待论过诸侯章,午时早已过半。
谷大用和刘瑾几个一直关注滴漏,见太子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停下之意,嘴巴张了几次,终不敢出声打扰。
换做平日,太子不喜读书,自不会怪罪他们。
今日却是不同。
这杨编修本领不小,竟能让太子殿下醉心经义。虽然可能只是半天热度,明日就打回原形,也足够让伺候在朱厚照身边的中官心惊。
惊讶归惊讶,午时末将过,太子再不用膳,他们这些人可都要吃挂落!
“殿下。”
或许是谷大用和刘瑾等人的目光太过怨念,杨瓒出声道:“将届未时,殿下当用午食。”
猛然被打断,朱厚照很是意犹未尽。
见杨瓒坚持,只好笑道:“杨编修不说,孤尚未觉察。”
“殿下用膳,臣暂且告退。”
“且慢。”朱厚照挽留道,“申时正,孤要听张学士讲《大学》。杨编修不如留下,与孤一同用饭。”
和皇太子一起吃饭,未必能吃得好。
杨瓒本想推辞,奈何朱厚照死活不肯放人。
弘文馆三日一轮值,想见杨瓒,至少要再隔两日。留下吃饭,饭后饮茶,还能多说几句话。
推辞不过,杨瓒只能应下。
皇宫的伙食,在复试时,杨瓒已见识过一次。再看朱厚照的午膳,杨编修确定,弘治帝勤政简朴皆非虚言。
菜式是洪武朝的定例,样式简单,分量略有缩减,不见山珍海味,更摆不满半张圆桌。米饭倒是极为可口。
杨瓒持筷,早有内官自菜碟中分拣,盛入小一号的碗碟,送到他面前。
食不言寝不语。
杨瓒专心用饭,期间发现,朱厚照的饭量有些惊人。虽然碗是小了点,但连吃三碗……皇家不是最注重养生,顿顿半饱?
等朱厚照放下饭碗,还听两个宦官道:“殿下今日用得少了些。”
杨瓒无语。
这还少,平时得多能吃?
难怪身体倍好。
碗碟撤下,中官奉上新茶。这次不是刘瑾,而是张永。
朱厚照谈性未减,奈何时间紧张。再不情愿,未时末也得返回文华殿。
“臣送殿下。”
朱厚照一步三回头,很是依依不舍。不知是谈性未尽,还是要面对张学士,心底发憷。
送走朱厚照,杨瓒整整官袍,欲返回翰林院。
行至中途,带路的小黄门突然停下。不远处,扶安正笑眯眯的站着,分明是等着截人。
“杨编修,咱家有礼。”
“扶公公。”
杨瓒笑笑,对弘治帝身边的人,他倒是混了个脸熟。
“陛下口谕,召杨编修乾清宫暖阁觐见。”
“臣遵旨。”
从偏殿到暖阁,距离略有些远,正好当饭后消食。
杨瓒教学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词,早由中官禀报弘治帝。
听到杨瓒口出“食色性也”,弘治帝略微皱眉。然中官接下来的讲述,却让弘治帝心怀大慰,眉头舒展,很是高兴。
“难得。”
连亲爹都如此评价,可见朱厚照不爱读书到什么境地。
“宣杨瓒。”
兴致一起,弘治帝便要见见杨编修。
阁臣不行,翰林院学士不行,同年的状元榜眼皆是铩羽,偏偏这个杨小探花却是做到了。
太子能安下心来读书明理,讲读经义,怎不让天子心喜。
“宁老伴。”
“奴婢在。”
“开朕的私库,取白金三十两,宝钞五千贯,各色绢帛十匹。”
天子私库里的绢帛,都是各府及外邦进贡,价值远超金银宝钞,更可作为“货币”通用。一下赏出十匹,寻常大臣都没有如此待遇。
“是。”
宁瑾应诺,对杨小探花的前程更加看好。
两刻后,杨瓒至暖阁请见,本以为天子会询问偏殿之事,未料想,弘治帝半句不问,只让宁瑾捧出金银布帛,道:“尔在京中无宅,宜择佳处置业。”
皇帝给钱,让他买房子?
杨瓒傻眼。
至于皇帝为何知道他在京城没有宅院,根本不用细想。锦衣卫东厂无孔不入,大臣每天吃了几粒米,皇帝八成都知道。
“臣不胜惶恐,无功不敢受禄。”
“为太子讲习论道,引其规行端正,便是尔之功劳。”
“臣谢陛下隆恩!”
杨瓒不得不感慨,弘治帝对太子,当真是一片慈父之心。
“金既受,无需廷谢,勿为他人知,免于嫉妒。”
“臣……遵旨。”
皇帝给钱还要偷偷摸摸,这叫什么事?
天子不亲臣民,不好。太过平易近人……该怎么说?
走出乾清宫暖阁,回望琉璃瓦泛起的金光,杨瓒默然许久,仍是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
申时中,杨瓒回到翰林院。
彼时,朝考已过,崔铣、湛若水、严嵩等三十人被改为庶吉士。王忠在朝考中列在第三十名,恰好搭上末班车。
考中庶吉士,并不能马上授官。
依规章,三十人将继续在翰林院深造,由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张元桢,翰林院学士刘机教导。期间可分入六部观政,只是无品阶,也无权参与政务。
观政数日,三十人齐聚翰林院,难免有所争论。
杨瓒到时,只听有庶吉士道:“鞑靼屡屡犯边,掳我百姓,毁我良田,实是可恨至极!”
听到这个声音,杨瓒笑了。
王忠,王兄啊。
“此言确实。”又有一个声音道,“然鞑靼兵强马壮,边军屡有不敌,亦是实情。”
“严兄是辱我大明军士?”
“非也。”那个声音继续道,“依在下之见,北疆盖多荒凉之地,麦粟难生。不若引军民后撤,让出隔界,经年焚烧枯草,广修堡寨,铸以墙垣,阻鞑靼诸部南下。”
“荒谬!”
“太祖高皇帝开国,太宗皇帝迁都,逐鞑靼于北。你竟要舍地予贼?!”
“严嵩,你之言同奸贼何异?!”
“吾一心为国,尔等何出此恶言?”
严嵩?
乍然听到这个名字,杨瓒顿时愣住。
不会是他想的那个严嵩吧?
第二十八章 争执
“轻启边衅,实非善举,动辄劳民伤财。胜则罢,败则损兵折将,致边民流离,边疆不得宁日。”
“不战先言败,胆气何在?”
“尔之胆气,实为匹夫之勇!边民退入边堡墙垣,焚烧枯草,自可坚壁清野。边军以逸待劳,设下陷阱,伺边寇来犯,引其入狭道,分而击之,不能大胜,也可灭其气焰!此方为长久之策!”
“边民后撤,开垦的田亩便要荒废,边军躲入土堡,无异助涨鞑子气焰,弱我军心国威!”
“无知!”
“国贼!”
争执声越来越大,隐隐带上了火气。
杨瓒听得皱眉。
很显然,认为当撤民让地,烧枯草为隔带的不只严嵩,三十名庶吉士,小半都持此种观点。
王忠等人据理力争,更举出永乐朝太宗皇帝饮马草原,驱逐瓦剌鞑靼的实例,仍是无法彻底驳倒对方。
连年天灾,鞑靼屡次犯境,烧杀抢掠,边境连连告急。
羁縻卫所名存实废,边军兵额不足,募兵需向朝廷讨粮讨饷。户部找上内阁,三位相公胡子头发一把抓,连洪武年间的开中法都搬了出来。
可就算恢复商屯,仍是治标不治本。
粮饷实额发下,中途便要少去大半。余下的,仍要被卫所官军吃空饷。
足额一千五百人的卫所,实际只有七八百人。面对占优势兵力,机动性相当强的鞑靼骑兵,胜面实在不大。
洪武年间,徐达常遇春能领兵驰骋草原,追得北元皇帝贵族满世界逃命。
永乐年间,瓦剌鞑靼见到红色鸳鸯战袄,听到明军的号角都要抖三抖。
明初,明军骑兵能挥舞着狼牙棒在马背驰骋,和鞑靼瓦剌骑兵对捍而不落下风。如朱权等藩王更能光着膀子冲锋陷阵,砍瓜切菜般杀个痛快。
换成现在,别说上马挥棒,能不能抡动都是个问题。
试问,饿着肚子怎么打仗?
杨小举人出身宣府,对边军的战斗力相当有发言权。
不客气点讲,能打的着实能打。不能打的,三个捏在一起,遇上鞑靼照样歇菜。
能击退鞑靼的卫所,多以募军为主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延续百年的卫所制度,已经开始驰废。
边民后撤,听起来可行。但长此以往,于国于民都是大患,实不可取。
一步退,步步退。
狼性贪婪,割肉饲狼不会换得感谢,只会被视为软弱,令其更加贪婪,欲壑难平。
然以眼下情况,主战者是一心为国,主张撤边民入城垣者,未必就是卖国。
正如燃起元末烽火的黄河水患,下令征调民夫的脱脱,绝对是王朝铁杆,仍是好心办坏事,挥笔斩断了元朝不到百年的国祚。
杨瓒入选弘文馆,为皇太子讲学,身份过于敏感。纵有千般思量,也不可能踹开房门,当面和众人争辩。
又听了一会,杨瓒无声叹息。
翻来覆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既不能参与其中,听着也是闹心。
转身行过拐角,径直走向左侧第二间值房。
听到敲门声,一身青色官袍的谢丕从房中走出,见是杨瓒,颇有些惊讶。
“季珪为何在此?”
“谢兄。”杨瓒拱手行礼,道,“太子殿下已回文华殿,小弟特来寻谢兄。”
谢丕侧身,请杨瓒入内。
见桌上高堆一摞卷册,另有抄录到一半的书卷,杨瓒有些不好意思。
“小弟打扰谢兄了。”
谢丕摇摇头,待书吏送上温茶,望一眼窗外,微微叹息。
“纵是季珪不在,我也是无心抄录。季珪寻来,正好说话。”
杨瓒入值弘文馆,未时前都不在翰林院。
谢丕却是早早坐在值房,听着这群庶吉士吵来吵去,吵个没完没了,头大如斗。
“从早上就开始吵。”谢丕坐到杨瓒对面,难得出口抱怨,“朝中诸公都无法下决议之事,吵得出正道来吗?”
“对此事,谢相公可有想法?”
谢丕止住杨瓒的话,站起身,见窗外并无书吏行过,方道:“家父亦是难以决断。前些时日,巡抚都御史杨一清上奏,请朝廷重设狭西灵武监之武安苑,启用牧军。同时弹劾了不下三名边将,朝中吵得更厉害。”
杨瓒沉默。
牧军之事他不了解,对边将的处置绝不会轻。
“内阁现下也不好决断。开中法尚未重启,灵州之围虽解,鞑靼仍未退回草原,怕是到六月都不会消停。”
谢丕一边说,一边留意着值房外的动静。闻吵嚷声渐小,同杨瓒相视一笑,大概是刘学士出面了。
侍读侍讲品阶不够,张学士在文华殿,能压住这群庶吉士的只有刘机。
“入六部观政多日,下月将要授官,如此吵嚷,实是不成体统。”
事实证明,谢丕还是将同年们想得太过“君子”。
刘机之所以出面,全因书吏来报,三十名庶吉士分作两派,争执不出结果,干脆动起手来。笔墨纸砚齐飞不说,如王忠般悍勇,抡拳头不过瘾,圆凳都举了起来。
“闹得不成样子,您老还是去看看吧!”
这般英勇无畏的庶吉士,实在是少见,必是六科给事中的最佳人选。
杨瓒和谢丕未见其景,自然不晓得伤的都是谁,更不知道严嵩被王忠重点关照,两眼乌青,额头蹭下一层油皮,最后被抬出值房。
两人对坐饮茶,继续谈论北疆之事。
“依贤弟之见,战如何,撤民又如何?”
斟酌片刻,杨瓒道:“若要战,必要做好万全准备。然北疆缺粮,马苑荒废,鞑靼强悍,胜负委实难料。”
谢丕微微皱眉。
“鞑靼贪婪,若行焚草铸墙之策,必为其所趁,更将侵边扰民,得寸进尺。”
“谢兄。”杨瓒道,“瓒之意并非撤民。”
“哦?”谢丕面露不解。
“于战事,瓒不敢轻言,然有一比,谢兄尚可一听。”
“何比?”
“瓒祖籍宣府,世居涿鹿。自天顺成化至今,族人凡有余力,必要增置祭田,翻修祠堂。”顿了顿,杨瓒继续道,“自幼,瓒便听父辈教导,祭田乃祖业,后代子孙万不可舍。”
话至此,谢丕终于了悟。
“一家之地尚不可舍,一国之地又岂能轻弃?”
“瓒知朝中诸公皆一心为国,然太祖高皇帝开国,驱北元于塞外,复我华夏地,重开大宋天。太宗皇帝迁都于北,言天子为国守门,何等壮怀豪情。”
“杨贤弟……”
“瓒不才,不敢言为国杀敌,却知一个道理,北疆之地荒芜,不生麦粟,然一草一木,一土一地,皆我大明先烈之业,岂可轻言弃之?”
一番话并不慷慨激昂,语调也未升高半分,谢丕仍是觉得气血上涌,澎湃之情汹涌于胸。
“战事如何,瓒不敢轻言。于边民屯田,输送粮秣倒有几分见解。虽才蔽识浅,道出来,谢兄当可一哂。”
话说完,杨瓒端起茶盏,一饮而尽。
庶吉士的争执,他不能参与。这番话堵在心里,却是不吐不快。
许久,值房内都没有声音。
谢丕忽然端起茶盏,没有忙着饮,平举至面前,正色道:“我敬贤弟。”
杨瓒微一挑眉,同端起茶盏,口中则道:“小弟盏中已空。”
好不好,先满杯再言其他?
反正茶水乃翰林院所出,无限量供应,谢兄何必小气。
20/185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