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参见皇上。”
“从让采莲出去喊你到现在,朕等了你一个时辰。”萧寂依旧是没停下手中的笔,只是抬头扫了一眼跪着的楚长安,随即便又埋下头去处理奏折了,“就这么点儿路,等你爬到太阳都落山了。”
“臣……当时有些事情没处理完。抱歉让皇上久等了。”两刻钟能走完的路走了一个时辰,的确是有点儿说不过去。虽然楚长安也知道编什么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但也不能什么都不编就这么干挺着。
“是路上跟她说笑忘了时辰了吧。”
楚长安:“……”
“跟她有那么多话,怎么到了朕跟前什么都不说了?”萧寂说罢搁下了手中的纸笔,起身从桌子后面绕了过来,低着头打量着楚长安,“不过也是,第一次见你便是在风月之地。待会儿朕见了采莲也跟她讲讲你在外头的那些风流韵事罢。”
这茬子事儿要是不提楚长安还真忘了,毕竟一提起来只想着挖个地缝钻进去。
“朕开玩笑的。”萧寂见着他没说话,又补了一句。
“皇上可就别老拿臣寻乐子了。”楚长安苦笑道。
“这次喊你来是真的有事。朕再三思量之后,觉得把你困在宫闱里头是太委屈你了。”萧寂说着便示意他起来,把桌案上拟好的文书拿给他看。
“这五千人,有一万只耳朵。楚卿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作者有话要说: _(:зゝ∠)_好绝望啊,本来应该是个甜宠向小萌文的诶
☆、第十二章
“臣愚钝,还请皇上明示。”
以萧寂的性子,说话只说半截儿是常有的事儿,另外一半儿全靠对方的造化了,能猜得出来便猜得出来,猜不出来也不会再去解释。
楚长安第一反应是萧寂让他去除掉什么人,毕竟以前他还叫萧从一的时候,就没少帮萧寂背锅。但是转念一想也不太可能,毕竟楚长安就是一个凡人,以一敌千这种只在书中出现的事儿,实在是不现实。
而且比起来猜萧寂的心思,楚长安现在更希望对方允许他站起来。方才跪的匆忙,膝盖儿下头似乎硌了什么东西,虽然是不怎么疼,但当真是难受。
“看看上面写的。”
楚长安这才想起来方才萧寂掷给他了那纸文书,便伸手去拾了起来。
上面的墨迹已经干涸许久,而且沾了许多不知名的污渍,想必是书写时的环境不好。但依旧能看的出字迹十分工整,书信的人应是个十分讲究的人。
‘五千余兵马与大军走失,寻未果,请君恕罪。’
楚长安又往后翻了翻,这回的墨迹倒是新了许多,‘失散兵马已尽数寻回,愿圣体安康。’
乍一看的确是没什么问题,但五千多兵马也不是个小数目,哪儿能说丢就丢说找回来就找回来的。虽然知道这其中必有端倪,但若是具体说是什么,倒也答不上来。
“这是苏世元从北边传来的。说起来朕年幼之时也是在边塞长大,那边的地形也算得上熟悉,从汴梁到关塞这一路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山峦能给这些人藏身。如果猜测不出偏差,怕是这五千兵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五千了。”
说到这儿楚长安也大抵转过来弯儿了。
原来从汴梁出发的这支军队肯定是已经死过了,不然以苏家二公子那个严谨的性子也不会贸然往上报。但是失散兵马已尽数寻回这句话怕是有假,反正边塞离着汴梁远,萧寂纵使有再大的本事,手也伸不过去。
“楚卿也应该知道,这些世家或者诸侯里头私自养的都有兵马。可能是在家国安危的时候救君于水火,但是更可能在国危之时趁乱弑君。”这些事情都是萧寂自己做过一遍的了,自然是防范的谨慎,哪怕对方可能压根没有那个意思,在他眼里头都成了隐患。再加上本来就是个宁错杀不放过的性子,这一次自然是不会放着苏家这般。
萧寂也知道苏世元说白了也就是个半大的少年,再是沉着冷静,只要他那个父亲还在,他便永远是那个半大的少年,掀不起来什么风波。
“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皇上从一开始就知道是个隐患,为何还要放任他去边塞……”楚长安觉得以前至少还能猜到萧寂的心思,如今却是愈发琢磨不透了。
“留在京中苏家父子俩一唱一和,怕是整个朝廷的风向都要随了去了。南方的商贸发达,官商勾结,翻天也是分分钟的事儿。”这些事情当年都是先皇考虑过的,论条件,的确是边塞更能消磨人的意志。哪怕是不消磨意志,也能蚕食身体。不过才刚及弱冠的年纪,却已经烙下满身的病痛。这要是把人往那儿过个十年八年的,哪怕再想有什么动作,也是有心无力。
“汴梁离着边塞路途遥远。这五千人兵马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要是想赶往关塞又不想令人发现,想必得混在人群之中分批行动。这些人毕竟是常年操练出来的,总会与寻常之人有些区别,楚卿要做的便是将这些人还未到达边塞之前全部处理干净。”
按说楚家再往上数几代也是将门世家,楚长安也不知道萧寂为何会对他寄予如此高的信任,上一次可是眼睁睁看着自己和苏言明一道去的花楼。
不过既然是君信任于他,别说五千了,后头再加个零楚长安也得硬着头皮解决了。毕竟是自己跟了这么多君,哪怕现在改头换面了,但是心底的忠诚和信任怕是不会变的吧。
“臣知道了。”
“明日就去吧,宫里头这边会先给你挂着,自己注意着做事低调些。”
“还请皇上放心。”
到底最后萧寂还是没让楚长安站起来说话。跪着的时候倒是没觉得疼,一起来整个腿都是麻的,关键是在君王面前步子还得稳,哪怕是站不住了还得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出了殿门楚长安见着萧寂瞅不见自己了,干脆直接坐在了台阶上,等缓过来了再走。
方才的话楚长安又细细的琢磨了一遍,觉得自己这回可能把话放大了。五千多个人,还要把证物带回来,实在不是个简单的事儿。毕竟人的姿态各自有异,楚长安也保证不了不会有纰漏。而且解决完人不算,还得再把证物带回来,光这又是一大笔工程。
其实这些楚长安倒是都有办法解决,只不过是得辛苦些,没宫里头待着那么舒坦了。
最关键的是估计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皇上的面了,而且方才来的时候楚长安也留意了一下,御前这些个宫女不仅做事儿严谨,容貌也是各有姿色……那天晚上的事儿楚长安回想起来还是清晰如昨,自己是拒绝了的,要是其他人没拒绝岂不是……
楚长安想了半天决定待会儿还是硬着头皮找统领要了今天晚上的值夜。毕竟这种差事没人想领,见着楚长安主动,也便给他了。
然而今日的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
上一次天气虽然是冷,但好歹也只是冷。今天到了傍晚,空中一片电闪雷鸣,似有狂风暴雨之意。但是站岗这活儿风雨无阻,而且圣上的寝殿又是修建在高阁之上,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
入夜以后大雨如期而至,楚长安只觉得心里头可比着风雨都凉。
果然换了副皮囊也不是上苍眷顾的对象。
大抵也是借着这张脸,宫里头的小丫头见着楚长安从来都是笑脸相迎的。这可不,雨还没淋半个时辰,就有人暗搓搓的来送伞了。但是别人敢送,楚长安也不敢撑。哪怕是半夜皇上不起来,光是巡逻的同僚的目光都让他收了这个心思。
这回跟着楚长安一道值夜的小宫女也是个新来的。人长得福相,总给人一种迷迷糊糊的感觉,果不其然,才过了子夜,便倚着门框开始栽脑袋了。
楚长安见此干脆开口道,“若是困了就睡会儿罢,我帮你看着。要是皇上起来了喊你你可得赶紧起来。”
小宫女千恩万谢的应了下来,殊不知楚长安心里头还另有算盘。
待着小宫女睡过去了之后,楚长安便蹑手蹑脚的钻进了外殿,隔着屏风在心里头细细的揣摩着龙床上那躺着的人的轮廓。
容貌自然是极佳,狭长的眼眸,棱角分明的轮廓。因着内殿温度高,半敞衣衫下的皮肤就这么暴露在空气之中。
楚长安觉得自己上一世当真是白活了,到死都没能像现在这般看上一眼。
这一次出行少则十天半个月的,今日再多看看,往后可就有一段儿时间看不着了。
夜过半的时候,萧寂是没醒,但是一旁的小宫女却是醒了。
看着楚长安勾着头使劲儿的往里不知道在瞧些什么,也是心生好奇,“楚侍卫,你在看什么啊?”
好像心里头最隐秘的事情被发现了一样,楚长安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无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儿,很快便恢复平静,低声笑道,“这不是帮你看着皇上嘛,放心吧没醒,你继续睡。”
“哦好。”本来也就是心里头有所担忧睡的不安稳才醒的,楚长安这么一说,自然是放下心来又一次倚着门框睡了过去。小宫女心里头只念着楚长安和以往那群侍卫倒是不一样,挺知道照顾人的,难怪姐姐们都愿意跟他亲近些。
后半夜雨下得更大了,到了五更的时候也没一点儿天亮的迹象。楚长安见着公公没来,怕是睡过了时辰,叩了叩门,示意萧寂该起床了。
“进来吧。”声音倒是没了刚起来时的慵懒,想必已经成习惯了。哪怕是没人喊,到了时辰也能自己起来了。
楚长安进去的时候萧寂已经把衣服基本穿好了,除了腰上的配饰和外面的龙袍还挂在架子上。见着萧寂没动的意思,楚长安便走进帮他开始穿戴。
萧寂腰间挂的东西倒也不多,只有一块儿色泽不怎么好的玉佩。
尤其是上面还沾了血,似乎是渗进去了,怎么也洗不掉。
楚长安看到的时候的确有那么一瞬间恍惚了。
这块儿玉佩,是当时最后的时候,攒着最后一口气塞到萧寂手里的。楚长安也知道不是什么好料子,但毕竟是自己带了二十多年的。本以为他会束之高阁,没想到却是一直带在身上。
以前若说萧寂这人恋旧。楚长安打死都不会相信。但是如今这般,想必是以往的事情从未忘却过半分,才会把过去的伤痛重新带回在身上。
“怎么了,看的这么出神。”
“没什么。”楚长安只是草草的回答了一句,迅速的帮他把玉佩挂在了腰间,“臣一去多日,还请陛下保重龙体。”
“嗯,路上小心。”上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本是报着满心的关怀,不料最后竟是一语成谶,萧寂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下次要看就进来光明正大的看,在门上趴一宿,朕都替你觉得累。”
☆、第十三章
汴梁三月的时候已然开了春,夜风也已经不是那么刺骨了,甚至还有不畏寒的桃花迎风而绽,用娇嫩的身躯试探着早春的第一丝暖意。
但是边塞却是依旧冷的不像话,别说开花了,脱个斗篷都能给人冻个半死。
苏世元来到这儿不足两月,却已着了数次风寒了。
其实苏世元本来就应是个文人墨客,走遍名川,将大江南北的风光整理成书卷诗集。这方面的天赋也的确打小就体现了出来,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的时候一手丹青已经名满汴梁了。
然而从武这件事儿,倒不是别人强迫的。而是苏世元在这个重武轻文的世道里,光靠着满腹的墨水是活不下去的,再加上又是生在世家,哪怕天生不是这块儿料,也得把自己往这条道上逼。
本应该回暖的天,今日却是又回到了滴水成冰的寒冬一般。以往驻守边塞的将领哪个不是身子骨硬朗到不行的,哪怕身上再是有病痛,至少在人前也鲜少显露。只有苏世元,自打来了边塞身子就没好过。刚开始将士里头还有些怨言,但是一路走来,这些怨言也便消失了。一个是因为见着苏世元真的是有些头脑,再一个便是感觉到了苏世元心里头可不似表面上这般弱不禁风,毕竟这一路上一边走着兵马一边减少,估计已经有机灵的察觉到了什么,但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并不会外扬。
早上天还黑着,营地里头还是一片寂静,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倒是还能提醒着时辰。不过是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异动,苏世元便察觉到营帐外面有人。凭着多年的训练,二话不收取下了床头挂着的利剑持在手中,呵斥道:“何人?”
“汴梁。家书。”
男子回答的倒也简短,说完便将帐子掀起来了一角,将东西丢了进来。苏世元过了一会儿确认他已经走了,才提着剑一步一步的走到门口,将信捡了回来。
平日里头苏世元总是一副毫无波澜的样子,今日却是难得的皱了眉,手上死死的捏着那纸家书,久久没有发声。
江湖上最近出了个侠客。善用暗器,杀人于眨眼之间,甚少留下痕迹。没人知道他从哪儿来,也不知道他姓甚名何,甚至连长什么样都甚少有人知道。只知道次日清晨留在街道上的只有那些早已凉透了的尸体。
从一开始每日不过只有一两个遇难的,到后来慢慢的愈来愈多,甚至有的时候能达数十上百人,甚至每次都会在尸体上故意留下些痕迹,可见行凶者来势猖狂。
这些遇难的大多都是少年或者青年,年纪最小的不过十三四,最大的也才至而立。从身体上来看各个都是习武之人,身手应都不是平凡之辈。然而这样的人却是也躲不过这么一劫。
遇难的地点从开始的汴京郊外,到越来越靠北。从最开始的第一案到现在已过去七日有余,却是依旧毫无头绪。事情就发生在京城旁边儿,朝廷上下也是人心惶惶,生怕哪天这种倒霉事儿就落在了自己头上。
别人眼里或许只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出来行凶作恶了,但是苏世元心里头可明白着呢。
之所以没有解决方案,是因为对方有恃无恐。
他知道这些死去的青年都是苏家这么多年私养的兵力,毕竟自己在边塞一驻守就是许多年,用着朝廷拨的兵力总归是不顺手。这些人表面上是认着苏世元手上的兵符的,但若是哪日真出了什么事儿,怕是只认龙椅上坐着的那个姓萧的。
而且能有意剥削苏家的,除了京城里头这些个世家,怕是也只有皇城里头那个人了。
但是苏世元生长在汴梁这么多年,也没听闻有过萧家能养出这么个人才,若是能养的出来,想必也不会被这个刚及弱冠的青年夺位了。
8/46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