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

【米英】那方(APH同人)——Ken.D - 散兵游勇

时间:2020-01-18 10:18:10  作者:Ken.D - 散兵游勇
  年轻国家凝视着年长国家的睡脸,逐渐收敛起总是上扬的嘴角弧度。
  他看到那些晶莹的水珠从英国的眼角缓缓滑下,一点点地濡湿了绒质沙发,渗入,了无痕迹,没有声响。
  眼镜片下,那双蓝色的眼睛覆上一层温柔。
  美国伸出厚实有力的手掌,用力握住英国苍白的手指和掌心,然后一点一点包裹起来。
  「嗨,亚瑟。」
  他轻轻说。
  - Fin |全文完结-
  = == == == == == == == == == =
  备注:
  1. 文中出现多次的歌曲是< Up Where We Belong>(前往那方),歌词为自翻。
  「爱将我们带至那方,我们所属之地
  在那方   有苍鹰在峻岭上呼啸
  爱让我们登上,本该所属之地
  远离我们所知的世界
  在那方   有明净的风吹拂」
  "Love lift us up where we belong
  Where the eagles cry on a mountain high
  Love lift us up where we belong
  Far from the world we know, up where theclear winds blow."
  2. 两段节选诗文都来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文为自翻。
  「正像那闪电 在及时开口之前  便已消逝
  亲爱的  晚安吧
  这爱情的蓓蕾 经夏日的和风吹拂
  待下次我们见面时 会变成美丽的花朵
  晚安 晚安!
  但愿恬静与安宁 既降于你心房 也落在我心中。」
  "Too like the lightning, which dothcease to be
  Ere one can say ‘It lightens.’ Sweet, goodnight!
  This bud of love, by summer’s ripeningbreath,
  May prove a beauteous flower when next wemeet.
  Good night, good night! As sweet repose andrest
  Come to thy heart as that within my breast.
  「是的,我在说梦,梦为空妄头脑之产物
  只是起于空虚的幻想」
  “True, I talk ofdreams, which are the children of an idle brain,
  Begot of nothing butvain fantasy. "
  3. 英国提到的「你拼尽全力追求的自由」,化用了1775年爱尔兰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讲:
  「如果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那份牵连仅是奴役,那么西班牙、普鲁士也能给他。然而,在您(英国)天然的品格与志趣迷失以前,能给予他所追求的那份自由的,非您莫属。」
  4. 各角色相关的的历史事件:
  - 米英相关的部分:
  子米和若英新大陆相遇;英国为美国命名「Foster」;
  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米英+加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朝第一强国之路迈进;
  米英二战结盟;美国颁布援助英国和英联邦的《租借法案》;邱吉尔的感恩节演讲;美国志愿者组成的飞鹰空军中队奔赴不列颠战场;
  1976年英国向美国赠送「自由之钟」;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人造飞行器「旅行者一号」。
  - 美国打败西班牙: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成功推动古巴从西班牙独立,并获取菲律宾、波多黎各等西班牙于非洲及古巴以外的殖民地,从此开始走上超大国之路,正式涉足全球事务。
  - 葡英永久同盟:世界上存在最长时间、至今仍然延续的同盟关系。「英格特拉」是葡萄牙语的「英格兰」。
  - 冷战组的两次交锋:影射米&露在中东和克里米亚引发的代理战争,英国作为美国的盟友也卷入其中。土耳其强行介入的部分影射的是叙利亚内战。阿拉斯加管区是美俄空军领域的紧张地带之一。
  - 好船组的交锋:影射自海贼战争起延续到现代,西&英之间的关系不和睦。
  - 福克兰群岛战役:是英国曾经跟阿根廷发生领土争端的地方。在这场战争里,担当英国后援力量的是瑞士。
  - 岛国同盟破裂。1921年,美国华盛顿会议里签订了《四国公约》,强制结束日英同盟。英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共同利益也迅速出现分歧。
  - 不列颠空战。二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本土发起的一系列空袭,「Ar234轰炸机」是德国的主力机型,「野马P-51」和「喷火」则是英国人为之骄傲的战斗机。
  - 拿破仑战争:普鲁士和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普鲁士在关键时刻解救英国,扭转战争局势。
  - 百年战争:多佛组的多年争端。
  - 英伦四兄弟:对「英国脱欧」一事存在广泛争议。威尔士和英格兰立场和观点相近,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偏向反对。而在英格兰内部,对于脱欧和留欧也有着强烈分歧。
  - 核协议:即JCPOA,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德国就伊朗核问题达成的协定。
  - 柏林墙倒塌:1989年东西德统一,东德意志的概念不复存在。
  - 意大利兄弟的餐馆名称是「Vargas 1861」,1861是意大利的统一年份。
  5. 国人组部分:
  责骂英国的女性,原型是玛丽.斯图亚特(玛丽一世)。这位手段果敢毒辣、信奉天主教的女王,在位数年内一直和其后取得王位的伊丽莎白一世有宗教和权利上的斗争。
  在白金汉宫安抚英国的女王原型是伊丽莎白二世。
  在康沃尔郡经营旅馆的那位老绅士,参考原型是照顾英团的老绅士。
  6. 北边郊区航空大学里看到的广场和飞机,原型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戴维斯-蒙山空军基地里的飞机墓场,个人很喜欢的景点之一,非常壮观。
  7. 英国前往的天涯海角,指的是康沃尔郡的大陆尽头(Land’s End)。那上面有一块路牌,写着「大陆尽头。通往纽约3147公里」,在我看来很伤感的一个景点。
  美国不慎受伤的尤德尔点(Point Udall),是美国东海岸、临近大西洋的最东端地点之一。
  8. 大多数国家的关系和相处模式,大都是沿用本家设定或者出现过的剧情,也体现了个人尚且肤浅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架构。各角色的职业身份灵感来源是官方的一套周边图。感谢本家给予的这些让人温暖又伤感的设定。
  9. 推荐写这篇文期间常听的一些 BGM,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并且觉得挺适合这篇文的乐曲。
  《Duca - ISI》:http://music.163.com/#/song?id=4936678
  《Romeo and Juliet》:http://music.163.com/#/song?id=26590026
  《Iver Kleive - Himlen I MinFavn》:http://music.163.com/#/song?id=1003950
  《The Dream Waltz - MikeStrickland》http://music.163.com/#/song?id=20113380
  《绿袖子-八音盒版》http://music.163.com/#/song?id=316286
  《梶浦由記 - fake wings》:http://music.163.com/#/song?id=594174
  《Timo Tolkki - Are you theone?》:http://music.163.com/#/song?id=19275247
  《Markéta Irglová - If You Want Me》:http://music.163.com/#/song?id=3158075
  = = == = == = == = == = =
  >>《那方》后记:
  这篇文是我构思了很长时间、一直很想讲述的、只属于他们的故事,是替换成别人就无法成立的故事。准确来说是米英中心+全员向。11.5万字,对于文字和知识水平有限的我来说,挺不可思议,也算是完成了一桩心愿。
  除了米英的爱情之外,还涉及少量独伊、普相关。也借机会描述了我心目中许多角色的相处模式:英中心的诸多友情和亲情关系,比如英联邦、英伦四兄弟、永久同盟、不悯组、妖精组、国人组、岛国同盟、恶天侯三人组、多佛组等等。
  经常在想,什么样的米英最真实?
  世界其他国家眼中的米英,和米英身在其中的世界,见证别人,又被别人见证,这样的他们最能说服我。每个人进行同人创作的目的不尽相同,对我来说,初衷首先就是这么一个引导和自我说服的过程,一种逻辑自洽。
  偶尔会觉得喜欢这些角色,认为他们能理所当然地在一起,也许有点太自以为是,甚至天真。
  人和人相爱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国和国……又怎么可能会是理所当然,怎么可能毫无缘由。
  作为国家的人类姿态,有时候觉得那些属于人类的「名字」,既是他们特有的标记,也是他们的禁忌。
  在本家的原作里,他们极少用人类名字去称呼别国,几乎没有。姓名的存在也许是身份的掩饰,为了方便他们在世间生活,让他们可以跟不知情的国民打交道。
  也很可能是因为那是不应该被承认的名字,他们是国家,生而非人,永世孤独,也许这才是最平和、最能保持冷静的状态。
  「为什么你们不用名字来称呼彼此呢?」
  「因为那是一条不能跨越的界线啊。」
  跨越的话,简直像是把作为国家的那种距离感打破,把最脆弱、柔软的部分都暴露出来了。
  他们有想去的地方吗?有向往的生活吗?
  这些生而非人、近乎不老不死的躯体,是否曾经有过怀疑和恐惧?
  他们是否曾在内心渴望过,去当一个平凡的人类,经历欢笑悲苦,年岁增长,在有限的岁月里与深爱的人共同老去,并走向死亡?那样就不需要时刻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来回嘲笑、审判、鞭笞、甚至算计了。
  因为这样的念头,所以想写一篇文,不太成熟地表达我对他们同时身为国家/人类这两种身份的理解。
  大陆尽头,天涯海角,大概是每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的惆怅之处。
  写这篇文的部分灵感是在葡萄牙旅行时到访天涯海角产生的。站在大西洋海岸边,联想到的是形单影只的英国。
  在几百年前,从英国的港口城市启航,穿过海峡,还要熬过三个多月枯燥又艰辛的海上漂流,冒着暴风雨、疾病、外国船只的袭击、船上内斗和争夺食物的危机,才可能到达波士顿港。
  资本的原始动力驱动英格兰的人们前往新大陆,那又是什么驱动着「亚瑟」前往那里,为新大陆的孩子命名,拉起子米和子加的手,在树荫下不自觉露出温柔的笑?
  英国太纤细、太孤高、太寂寞,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落魄后的那种倔强,总让人感到怜惜。他笨拙、不坦率,被爱而不自知。
  这样的他,内心深处藏着那样一个愿望,只能靠魔法悄悄开启,又惨淡收场的愿望——无法直抒胸臆的爱情,以及,对温暖情感的渴望。
  像「鲁珀特之泪」,能通过高温、极寒和锤炼,看似坚韧强大,却有着最薄弱、最致命的弱点,在玻璃的末端轻轻一敲,瞬间粉身碎骨。
  伊万.布拉金斯基种下的那片向日葵,会不会在他所期待的原野中盛开?
  本田菊说的竹林和明月,曾和谁人一起在东亚大地上观赏?
  路德维希和费里西安诺是如何相爱的,在现实世界的德国和意大利也会拥抱彼此吗?
  神气骄傲的普鲁士,在现实世界里不知所踪的他,是否还活在那场梦境里?
  那个像乌托邦一样的小镇,真的只是英国的梦境吗。
  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也许每个国家都曾经历过那场梦境,都曾幻想过前往那片平和无忧的乌托邦。
  那么,在美国东海岸的尤德尔点——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地方摔下、受伤,最后站在英国身旁握住他的手的那位青年,是终于醒来的阿尔弗雷德,还是另有所思的美国?
  怎么理解都可以。如果带着这些假设、或者切换成米视点重新看这篇文的话,应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美国。」
  「英国。」
  「阿尔弗雷德。」
  「亚瑟。」
  在规则严谨的现实世界也好,在平和幸福宛如梦境的小镇,他们终究还是他们。
  这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终究会以不同的形式相爱,无论甜蜜或苦涩,无论那里是否有不可跨越的界线。
  他们在心中向往着那方。他们有想要共同到达的那个地方。
  「爱将我们带至那方,我们所属之地
  远离我们所知的世界
  在那方   有明净的风吹拂」
  感谢愿意认真阅读这篇文的你。
  感谢爱着他们的你。
  Ken.D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