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综同人)——洛娜215

时间:2019-11-10 14:24:35  作者:洛娜215
  ——是他爹的作风。
  他在保郅都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夏安然摸了摸下巴,作为贴心的小儿子,他立刻意识到老爹将人派来的另一层目的——拖时间。
  如果窦婴被派到别的地方,他完成了任务自然得回去。但是到了他这个刚刚建国的小皇子这儿,又是他亲表叔,做亲戚的晚辈发现了难题,想要留人帮帮忙能有什么问题?
  当然没问题鸭!夏安然默默地甩了甩粗尾巴。
  老爹就是看透了他这个还算得祖母缘的过完年12岁的小崽子的利用价值,之所以不明说想来也是怕真正地激怒老太后吧。
  小皇子转了转眼珠,对窦婴说道:“表叔!”
  他这一字一出让窦婴被吓得跳了起来,连声说不敢,却被夏安然压了下来,小少年的表情特别真挚:“王国初立,侄儿人手不足,表叔来得正好,可否帮侄儿一个小忙?”
  小少年有些拘谨又有些期待的小眼神看起来格外真诚,窦婴一个不查,便答应了为夏安然“面试”一下郡县内的才子,替他择选御史。
  而等应承下来之后,他才知道夏安然此前压根没有发求才令。才子?才子还在遥远的彼端呢,为此窦婴只感觉好气又好笑,只是看在小皇子难得一次撒娇的份上,还是轻轻放过了。
  当下,喜出望外的夏安然立刻就唤人来给自家这位便宜表叔安排房间了。听到小皇子唤人给他准备房间的窦婴忽而言道:“吾此行带了一小郎,还请郎君行个方便。”
  夏安然站起准备送人出去的姿态顿了顿,他有些好奇地抬眼看去。
  “阿皖乃吾族侄,”面对小皇子一脸对于他什么时候有儿子的震惊,窦婴平静说道,“现过继给吾弟,由我代为照顾。”
  夏安然整理了一会儿这复杂的亲属关系,最后勉强地从当中扯出了线头。
  值得一提的是,窦婴的弟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过世,此一番过嗣,显然是要让这一位夏安然并不知名的表叔能够在死后也享得一份供奉。
  将活人过继给死人这一点在汉朝很常见,其实此时本就重视宗法远高于血缘。即便不是亲生的,亦或者压根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只要过继过来了上了族谱,就有继承权。
  比较有名的就是东汉时候的袁绍和袁术二人。
 
 
第23章 大汉华章(21) 
  此二人本是兄弟, 袁绍为兄,袁术乃弟,而袁绍本人是庶子, 但是他为何在早期混得比袁术好呢,就是因他被过继给了两人父亲的哥哥, 成了他那一房的子嗣。
  在宗族的关系上, 袁绍虽然是庶兄,但是在宗法上比起袁术却要高上一截。
  但作为代价就是, 袁绍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却只能喊他是叔叔。而且, 即便有他父亲留下来的资产,但是他那一支也无人可帮扶于他,对于家族来说, 孤身作战总是不利的。
  所以,在三国时代,袁绍能打下的那一片江山, 其实也彰显了他的能力,不完全是因为其身份地之故。
  此次窦婴东行, 也有想要照顾一番侄子, 也有提携之意。
  作为一个叔叔来说,他自然不必做那么多, 窦家只要窦太后在世,总有一份荣华富贵。
  会这样照顾小郎君自然也是因为窦婴本人很看好这个小少年啦。
  虽说想了那么多,但面上夏安然只是稍稍一愣,然后就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直言有机会要见见这位小郎君,然后他便让人送去了许多小孩儿需要的东西, 还特地赐下了浆饮让小孩喝着玩。
  窦婴面对小皇子热情的姿态欲言又止了下,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
  翌日,被抓壮丁的窦婴被安排在了工作室内。房间虽不大却采光明亮,亦是被放了火炉,属于窦婴的桌案上文房用具一应俱全,甚至还配了如今在京城内快速风靡起来但是极其缺乏的纸张。
  条件很好,但是窦婴现在有些纠结。
  他面无表情地和郅都两两相望,后者沉默片刻后,默默地分过来了几个竹卷,姿态很是轻松。
  窦婴挑了挑眉,看着这位听闻其名却不曾见过几面的同僚,心中满是震惊。
  这位外号「苍鹰」的男人,居然是这么个性格?
  夏安然倒是真的不是想要坑窦婴,他的确是缺一个御史大夫。但有介于御史的职能范围和丞相有一定的重合,且其本就是辅佐丞相之位,而以郅都的战斗力,他完全可以一肩挑二房,所以夏安然至今真的没觉得这个职位是必不可缺的。
  论理藩王的朝廷配置和大朝廷是完全一致的,中山国本身又没有班子在,除却至今缺少的御史之外其实他的王庭缺的空缺可多。但中山国本身就是无组织人群,各地县官配置亦是齐全,种种运转之下也不曾出现问题,夏安然才没急着把人配齐。
  但是等到春耕开始,中山国就要正式开始一年的运转,他既然计划春日入朝拜谒,自然不能将烂摊子就留给郅都一个人。
  哪怕是草台班子也得先扯一个出来。
  西汉初年自文帝开始其实就已经有向民间征集人才的制度,但是未成规模,多半是皇帝没人用了就招招小手的类型,正式并且定下时间的“招聘”还要等到武帝朝。
  既然将窦婴留下来负责此事,夏安然自然会将先决条件铺展开,就在当日,借着帝王赐字的消息的东风,年轻的国王让人将招贤令贴满了中山国的各大县乡。
  为了保证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谋士才子都能听到消息,夏安然还让小吏们边走边在马车上呼喊,尤其看到人家一定要多多宣传,日子就定在正月里头,夏安然还特地补了一句是「一月一日」。
  不要小看这一句,迄今传下来的古代历法便有六部,几乎每个政权成立之后都会编制一部历法。秦皇奉行颛顼历,如今大汉十月为岁首便是受此历法的影响,汉初就是否更改历法曾经经历过一番激烈讨论,但最后由于建国初百废待兴,征战频繁,此时便被先放置。
  如此便导致了「正月」二字有所若干种可能,原本被秦政压迫下的各地方都拿出了其本身的历法来。要知道,大汉可是十月过年,你说正月究竟应该是十月还是理论上的一月?
  如果夏安然没留下这一句,估摸着定有人等到了来年十月。
  由于他时间卡得紧,基本只保证了中山国各边缘之地的学子齐赴中山国之都卢奴的路上时间,此多少也是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
  自夏安然就藩至今,中山国内的大小势力都十分太平,一点都没有展露出想要搞事的态度。
  一则是因为夏安然迄今不曾触碰到他们的利益,另一原因便是被派来此处镇守的郅都本人了。
  郅都可是一个杀得齐鲁之地血流成河的猛人,若非必要,中山国的势力集团也不想去得罪他,但是夏安然这次的“招聘”之举稍稍有些让当地人有些不愉快。
  按照正统的招揽才干的方法,应当是小皇子刘胜派人接触各方势力,然后请他们推举贤才,但是夏安然这次的举动明显是跳过了他们。
  更何况中山王的招聘要求写得十分宽泛。
  简单地说,就是你觉得有治理之才,又或者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来面试。当然大前提是,你要认字,愿意加入中山国这个大家庭,并且能够接受朝廷对你的官职调动。
  之所以要求这么低,是因为在小皇子的印象里面,景帝也曾经择选过人才,然而每一年能够被推举上来的人才林林总总之下,也就那么二三十个。
  这可是举国范围的招聘,才二三十个人才,对比后世一个公务员招聘的人数,实在是让人不得不生出唏嘘之心。
  会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就是人才的确太少,读书的成本太高。
  能够有条件读书的人,多半本身就是公卿世家,就算有极少部分是靠自己的能力或者财力习得知识的,多半身份也有点问题,譬如是奴仆出身或者说是商人子嗣什么的。
  大汉朝大方向还是讲究“英雄不问出处”,毕竟当皇帝的就不是什么勋贵出身,选人才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太在意这个。
  但依托于大汉的择才制度,这种人一般唯有通过他人的推荐,才能够进入到上层人士的目光之中,如果想要去自荐的话,只怕连这些人的大门都走不进去。
  但是夏安然万万没想到的是,只过了三四日,他便接到消息说来应征的人约莫已经有百来人了。
  这个数额实在太过庞大,在把夏安然吓了一跳之后也逼得他不得不动用非常手段,那就是笔试。
  他只有通过笔试先一步地筛选人才。
  这种方式前所未有,在他说出来之后,窦婴和郅都都呆了下,随后二人感兴趣地问何为笔试。
  作为出题人,夏安然毫不在意地将其概念说了一下,引来二人深思的目光。
  西汉朝的招聘多半以面试为主,下头推举上来的俊杰甚至还要帝王亲自面试,而各藩国推荐上来的则是由九卿进行面试。
  没有笔试这倒不是当皇帝为了节省这点开销,而是因为没必要。
  还是拿景帝举例子,上次他择选人才之时由他亲自面试的人也就那么十来个,里面通常也只有一两个是最终能用的,其余的也不过是随手找个角落把人塞进去罢了。
  面试时候还要排除见到帝王不敢说话的、结巴的、长得丑的、因为路途太远不愿意来上班的、不会说官话的、被当地官府截留的,总之对于帝王来说,就这么点人见一见聊聊天还真不算是太困难。
  但是夏安然招聘工作就不一样了,旁的不说,他这是择近就业啊。
  而且诸侯王在此时等同于一郡太守,放到现代,也不过是市长的等级,加上他自就藩以来所表现出来的亲民态度,以及招聘的低门槛,加上中山国本也算是人口大国且相对富庶平和,一句话「肥差也」!
  还有一点,夏安然的年纪小,年少的国王可不就意味着好忽悠嘛,自是有不少人准备踏着中山王这一条线被其推入中央。
  不少人便是冲着这点愿意来碰碰运气。
  看着攒眉思索的小皇子,在场几位长者或是眉眼含笑,或是冷哼一声,都没有将这个可能性告诉他们的小国王。
  若是以为这个小皇子年纪小便能忽悠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这位九皇子,心里可敞亮着呢。
  此后几日,夏安然不得不拿出了自己藏下来的纸张,又找来了擅长金石雕刻之人制作雕版,按照现代的个人简历的模板,他印刷出了百来份可供填写的户籍资料。
  但是其中还多了诸如所擅长的领域、人生格言、最崇拜的人之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格子。
  对于这一点,夏安然很是振振有词。
  人生格言便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譬如一个笃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和「爱拼才会赢」的生活状态一定是不一样的。
  倒也不是说哪个生活状态好或者坏,而是合适不合适,就像是不能将种田系的塞到起点热血文一样,那不合适。
  事发突然,纸坊来不及研究印刷所使用的油墨,便暂且使用了如今书写用的墨汁。好在如今的墨水本身是用来写在竹简上,为保上色,这些油墨在研制之初便制得极为浓厚,用来印刷问题倒也不大,就是难干了些,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匠坊的工作效率很高,模板虽大,但是需要镌刻的字迹却不多,匠人熬了一个通宵,连一个白天便将其完成。
  翌日,前来应征的人士们便惊奇发现,只要填写一张在城门口发放的单子,便可被人接到专门的地方去居住。
  房租极其低廉,宅院内还有如今十分红火的火炕设备。虽说要和他人共住一间,但彼此也有独立的书案。
  吃饭有饭堂,入厕有公共厕间,出入随意,待遇很是优厚。
  更重要的是,他们居住的房屋以砖砌成,又有火炕取暖,哪怕是冬日也不用担心手指被冻僵,房间采光亦是不错,可以趁着这最后时间再复习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修建容纳烟道通过的空间,以至于这里的“床”比寻常的床要高上一截,和现代的床高度差不多,而对于这儿的人来说,那是要高上许多。
  在旁人看来有些怪异,但是这样的床铺对于老人十分却友好,此次前来应征多半是中年人。此时生活条件差,三四十岁头发花白的也不少,更不必提因出行工具所造成的老寒腿状况了。
  大冬天的不少人上了炕都不愿意再下来。
  当这些应聘的人才听完这间宿舍其实是中山王造来以后供给中山国学子们居住之后,众人都沸腾了。
  应聘只是一时的事情,不中了大家就得悻悻而归,但求学则是一世的,这里学好了还能去他处求职不是。
  这些人虽然自以为都是人才,但是也有不少觉得自己还需要再精进一步的。
  如果能够得到名师指点,那么就算不应聘也罢。
  当下,打听这所学堂「教授什么,请来什么夫子,束脩几何」的人比起打听招聘情况的人还要多。
  甚至于,考虑到如果应聘成功之后就要离开这儿在外头借房子住……嗯……似乎还不如求学呢!
 
 
第24章 大汉华章(22) 
  「什么鬼?」
  夏安然听到下头人禀报的时候脑中只闪过了这三个字。
  跑来应聘的有学之士却一心想要留在这里读书是什么操作?你们好歹都有志气些, 还不如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当老师之类的呀?
  事实上有这样的想法,才是夏安然误会了这些人。
  如今的教学资源几乎都掌握在簪缨手中,只有极少数的先生会开设学堂教课。坦白说, 这些来的应聘者中不少都是只有半桶子水晃荡的,而他们中有更多几乎都是靠自学成才。
  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所学多寡, 此来真心应聘者寡, 更多的是想要借此机会结交同僚,如果可以拜师的话便更好了。
  简单地说, 这些报名的人实际是将这次活动当做一次社交活动啦!
  来为小皇子工作?呵呵, 不存在的。
  可怜的被当做借口的夏安然全然不知道这一切, 他还在勤勤恳恳地面对第一次的招聘大会出题考试。
  中山国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活动可不能出乱子,这种活动之前也没个章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按照个人情况填写的申请表上所擅长的部分进行分类出题。
  号称自己擅长治学的,这些人便交由太傅出题。不用说,多半是以黄老之学为主, 辅以较为广知的先秦诸子学说。
  另一是号称自己擅长治国的,这个由郅都亲自出手, 出了几道时政题, 在夏安然的建议下,还出现应用题和案例分析题考查法律知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