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穿越人性的迷惘(GL百合)——大鸟飞天

时间:2020-03-25 16:03:10  作者:大鸟飞天
  冯路他仔细地琢磨妻子梅说的话,还真的有点道理,无论是工作与生活,冯路他还真是那个样子的,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整天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把自己展现在任何人的面前,更深思考妻子梅的唠叨,话中有话,虽然冯路他一直做家务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妻儿亏欠,总觉得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没能给予妻儿老小带来物质享受,觉得心里对不住妻儿,甘愿付出自己的劳动来赢得妻儿的欢心,但那样的想,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妻儿需要的不是这样的男人和父亲而是需要那种,能够闯荡天下的男人,不是守着妻儿过安宁生活的丈夫和父亲,也就大丈夫。
  人生多么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那个阶段的冯路他正处在人生衰退的阶段,不论是工作中还是文学创作上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闪光点,处在一筹莫展的阶段。
  这个世界上能够静下心来,听取别人意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是难能可贵的人,是人群中的真豪杰。可是冯路他不能够做到,因为在豆蔻年华的时候,冯路他就开始追求文学创作的人生之梦了,当然也并非是孤注一掷,后来成家立业,有了顾此失彼、统筹兼顾的想法,主动地承担起丈夫与父亲,儿女尽孝这些义不容辞的义务,没有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创作上,这也符合生活的情理。
  冯路他刚刚地收敛了思路,只听到哐当一声,妻子梅关上了门,上班去了,屋子里接下来顿时一片的寂静无声无息了,冯路他手里捏着笔,脑袋瓜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他的眼睛正在呆板地盯着被油烟浸染的脏乎乎的退了颜色的墙壁,想如何能够尽快收拾这落满灰尘脏乱差的屋子。
  果然不出妻子梅的所料,冯路他的脑袋里又在想活计了,当然这是冯路他自愿的,不过没有因为承担了家庭劳动,养家糊口的责任,冯路他放弃或者耽误自己的写作练习,每天都会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不管多累、多么晚的时间都会伏案,进行练习创作,日积月累,说不定哪一天真的能够写出什么好的文章。
  下班回来的冯路,他手脚麻利地做好饭,等待一家人的团聚,难得今天吃饭早,有闲情逸致地欣赏起电视节目,电视剧频道正在播放德国文学大师歌德的人生故事。作家因《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而扬名天下,也屹立于世界文坛之林中,作家的写作手法被后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剖析,发现他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的样本基本上来源于生活中各种各样与他息息相关的周围人。
  他的朋友与他暗恋的漂亮的女人,这些现实中活灵活现的人物的出现,给予了作家灵感和创造的动力,让他塑造和写下了这些不朽的作品,应该说他是位写实主义的作家。把暗恋的女人写进了他伟大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夏绿蒂的形象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人物。
  然而真实生活中漂亮的女人,看到了歌德的作品后,猜测到了她自己就是主人公,便从遥远的地方赶过来,去见已经享有盛誉的作家,这时候作为诗人小说家的歌德,已经步入了暮年,他安静地生活在他的魏玛王国中,他已经不在对曾经暗恋的女人产生兴趣,似乎没有丝毫的冲动的意愿与她回忆美好的过去。
  女人渴望唤醒作家对她美好的生活记忆,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与小说家,看到了这位他曾经暗恋的美丽的女人已经是昔日的黄花,作家没有记忆起她的容颜,也不想提到过去了的岁月。
  因为这位了不起的德国作家,在他的住地的房间里,每天接待着世界各国的名流,不过他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文学艺术,虽然他经常出游,风景优美的地区,享受美好的生活,却一生眷顾他居住的这个美丽地方。
  经济能力与自由式的生活,为歌德他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他仍然在不断地努力学习,探索人类灵魂的崇高境界,永远渴望追求灵感,他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类灵魂的大师。
  作家自己经常徘徊在艺术的殿堂里,享受艺术世界的精神乐园,老了的时候,他依然享受着爱情的冲动,在他的心底每时每刻都会燃烧起爱的火焰,让他有了充沛旺盛的生活精力,并成为了高产作家的人类的幸运儿,歌德的生活环境优美,经历了自由创作的心理初级阶段。
  爱情这个字眼,在他的心中激越起了怎么样的遐思,异性的吸引力,唤醒了他的本能所自带的力量,由此他创作出了不朽的名著,也成就了他仕途上进入了魏玛共和国的一名大臣。
  他一生都在进行创作,非常了不起,对于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来说,生活自然而然是放荡不羁的,在他暮年的时候也不甘寂寞地玩起了情爱的游戏,爱上了一位小自己很多的姑娘,并想与之婚配,引起了颠覆的轰动效应,一场轩然大波,然而时光流逝去了那么久远了,作家的趣闻逸事仍然成为世人缅怀他的谈资。
 
 
第46章 灵感来源于生活
  悟性来源于生活的某一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某一物,某一句话,某种片断,往往只有少数的思索者,能够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并迅速地进行技术处理,随际的拍摄、素描或用文字表述,尤其是能够直接来源于生活体验的作家的题材,写出来的故事经历,才具有哪种悟出了灵性的灵魂作品,这样好的作家简直是凤毛麟角。
  冯路他寻思着某个外国的大作家,把自己经历的人生苦难与思想情感写进了他的作品,竟然在描述中带有自我世界观的影子,这是一位前苏联作家,用他人生中的一次特殊的死刑经历写成了小说故事《罪与罚》。
  这样的人生经历是特殊的、宝贵的,值得世人去读,品味人生,对被判处死刑未被行刑的作家来说那种特殊的心理,恐怖与害怕心理考验的过程,是没有人可以体验到的,刀下留人的最为惊险时刻的一瞬间,获得了重新审理的机会,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理,被无罪释放的作家把这段内心恐怖到了极点的恐惧感,在小说《罪与罚》中表述出了,任何人不会想象出的恐惧的烙印。
  冯路他想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感悟自然也就不同。有特殊经历的人在生活中几乎很少,普通人的生活只有琐碎的、平凡的经历往往不会引人,但是在细小的环节中却也孕育着思想。所以冯路他作为普通人,不会经历那样历险的故事,只能描写生活的琐碎,特别是流逝的记忆中许多悲欢离别的人性的小故事。
  小人物生活在单调、乏味、郁闷的悲苦中,经常遭遇到生活的小挫折,小人物受到种种的限制心灵深处难以承受磨难,自然生活的情趣低俗,活的无地自容。因为小人物没有深邃的思想没有刻苦耐劳的钻研精神,不能经常表现自己,欠缺能力而受到了人生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才产生了人生心理上的障碍,所以才是小人物。
  小人物的冯路他在想,如果能把自我的意识和思索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在案,是否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并以此为突破呢?于是冯路他开始尝试地把知道的奇闻逸事,尽心尽力地写下来,让人有同等的感受。
  一则报道说,日本人的佛教中有一点让人不十分的不理解,讲坐禅的人,尤其是女人,被法师用木棒子重重的击打肩背,越被重击者,越感觉到高兴。
  冯路他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妇人们被痛打的折磨,这些信徒们竟然会认为这样折磨给她们带来饶恕罪恶心里的满足快感,打击的力度越重,而被击打的女人却乐此不疲,并且还感受到感谢击打者对她们的惩罚。
  听到了击打声,冯路他感觉到了恐怖,真的不理解她们,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的佛教神奇的精神所在,据说这样的做法能把体内的恶魔打出去,如此也是人精神信仰的力量的支撑。
  这一点冯路他认为个人喜好不同,及人的心理上和□□忍受痛苦与折磨的程度不同,有人自愿麻木不仁,心甘情愿去做什么,完全是为了解决精神上束缚与心理上的障碍。
  近来,冯路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啦?对生活中种种的事情缺少了兴致和兴趣,开始觉得这与年龄有直接关系,到了这个年龄段,第一次敏感地感觉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那样的心境。
  不过又自忖的想,也许不能够怪罪别人,而是怪罪自己的秉性无情无义,冯路他想自己抽不出时间来与友人畅谈人生与未来,也不参与任何人组织的活动,所以个人生活的局限,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平淡,情绪的低落。每天呆在屋子里想着天下那些奇谈怪论的奇闻逸事,简直不可思议地几乎脱离现实。
  虽然友人中不乏诉说心声的真诚朋友,可冯路他自相矛盾的心理,阻挠了冯路他去找友人诉说自己的心声,宁肯固执己见,想尽快地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总是想等自己有了可以玄耀的资本去见朋友。
  谁知越是这样,越是欲速不达,越是不愿意浪费时间,珍惜时间,越是与友人们的距离越是疏远了。于是在寂寞的时候才想起友人的生活境况如何,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接近友人了,时常感觉到了无奈,好久不见面的尴尬,阻挠了去寻找重温旧梦叙述友情的机会。
  时间久了也会在空虚寂寞的时候会想起曾经沧海的友人与曾共患难的朋友,与朋友的友谊没能长久共度,但冯路他仍然怀念善良的年轻时候交下的友人,那些友谊是无利益的,纯真的,一直保持了好多年那样彼此之间只有信任,开诚布公坦荡的胸襟,而无猜忌的友人的友谊。
  然而由于冯路他的自私,不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友人相守,远离了这样的朋友,是人生一件憾事,心想假如有一日可以遇见,如何与之继续交往,然而生活没有给予冯路他人生这样的机会只是在等待中失去了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第47章 不一样的相貌
  秋风无情地扫落了枝头的叶子,树枝光秃秃的支棱着,被秋风横扫的瑟缩抖动,寒冷侵袭而来,大地封冻,退却了的绿色,让这世界悄然地萧条了,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一样,顷刻间眼前的世界显得一片的荒凉。
  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人类的进取精神,依旧没有减弱,建设大军不会因为寒冷而停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勇敢的建设者不畏严寒,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地上干的热火朝天,为城市建设付出了汗水添砖加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你们去公园活动吗?时间还早呢?”顺着传来这声音的方向望过去,这是一些个退休在家的妇女围拢在一起,讨论着如何去锻炼身体的事。
  一位年龄稍大身体发胖富态端庄的妇人说。“我们可要好好地锻炼好身体呀,有了好的身体才能为家多干活,就是支持家人的工作。”听到这些老妇人的话虽然简单,却富有人生哲理的真谛,为家人着想减轻负担,是多么好的、知趣的老人。
  是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街上老人越来越多了;小孩子越来越少的趋势,老年人多孩子少的现象,越来越十分的明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让人口比例失调,社会面临老龄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将会影响到社会人口的均衡发展,人口出生率太低会制约社会的发展。
  时光流逝的好快呀,忙碌偷闲的冯路他偶然也有时候会感叹人生苦短,觉得眨眼间已经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了,不由自主地多了一份人生的惆怅与寂寞,不知道为什么会六神无主,心烦意乱的现象。
  这是冯路他突然间意识到的,每个人在时间长河中,努力奋斗,奔波劳碌,不断进取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多数人将平庸地渡过自己的人生,只有少数人,成为佼佼者。
  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受到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遵循儒学的真谛,那些道德风尚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扎扎实实藏匿于人们心中,道德观念从父一辈子,子一辈子的代代相传下去的文化传承中体验着人生。
  街道上穿梭的人流,是从小巷子向大街上汇聚来的,像河水般地奔流不息;然后又忙碌过后又从大街上向小溪一样流向了小巷,这样的日子就像是日月轮回一样的准确无误的。
  温暖的阳光驱逐了寒冷,天气持续的转暖,厚重的棉衣穿不住了,捂在身上有些浑身燥热的不舒服,而冯路他没有脱掉笨拙的棉袄,在街上自然显得有些个老气横秋的样子。
  自然瞧见街上的年轻人穿着时髦单薄的衣裳,他们身心健康,迎接新的气象,脸上流露出了愉悦的表情,精神抖擞,一点也不畏缩寒冷,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前行。
  见到一位年近六旬的人,在摆地摊,他的面色红润,脸上光滑几乎没有皱纹,看上去懂得如何保养的男人,他神态自若坐在自备的小凳子上,守着玉器、木器,石器、翡翠绿的手镯等那些个鲜艳夺目、色彩斑斓的奇珍宝贝,有的古玩器皿上带有锈迹,当然对于外行来说,无法去分辨这些物件的真假,年代是否久远。
  他摊上的各种器物的色泽,光滑圆润,丰盈而美,跃入行人眼帘,但很少有人问津这些古董玉器之类的奢侈品。不过冯路他可以见到摊主他端坐在哪里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守摊,偶然也有人走到摊前,但很少弯腰捡起物件观赏,只是端详一下,然后离开者居多,似乎他摊上的器物一件也推不出去,他靠什么生存呢?这是冯路在替古人担忧的想。
  脸色红润的珠宝摊主他,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对没有生意的现状一点也不发愁,心态良好到了无动于衷,为什么要不惜工本选择经营古玩生意呢,对于冯路他这样的外行来说怎么会知道生意兴隆的奥妙呢,只是冯路猜测他曾经是个非常富有的人,手头不缺钱,不然的话怎么会对经营奢侈器物感兴趣呢。
  冯路他经常办事路过此地,看见摊主他每天都会坚守在摊前,即使是一个顾客也没有的时候也会一动不动守候在摊前,从未见过有人替换他。
  在摊主他的摊子旁边,是修理锁具和修自行车人的个体劳动者,相比之下,其它摊子的主人脸色暗淡无光,一看就是经历了风吹日晒辛苦工作的劳动者,疲于奔命的小商贩,虽然看上去他们的生意要比卖玉石器物光顾的人多一些,但收入不一定比他高。
  卖玉石器皿的摊主他的脸色红润,富有光泽,而这些人脸色灰暗长得寒酸没有光彩,玉石的守护者神色坦然自若,没有任何的烦恼,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而靠辛苦劳动的生活者的他们却在担心生活的着落,有些个神色不定,心神恍惚。
  这使冯路他想起了国人古老的占卜相术上讲的,对人的外观的观察判断,却非常富有经验和哲学理念,讲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容貌与五官学说,一个人的五官长相决定了人生。虽然被唯物辩证法称之为迷信唯心的说法,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人与人的差距,眼前这两种求生存的人,就说明了一切。
  有位妇人围着长头巾,打扮完全是少数民族地区装束的样子,脸上被太阳曝晒的那种黑不溜秋粗糙的肌肤,但不失丰润饱满,她半蹲半坐在繁华的街道的十字路口拐弯处,神情冷漠瞧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面前摆放着发黄的,近前看纸片上写的是野生纯蜂蜜。
  冯路对她选择人多的地方做生意,引人注意的想法是对的,但她却忽视了客观事物,从这里路过的人们不会停车或停顿下来与她讨价还价,这里是不允许停止前进的地方,这个妇人选择上出了问题,她犯了一个小的判断上的失误,耽误了生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