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给他比了三根手指。
崔颂:……比心?
“再等七天, 此事自见分晓。”
崔颂握拳咳了一声。
不怪他认错……实在是郭嘉刚刚做的数字七的手势太像现代的“比心”,让他一瞬间就想起以前去过的某场演唱会——台上的天王把拇指与食指交叠,对歌迷单手做出一个比心的手势。
崔颂便与郭嘉度假似的晃荡了七天。期间还有一次接受王允密召, 郭嘉陪他同去了,开局就对王允丢出了几个直击灵魂的叩问。
“若能击毙董卓, 当若何?若不能, 当若何?”
“董卓余部反叛,当若何?群雄虎视, 当若何?匈奴与外军趁火打劫, 当若何?”
“朝臣各行其是,当若何?阳奉阴违, 当若何?”
“何以赈灾, 何以抚民, 何以贮粮,何以守城?”
王允开始的时候还耐着性子答了几句,待到后来,对于郭嘉没有停顿的追问,他虽未明显地表现在脸上,实际上已是十分的不悦。
“义士有心了。这些问题——待到发生的时候,允自会解决。现在多谈也无甚大用,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
郭嘉闻言,夷然一笑,并不反驳。崔颂见情况不对,打圆场绕开话题,又与王允寒暄了两句,告辞退下。
待走出几道街,崔颂见郭嘉安静不语,虽知道他不可能因为这种事而萦怀,但还是忍不住宽慰:“王温侯或许有别的考量……”
郭嘉显然是真的不在意,见到崔颂这副斟酌的模样反而失笑:“这是自然。嘉弱冠之貌,无名之士;贸然登访,王温侯必有所顾虑。兼之所问逾越而锋锐,自不可能开诚布公。”
这不是反讽,也不是含沙射影。郭嘉语气平静至极,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崔颂不解:“那你为何还……”
明知道王允不会回答,还毫无顾虑、毫不客气地问出尖锐敏感的政治问题,这不是平白惹嫌吗?
“嘉只是为了确认一件事。”郭嘉笑容渐消,如湖水般清透的眼中多了几分慎重,“就只怕,王温侯当真认为嘉之所言乃无中生有、杞人忧天。”
凡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不能在“牵”前考虑到所有最糟糕的结果并提前想好对策,一切皆休。以他所见,王允空有文治之才而无定国安邦之能,失去董卓这座太岁,实祸非福。
崔颂回想历史上王允的结局——好像刚杀了董卓没多久就被董卓部将反杀了——不免有些唏嘘。
“所以,”郭嘉话锋一转,眸带狡黠,“待董卓一死,救出你那位朋友后,我们就溜之大吉。”
崔颂早有这个打算,闻言笑道:
“巧了。颂也是这般想的。”
等第七日一过,密切关注吕布动态的崔颂二人获得貂蝉传信,确认吕布这两日“心情不佳”,正是“威逼利诱”的好时候。
既然想跟吕布拉关系,就不太好两手空空地上门。
郭嘉却是既不带金也不带银,只准备了一只嗓门嘹亮的野鸡。
崔颂:“……?”
注意到崔颂眼中的疑惑,郭嘉解释道:“礼以为之用,周公吐哺而归心。若能策反吕布,以上礼待之又有何妨?”
崔颂仍是不解,又听了几句才明白过来——
原来,在汉朝,送野鸡是士人之间的一种理解。野鸡就是“雉”,取谐音“挚”,认为野鸡这种生物“不可诱之以食,不可慑之以威[1]”,“士行威介,守节私义,不当转移[1]”,也就是说,野鸡们在士人看来品格高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为五斗米折腰,腿一蹬就能发个牌匾,上书「道德的模范」五个大字。
所以士人之间常常用野鸡当礼物,表示对对方品格的赞扬。
吕布不是士人,郭嘉却用“雉”为礼,虽给了吕布极大的尊重,但在时人看来,未免有些离经叛道,指不定还要被士人斥责“有辱斯文”。
郭嘉以为崔颂不能理解他的做法,便特地做了解释——“礼以为之用”,礼不但是礼节,还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只要基本的礼节到了,不管目的是什么,对象是什么,在他看来都无关紧要。
然而郭嘉弄错了一件事——崔颂根本不是因为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而感到奇怪,而是完全不知道这个典故。
哪怕崔颂恶补速成了许多汉朝的常识,却仍然有遗漏之处——比如这个士人之间互送野鸡的礼节。
再次迷之过关的崔颂决定找个机会查漏补缺。也多亏他眼前的这个人是郭嘉,哪怕他真的犯了错也无需担心。
带着这样的想法,二人提着一只野鸡,朝吕布府上递上了拜帖。
吕布作为董卓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又是名义上的义子,平时给他送礼的人不知凡几。可他送了收了这么多孝敬,还是第一次收到野鸡这种……可以称得上朴实无华的登门礼。
吕布家的客卿是个擅长逢迎的读书人。他恰与吕布商量时事,见到这两只野鸡,一张口就给吕布打了两个马屁:“这对野雉来得巧,来得妙!将军之路定会像这对双雉——福气双临,步步高升,声名远扬,义气无双。”
吕布给丁原做过主簿,自然是读过书的。他知道雉的含义,知道这东西和官运亨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然而好话谁不爱听,何况这东西本身是个好兆头。
再者,雉实际上也代表了士人之间对彼此的赞扬,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为人与身份上的双重承认与重视。
不说吕布本身对这种礼物的看法如何,这种别出心裁的礼物,总归是产生了奇货可居的效果。
吕布想知道到底是谁送给了他这么神奇的礼物,便叫门房把人放了进来。
见到来人,他瞿然一惊:“是你?!”
崔颂曾拜访过吕布,又在董卓的宴席上露过面,早就做好了,会被吕布认出来的准备。
崔颂原想直接担任说客这一角色,但郭嘉不同意,只让崔颂陪他演一场戏,由他游说吕布,不让崔颂沾手。
崔颂细想其中缘由,惊觉郭嘉此举约莫是为了保护他。
※※※※※※※※※※※※※※※※※※※※
[1]“不可诱之以食,不可慑之以威。士行威介,守节私义,不当转移。”出自汉·班固的《白虎通义》
第83章 劝说吕布(中)
今不同往, 崔颂前几日刚在董卓眼前挂了号,再加上董卓进场时的那一句问候,不明内里的人都以为他得了董卓的赏识。这个时候,他若是劝说吕布反董,吕布难保心里不会有别的想法。怀疑他别有用心、不相信他事小, 要是当面听完他策反的话, 转头就去告诉董卓, 那才叫麻烦事。
崔颂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点,但他从不是为了自保就让朋友帮他抗风险的人。何况郭嘉也随着钟繇去了那场宴席, 虽说会厅很大, 与会的人又多,坐在最前头的吕布大概率没有注意到郭嘉,但凡事都有个万一, 他不想郭嘉为他担险。然而郭嘉表现得太过胸有成竹,又直言, 让崔颂不直接插手劝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策反吕布, 并不是让他置身事外,仍需要他一同前往。所以在听过郭嘉的详细计划后, 崔颂最终还是同意了。
如今来到吕布府上,见自己已被认出,崔颂大大方方地上前见礼。
“奉先将军, 许久未见, 近来可好?”
热络得仿佛与吕布是阔别许久的朋友。
吕布愣了一愣, 想起崔颂上次“花式吹董卓”的盛举, 疑虑尽消,以为这人习惯了逢迎。纵是热络得他有些不自然,但好歹人家送来了如此有诚意的礼物,总不好因为他比旁人热情就把人赶出去吧?
那吕布的客卿见二人似乎与吕布熟识,又见吕布一副默认了的模样,便安静地呆在一旁,不敢插话。
不多时,见吕布投过来征询的目光,还以为吕布嫌他待在这里碍事,便识趣地一笑,站起来说:“想来将军与二位美士有要事要谈,我便不打扰了。”
刚用眼神示意客卿支点招的吕布:???
因着客卿已经起身,吕布不好这个时候出声挽留,显得他很没底气,便大手一挥,让人退下,独自应对崔颂和郭嘉二人。
用小花招支走了吕布的客卿,崔颂二人应吕布的要求坐下。
他们与吕布不是真的相熟,自然不可能开门见山赤果果地挖墙脚,只说着一些不找边际的闲谈。但架不住郭嘉口才了得,崔颂同样擅长机变,几番闲聊之下,竟很快地在吕布这边达成了交情。
俩人仿佛真是为了交友而来,就这样毫无不耐地与吕布交谈了大半天。及至晌午,吕布自然而然地留二人吃饭,二人亦自然而然地应了下来。等到酒菜上桌,直到这个时候,崔颂才转变话题:“上回来拜访吕将军,本想求将军引荐……到底因为自身德才资质不足,自惭形秽,遂匆匆告辞。”他将上次半路溜走的事拿了个理由粉饰,一笔带过,极其自然地切入话题,“后因缘巧合,有幸谒见太师。”
一提到董卓,吕布就想起了这几日的糟心事,神情晦暗了少许。
郭嘉敏锐地捕捉到他的神情变化,笑着接口:“只可惜我出身微末,不然定要和崔兄弟你一样——寻些门路,为明主效力。”
郭嘉虽然没有提到董卓,但经过崔颂这一茬,他口中的“明主”自然而然的被吕布理解成了董卓,这让吕布不由有些气闷。
可他作为董卓的“义子”,不好因为两人表现出对董卓的“拥戴”就兀自发火,只得自己憋着,险些憋出内伤。
崔颂与郭嘉对视一眼,惆怅地叹了口气:“郭兄折煞我了,我虽见着了太师,却也仅仅只是见着,并不曾入太师门下,谈何效力?”
郭嘉险些被他这煞有其事的演技逗笑,抿紧唇角的弧度:“这是为何?”
崔颂摇头不语,将写满忧郁的脸侧了个角度,确认吕布能够看到:“太师手下人才济济。武可安邦者,如吕将军;文可定国者,如李博士[1](李儒);我虽有报效贵上之心,怎奈……哎。”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拾起酒杯,不再言语。
吕布见他如此“失意”的模样,想了想,终是没有说话。
郭嘉道:“不若找李博士疏通一二?”
崔颂摇头:“李博士何许人也?岂敢劳驾?”
郭嘉:“听闻李博士于城西有一家雅舍,常有慕者寄书信,崔兄弟何不试试运气,去那儿文书自荐?”
吕布因为胡轸的事对李儒意见很大,现在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不离李儒,忍不住把酒杯往桌上一磕。
“那有何难,何必去找李文优?我替你去义父那儿说一趟便是。”
吕布在董卓面前极少以义父代称,在旁人面前却是截然相反,是以众人只道吕布与董卓亲厚,唯有李儒、胡轸这些亲信,与偶然撞见龃龉的貂蝉、来自未来的崔颂知道内情。
“不敢劳烦将军……”
崔颂才冒了个头,就被吕布截断。
“处士莫非是瞧不起我吕奉先耶?”带着渺茫希望去找李儒引荐,却不要他吕布的帮助,这是什么道理?
“绝非如此。”崔颂矢口否认,“将军乃太师帐下执掌一军的将帅。我虽尚未入仕,却是文士之数。将军为我引荐,恐怕会引起太师的误解,若是因此叫太师对将军生出些许芥蒂,那我便是万死也难辞其咎了。”
言辞凿凿,诚恳非常。吕布恢复了冷静,又再度皱眉:“此话何解?”
崔颂不答反问:“若将军的裨将与门客相交甚笃,将军是何想法?”
“你我又未相交……”吕布的话顿住,后背激了一身冷汗。他说未深交,董卓就能真的信了么?以董卓的多疑,少许风吹草动就能给人定罪。他吕奉先虽不会主动与旁人交结,但也不轻易与人结仇,若有人求到他这,他能帮一把也就帮了,却未想透武将应当有所避忌的道理。现下想来,董卓对他的态度每况愈下,莫非便是怀疑他与人交结?
可不对啊,李儒那厮每次与董卓说那胡轸老贼的好话,董卓对李儒和胡轸可是……
吕布越想越觉得不对,心中浮出了几丝不安。
崔颂见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顺势告退。
吕布心乱如麻,无暇顾及二人,摆手让他们自便。
崔颂想着后世的文史资料,暗想,后世之人多以为吕布这人徒有威猛,却反复无常、极易受人挑拨,决计轻率,《演义》中更是直接扣上了“三姓家奴”的大帽子。实则史书上的吕布并不曾认丁原为义父,与董卓的父子情,也不过是董卓用来拉拢吕布的一个手段。吕布也曾顾及“父子”之名,对反水之事颇为犹豫,是王允的一句“他朝你丢戟的时候,有想到你们情同父子吗”让吕布打消犹豫,与王允一同灭杀了董卓。
崔颂尤记得当初囫囵吞枣看《后汉书》时,对吕布最深的印象不是他的反复无常,而是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不安。
与董卓的侍女私通,“益不自安”;在袁术手下打工的时候,因为纵兵抄掠,“不安而复去从张扬于河内”;张扬手下因为李傕的悬赏而对吕布摩拳擦掌,吕布“惧,走奔袁绍”;投奔袁绍后,吕布向袁绍请兵,被袁绍拒绝,“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吕布既“恃功”,因为自己的功劳而骄傲恣意,又会在事后后悔,因为“不安”而行事反复。
因而,要想劝说吕布,不必狠劝,只要抓住他的弱点,扩大这一份“不安”便好。
其余的,不过是增重的稻草罢了。
在吕布这边种下了一枚种子,崔颂二人将目光落在了其他人的身上。
※※※※※※※※※※※※※※※※※※※※
[1]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这里是对李儒的尊称。
59/109 首页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