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太久的人真是禁不起撩拨。
他不假思索地低下头去吻桓凌, 从额头到眼角, 想把他的唇齿从自己手腕上拉回来。桓凌却故意吊着他, 伸手托起他的下巴,轻轻含住了他脆弱的喉咙:“为兄这些日子跟着殿下在外奔波,连口合心意的饭食都吃不上, 可不是饿瘦了?时官儿体贴体贴你三哥,让我好好吃上一餐。”
炽热的气息打在宋时颈侧大动脉上,牙齿微微陷进肉里,让他生出一种被猛兽捕食的错觉,全身肌肉都不由自主地绷紧,脑中一片空白。过了半晌,他才从那种紧张而危险的刺激中回过神,低低地“嗯”了一声。
烛芯久无人剪,发出毕毕剥剥的轻响,丝绸衣料悉悉琐琐地滑动,镂空盘螭玉带扣随着腰带落在地上,发出叮咚轻响。宋时抓他离开汉中前新做的红罗官袍,扯得衣领散乱、肩头皱成一团,闭着眼轻轻喘息:“你起来,让宋叔叔抱会儿……”
桓凌咬着他内衫的衣带,一点点扯开,低声笑着说:“叔叔才这时候就气息不稳,只怕抱不动我,还是我抱着叔叔吧。”
他难得这么配合着叫宋时一声“叔叔”,叫得宋时身心俱畅,如在云端,满心怜爱之情都要溢出来了,只觉着叫他咬上几口都不是问题。
咳,就是不让,该咬的也咬了。
今晚天使都已去了客栈,周王府上也没人会来打扰他们,明天又是元宵正日,什么公务也不用办,夜晚才出去观灯,他们还有很长时间可以消磨。
宋时颤抖着吸着气,抬起腰贴向桓凌。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他们再起来的时候,天色已经过了午,晴好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屋里,在纱帘上落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宋时睁开眼,便叫这细长的光带晃了一下,偏了偏头,恰对上桓凌的睡容。
他在外奔波半年,劳心劳神,又要操心周王的安危,只怕这几个月来,除在京里那几天,也难得睡个安稳觉。再加上昨夜……也是他出力较多,难怪到这时候还不醒。
宋时舍不得叫醒他,便自己拥被坐起,看着一道道光栏照在他脸上,映得那张脸越发轮廓鲜明,清瘦得有些嶙峋的意味了。
他恨不能将桓凌留下来,再不许他出去,却又清楚地知道他过几天只怕还要跟周王去甘肃、宁夏巡察,皇命不可误,自己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备些吃食给他补补身体。
罢了,人到哪里能不加班。
想当初他那个民办的小旅行社还不是从上到下集体加班,半夜一个投诉电话就得爬起来解决?桓凌这趟出差虽然不给差旅费,但做的却是卫国安心的大事,将来还可能积功升迁,对年轻人来说其实是好事,不必计较一时辛苦。
宋时昨晚着实被他叫了几声“叔叔”,滋长出了一腔长辈的爱心,伸手帮他提了提被子,盖住颈间、胸前点点自己留下的痕迹,而后缓缓爬向床尾,绕过他下床。
坐在床边换衣裳时,袖口忽然被人牵住,桓凌的声音从后面传来,还带着半醒时特有的低沉朦胧,低低叫了声“时官儿”。
呵,长辈分了,又不是昨晚叫他叔叔的时候了。
宋时冷酷地拉开他的手,教训道:“多躺会儿,你还想折腾,嫌这几个月不够忙,累不坏身体么?我去厨下看看有没有吃的,等你起来正好吃饭。”
桓凌反握住他的手不放,蜷起身子贴到他背后,环着他的腰,在小腹上轻轻按了按,含笑问道:“我身体如何,时官儿昨晚还没试清楚么?我看天色都将过午了?都睡了半天了,还有什么可累的。”
男人的腰也是不能碰的!
宋时猛地缩紧小腹,身子向后倾了倾,抓住他乱摸的手,咬着牙根说:“别弄!”
腰要断了!
这地方都没有牵引器、按摩仪,真搞出腰肌劳损来,他年纪轻轻的还怎么工作、怎么加班?
“别动。”桓凌低沉的声音和他的几乎重叠起来,在他耳际响起,另一只手在他腰后揉了揉:“只怕是昨晚伤着了筋肉,我替你揉开才好。”
他把宋时捞回床里,双手环着腰细细按摩,一面安慰他:“晚上咱们还要出去见人,我自然知道轻重,不会再劳累你了。”
宋时叫他按得有点舒服,僵硬的肌肉慢慢舒展开,把脖子搭到他肩膀上,浑若无骨地贴在他怀里,适意地叹道:“……那就连腿也揉揉吧,髀肉也有点酸。”
按摩确实能解乏,宋时再下床时便不再觉着那么腰酸腿软,换上新衣裳,将脖颈处隐约露出的红点用朱砂和胡粉调成的肉色汗粉遮一遮,宛然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知府。
桓凌也换了衣裳,起身凑到他颈后看了看,见还有些痕迹,便接过调好的粉膏替他抹了两处,又递回去叫他替自己抹。宋时比了比颜色差得有点大,抹了还不如不抹自然,便索性扔了汗粉,让他在屋里等一等,自回府衙翻了件雪白的高领针织衫,顺便在自己厨房里提了一盒饭菜来。
大郑原先都是丝绸棉麻的衣裳,只有对襟袄才做成立领,还没有这种将脖子包得严严实实的衣裳。这件立领衫虽是可着桓凌的身材做的,他穿上有点裹着脖子的不适感,扯了扯领子说:“这倒是保暖,只是乍穿上还不习惯。你何不也换一件,比脖子上擦粉挡得严实?”
宋时摸了摸脖子,摆摆手道:“罢了,才过一宿咱们俩就都换了高领,人家一看就知道有事了。不如我这样大大方方露着,别人看我无异状,也就不猜度你了。”
不错,还是这样周全。别人看见他穿这衣裳也只会羡慕他有了新衣裳,自然猜不到他们因何穿这个。
桓凌知道宋时是个要面子的人,自然要顺着他的意思答话,绝口不提满京都在传唱宋状元千里追情郎的故事,周王背地里已将他当成亲家相待的事。
他背转过头悄然笑了笑,去隔避耳房接水洗漱,回来和宋时一道吃了些点心,一道研究新课程。
这几位天使来到汉中就是为学农事,也不必教什么理气之辩,知行之说,直接从如何种水稻,如何分辨磷矿,制取肥料讲起。依着圣上之意,这几位也没有留学时限,正好冬小麦要返青了,也带他们亲到田间,教一教高产小麦怎么种。
北方多旱地,水利不便,能种水稻的地方并不多,小麦才是最主要的粮产。
而小麦亩产如今只有七八斗,也就是不到百斤,他那时代的小麦亩产量却能达到五百到九百斤,最高产量虽然没有广告里的“用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一千八”那么神乎其神,却也能达到一千斤以上。
他们不敢往太高的收成水平上想,只计一亩能收二百斤麦,再加四百斤稻,这一年一亩地便收了六百斤粮。按朝廷粮税三十税一,加杂项征银,输边关的草、豆料等,至多到十六税一……哪怕再算上农家租田皮的三成租子,都缴清之后,这一家能剩下的也有三百七十五斤粮。
二百斤麦,一百七十五斤稻,依时价算来麦子值一两七钱、稻子值二两九钱,合起来有四两六钱。
而原先一亩旱田只能产八斗麦子,算来不过七八钱银子。改成稻麦两收,用化肥促长之后能比原先单种一茬麦子的收入高五倍不止!
拿他自己比喻,就是原先发一篇论文最多赚七八十块钱,现在能赚四百多,这是怎样的飞跃?
他要是突然天降这么一大笔钱,能高兴得立刻把历史上气候变迁、灾害研究的论文都买了!
一般百姓得了这些银子,岂不也要买房置地,买新衣裳首饰、吃穿器用,筹备婚姻、养儿育女……
他们汉中府的经济就盘活了!
汉中经济园这名字取得好,给他们汉中经济发展起了个好兆头!
宋时想得美滋滋的,自己算了一遍帐还不安心,又拉着桓凌替他算。桓凌索性取了纸笔,依着汉中府民田、军屯的数量,分了水田旱地、上中下田,按比例各各计算出来。
合起来约在五百一十五万四千石粮,折银六百余万,征的粮税可有二十万。
是一般年景征粮的四倍。
这么大笔银子,连桓凌算着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下意识看了宋时一眼。宋时的目光就落在他算出的数字上,嘴角微扬,已不知神游到了哪里。
桓凌按着他的肩,把他压到怀里,仿若不敢惊动他一般低声问道:“如今这麦田还是试验田,到下半年……水稻就能有咱们算出来的这么多了么?”
能有。
别处也许抓得不那么紧,但府城之下他还是可以安排人抓过来的。去年各试验田种出的稻子他都当良种收着呢,到时候贷给本府农户,教他们按着他的法子耕种。
就是这个祥瑞嘉禾的种子不足,只要肥施得适时适量,水深浅得当,也差不多能种出他去年的水准了。
现在他们要烦恼的却是农民丰收之后,大量水稻流入市场,他们要怎么建起公平仓平价收购稻谷和稻田里产的其他农副产品,免得汉中府谷价下跌,挫伤农民积极性。
他兴奋得不自觉打起了官腔,桓凌听着这些新鲜词句,看着他脸上隐带得意又极力自持的笑意,不由得跟着他笑了起来,贴着他的脸颊说:“朝廷这回不是派来三位户部员外郎?还有两位储相。都是年轻俊秀之辈,经济大事,岂能不请他们帮你谋画?”
以后这种算帐、稳定物价的小事可以交托学生们解决,他们俩还有许多科学上的大事要研究呢。
第194章
上元夜自是观灯看戏的传统节日。
周王府里虽有扎的八仙过海灯山,但过节的日子总是在外头看灯比在家里有趣。晚宴宴罢, 周王便换了便服, 与桓、宋二人和随他一路从京里过来的十位官员一道赏本地花灯。王府女眷们不便外男同行, 另乘了小轿从后门出去,也要趁这难得的佳节出门游玩一夜。
府衙与宾馆所在正是城中最热闹的中心, 出了门便是一片灯海:各家府门下都吊着别出心裁的花灯;路边连片灯棚,下有猜灯谜、关扑、卖解、撂地唱赚的摊子;稍远处堆着几座数人高的灯山,有鳌山、有龙灯、有宝塔、有莲花, 都是竹骨绢面, 扎得精细如生, 在内部烛火映照下光彩夺目。
汉中城上半个天空都被灯火映得通明,走上路上全不用自己提灯, 路上人物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群官人便一路观灯一路解人家灯谜, 别人苦思不得的, 这群进士破解起来却都如掌上观纹。有少年书生在路边念着灯上的“满船空载明月归”冥思苦想, 欲为身边佳人赢一盏四季景走马宫灯,庶吉士申越随口便解之曰“虚度光阴”, 赢了灯来, 随手又赠予那对少年情侣。
那少年惊喜得连声称谢, 欲请教他姓名, 他却只一挥手, 洒落地朝前方灯山走去。同行的庶常林方落后一步,含笑对那少年说:“申兄正在汉中学院随你们宋知府读书,若有缘便在学院中相见吧。”
说罢也丢下那书生, 快步跟上常申,夸他此举疏狂脱略,有名士风度。
常申抖开披风、挥挥大袖,洒然一笑:“昔日宋年兄能成全鸳侣,如今我常某也试作效仿,岂非也是一桩佳话?”
元宵佳节撮合一对有情人,果然是佳话。
众人纷纷喝彩,也要效法一把,成全几段佳话。
他们也不要灯,专挑着猜不出灯谜的过去替人猜,赢了灯之后便将灯送人,而后自己长笑离去,留下一片称谢、羡艳、感慨……以及灯棚老板的伤心叹气。
宋时生怕他们再猜下去会被这条街猜灯谜的老板合力雇人打了,连忙拉他们去灯鳌山下一个府衙自建的灯棚猜谜。
那灯棚不仅能猜谜,还有对对子、续诗联诗的,保证合了这些才子的心意。不过他自己就不去猜了,谜题他都看过,自己还出了几道题,猜着没意思,不如去套圈。
套圈的摊子就设在灯棚旁,是用小竹圈套摆在地上的东西,套中即可带走,三文钱便能换得五个圈子试手。奖品多是些汉中经济园自产的东西,如水晶玻璃宫灯、双层保温杯、墨镜、手套、围巾等。
本朝向来流行的是用骰子关扑赢取钱物,他这套圈却是清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刚摆起来时也颇火了一晚上——转天就有不止十个八个套圈摊子到处铺开,摊上还设了金银为筹,在这官摊上套的人便少多了。
宋时从小学就开始玩这东西,深知这种套圈输多赢少,所以也并不想去别的摊子玩,只给自己府里的摊位创收,花十文钱买了一胳膊竹圈,含笑对桓凌说:“今日佳节,你又回来了,难得双喜临门,看我套个灯给你过节。”
他褪下一个竹圈,奔着宫灯套去。
可恨晚来风疾,竹圈又轻,投了几回也投不中。上元夜间游人又多,人声、鞭炮声、乐声交混在一起,吵得他精神难以集中,连投了十来个圈,竟没有一个能套上的。
桓凌看他似有些躁意,便朝他摊开手,笑着说:“宋大人只怕这两天为接驾、为招待我等之事操劳过度,难免失了准头,还是我来试试吧。”
不敢不敢,还是你比我操劳。
宋时抿了抿唇,目光落到脚面上,抬起一只手让他捋圈。桓凌便自取了几个,摆好架子直抛出去。
恰抛到宫灯角上,被弹开来。
他沉下心来又试套了一个,扔出去时手感还顺当,落下时不知是风吹还是怎样,又比他预期的偏了一丝,又被弹开。他倒真勾起了几分胜负心,拿着竹圈比量几回,斟酌力道和出手的方位。
宋时笑嘻嘻地在一旁看他套圈,自己连连失手的火气也降下去了——
套圈这种东西,果然就是看人花式失手才有意思,一圈套中一个的高手固然值得敬仰,但还是不如看他和自己一样苦苦调试,套圈满天飞,却套不来奖品的乐趣多。
他看着桓凌扔完了手里的圈,便将自己胳膊上的都撸下来给他,怜爱地说:“你慢慢练,不着急,我再给你买几百钱的来。”
这可比关扑便宜多了,叔叔请得起。
他们两个兴兴头头地抛竹圈,套奖品,都放下了一定要出手惊人,套个好奖品送对方的包袱,倒越发体味到了其中的乐趣。而被他们扔在灯棚下猜谜观灯的周王与诸部院进修生、王府长史等人却头一次在诗谜中品尝到了挫败感。
他们这一群从科考中厮杀出来,深研四书五经的才子,便在京里也能横扫灯会,没有解不开的诗谜了。可这汉中府衙的灯棚西北角上却有一片特别的灯谜,偏不走寻常路,既不猜字、也不猜四书、成语、诗句,而是直白地出题目考验人。
什么“天池测雨”,什么“竹器验谷”,什么“围田积谷”的,这些题目好歹有学得好《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数术九章》的能推算出结果。
143/205 首页 上一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