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

穿到古代当名士(穿越重生)——五色龙章

时间:2019-08-04 14:54:19  作者:五色龙章
  这样的天伦之乐,还不如在宫里清清净净地看书呢。
  听说周王也喜欢看书,又温柔孝顺,定能和她脾气相投。等他们成亲之后……等将来周王即位,坤宁宫里还有一座属于她的藏书楼,帝后二人“赌书消得泼茶香”,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她随口说了句看书,便有位不知从哪里论得上亲的表姨母巴结上来,殷勤地说:“桓小御史从福建回来,定然为大姑娘带了许多新书来吧?我娘家有亲戚在南方,听说闽浙一带都时兴宋氏版的《第二届福建讲学大会语录》。那书是主办讲学会名家手刻书版,文字极有风骨,却不是外头那些匠人刻出的可比,姑娘可看过这书?”
  宋氏。
  福建讲学大会。
  两个词合在一起,顿时让桓元娘想起了此生最不愿听见的名字。
  她曾经差点与这个人成亲,她嫡亲的兄长也为这人与她生了嫌隙,甚至追着他去了福建,丝毫不顾她这个在深宫里惶恐无依的妹妹。
  福建与京城远隔三四千里,音讯难传,而她兄长从御史谪落成小州府的通判,她这个未来王妃都听了不少闲言闲语。
  她常想着,若兄长还在朝中,是个前程远大的御史,周王会不会一早便倚重她兄长?那些背地里嚼舌的宫人见了她兄长的丰采,还不知要怎么倾慕呢。
  凭祖父阁老之尊,她这王妃身份,兄长若在京里,恐怕也早娶了大族女子。他们桓家在阁、周王外家马尚书在兵部,再娶一位部堂高官家出身的嫂嫂,周王早该稳稳当当地立了太子,她又何苦在宫中等了三年?
  她的脸色霎时有些冷意,又旋即强抑厌恶之色,打迭起王妃气度,温声道:“是么,原来外头出了有这样的好书。我身边倒是多放着些宫里带来的图书,足可打发时间,尚不需向外头求书。”
  那位姨母献殷勤不成,险些惹了未来王妃不喜,屋里都是有眼色的人,自然没人再提起福建那些新鲜事和那出名的人。
  然而她那堂妹年纪却还小,让生母教养得一心要讨好王妃姐姐,转天便将桓凌回来时分送亲友的《白毛仙姑传》与两本《福建讲学大会语录》拿给了桓元娘。
  她自幼随父兄读书,眼力绝佳,只一见标签上端正清峻、风格极佳的硬笔字便不由心生喜爱。但看到《语录》中宋时名字后那一行行熟悉的性理之论时,她眼中淡淡的欣赏便转为冷笑。
  这分明是她兄长的口吻!
  那宋时在她家读书时写的文章父亲都拿给她看过,他从没有过自己的想法,先生教什么就是什么。当年父亲教他,他的文章就与父亲一脉相承,如今兄长到福建教他,他讲解理学时就全是兄长的口吻……
  这样一个人能有什么出息,兄长却待他比嫡亲妹妹还好!难道她嫁给周王不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为了祖父和兄长的前程吗?
  她将书还了回去,在婚礼之前特地请兄长来单独相会,赌着一口气说:“小妹成亲在即,兄长竟没什么话要与我说吗?还是你一腔心思都在宋时身上,已经忘了我才是你骨肉相连的亲妹子?”
  桓凌看着端庄雍容,却被宫中生活养出了一身疏冷和傲气的妹妹,眼上流露出几分怜惜和自责。
  他心中涌动着许多话语,但事到如今,再说什么也没了意义,只能叹息一声:“你已经成了皇家妇,往后要好生服侍周王,孝敬太后、圣上与和贤妃娘娘,成亲后要有王妃气度,替周王管束好妾室宫人……”
  他像个老父亲一样絮絮叨叨地叮嘱妹妹,桓元娘却不耐烦地说:“我不想听这些老生常谈,兄长就没有真心话要与我讲么?若兄长没有,我倒有几句话说!”
  她们兄妹会面,并未留宫人在屋里服侍,这屋子因是她这个未来王妃的居所,早有宫里匠人来换成了玻璃门窗,隔音极好,也不怕有人听壁角。她便上前几步,仰头对兄长说:“待我入宫为妃,便为兄长指一门好亲事,到时候咱们三家一起辅佐周王——”
  桓凌的脸色蓦然冰冷,厉色喝道:“噤声!此事岂是咱们家能议论的!”
  桓元娘脸色乍白乍红,羞愧又不甘地问:“这话旁人又听不到,兄长何须这样训我?兄长难道就没有雄心壮志……”
  桓凌横了她一眼,压低声音教训她:“你自幼承庭训,尚不知君臣父子耶?你嫁入宫中也只是王妃,不是皇后,休得想这些不该妄想的东西!虽说你要做王妃,身份尊贵了,可只要你一天还是我妹妹,我做兄长的便不能看着你行差踏错!”
  她入宫三年还没能成婚,竟不懂圣上看这桩婚事的态度么!难道他们竟以为当今真是个奢侈无度,借长子婚事敛财的昏君?
  元娘一个父母双亡、有过未婚夫的女子能选作皇妃,皆是大皇子生母贤妃主张,周王外家马尚书与他们祖父权势交换的产物:马尚书不是翰林出身,早年又因军功封伯,不能再入内阁,便倚势援引桓侍郎入阁,以此换得一位忠于周王、又能在内阁代表自家利益的阁老。而桓侍郎得了大学士之位,又将一个孙女嫁作王妃,搏一个周王登基后的荣华富贵。
  然而两家只顾着新朝富贵,却没想过这样一场交换在当今天子眼中是什么看的。
  虽说天子素来宠爱周王,朝中上下早已视其为隐形太子,可这也不是永世不易的。天子年纪渐长,最忌殚的只怕就是儿子与臣下背后勾结,窃夺权柄,而他们两家正犯了这人君的大忌。
  他虽劝不转祖父,却不能让妹妹浑浑噩噩地被引上错路!
  他将当今宫中局势与妹妹分析了一番,力劝道:“当初你入宫的事,你与祖父怕我阻拦,合力瞒得严严的不教我知道,才闹到了今日这般田地。往事不可追……从今往后你只管安份守己地做好王妃本份,不能再做出格的事。”
  他只愿两家的小动作别牵累到周王就好,不然他们桓家哪里还有面目做臣子?
  桓元娘脑中一片空白,只想用力否认兄长的说法。她这桩婚事是太后与贤妃娘娘钦点,圣上还为她建了藏书楼,怎么会如兄长说的一般,这桩婚事反倒惹了天子不悦呢?
  圣上分明是看重她,看重周王的,周王成亲后定然能顺利封太子……
  可她在宫里孤孤单单住了三年,每次听闻外头有大臣上书,以为婚礼即将举行,却又被圣上以充实私库为由阻止,也是真的。
  她这场婚真能平平安安地结成吗?
  桓元娘的心一点点沉下去,看着对面神色沉晦的兄长,却不肯低头,咬牙道:“兄长说的我都记下了。但兄长当初既曾说过要遂我的心愿,如今也请别忘记旧愿。”
  桓凌从胸中深深吐了口气:“你是我唯一的妹妹,我怎会不管你。但盼你以后遇事能与我说一声,多思量一二,不要被权势二字遮了眼。”
  桓元娘低头答应了,忽然又想起一事,问道:“那我前头和宋家那桩婚事……”
  桓凌疲倦地摇了摇头:“宋师弟与咱们家的人不同,眼中只有公利从无私利,你永远也不必担心他害你。”
  桓元娘忽然有些哀凉悲愤地笑了一声:“宋时与咱们家的人不同?在你眼中祖父与我谋的都是私利,只有宋时样样都好吧?可我们这般汲汲私利又为了谁呢?难道宋时能撑起咱们桓家?”
  岂止是祖父和妹妹,连他自己心中也只是私利为重,比不上时官儿那种不计荣名、一心利国利民的气度。
  桓凌微微合眼,叹道:“你嫁了周王,从此便是皇室之人,该谋的是天下万民之利,桓家将来与你出嫁之女何干?你以后若能将百姓利益放在心头,做一代贤后,咱们桓家家风清正,不愁将来不兴盛。”
  他与元娘之间仍有分歧,但至少叫她知道自家真正的处境,不要听外人引诱,胡乱去不敢碰的权力,就能安稳些。
  腊月底都察院会推的结果出来,他重新回到都察院,越级升作五品给事中,伯父也升任了正四品的通政司左通政。两位坐监读书的堂兄也在鸿胪寺挂了个八品虚衔,而桓文因只用生员功名,被拨进了国子监读书。
  桓家上下都裁了新衣,重粉庭院,一派喜乐气氛。唯有桓元娘叫兄长点破了这桩喜事背后的危机,欢喜得便不那么纯粹,怀着几分向往与忐忑,慢慢熬到了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清早,桓元娘便换上燕居冠服到祖先灵前行礼斋醮,而后便在礼官引导之下拜受祖父教诫,拜别伯父、伯母、姑母等诸亲长与四位兄长。
  拜别亲兄长桓凌时,她脸上难得露出了一点脆弱,他兄长也不再说什么教训她的,只怜爱地说了一声:“元娘,珍重。”
  她用力看着兄长,似要将那张可以让她放心依赖的脸容印入脑海中。
  将要告别时,旧日的怨气都已模糊,只余兄妹之间满含亲情的记忆。兄长待她虽然不够体贴,但那些教训毕竟是是为了她好,只为了她这个人好,而不算计她将来能给自己带去多少好处……
  她带着满心思虑换上翟衣,等着周王亲自到门亲迎。
  周王到门后要先行奠雁之礼,她在堂中第一次见到了未来丈夫的正脸。
  之前选妃时周王也去看过,但她当时太紧张了,不敢抬眼直视,只记得那时他身上的衣袍彩绣煌煌,明如天日,隐然已有天子气度,从此一颗芳心便系在了周王身上。
  而今她作为王妃,可以穿着吉服站在堂上直视香案前行奠雁礼的周王。但那片从选妃时幽然生出,在三年独守空庭的苦候中积蓄渐深的情愫却不知为何反而有所削减。
  周王与她年纪相当,今年正满十九,却显得有些稚弱。身材也还算高挑,脸庞、动作竟还是一团孩子气,和她想象中与兄长一般成熟可靠的男子全然不相同……
  作者有话要说:  修下bug,让师兄升职给事中,按雍正以后的官衔正五品
 
 
第71章 
  这场婚礼不只是朝廷内外群臣盼望多年,周王自己更是盼了许久。
  当年选妃典礼上他就曾见过桓元娘。那时她已然十七岁, 年龄略大了些, 但容色十分清丽, 既又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种格外吸引人的清雅书卷气, 与他见过的一众或浓艳或娇丽的贵女、宫人迥然不同。
  选妃那天,他母妃在三位待选的秀女中指着她问:“这是桓右侍的孙女,母妃礼聘进来给你做王妃好不好?”
  他满怀欣喜地答应了, 然后她就住进宫中……一住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母妃常对着他叹气, 外祖与舅父们总说会让御史上书, 叫他早日成婚。就这么争到今年,坤宁宫里盖起了新楼, 父皇才终于下旨叫他大婚。他心里隐约感到, 父皇允许他成亲时仍有几分勉强, 是实在争不过外廷的大臣们才不得已同意了的。
  不过无论如何, 他今日终于能娶到可心的王妃,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的?周王心中满是欢喜, 依着礼官指点用心地完成奠雁、亲迎礼, 与王妃一前一后乘轿回到宫中皇子所。
  他的内殿已经为这场大婚重新装饰过, 正中稍南设了酒案, 上面摆着一双金爵与一双饮合卺酒的瓠盏, 殿内东西方各设两座供周王与王妃坐。
  殿外又设了一副帘幕,王妃进殿后便先入帘内整妆,周王看着薄幕后隐约可见的雍容佳人, 这一天被繁琐礼仪压抑的欢喜几乎要喷薄而出。
  从幕后整妆而出的王妃立在内殿中央,身姿袅袅,竟比年少时更添了几分惊艳。而他最爱的那种淡远疏落之色也是有增无减,仿佛这金妆玉砌的宫廷、这滔天权势都不能在她心中落下影子似的。
  待两人依礼交拜,饮过合卺酒,进了三次酒馔,全了大礼之后,小夫妻终于能进入内殿休息,周王便坐在元娘身边,亲昵地问:“王妃闺字元娘么?以后我便唤你元娘了。”
  桓元娘垂眸应道:“但凭王爷喜欢。”
  周王喜欢得恨不得将这宫中的东西都捧到她面前,又觉得这些金银之物太过俗气,拿来竟是亵渎了她,便从匣中取来几本书,温存小意地说:“我听说舅兄在福建为官时办了两场讲学大会,会上名家云集,堪称东南盛事,特地叫人寻了这两本讲学会的语录集来,元娘闲暇时看看,也可稍减思亲之情。”
  他将书送到王妃面前,却见她神色僵硬,仿佛不愿意接过那本书似的,不由低头看了一眼——正看见书封左上角书签上印的“宋时”二字。
  他仿佛明白了王妃的顾虑,微微一笑:“元娘不必多虑,你与宋家订亲的始末母妃与我都知道,不会有什么误会。那宋时为了跟父亲到福建任官,不能与你成亲,是他没有福气,也是孤的幸事。”
  他将书塞进桓元娘怀中,眉梢眼角都流动着单纯的欢喜得意:“亏得有他这桩婚约在先,元娘才能等到今日嫁我。以后若有机会见他入京,孤倒要好生谢谢他呢。”
  周王虽一时见不着那位替他与王妃搭了雀桥的宋前未婚夫,倒是见着了舅兄——两家结亲之后,桓凌作为王妃的兄长自然要拜见周王。
  他当年在都察院待了没多久就出了京,一向不曾见过周王,大婚那日初见,对周王的印象却比他妹妹好的多。
  臣子对君上的要求自然没有少女对夫婿的要求高,只要他不贪财好色,爱读书、肯纳谏,便是绝好的天子了。似汉武那样的英察之主反而不如温和宽厚的昭烈帝更能满足大臣和书生的向往。
  桓凌是个文人,对天子的要求自然也偏向于宽仁,而周王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占着一个“长”字,的确是再合适不过的储君人选。
  而周王对他这个舅兄的感觉也极佳。
  这位舅兄生得极好,五官俊秀而深邃,身材挺秀如松,叫人看着便舒心。而且他年纪尚轻,眼神明亮而凌厉,虽然垂着头的样子和寻常官员一般内敛,沉默间却给人一种可以安然依靠的感觉。
  这是他王妃的兄长,往后也是会和外祖父一般支持他的家人。
  周王前日刚用两本福建讲学大会语录哄过王妃,如今见了舅兄,恰好也拿那本语录做个话题:“本王在宫中无事,常常看书,也曾过福建讲学大会的语录,其中有许多兄长为人点评理学之语,看着比内书房先生教的更觉易读易懂。兄长无事时,可愿意常来为本王讲书?”
  桓凌稳重地答道:“王爷身居宫内,臣岂能时常进宫拜见?其实臣所讲也不比旁人强什么,只是那场大会上学子各有新论,臣依着他们的理学做点评,才显出几分新意。”
  他倒诚恳地劝周王,学问不一定要求新,更要紧的是合用。内书房是太祖所设,教授的皆是经千百年锤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义。与其看宫外才子争奇斗艳的文章和理学,不如持静修心,将陛下让他学的东西学到极致。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