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

悠闲日常[系统](穿越重生)——半盏茗香

时间:2018-04-03 15:01:10  作者:半盏茗香
  受天气影响,今年的红霜果成熟得比去年要早,摘果的日期提前了快十天。
  现在这个天气,在山上工作还是很累的,那么大太阳。江凡在山上亭子里设置了两个乘凉点,给工人们提供茶水,旁边还摆着恒温树,能让累了的工人们休息一下。不过因为江凡采取的是“计件”拿工钱,所以也不必担心出现某些工人贪图安逸而怠工的情况,反正做多少拿多少,江凡不会损失什么。
 
 
第105章 
  长沅城临近边塞, 因为气候地利原因, 边塞这一带能种植水稻的地方很少很少,而长沅却恰好是这边的小绿洲之一,因此附近种水稻的人还是有不少。
  但是今年,大周少雨, 持续的高温对地里的农作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沅也不例外。
  持续的高温天气在水稻孕穗到抽穗扬花的阶段, 直接缩短了水稻幼穗的分化时间, 穗粒数大大减少,影响了稻穗扬花授粉的状态,从而结实率低, 空秕粒增多,最终导致减产。
  除了水稻,玉米的抽雄吐丝及灌浆, 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此时种地的农民压根不敢抱什么奢望,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已是比较理想的,更多的将会面临颗粒无收的绝望境况。
  有经验的老农看着开裂的田地,嘴里的燎泡起了一个又一个。他们知道, 干旱往往紧跟着虫灾,那飞蝗过境的恐怖场景, 岁数大一些的人基本都经历过, 他们生怕哪天一觉醒来,这地里的庄稼就忽然没了。
  自互市重开后,长沅是商队必经之路, 这个城市比往日繁华,长沅城的收入都比往年高,长沅民众理应不该这么愁,然而他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有钱却难买粮的情况。
  长沅夏收时的产量,就比往年减产许多,农民交了夏税剩下的就更少了,而粮价从六月起,一路高涨,到现在比往年的正常价格贵了几倍,连最劣等的粗粮都比往年的精粮贵。
  眼看着秋收无望,粮价却还高居不下,直接让他们雪上加霜。
  有很多人选择去别的城市去买,但现在大周的情况各处相似,粮价价格基本没什么区别。就在很多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长沅府衙门前忽然张贴了一张告示。
  告示上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但概括下来,就是有一位大善人,以粮价上涨前的价格,对外售卖一批粮食,凡是家中缺粮的,带上户籍,证明了自个儿的身份和家中情况,就可以买走一定数量的粮食。
  这批粮食虽然不是无偿捐赠给长沅的,但这位大善人此举,也是做了天大的好事了。
  告示上也没说大善人的名字,只说称呼一声江先生。
  有人就觉得这名字熟悉了,江先生?好像之前圣人推广的肥土树,也是这位江先生发现的。
  大伙儿就忍不住感叹了,这位江先生,真是位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大好人啊。
  缺粮的百姓们带着对江先生的感激,成功买到了粮,暂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长沅城边的人没高兴几天,便忽闻铜锣炸响,有几名官民边敲铜锣边高喊:“城外飞蝗逼近,此地民众速去!”
  长沅这里时有风沙天,为了防风沙,长沅城外沿途都种有大树,此时这些大树成为了飞蝗们的口中之食,却也给了城内民众们暂缓做准备的时间。
  “怎么办啊!飞蝗来了!”
  “飞蝗过境,寸草不生啊!”
  有过经历的老农早已哭喊了起来,地里重要的庄稼都还没到收成的时候,又不能拔。
  这时有一大汉将一名瘫坐在地上的老大爷拉起来,塞了一张编织得十分结实,套了竹子的网子到他手里,“哭甚!拿着这个,将飞蝗扑进去便是。”
  老农傻乎乎地拿着网子,依然绝望:“飞蝗成群,一张网子,又能扑多少。”
  大汉奇怪地看他一眼,道:“一张不行,便多加几张。”
  那大汉肩上扛着不少网子,旁边就有人主动来拿网子。
  有人道:“扑了飞蝗,飞蝗又如何处理?”
  大汉道:“我东家说这是滋味上好的食材,用油炸了,放上调料,十分美味。”
  旁人皆震惊!
  “吃?!”
  “吃不得啊!这是害虫,吃了要生病的!”
  大汉斩钉截铁道:“不会的,东家不会骗人。”
  密集地铜锣声再响,催促着民众们往城外去,大汉也不再与身旁的人多言,扛着许多网子边走边发。这些与他交谈的人才发现,发网子的不止这大汉一人,还有不少与他穿着相同的人做着与他相同的事。
  那拿着网子的老农到了城外那排防风林处时,那里已经有很多人了,不少人手足无措地站在旁边不知该做什么,但有更多的人,手里拿着网子,高高的举起,扑向那些不停飞来的飞蝗。
  也不知那大汉与他的朋友们做了多少张网子,不停有人加入举起了网子,而那些被扑下来的飞蝗,被旁边几个汉子用麻袋装起来,数量多了,便用牛车拉走。
  到后来,大汉们带过来的网子都不够用了,有的人便拿衣服直接扑。
  起先,天空处密密麻麻都是飞蝗,大家举着网子扑了半个时辰后,数量便明显的少了下来,那树木被啃噬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又过了一个时辰后,这一处的飞蝗只余稀稀落落的几只,被长沅民众赶尽杀绝。
  扑飞蝗是个体力活,但是再累,也比不上他们将飞蝗在城外消灭的喜悦。
  然而喜悦还不止如此。
  他们从城外归来,一进城,就看到城门口支起了几个帐篷,里面摆着几口大锅,炉下的柴火烧得旺,几个打着赤膊的壮汉,拿着勺子从旁边的箩筐里舀了一勺什么东西,猛地倒进油锅,便听“滋啦”一声,油与食物碰撞的声音发出,随之还飘出一阵肉香。
  离得最近的人,恰好看到其中一名,正是之前给他们发网子的大汉,他快走两步往那竹筐里一瞧,瞠目结舌:“这是飞蝗,你真的在油炸飞蝗?!”
  大汉一边盯着锅里,一边从旁边灶头上端来一个盘子,递到这人面前,“尝尝。”
  这人根本没想过飞蝗还能吃的,毕竟不止他,在大周人心里,飞蝗是害虫,吃了要生病的。扑飞蝗忙了那么久他已经错过了午饭时间,早就饿了。此时他闻着诱人的焦香肉味儿,看着那盘子里,里面放着似乎被吃了不少的油炸飞蝗。再看大汉还好好站着,他便忍不住,拈起了一只飞蝗。
  帐篷外早就围了很多人,这会儿除了油锅滋滋响,大家全都安静地,带着期待与不忍地看着那人将飞蝗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然后一瞬间,大家便看那人双眼猛地睁圆了。
  坏了,吃出事了!
  有人这么想着,便听那人爆发出一声含糊不清的惊叹:“好吃!”
  “真的太好吃了!”仿佛觉得一句惊叹不够,那人将口中食物囫囵咽下,又口齿清晰地说了一句。
  “真的能吃啊?”有人怀疑道,却也忍不住暗暗流口水,以为实在太香了。
  大汉道:“为感谢大家积极消灭飞蝗,我东家自掏腰包,请大家吃一顿油炸飞蝗,要吃的人回家拿盆来装,过时便没有了。余下还没处理的飞蝗,有要的也可来取,什么时候取完我们几个什么时候走。”
  大家虽然知道那飞蝗是他们合力扑没的,但那网子都是这些人提供的,没他们提供的网子,这竹筐的飞蝗早进城祸害庄稼了。现在他们不止有的吃还有的拿,纷纷说这怎么好意思。
  不过最近粮价上涨,肉价也不遑多让,大家观望着秋收,都不敢敞开了肚皮吃,很多人闻着肉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终于有人忍不住,直接走上前,抖开衣襟,说:“我也懒得再来回一趟了,便让我这么装着走吧,衣裳回家洗洗便成。”
  旁边放着一桶又一桶炸好的飞蝗,大汉也没迟疑,将大勺子伸进去,舀了满满一勺子出来,放进那人衣兜,好大的一堆。那人提着衣兜,站在旁边直接开吃,越吃越快,狼吞虎咽的,一边吃一边赞叹。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矜持不起来了,有些人争先抢后地抖开了衣襟,有些人转身往家跑,回去拿盆儿了。
  留在原地还没走的人,吃得舒坦了,才想起来问:“这么多飞蝗炸出来,要不少油呢,你们东家真是大好人。”
  忙碌的汉子们听到,与有荣焉的样子,“我们东家,那自然是顶顶好的。”
  “不知东家大名?”
  “大名不知,外面都称他‘江先生’。”
  这个名字,在场的就没人不知的,他们才从对方手里买了低价粮呢。
  “原来是江先生!”
  “竟是江先生!”
  “你们那网子,也是江先生让你们提前准备的?”
  “江先生是会掐算吗?他怎知长沅就一定会闹飞蝗呢?”
  “江先生竟知飞蝗可以吃呢,他也吃过么?”
  大伙千奇百怪的疑问一个一个问出来,大汉哪知道那么多,他也没见过东家啊,都是听从丽山过来的人说的,这些问题,他也想知道呢!
  大汉轻飘飘地看他们一眼,“什么时候你们见到我东家了,自可以亲自询问。”
  “江先生那般睿智多才的人,我们怎么好见。”
  “是啊,有生之年,能见一见江先生就好了。”
  “若能见江先生一面,那才是三生有幸啊。”
  远在丽城的江凡一连几个喷嚏出来,他揉了揉鼻子,瓮声瓮气地说:“奇怪,我是感冒了么?”
  旁边的关修谨一脸关切地凑过来摸了摸他额头,“头疼吗?”
  江凡摇头:“不疼,我身体好着呢,估计是对什么过敏。”他转头问跟在身后的萧老板,“萧老板的店里,是不是多了什么新到的花草啊?”
  不然他怎么无缘无故地打好几个喷嚏,没道理啊。
 
 
第106章 
  江凡自然不是无缘无故这么问的。他今天和关修谨来镇子上逛, 一进种子店, 他就嗅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却一时想不起是什么。
  萧老板被江凡一问,顿时笑道:“还真叫江老板说中了,正想拿给您看呢。”
  然后江凡就见萧老板小心翼翼地端了一个花盆过来, 里面种着绿油油的植物。
  萧老板说:“这是我的人从别国商人手里换来的种子, 说是叫葰荽, 一种吃的调味菜。”
  花盆端过来后, 江凡没什么感觉,关修谨就忍不住皱了皱眉。
  萧老板注意到了,笑道:“这菜味道确实怪, 喜欢的觉得好闻,不喜欢的便觉得奇臭无比。”
  江凡看着关修谨笑了两声,“你不喜欢闻这个, 就站在门边去吧。”
  关修谨道:“你闻得惯?”
  江凡道:“我觉得还挺香的。”萧老板说的葰荽,不就是前世江凡常吃的香菜么。这个东西,确实分为两个极端,爱的爱死, 恨的恨死,江凡恰好就属于前者。
  萧老板笑道:“看来我与江老板是同道中人, 这葰荽的味道, 我也觉得好闻。”
  江凡道:“萧老板吃过么?”
  萧老板道:“这倒不曾。”
  “可还有种子?”
  “有的,知道江老板就爱这些没见过的,特意给江老板留着的。”
  江凡笑着谢过:“萧老板有心了。”
  萧老板他店里有恒温树, 四季如春,种了好几盆香菜,发出来的香菜又嫩又好。萧老板送了江凡两盆,张书墨抱了一盆,冯一抱了一盆。
  因关修谨闻不惯这味道,江凡不去折磨他的鼻子,两人走在前面,让张书墨和冯一落后些。
  张书墨抱着也觉得这味道闻起来没什么,冯一跟他主子一个样,眉头不自觉地就皱起来了。
  “有那么难闻吗?”张书墨好奇地,小声地问冯一。
  冯一拧着眉头说:“你知道九香虫吗?”
  张书墨摇头。
  冯一说:“改天我抓一只给你瞧瞧,这味道比它还臭。”冯一顿了顿,“算了,估计抓给你,你闻着它也是香的。”
  张书墨:“……”
  今天是难得的阴天,气温较低,吹着有点大的风,人走在外面不会觉得热得受不了,趁着这个天气,江凡才出来了一趟。主要是去洪家村看了看那两座小山头,现在八月中旬,买下来一个多月了,也快要弄好了。江凡就是过去规划一下,看看哪块地种些什么花。
  然后山脚下还要建蒸馏房,准备相关的蒸馏设备,招聘懂这行的有经验者。这些都是在同时进行的,江凡时不时过问一下进展。
  江凡他们从小镇往村子里走的时候,恰好遇到了这次回来的苗三他们。
  这次跟着苗三他们回来的,又多了不少人,租了好几辆马车才将人载完。这些人里有关修谨选出来的人,还有江凡从外界招的有出海经验的船夫、水手等。
  他们签订契约后,会在丽山村待一段时间,江凡通过食材给他们把身体调理一番,这样以后出海时,身体也会强壮很多,不容易生病。
  在造的三艘海船,已经进入了尾声,大抵十月就可以收船,苗三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十月一到,熟悉熟悉海船,就可以出海了。
  苗三像以前一样,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上京的账簿交给江凡。
  账簿上记录着各项货物的收入明细,护肤品、丝绸面料,各种水果、新茶,今年五月后,更增加了一项白糖的大额收入。
  就如江凡想的那样,白糖一出现,就得到了喜爱甜食的客户们的青睐,即便它的营养价值并不如蔗糖高,但人们对它的偏爱还是胜过了蔗糖。
  百珍阁里的东西是不批发的,除了偶尔会搞个“打折活动”外,其他时候你买多买少,都是那个价格。现在有很多商人,已经摸清了百珍阁的商船到京规律,往往货物还没下船,就准备好了银票、工具。有几次,货物一下船,不等摆上柜台,很多人便都抢着买,也幸好江凡请的全不是普通人,苗三他们个个身高体壮,那几次硬是用身板扛着抢购人潮,把货物上了柜台才开卖。
  因白糖的颜色,一上柜台立即就成了抢手货,苗三头一次带去了几千斤的糖,但上京人民的消耗量加上各地商人的采购,却还远远不够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