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综同人)——洛娜215

时间:2019-11-10 14:24:35  作者:洛娜215
  她将女儿搂在怀里,安抚道:“还有一年,我儿,还有一年。”
  一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她没有一刻比现在更想要得到无上的权利,得到能够保护自己子女的权利。
  弱小,就是原罪。
  她吞下了这枚苦涩的果实
  汉庭的沉重气氛宛若沉沉烟云,笼罩了宫廷很久,无论是太尉周亚夫还是太傅窦婴此时都极为恼火,他们觐见了数次,试图说服帝王改变主意。
  如今的大汉并非没有一战之力,更何况汉匈之间至今不曾正面相战。
  当年高祖被围白登其实多少是政策指挥错误。
  汉军战斗力之强令兵力数倍于他们的匈奴也束手无策,匈奴大军当年也只能围而不攻,后又被援军所围,见占不到优势才爽快退兵,可见其本身也不敢和大汉正面交锋。
  长久以来汉朝占据弱势,多少也是因为匈奴人每起兵戈都是抢完就跑的流氓作风,打个措手不及罢了,一旦中原聚集了兵力他们就立刻逃窜,就像是地沟里头的鼠辈一般。
  两军对垒,大汉未必会输。
  既然匈奴王表示按草原上的规矩要打一架,那我们不如就打一架。
  但是周亚夫的建议被朝堂的主和派给挡了回去。
  主和派就说了一句话:怎么找人?
  茫茫大草原,匈奴部落又不像大汉设立有都府郡乡或者固定根据地,简直就像是草原上满地打洞的旱獭一样,防不胜防,又逮不住。
  大军拔营每一天都在烧巨额的经费,就算能抓住都未必能回本,更何况还有可能抓不住。
  最麻烦的是,如果没把匈奴彻底打死,让人对你进行报复性攻击你能受得了?
  马上就要到秋天了,大汉怡人的秋天在北地则是已经开始降雪进入猫冬时节,这时候匈奴人能够抽出大量的兵源和空闲时间。
  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就绕着边关晃上一圈。
  对于匈奴人来说,男人在外面只需要喂饱自己就是不亏,能带回去就是赚了。
  而大汉在这时候要和天气抢时间秋收,每被他们骚扰一次都有巨大的损失,就算最后没被人抢走东西也是浪费了劳动力,根本就不合算。
  而且你打赢了又有什么用?当年蒙恬打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之后的结果呢?秦不也没留下那些地?
  地是好东西,但是没有用啊。
  首先,大汉现在还人少地多,好好的耕地还处理不过来,为什么要抢外面的?抢来了又有什么用?
  那些地也就能长长牧草,而且还在长城外了,咱们抢了地之后还得派人保护,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养活驻军的,亏不亏?
  “话也不能这么说……”主战派皱皱眉,“我等若逐利而行,和商贾有何区别?昔日高皇帝揭竿而起,可不是为了什么滔天利益,而是为了救我汉家百姓,现下边关居民常无宁日,若放着他们不管,此非有违高皇帝之本心?”
  这顶高帽子戴下来众人可就不依了,纷纷站出来驳斥:高皇帝当日白登退兵,后行和亲之举便是不想再让饱受战火的民间再增添负担,现如今我七国之乱刚平,七国调用了三十万兵力,为平七国朝廷亦是动用了大量兵力。七国的逃兵散兵至今还有在乡野中游弋的,若北军调动,如何能保国内安稳?
  此前有梁王镇守,吴楚联军才没能攻破洛阳,但是现在梁国亦是元气大伤,再来一次未必能挡得住。
  ——当然,这句话他们没有明确说出口,毕竟现在的“新七国”基本都是小皇子们坐镇,谁也没胆子对帝王说你儿子造反你咋办这种话。
  他们说得要更婉转一些。
  他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民众乐意打吗?
  经过文帝的治理和景帝上位后的种种举措,民间休养生息,好不容易恢复了经济,人口数据连着上涨,现在开战的话百姓愿意吗?
  是,匈奴是宿敌。但是于百姓而言,匈奴已经有若干年不曾侵犯,我大汉子民多为仁慈,你不妨问问还有多少民众还记得十几年前的事。
  若说现在对匈奴谁人最恨,便唯有边关子民了,可边关子民如果全出,又有何人供粮?
  “陛下,”主和派朝着刘启作揖,“臣不是不赞成攻打匈奴,匈奴单于的这封信读得臣心中亦是愤慨不已,然如今我大汉情况,确实无法支撑这一战。”
  “臣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陛下,”周亚夫亦是出列,“匈奴奉行草原上的规则,慕强欺弱,若我们一直以温顺姿态出现,匈奴也会看不起我们,到时候即便公主做了大阏氏也得不到他的尊重,臣建议,即便要和亲,我大汉也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臣等附议。”这一点大家是很赞成的。问题是,怎么给下马威?
  如果不能打一架……那……
  忽而有一个人慢悠悠地越众而出,冲着景帝一揖,此人正是大汉的大司农,虽列九卿,然而这样的会议他本没必要发言,他怎么出来了?
  所有人心中一咯噔,尤其是主战派,大家觉得这位出来怕就是要来「家中没粮各位别浪」的那一套。
  谁知大司农动作虽慢,话却是直截了当:“陛下,公主金枝玉叶,尊重非常,加上我们的公主年岁尚幼,难免会有思乡之情。”
  “臣请建议陛下,于边关开设互市,以便匈奴人采购我们汉族的物资以慰公主相思,当然,我们也能收购一些他们的牛羊肉兽皮作为交换。”
  大司农的话让下头瞬间吵成了一团,互市一开,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难道要将匈奴人放入他们的城墙内吗?如果将自己人丢在城墙外头那大家也不放心啊。
  而且最重要的是,若是对方有间谍派过来怎么办?
  大司农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官员们的问题,他一一作答,答案完美地安抚了一众官员,最后他一人站在堂中颇有些睥睨之姿。而随着一问一答间,在场的诸多官员都有了微妙的立场被扭转之感——好像,好像的确不错。
  大司农见无人再反对,便施施然又冲着刘启行礼,说出了开榷场最重要的目的:“陛下,榷场一开,匈奴人每年都会定时定点派人来到指定地点进行交易……”
  他这话一说,朝中诸人眼神就亮了。“初时,匈奴定只会派小股人来,若吾等互市常年安全无恙,他们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大汉的丝绸、米粮、盐巴、瓜果都是他们急需的物资,而匈奴的牲畜、良马、皮货我们也需要。”
  “当然,我们更需要的其实不是这个。”
  大司农话没说明白,有些话说出口就不美了。做人要含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大汉最需要的是匈奴人的情报。
  这个民族实在太过神秘,难道他们整一年都没有定居下来的时候吗?难道他们的女人都能够像牲畜一样刚刚产完子就能若无其事地站起来继续行走吗?难道他们的小孩刚出生就能跟着家人长途迁徙?
  如今朝中普遍的意见是,匈奴人一定有定居的地方,只不过大家尚未找到。而边境的贸易交流就能够为他们带来这些信息。
  只要知道了他们大概的位置所在,刚才主和派的意见便也不是事。
  除了这个之外,大汉还需要知道匈奴内部的势力分布,以及其首领的性格为何,有没有和匈奴王庭特别有意见的部落,等等。
  唯有掌握足够的信息,他们才能有进一步的操作。
  如此,这个议题已经不需要多说,除了少数人不发表意见之外,大部分的臣子都投了赞成票。
  但接下来大家关于能够售卖什么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关于米粮能不能卖这个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
  另外还有定价问题,汉匈之间使用的货币不同……不如说匈奴压根就没有货币这个概念,他们都是以物易物的。这要如何定价?用什么计量单位?
  还有,互市设定在哪里也是个问题,谁来管理,如何收税……种种琐碎问题使得刘启被吵得脑仁疼。
  他指尖点点桌案,忽而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朕想要问问诸王的意见。”
  臣子们一愣。
  没错,刘启学着自己儿子,将国家大事来了个群发。
  不管是儿子、兄弟、叔伯还是功勋之后,一个也没拉下,他们陆陆续续地都收到了这份文件。
  顿时一干人只觉得脑仁一抽一抽地疼。
  这,这是何意?
  要说陛下愿意让他们干涉朝政他们是不相信的,刘启小儿看着老实,其实狡猾狡猾的。
  但是上头还说了这问询是问了所有诸侯,如果自己不回答或者答得不好那岂不是很丢脸?
  诸侯、藩王们纷纷以头抢地,只觉得心中纠结万分,他们是答呢,答呢,还是答呢?
  ——你倒是给我一个选择的余地啊!
  作者有话要说:
  夏喵:HELLO?爹,爹你看看我啊!你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没给我?版权费呢?
  刘启:再给你一个无价之宝怎么样?
  夏喵:(财迷星星眼)什么呀??
  刘启:你十一弟。
  夏喵:!!爹,客气了是不,我们什么关系呀,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随便用随便用。
  夏喵(背后暗戳戳拉着刘小猪说点老爹坏话)
  农耕民族能够压制游牧就是因为装备,一旦双方装备平了,按照彼此的战斗能力农耕基本是很难打得过游牧的,因为游牧是赢一场就是赚,而农耕是怎么赢都不赚。
  今天来说一下汉匈之间最坑的一点——时间线不等。
  文中说汉朝秋收时候匈奴入冬的确是如此,现代气温变暖的情况下,内蒙古以北差不多10月就已经可以判定入冬了,我估计如果是气温更低的西汉……可能9月差不多匈奴人就没事干了。
  他们一般是7/8月疯狂放牧,晒草储粮,然后9/10月开始就到处游荡,准备入冬。
  对于老婆孩子们来说,这时候家里头的壮劳力基本是没有用的,吃得多,干得少,如果出去抢一把还能赚回来一些,不在家除了降低安全度以外,好处多多。
  所以一到汉人的秋天,匈奴就来打谷草了。
  这一点就让汉人很烦,因为他们会猫着你秋收时候来,古代秋收一般会持续大半个月,粮谷入仓前还必须暴晒否则容易发霉,这时候每一步都是需要劳动力的时候。
  匈奴就在外头候着你说当地官员敢掉以轻心吗?他们肯定要调动人守门,如此就会影响秋收。
  所以大司农的意思就是,你们匈奴不是神出鬼没吗?我们就找个时间点让你们必须来,来往多了什么秘密都藏不住。
  而且你可以派小批人来交换货物,但是肯定会有大批人接应,否则东西被抢了都不知道。
  当然,基本上是免不了被抢的,部落间抢来抢去关系可不就不好了吗?一不好就会生出抱怨来,一抱怨就有汉人动手的地方啦!
  噫——这个老头子好坏啊!
 
 
第47章 大汉华章(45) 
  好吧, 其实根本没有选择啊!
  既然要答,那就必须好好答,要又快又好, 否则多丢脸。
  这道题靠藩王本人肯定是没办法答出来的,必须召集小朝廷开会集思广益才行。
  刘启此举, 可谓无本买卖。
  天下名士愿意投奔朝廷的并不在多数, 还有许多留在家乡,一则是观望朝廷, 二则也有不愿离乡之故。
  这些人没有在京城扬名, 在当地却小有名气。还有不少就是诸侯王的幕僚。
  如今刘启一番“问策”于诸侯王, “对策”的可不就是汇聚了一个封国智慧的小团队吗?
  藏拙?不存在的。
  人活一张脸,诸侯王们纷纷表示,总不能被隔壁那谁和那谁谁谁比下去不是?想, 贴榜子、开小会、讨论争论辩论,不管怎么样都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来!
  这样不淡定的基本都是叔伯辈,刘启的儿子兄弟对于这问卷只感觉又陌生又熟悉。
  没错, 上次自己也被问了一遭,现在怎么又来?
  这难道是今年的新流行?对了, 说起来小九去年就藩, 的确可能学到了这一招。
  最晚就藩的刘彭祖听闻这个消息后沉默了下,最后什么都没辩解。
  哎, 兄长们继续苦恼,之前弟弟的问题他们还能随随便便地敷衍一下,但是对于老爹的问题可没法子敷衍了
  当下几个皇子们不得不放下书本、建造图、兵器、舞乐等,开始认认真真地开会收集经验。
  作为始作俑者的夏安然内心其实比他的兄弟们还要纠结, 因为来中山国送信的使者除了帝王的信函,还一并带来了好几个小豆丁, 一遛小豆丁齐齐对着他行礼的场景让夏安然只觉心中梗塞。
  他深吸一口气,没忍住,让来传信的内侍再重复了一遍他爹的吩咐。
  内侍面上一派恭敬,复述道:“陛下口谕,胶东王殿下到了快开蒙的年纪,此前宫中便已为他挑好了伴读,现在特地送来。”
  夏安然确定自己没有听错后,捏了捏小拳头。
  他原来以为老爹就算再心大,也就是让刘彘在开学之前玩一把,就像现代的父母在孩子每次升学之前的假期都会更加宽容一样。但是他没想到汉景帝居然打算把小皇子留在他这里,“那,殿下的夫子……”
  侍者恭敬道:“陛下说,此时间朝廷正当用人之际,暂时寻不出大才之士,不过中山王殿下身边的臣子均为饱学之才,只是开蒙,便请他们代劳了。”
  这是打算占他的便宜啊!亲爹,绝对是亲爹,不是亲爹干不出这种事!
  夏安然捏着手指头盘算了下,觉得老爹是在妒忌他把韩婴给挖过来了。
  作为夏安然挖来的第一个墙角,中山国现在很多文书都是由这位博士起草,写得又漂亮又明确。
  就连之前他准备进行的物价调控政策也由这位和郅都商量着来,现在已经拿出了草案和试行稿,距离可以正式施行也就一步之遥。
  的确,如果只是开蒙的话任务是不重。事实上,刘彘跟在他身边的时候本身他也已经带着认字了。西汉所谓的开蒙也没后世那么复杂,但,但这态度是不是太随意了?
  夏安然有些无语地让人先带着一干小豆丁去休息一会。刘彘本人此时还在睡午觉呢,小豆丁们年龄和刘彘差不多,长途跋涉现在估计也累坏了,不如等大家补足精神后再见面。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