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人的眼睛一亮,但立刻又黯淡下来。
“并非我空想。《唐会典》就有记载,西域商人喜爱瓷器与丝绸,常以金银珠宝交换。民间商人也一直在沿着这条路进行贸易,如今陛下只是想借商人之手充实国库,做些实事罢了。”
许大人正了正坐姿,放下了茶杯。凌彦的动作几乎与他同步。凌彦先抱拳道:“我此次前来,并非奉陛下之命,事实上,陛下素知大人为人,不敢勉强大人。我只是向陛下极力争取,前来在大人面前分辨一番。若朝中有一人能为国为民,抛去世俗观念,必是大人无疑。我代陛下,请先生首肯。”继而起身行长揖。
许大人长叹一声,也站起来。“宁卿所言如此恳切,不由老夫推脱。”他双手扶起凌彦,郑重地点了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书籍:《非暴力沟通》《社会性动物》
有效的说服技巧
利用居家优势,在熟悉的环境展开谈话;修饰仪表;使自己尽可能与对方相似;即时反应对方的感受。
对于具有知识的人适合使用两方面的宣传(使赞成的观点更有力);对自信的人使用巨大恐怖的语言同时提供一项具体的行动计划更有可能使他采取行动;安排专家发言;尽可能激烈表达以最大限度扩大观点与观众最初态度的差异;同时使用生动具体的个例。
第28章 安利希望小学
圆满完成任务,凌彦心情大好,回宫的路上还哼着小曲。
系统也不由叹服:【虽说这说服别人的技巧有心学都能学到,但凌老师这番表演当真是炉火纯青,令人赞叹。不愧是金牌主持人。】
凌彦果然开心地笑了。【你都说了我是金牌主持人,我再不好好表现,岂不是让你嘲笑?】
【我怎么会嘲笑凌老师?】
系统这句话说得真情实感,倒是让凌彦不知该怎么回答了。
说服了许大人,就等于摆平了文人,朝臣就得靠皇帝的手腕了。
对此皇帝也表示心情平稳——
宁大人是朝臣之首,门生亲戚盘根错节,说话很有分量。所以接着坑宁大人就行了。
何况宁大人又在搞事了。凌彦该庆幸现在和皇帝好歹是睡过的交情了,要是放在刚穿过来那会,指不定就被认作同党设下圈套了
宁大人也很不容易,上一次被同僚记恨,连带他的弟子们也有不少离心的。为了挽回声誉,少不得四处打点,请客做东,又花了不少银子。
所以当又看到凌彦时,他差点疯了。
探头探脑,发现了这次并无公公相随,宁大人瞬间变换表情。“我警告你,上次只是给公公几分薄面,你一个逆子,真想无法无天不成!”
凌彦看他的眼神几乎要带着点惋惜和同情了。
接着,飞扬跋扈的宁大人就发现,他那不成器的庶子身后一个侍卫突然上前腰间佩刀拔出一半,他猛然往后退了一大步,惊呼:“大胆!”
“宁大人,这是不把朕放在眼里了?”皇帝一边摩挲刀鞘,一边向已经惊呆了的大臣看去。
对于宁大人这种舍己为人,主动给皇帝送把柄避免皇帝费心的行为,皇帝给予了高度的赞许和极大地称赞,凌彦则充分地体察上意,对宁大人表现还不充分、不合格的地方提出了批评,希望宁大人能继续努力。
宁大人知道,自己一旦上了这封奏折,他在朝中辛苦经营几十年的势力,就都毁了。但是,不上的话,一个藐视皇威的罪名是跑不了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再得罪了大臣没法混,得罪了皇帝就直接滚蛋了。宁大人还是老老实实上奏,请求派出商队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书的宁大人,瞬间被骂成了筛子。
“他现在是彻底老实了,不然得罪了朕,他就彻底没有容身之处了。”皇帝缩在凌彦的椅子里,眯着眼睛舒服地摇头晃脑。终于解决了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他得意地笑得像狐狸一样。“说起来还是要多谢你啊宁卿。”
凌彦端起茶碗向他示意干杯,脸上是如出一辙的笑容,“喜闻乐见。”
言官们纷纷上书不满,然而许多人都看出宁大人并非一时昏了头,皇帝迟迟没有表态,他们便也不急着表态。再后来许大人上书支持开辟上路,引经据典力证通商的重要性,国子监群情激奋的学生一下子都老实了。
由于宁大人和许大人都是外戚,就有人弹劾后宫干政。对此许妃和宁妃各上了一道沉痛哀婉的自辩奏折,皇帝则大发雷霆,将上书的官员痛骂一顿。宁大人又接连几封奏折据理力争,生生要那上书的官员说个清楚,两位后妃究竟是怎么干政的,皇帝又怎么会让他们干政。
驳了皇帝的面子,得罪了两位门生遍朝野的大人,弹劾的官员也只能将一腔委屈肚里咽下。
这么一打岔,原本的正题几乎要被大家忘了。于是带着凌彦的无限期待,商队出发了。
“该回去了吧?”
城楼之上,年轻的帝王抱臂看着身边还依依不舍盯着远方的人。“现在可以回去了吧?”
“说来还要谢陛下,帮臣写自辩的奏折。”
皇帝轻轻笑了一声,“你连奏折都不会写,朕若不帮你,你是打算照抄许妃的,还是什么都不说等着被处置?”
凌彦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回答:“如果把许妃的那份拿给臣,臣应该能仿写一份。”
皇帝的手指轻轻拂过他肩头,带下落叶。“算了吧,你有那时间,还是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吧。”
皇帝很快便在京郊建起了第二座希望小学。
第一座小学已经步入正轨,凌彦依着从前总结的经验一一实行。他不再全部亲力亲为,而是制定了标准规范,请工部、当地官衙的官员与投资的商户一并实施,他则从旁监督。
因为皇帝对于希望小学的重视,朝中官员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凌彦便尝试着邀请朝臣偶尔前去授课。第一个就是国子监祭酒许大人。
此举最明显的影响对象,就是小学的先生们。看到堂堂国子监祭酒都在认真备课,接受检查,他们顿时就心服口服了。
“宁卿真是七巧玲珑心,这么规定,倒是便于我们做先生的,不至于一时紧张不知道讲什么了。国子监虽然也有规定,终究不如你那么细致。何况你们虽然打着蒙馆的名义,实际高级班教的东西已经足以参加科举了。”
凌彦表示那是自然,他已经在派人收集讲官的讲义做成课堂笔记了。
又陆陆续续有与许大人交好的官员受邀前来,渐渐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下愿意去希望小学做先生的人更多了:能和朝中大佬提前混个脸熟,傻子才不愿!
越来越多才子充任先生,教学水平提高,名声也越来越响,当地大户纷纷心悦,也将孩子送来。凌彦同意归同意,却也约定,送来的孩子必须遵守希望小学规定,不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家里还要交一笔“择校费”。
对这些家庭,这笔钱当然是小钱。有了他们开头,陆续也有京城以外,其他地方的人上书希望本地建希望小学,他们愿意自掏腰包。希望小学开成了连锁。
由于参与的商户太多,三年一轮也够排上好几年的,凌彦便宣布,后来再建的希望小学改原来的,将投资商户纳入皇商候选改为成为当地官府专用商户。这一来虽然档次降低了,却是从候选人变成专用商户,也足以让一部分商户动心。更多人则干脆抱着把自己孩子送进去的目的砸钱。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好蒙馆、好书院。
外地陆续有希望小学陆续建成。为了防止破坏口碑,凌彦提醒皇帝派出考察人员前往当地,宣布规章制度,监督建设。考察人员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或者重用前需要历练一番的未来栋梁们。他们要记录每家慈善堂的环境,孩子满意程度,在当地的评价,师资力量情况等等,同时也要监督赞助商们捐款是否到位。
当年凌彦考察慈善堂时制作的表格被他重新拿出来改写,亲手交给这些考察人员,并未他们示范了如何打分:比如王家大户注重环境卫生,房间宽敞明亮,夏天驱蚊冬天供暖,刘家大户注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的浅显易懂,都是加分项。
待他们归来后,凌彦命人评分时将优秀的那一部分制作成册子,全国推广,制作为统一标准。
而前往西域的商队,也终于归来。
此次赴西域,收获颇丰。除了肉眼可见的大袋金银珠宝外,还有大量的种子作物,土豆、红薯、玉米、花生……凌彦光是看奏折,就已经两眼闪光。更何况还有他心心念念的咖啡豆
“这玩意真的能喝?”皇帝撑着下巴,眼神盯着凌彦手下的杯子打转。
“你都问了好几遍了。”凌彦手里的小勺一遍遍在灰褐色的液体中画圈,在白沫上留下弧形痕迹。“当然可以喝,而且很好喝。”
他端起杯子,嘴角一翘,喝了一口,露出了享受……的表情。
这个,苦的有点过分了吧?
明明加了许多的糖,仍然被苦到的凌彦脸皱成一团。
系统及时为他解惑:【凌老师,您一个喝速溶咖啡都要额外加糖的人,就不要尝试才加了那么一点糖的纯咖啡啦!】
凌彦勉强下咽,脸一直皱皱的,皇帝直接笑出了声,“谁说能喝的?朕偷尝了一点,就觉得满口苦味,不像是能喝的东西。你这什么都要吃的毛病可要好好改改。”
凌彦终于咽下,又喝了一大口加了蜂蜜的茶,决心下次趁皇帝不在,再往咖啡里加点蜂蜜试试。他拿起旁边整理好的册子,翻开看了起来。
“才建了一年就被雨水侵蚀严重?开什么玩笑!”凌彦脱口而出。
皇帝的笑容也收住了。“哪儿的?”
“云南……”凌彦喃喃,“云南倒确实潮湿多雨。”
“没那么简单。”皇帝表情阴沉,“既然我们都知道潮湿多雨,当地人难道不知?为何没做准备?屋舍怎么建的?”
凌彦道:“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平地大院。”
“呵。”皇帝冷笑,“在云南建平地大院,不就是找死!你跟朕来。”说着,他就轻车熟路地抓起凌彦的手。
第29章 安利希望小学
凌彦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甩开,被皇帝牵着走到御书房。
这是凌彦第一次跟皇帝来到御书房。按说后妃不应涉足这里,因为这已经属于前朝,不时会有官员造访。但是既然是皇帝带他来的,凌彦就心安理得地坐下,研究天下第一尊贵的人每天大多数时间呆的地方。
这里与故宫里的陈设太不多。凌彦看到了几个彩釉瓷瓶,色泽鲜亮的程度是后世保存完整的古董难以比拟的。想到这脆弱的器物经历无数战火和沧桑流传后世,而那些纸张奏折,凝聚了所有思想的产物,他们饮食起居的所有痕迹,都消散在时间长河之中。
凌彦心中的感伤没有持续多久,一个官员走进来,头都不抬先曲身行礼。“臣李淳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免礼。”皇帝对凌彦解释,“李淳安李大人就是云南人。”
李淳安这才意识到还有一个人在,他一抬头一看,却又慌张地低头。黄公公扬声:“大胆!还不见过宁妃娘娘!”
“臣拜见宁妃娘娘,娘娘千岁!”李淳安赶紧行礼。
“李大人快快请起。”凌彦模仿皇帝地做法说道。平时宫门都很少出,这样被人行礼的经历也是极为少见的。他没有惊喜,只是微微摇摇头,觉得这种尊卑分明的对比让他极为不适应。如果是磕头,就更没法接收了吧。
皇帝不客气地问道:“李淳安,朕问你,云南造房子,一般是什么制式?”
李淳安显示愣了一下,立刻反应过来,流利地回答:“陛下有所不知,云南当地环境湿热,适合用竹楼,当地人多住这种结构。因为多雨,房顶也多是尖的,与我们京城制式大不相同。”
“果然如此。”皇帝脸色很不好看,“朕看这云南知府,也算是做到头了。”
21/50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