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战场上,戟毫无疑问便是制式兵器中覆甲率最高的长杆兵器。
而在中山国的炼钢技术发明之后,这件兵器得到了升级。
夏安然让人将其通长缩短,戟刺和横支的宽度加长。
这样的变化能够使戟的杀伤性更大,但是这样的变化则是建立在炼钢技术的进步上,其杀伤力更是以铁为主要材料的旧式戟所不能匹敌的。
折叠锻打的百炼钢能够将铁内的杂质析出,而配合炒钢法和灌钢法之后的中山钢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
因为机械解放了一部分人手,匠人们便将精力放在了如何实验提高兵器韧性和硬度上头。
为了坚固,中山国使用的制式戟选择使用一体成型,但之前两种不同进攻方式所需要的不同金属特性成了困扰匠人们的难题。
矛头要硬度,而戈则是要韧性。
他们多方实验各种材料,最后把手伸到了中山国特产的瓷泥上,并阴错阳差得发明了敷泥淬火法,当然目前他们还以为是中山国的瓷泥有特效呢,自此无论干什么都要往上头覆一层泥,这个误会一直到很久以后才被解开。
但是要说真正令李当户震撼的则是槊的存在。
槊是矛的进化体。
正是因为冶炼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得铁制兵器的刃身长度得以延伸,而为了稳定其武器部分的重量,使得杆体的长度也必须延长,最后在匠人们的屡次实验下,长度一丈八尺左右的槊是其重心较为稳定的状态。
冷兵器时代最为凶悍的兵器——槊的诞生,让夏安然有些措手不及。
他对这一兵器的了解一是曹老板横槊赋诗,另一个则是一个尉迟敬德的典故。
但对比这二人别的著名事件,和槊有关的也不算特别高光。因此,在这种看起来特别浪费,用了一杆矛材料五倍不止的长兵器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夏安然彻底被震撼住了。
第一反应竟然是——怪不得曹操只能横槊赋诗,这长度超过了两米的长兵器之王要是一直举着,那可真是能当靶子用。
悄咪咪得黑了一把曹老板身高的夏安然不知道其实匠人们在把这东西捣鼓出来之后也挠头。
他们最早没想做这玩意,匠人们最初只是想要试一试用了新的锻打技术后所能制造的矛头的极限为何,然后就有了槊头。
而有了头之后不把身体做出来就有些浪费,于是他们又加了身体。
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槊那超过五十厘米的矛首让整个武器的重心严重偏移,想要避免这一点便也只能加长杆的长度,否则就和拿着重剑似的。
但就算如此,如今的槊光是站在原地没有敌人的情况下,想要挥舞这把槊的人就得有一身的腱子肉,更不必提要将它挥舞出招式了。
他的长度就已经决定了槊的攻击其实只有一个招式——刺。
而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战斗力的地方,也不是地面,而是马上。
马冲刺时候的动能可以赋予槊轻易贯穿对方的肉体的攻击强度,甚至可以在唐代帮助骑兵完全忽略到它们的对手那一身并不廉价的铁质防具,可见其堪称可怕的杀伤力。
也因此,空手夺槊的尉迟恭才能够被写入史册,此举亦能成为其武力的有力见证。
但是想要上马用槊,最大的敌人便是人在马背上难以保持的平衡能力。
在没有马镫和马鞍的时代,想要在马上保持平衡只能靠骑兵本身和马匹的默契,而使用槊这种大型兵器便注定了骑兵必须要双手操作。
松开缰绳,还要使用腰肢力量旋转调整槊的攻击落点,这一项项都在提醒夏安然——除非装备马镫马鞍,这两件产品可以解放骑兵的双手,否则槊的大面积装备只能以步兵的形式。
亦或者由小部分极其优秀的人才组成突击部队,在战场上以绞肉机的形式存在。
李当户就是这样的人才。
夏安然的小伴读程武天生神力,但是他输就输在年龄太小,还没到上战场的年纪呢,就算举起来也没有参考价值。
而作为李广的长子,李当户也继承了他老爹的一把子好力气,而且李当户自幼跟着父亲习弓,弓靠的可不单单是手臂力量,想要拉开弓弦,上半身几乎所有的肌肉都要被调动。
所以李当户穿着衣服的时候看不出来,但他在泡澡堂子时候可不知道有多少兄弟羡慕他那一身的腱子肉。
他熟读兵法,为人爽利,朋友很多,又有家事渊源,便被选入了这一意义极其重大的实验活动中。
别人不行,只有我行。这种感觉大大满足了当户小少年的虚荣心,那几天他走在军营里的步伐都是不稳重的。
中山王相信他,以他为数据模板建立了实验数据库,同时亦是以槊为武器,对应地建造了一个防具数库。但很可惜,至今这个库里头没有增加哪怕一件可以扛过槊一击的防具。
李当户用槊甚至可以轻易穿过一头猪最坚硬的脊椎骨。
只可惜槊的劈砍能力较弱,幸好,有另一项武器补足了这一弱势——环首刀。
说到汉代兵器必须要提到的武器就是环首刀。
这种刀可以说是东亚文明圈内冷兵器爱好者们人尽皆知的存在,它是大部分刀具的始祖,因为没有刀柄,末端有一圆环而得名。
刀柄的存在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刀更好地被握取,其实还有平衡重心的需要。如果有心做实验的话,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劈砍类刀具重心都靠后。
而戳刺类武器的重心却基本都在其尖端。这是因为重心在刀柄可以增强其操作性,使其能够被更好得控制。而重心在尖端可以增加其劈砍戳刺的能力。
虽说有好处,但在没有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刀柄的制作也会耗费工匠大量的时间。
那怎么办?
不做刀护就是了。
稳定重心?背后造个环,节省材料还能拴上,万一被人带着走还能抢回来,拿不动的时候还能挂在马上,一物多用。
大汉民族,就是这么充满实用性。
环首刀单面开刃,刀背较厚,同样使用了敷泥淬火工艺,刀刃尖锐刚硬,刀背带有更多的韧性,如此可保证在劈砍过程中不至于崩口。
以牛骨为例,锻造技术成熟后的环首刀可以保证劈断牛腿骨却不伤刀身。
运用到动物身体上,可以轻而易举劈断羊和猪的脊椎和内脏组织。
人类脊椎和动物脊椎的硬度基本相当,也就是说如果在己方战士体力完备且足够大力的情况下,这把刀可以将敌人斜劈成两段。
这重点不在于能杀多少人,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人数不是最重要的,让敌人恐惧的表现才是。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支小部队装备了这两种兵器,一个负责刺击一个负责劈砍,所到之处便是漫撒恐惧和血腥。
这样的突击部队很快就能够让地方军队产生恐惧,而人一旦恐惧就容易溃逃,一旦开始溃逃便会大规模的溃败。
我方追击部队便能在此时派上用场收割人头。
嘿,嘿嘿嘿,想想就美。
这一设想使得匠坊的铁匠师傅们激动无比。
刀是骑兵们使用完箭矢之后的防身兵器,对于骑兵来说以寻常情况而论,此时他们一定是进入近身搏杀了。
近战武器如此锋利,毫无疑问能够增加兵士们活着回来的几率,另一方面来说,也能提高兵士们斩首的数目。没有哪个兵士会不愿意看到己方神兵利器的发明。
李当户自然也是如此,而且他心里头还有一个小九九。
兵器的锻造自然是机密,中山国是藩国,他爹是武将,两个人自然不好多来往,但是他眼见着就觉得中山国未来一片璀璨光明啊!能够以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铸造多种兵器,中山国一定掌握了新的锻造方法。
他是不会去探听的,以他的身份去探听这个未免太过敏感,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不能为老爹和殿下牵线。
等到中山国的兵器可以出售的时候,他们李家可以早一步凭借关系购买一波呀。
没错,军队的制式兵器不能卖给藩王,但是反过来,咳咳,也没有说不行不是?
这个理由很具有说服力。
李当户的叔叔在思考了半天后表示可以接受这个理由,当然具体的该怎么对他老爹解释还得小伙子自己来。
不管怎么说他当时可以说是离家出走,哪天回去时候竹笋炒肉肯定是逃不掉的。
对此,李当户龇牙一笑。
不是他看不起他爹,咳咳,他娘早就已经表示会替他说话了……对于娘,他爹那是很乖顺……啊不是,尊重的。
李当户对于未来充满了期待,可被他信任着的小国王却不如他那么乐观。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李当户看到的是槊的强大杀伤力,而夏安然看到的则是它同时而来的巨大消耗。
大范围普及?不存在的。
说出去别人可能不相信。
这把长约两米的槊,最值钱的部分其实不是它的头,而是它的身体。
想要能够支撑起40厘米长的钢面,这把槊的杆是匠人们试验了几十种木材和炮制手段做出来的一种复合木料,韧性和硬度都在一个平衡点,所以工艺非常之艰难。
刀面因为连机碓的发明可以实现锻打的省时省工序,而木料则完全不行,他的极限也就是鼓捣出脚踩式的打磨设备了。
一把槊的原材料是矛的五倍,但是如果算上工时工序,以及折算成锻造刀的时间的话,一把槊基本可以抵得上十二把环首刀了。
这样巨大的成本,夏安然简直想要将他束之高阁先封印起来,等中山国的经济基本平稳,主家有了余粮了再拿出来。
之所以没有发生如此状况的原因其实是,他老爹送了他一个铜矿。
说来话长,还得从袁盎和他定下的协议说起。
作者有话要说:
文帝:我有一个秘密我不想告诉我儿砸。
夏喵:我有很多秘密不想告诉我老爹。
刘彻:那我也不告诉叭。
景帝:??????
=====
古代有规定,除了极少数朝代之外,你自己持有兵器不合法,但是私自藏了铠甲超过一定数目,以违法论罪。
这里就要提到周亚夫。
周亚夫的罪因就是他给自己准备了500铠甲当做冥器想要做陪葬品,然后就因此获罪。先不讨论这件事情上孰是孰非,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是这也映衬出了铠甲的敏感度。
这是为什么捏?
因为对于以弓弩为主要攻击制式兵器的官方来说,你手上拿着神兵利器,哪怕功夫再好,在弓弩面前也得是刺猬。
哪怕我们看武侠片里头主角转圈圈躲避弓箭……嗯………………如果真的遇到军队的话,他转成龙卷风都没用鸭。
但是如果是穿着铠甲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缩在乌龟壳里头定过箭雨,然后给官方造成打击,到了后来还能有自杀式袭击。
而且兵器制造数量众多,流出去管不住也管不了,但是铠甲造价极其昂贵,如果流出就能轻易抓到源头。
对了,弩也是不允许私有的。
=
养鸡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来钱生意但是!
鸡,密度小了利润不高,密度大了会的鸡瘟。
真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鸭。
汉代肉是吃不到的,是真吃不到,禽类也是过年才能吃的类型,而且因为商业不流通,西汉比东汉还要惨一些。
所以你们可以想象广大人民有多欢迎养鸡场辣。
军队是要靠蛋白质堆出来的,作者君熟练(?)得搓搓手,我又要开始堆蛋白质辣。
嘎嘎嘎嘎其实我们很多成语就能串起武器使用史
化干戈为玉帛、折戟成沙铁未销、横槊赋诗,这都是隋唐以前的主流兵器,但是等到唐之后,主流兵器就开始思考破甲问题了,所以头子越来越尖。
秦汉时期外族穿的大部分是皮甲。
唐之后外族都是铁甲,甚至于钢甲。所以劈砍类的又渐渐没落,以刺击类的为主。
骑兵一般都是双武器,远程+进战来着。
槊真的特别牛,但是看着轻松,实际对手部的冲击力非常大。
基本上只有最有钱的唐高峰时候才造的起。
但是它帅啊!(口水)
陶瓷计划开始启步辣!
夏喵悄咪咪开始掰手指头,等我有钱了、有兵器了
嘿嘿~嘿嘿
作话被抽掉了!!!作者君在外面明天补感谢榜!
搓搓手,神圣的月底到了嗷!!!
求投喂!!
PS,江浙沪的小伙伴们,这个周末是樱花海棠玉兰茶花的赏花高峰哦!
赶紧画上美味的妆出门叭!
北方应该还要等两周~
外挂区………啧,不和外挂区说话。
第41章 大汉华章(39)
袁盎代表他爹来向小国王传达了帝王最后的决定。
瓷器的产出将被刘启暂时垄断。当然他老爹没有明确说不允许你售卖, 但是按照他每个月下的订单数量来说,在不扩建瓷窑、不增加工坊人数的情况下,现在他每月的产出基本都会被老爹包了。
卖给老爹能用市场价吗?当然不可以啦。刘启的采购价就比成本高一点点。这价格比起他直接卖给别的货商的价格来说毫无优势, 但是夏安然却丝毫没有负面情绪。
他现在所有的赚钱乐趣其实都在如何花钱建设中山国,还有存一笔能够在未来养活他一百多个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儿子的钱。
以他的角度而言, 如果可以为了文景盛世积蓄财富、分化匈奴, 最后让大汉能够提早驱逐匈奴之路他就很满足了。——赚再多的钱他也带不走,精神财富显然比起物质财富更加重要呀!
他如此淡然姿态在袁盎看来却有几分不可思议, 事实上景帝在定下这份密令之时他曾经谏言过。
瓷器虽未售卖, 但想也知道其价值定然不菲, 如今又只有中山国一家有造,有价无市不外如此。就算是您的儿子,这几乎是白拿是不是有些过分啦?
而且这条商路在达成运送物资、探听消息的作用之前, 一定也可以给大汉带来大笔的财政收入。
匈奴可不是什么穷地方,其四处劫掠之下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反正没钱了再去抢就是了, 白来的钱谁会珍惜,故而他们对于喜欢的东西也舍得出价, 只要和了脾气用对了手段, 匈奴人也会是很不错的客人。
45/311 首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