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大宋第一衙内(古典名著同人)——素衣渡江

时间:2020-02-08 10:09:29  作者:素衣渡江
  来到帐外,将吓得脚软的萧习泥烈推上马背,将马一抽,先把太傅送了出去。
  他则断后,试图从毡帐内再救几个人出来,但没等救出几个人,便被大股的女真人团团围住,幸好不远处还有一匹马,翻身上马,一跃出了女真的包围,去追太傅。
  女真岂能善罢甘休,阿骨打带着儿子们亲自骑马来追。
  耶律大石跟萧习泥烈就更后面的阿骨打用契丹话大喊:“你们给我站住!我要逮住你们!叫你们亲自看到女真攻陷临潢府!”
  并朝两人射出几箭,耶律大石倒是全数躲过,但萧习泥烈就惨了,胳膊中了一箭。
  耶律大石见状,从箭囊中取出一箭,对准阿骨打便放,可惜这一箭终究瞄准时间不足,偏了许多,只射中了阿骨打的帽子。
  但也因为这一箭,叫女真的追赶步伐慢了下来,给了两人逃脱的时机。
  待确定掏出了包围圈,耶律大石给太傅拔掉了胳膊上的箭,简单处置。
  萧习泥烈眼泪吧嗒吧嗒掉,“阿骨打真是好大的胆子。”
  耶律大石默不作声,真是都叫高铭说中了,这部分是正确的,那么他其他的推论也不会错到哪里。
  “女真凶悍,还得安抚为上,太傅回去请奏陛下,正式册封他们为大金国。再来……”耶律大石按照高铭所说,“再来,不如嫁个公主给阿骨打的一个儿子。”
  萧习泥烈想到自己没逃出来的随从,悲从心中来,“岂能遂这群女真野人的愿。”
  “不遂,后果更严重。”
  对方是太傅,他劝说皇帝,还有实现的可能。
  萧习泥烈吸了吸鼻水,看着耶律大石,“不管怎么说,我这条命是你救回来的,你是太祖八世孙,才能不该被埋没。”
  现在辽国也没什么能用的人了,像耶律大石这样的小一辈,是时候挑大梁了。
  两人不敢耽搁,一路快马加鞭跑回了辽国上京临潢府。
  却得知了一个叫人痛惜的消息那就是,在皇帝见到曹傲柏之后,得知西夏的大不敬,十分愤怒,派人勒令西夏皇帝李乾顺来辽国请罪。
  可李乾顺也不是傻子,去了辽国都城还能回来吗?
  耶律延禧一看西夏不听话,当即派了一支军队去打西夏,要把李乾顺抓回来辽国问罪。
  也不知是契丹实力不在了,还是西夏殊死一搏,西夏大败辽国契丹兵于横山。
  耶律延禧大怒,正打算彻底给西夏点颜色看看,却得知太傅和耶律大石差点被女真杀了的消息。
  真是一个个,都不省心。
  但明显女真这边更紧急。
  而且就在太傅和耶律大石回来之后没几天,听消息说阿骨打正在号召女真各部,看样子是要再次发兵。
  目标直指辽国老巢临潢府。
  所以他也暂时顾不得西夏了,暂时先放李乾顺一条小命。
  但他放过李乾顺,但阿骨打明显可不打算放过他。
  国舅萧奉先劝道:“陛下,女真不会离开故地太远,估计就是来打劫一次,咱们先让城别走,等女真打道回府再回来,大唐时候,皇帝数次离开长安,不也国祚三百余年,咱们大辽这才二百年,可效仿大唐后期策略,先走为上。”
  被阿骨打射了一箭的萧习泥烈则道:“让城简单,可是往何处去?南京幽州给了宋,中京大定府离女真近,就剩个西京云州,离西夏和宋都近!”
  耶律延禧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无处可去,难不成在草原上徘徊?
  摸了摸铮亮的头顶,“那太傅,你有什么高见吗?”
  “不如再派人正式册封女真为大金国,再嫁一公主给他们四皇子完颜兀术,先行安抚。至于后续……”他看向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接过话茬,“可以找宋国买些厉害的火器,用来抗击女真。”
  说到火器,耶律延禧记起了那个威慑他们,以至于割让幽州的宋国特产火器震天雷。
  身为皇帝的大舅子,一个外戚,他坚决反对这个政策,“向宋国买火器?先不讲他们卖不卖,就算卖的话,必然提出种种要求!绝不能再便宜他们!不能迈错这一步!”
  耶律大石急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况且再错能错过当初头鱼筵不杀阿骨打吗?!”
  耶律延禧后悔,太后悔了,当初为什么叫头鱼筵上叫完颜阿骨打跳舞,不跳的话,不就没这事儿了么。
  对了,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杀阿骨打来着?
  是大舅子萧奉先给他求情了!
  他心里一阵膈应。
  萧奉先对耶律大石的挑衅,面露凶光,你也敢指责我?!走着瞧!
  就听耶律延禧道:“太傅习泥烈,你再出使女真,正式册封他们为大金国,再告诉他们呢,朕会嫁一个公主给他们的四皇子。而你,大石,你去宋国,看能不能弄些火器回来。而朕……朕要继续捺钵。”
  就是在草原上徘徊也比待在这里坐以待毙强。
  耶律大石无语,捺钵就是去草原行营打猎。
  说白了,皇帝还是跑了,不在上京临潢府待着了,怕被阿骨打给擒了。
  “恭送陛下。”耶律大石只能祝皇帝狩猎愉快了。
  ——
  听说辽国跟金国开战了,赵佶喜上眉梢。
  虽然辽国没派人毒死夏国的皇帝,但辽国忙着对付金国,根本无暇西顾。
  而且西夏还打败了他们的一支部队,估计恨不得灭国才好。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佶觉得时机已经很成熟了,是时候结果了,便大叫大军开动。
  临行之前,还亲自绘画了一副西征凯旋图。
  虽然不是他擅长画的花鸟,但因为投入了纯粹真挚的感情,依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当然,从今以后,他不再只是个有文治的皇帝,他的武功依然叫后来者望尘莫及。
  此时出征,牵头的是枢密使童贯,三衙太尉高俅,随行的有龙卫神卫等四大禁军都指挥使,其中就有花荣,而接应他们的则是知渭州事种师道。
  到时候这支联军,全部朝西夏扑去,送给他们一场灭国之战。
  高铭实在没理由跟随,只能留守汴梁,依依不舍地送别花荣。
  他虽然相信花荣的实力,但心里还是酸涩,毕竟也不知道这一别还得多久才能见面。
  而且恐怕连信也不能写,全靠睹物思人。
  高铭也学着花荣曾经做过的事情,将他戴在脖子上的玉佩勾出来,轻轻在上面吻了一下,“记得想我。”
  “这还用说。”花荣笑道:“我保证每天想你十遍。”
  高铭哼笑道:“你说的,少一遍都不行!我会用心灵感应检查的。”
  “我保证。”
  高俅背对着他俩在一旁站着,等他俩告别完了,才催促花荣:“该走了。”
  高铭看向他爹,“您注意身体,不过,路上有花荣呢,我就放心多了。”
  高俅叮嘱道:“好好照顾孩子,我们此去必旗开得胜。”
  高铭坚定地点头,看着花荣将玉佩收回衣领内,和他爹分别翻身上马,一起出发,去军中与大部队会合,只等拔营出京。
  高铭看着他们的背影,想到辽国和金国也在打仗,不由得在心里想,真是全世界都在打仗,什么时候能天下太平。
  不过,他相信胜利一定是属于大宋的。
  ——
  赵佶身体是很好的,这是文武百官的共识,所以童贯才敢怂恿他御驾亲征。
  毕竟身体不好的皇帝,经不起折腾,折腾死了,大臣难辞其咎。
  童贯对这次对西夏真正,信心十足,举国兵力不说,又有皇帝亲征鼓舞士气。
  皇帝只需在帐中稳坐,剩下的率军打仗的事宜就交给他来办。
  西夏一灭,他肯定也能被封个郡王。
  沉浸在未来的憧憬中,大军一路进发,期间赵官家目睹沿途风光,深感河山壮丽,频频有诗作流出,十分高产。
  但眼看就要与西军的种师道会合,赵佶的诗作却突然停了下来。
  “朕这身体近三日十分疲乏。”赵佶说着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汗也多了起来。”说着,懒洋洋地抓着自己的手背,“还很痒。”
  要是以前,高俅肯定为官家的龙体担忧,但自从赵佶一次次派他儿子只身涉险,他就对他没什么好感了。
  此时只觉得烦,很烦,他怎么就不能叫人省点心。
 
 
第171章 
  随军的御医都来给赵佶看病, 但却瞧不出个所以然来,“官家,是不是最近饮食上有改变?”吃了什么不该吃的, 所谓病从口入。
  “朕没吃什么啊。”
  种师道已经帅兵来会合,按照现在的情况, 冲破西夏的衡山防线轻而易举, 剩下便是直取西夏都城了。
  现在如果皇帝病了, 对整个士气都是莫大的打击。
  高俅心里不待见赵官家, 但还是希望他能好起来, 对御医道:“多少开点滋补的, 给官家调养调养罢。”
  童贯也道:“官家是不是水土不服?”
  御医心道, 我纵横医海二十几年,还能诊断不出水土不服?!
  但嘴上则道:“那就开几位调养的药罢。”
  “你们那些药,都不行, 要服就得服公孙道长的仙丹。”赵佶像突然开了窍, “朕水土不服, 得了地方病,你们快派人回东京,叫公孙道长给朕去天上采药,给朕炼更好的丹药来!”
  可能是一路山水凶险,让他一个没出过东京的皇帝得了病。
  虽然他现在也吃着仙丹,但目前的效果不足以应对塞外环境,所以叫公孙道长速速送一批新的丹药来。
  公孙胜自得皇帝宠信, 一直安分守己,既不掺和朝廷争斗也不贪赃枉法, 几乎叫人忘了他的存在。
  他不作妖,其他人对他的印象都不错。
  既然官家要吃他的药, 其他人也都觉得没有阻止的必要。
  皇帝要嗑药,高俅也没办法,只能伺候这尊神仙,求他赶紧好起来。
  高俅立即派亲信骑马回东京取药。
  赵佶又疲倦地打了个哈欠,“朕倦了,你们都下去吧。”
  童贯和高俅便退出了皇帝的大帐,面对其他围上来询问状况的将领,两人都露出轻松的表情,“官家只是最近赶路有些乏,休息一下就好了。”
  童贯和高球都这么说,不信也得信,各自忙去了。
  但他俩其实都担心,如果公孙胜的丹药取来,吃了还没有效果,该怎么办?况且,眼前就要攻打西夏了,皇帝好歹得露露面,鼓舞下士气罢。
  稍晚时候,花荣和高俅碰了面,他压低声音道:“官家身体不要紧吧?”
  高俅道:“没什么事,八成就是没女人憋的。”
  赵佶什么人啊,宫内外红颜无数,但这次出征,这都多少天没沾女人了?
  眼睛都快憋红了。
  花荣发现岳父大人对赵官家也是越来越没好话了,哭笑不得,“没事就好。”
  反正也不用皇帝自己上战场,他只需跟庙里泥塑似的,往那儿一座,就人“敬拜”就行了。
  高俅叫花荣不要担心,催促他去休憩,为了近在眼前的大战做准备。
  等花荣走了,高俅自己则愁得背着手,站在夕阳下叹气。
  不知这次西夏之行,最终会如何啊。
  ——
  高铭听说前线派人回东京城,竟然是来取仙丹的,不由得在心里犯嘀咕,半路还嗑药?这能打好杖吗?
  不禁为父亲和花荣捏了一把汗。
  不过,现在的他也没空担心千里之外的大军,因为他还有眼前更重要的事情要担心。
  那就是,东京城周围发洪水了,洪水眼眼瞧着就要湮到皇城了。
  不管是东京的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要是被水泡了,简直不堪设想。
  除了人员和经济上的损失,还有一点很叫人担心。
  那就是,这是赵楷被立为太子的第一年。
  天人感应,百姓深信不疑。
  刚换了太子,老天就水淹汴梁城,肯定是老天对这个太子不满意。
  虽然太子之前平定过方腊,收复了幽州,但既然降下了灾祸,肯定有老百姓参不透的玄机在里面。
  洪水来势汹汹,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流言。
  有些还有些依据,属于附近百姓的所见所闻。
  有些就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了,比如洪水浪高一丈,里面还有吃人的水妖,那谁谁谁都见到了,光须子就比男人的胳膊还长。
  说得有鼻子有眼。
  高铭身为皇城司的提点,当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散播小道消息的人抓了。
  而赵楷身为监国的太子,虽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他和上天的感应没有搞好,但现在也顾不了琢磨这些,抓紧时间组织人员抗洪。
  在人员的调配上,没有选择服徭役的百姓,而是从禁军中抽调人手,奔赴在抗洪第一线。
  这些剩下的禁军属于被亲征队伍淘汰的。
  基本上都是被新式练兵法“照拂”过的,缺乏思想上的觉悟。
  颇有些怨言。
  本来这些禁军是不太愿意做这些脚夫苦力的活儿的。
  但被拉到了抗灾前沿,却发现太子殿下本人就站在城楼上监工,蔡太师和其他文武百官也都在,一下子怨气就都没了。
  连太子和太傅都顶风冒雨的站着,谁还敢怠慢。
  其实蔡京是不想冒雨出来的,岁数大了,折腾不起,但谁让太子都亲自视察。
  他再尊贵,还能贵过太子不成,于是被人搀扶着上了城楼,老眼昏花的陪站。
  高铭就站在赵楷跟蔡京身后,不时从侧后方看看他俩的表情。
  他盯着蔡京看,见他皱巴巴的脸上已有了褐色的老年斑,便想,唉,你这身子骨还能撑得住吗?就这么恋权?没想过告老还乡吗?
  虽然站在城门楼上,不直接暴露在雨中,但一阵风吹来,仍有细碎的雨滴打在脸上,他用帕子抹了下,打了个哆嗦。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