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boss保持现状,不要忽然变态。
但这个想法经不起深思。
谢夺虽然在政治和军事天赋上更胜一筹,但他对韩皎的定位,和燕王似乎不一样。
燕王把韩皎当成谋士,他们之间有着明确君臣情谊。
而谢夺……
谢夺在智商上的天然优势,导致他并不太重视韩皎在治国方面的才干,所以他对韩皎的情谊,更偏向于玩伴。
不仅谢夺没把他当成谋士,韩皎对谢夺的感觉也跟对燕王不一样。
说来古怪,每次面对谢夺,韩皎都很难保持警惕的状态。
谢夺身上有种强悍的气势,加上天赋洞察力,会让人在他面前自暴自弃地放弃一切伪装。
这样的人看似很危险,韩皎却并不排斥。
跟谢夺在一起时,反而比在燕王身边更放松。
这很奇怪,究竟是哪根筋出了问题?
脑中忽然浮现被大boss圈在怀里的瞬间。
当时韩皎鼻梁蹭到谢夺的下巴,痒痒的,鼻间气息闻起来,像雪后森林的气息。
怎么忽然又想起这事!
韩皎回过神,低头看向胸前,那只荷包挂在他的脖子上。
可恶。
解下来丢去一边。
想起这事,心里就有些别扭。
都怪大boss有失分寸的举止。
堂堂皇子,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跟臣子抱成一团?
一定是韩皎前些时日在蹴鞠场上小鸭子挥手的平衡动作,让谢夺对他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这不行,往后一定要维持好身为朝廷大臣的形象,严肃一些。
谢夺是个很自恋的人,韩皎主动接近他,他觉得是讨好攀附,韩皎故意疏远他,他觉得是胆小害羞。
简直找不到比他更臭屁的咸鱼了。
想起大boss平日冷酷又臭屁的表情,韩皎噗嗤笑出声,思绪渐渐放松下来。
*
这日上午,韩皎正在直庐誊抄文书,有太监进门传话,徐阁老召几位翰林院官员,去文华殿议事。
第一次被内阁大臣召见,满屋子同僚都很期待。
太监只报了三个名字,其中包括韩皎,另外两位是翰林院编修。
在同僚们艳羡的目光中走出门,韩皎很忐忑。
预料中的试探,这么快就来了,只是没想到,徐阁老也会亲自出面。
不知这位内阁首辅是怎样的行事作风,如果跟李阁老一样,采取潜移默化的洗脑手段,那还算安全。
怕就怕徐阁老已经信了端王党的挑拨,并没有拉拢韩皎的意思,只想快刀斩乱麻,使绊子铲除他。
走进文华殿正堂,正北书案后端坐的老头须发皆白,圆脸微胖,慈眉善目,全然没有李阁老身上那股仙风道骨的气势。
听见脚步声,徐阁老抬起头,笑盈盈地做了个手势,请来人在正堂东边三张书案前落坐。
徐阁老简单说了召见他们的意图——
是关于近期突然涌入京城的流民事件。
名义上请三人一起探讨,实际上,徐阁老似乎是想突击考察这三人的实干能力。
两个翰林院编修受宠若惊,唯独韩皎面无表情。
说完地方官员上奏的流民原因,徐阁老让三人各抒己见。
韩皎担心这老头是借朝政大事给自己挖坑,所以表现不如另外两人积极,沉默低调,偶尔应和两声。
两个编修提出的观点并不一致:
一名编修先发表见解,把重点放在赈灾款的问题上,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指户部当初拨款数额,是按照受灾县的需求算好的,如今流民逃荒,必然是因为当地官员贪墨,应该秉明圣上,派遣钦差前往调查当地官员。
另一人的看法更深远一些,他认为之所以产生流民,并非灾款不到位,而是因为该县去年水灾,导致今年颗粒无收,需要再拨一笔灾款,并应当积极筹划修建当地的防汛工程。
两人为此起了争执,你一言我一语,当着徐阁老的面辩论起来。
徐阁老十分耐心,等他们渐渐平息怒火,才笑着给出一个和事佬的结论:“二位大人的看法,皆有道理。”
继而他转头看向韩皎,微笑道:“韩大人有何高见?”
两位翰林院编修皆是一愣,齐齐转头看向韩皎。
翰林院编修比不入流的庶吉士高出一等,他们并不认为韩皎能提出什么高见,只期待韩皎出言赞同自己的提议。
韩皎很紧张。
他很担心自己提出的建议会捅娄子,也想从两个编修的建议中,随便挑一个赞同。
但这俩菜鸡的提议,实在是菜得抠脚,赞同哪一个都会被带沟里去。
于是,厅堂里陷入尴尬的寂静。
其中一个编修看着年少的韩皎空茫的神色,以为他想不出办法,忍不住轻笑一声,低声提醒:“若是一时想不出对策,韩大人可以参考我二人的提议。”
韩皎抿嘴对他笑了笑,表示感谢。
另一个编修也被他这一脸无能的样子逗乐了,转头对徐阁老露出个无奈的笑,仿佛在说:您老就别难为这小子了,神童之名那都是虚的,涉世未深的孩子,能提出什么好办法?
徐阁老打破尴尬,把提问变成选择题,给韩皎台阶下:“韩大人认为,该调查当地官员,还是该修建堤坝?”
韩皎答不上来,脸上依旧是礼貌的微笑。
身旁的编修不耐烦了,小声提醒:“随便选一个就成,不用多想。”
依旧是沉默。
已经把事情在脑子里过了几十遍的韩皎,忽然开口道:“卑职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如何安抚流民。”
两个编修:“……”
徐阁老目光一变,顿了顿,轻声道:“韩大人有何应急之策?”
第57章
流民历来都是棘手的难题, 受灾县往往与京城相距数百里, 灾民们沿路被其他州县的城门守卫驱赶打压, 才不得不跋山涉水来到天子脚下。
都是些走投无路的人, 唯一能安抚他们的方式, 就是每日定点施粥。
虽然养活这点流民花费并不多,但这会导致流民常驻京城,张嘴等饭, 亦会导致天子脚下京畿重地盗窃抢劫类案件激增,宵禁期间,也只能任由这些流民沿街而坐, 况且,朝廷也不能养他们一辈子。
所以,以往遭遇流民大批涌入京城的紧急事件,朝廷多半会派钦差,领五城兵马司,以驱赶镇压的形式,将流民驱赶至京畿外的州县入籍。
为了尽快完成差事、恢复京城治安,安置好流民是次要任务,维稳才是主要手段, 这导致大量流民最终不是被打死饿死, 就是落草为寇, 危害其他州县治安。
方才徐阁老问韩皎,有什么“紧急应对之策”,就是因为这件事必须“紧急”处理完, 不能折腾太久,更不能给吃的让流民直接赖在京城,毕竟皇帝震怒,比流民闹事的后果严重得多。
事实上,此前历朝都没有妥善的应对之策,甚至有的朝代会直接用剿匪方式,杀戮充军。
所以,两个稍有经验的编修直接略过了安抚这个不适合细谈的话题,转而追究赈灾款,以及长远防范的策略。
此刻,韩皎居然愣头愣脑地提出“安抚流民”。
看韩皎这一副书生之气,定会提出定点施粥之类的“德政”,于是两名编修都沉默下来,等着看笑话。
韩皎神色认真地对徐阁老提议:“以臣愚见,户部首先得拨放半个月的赈灾粮食,定点给流民施粥。”
果然如此!
建议查贪官的那位编修是个急性子,闻言忍不住嗤笑一声,斜看向韩皎,同情又鄙夷地叹了口气。
另一名编修则不动神色,用目光鼓励韩皎继续讲下去,他早看不惯这个号称神童的庶吉士先后在皇子甚至皇上面前露脸,这回,韩皎总算暴露了无知的嘴脸。
徐阁老面色依旧慈和,却准确抓住韩皎话中机锋,耐心询问道:“半个月之后呢?韩大人有何良策恢复京城治安?”
韩皎朗声道:“无需半个月之后,臣估测,施粥的半个月内,足以将流民分批安置妥当。”
急性子的编修嘲讽道:“如何安置?都送去您府上安置吗?流民至少有四万余户!十万多口人!”
韩皎对他微微一笑,继续说完自己的建议:“臣听闻,圣上去年准备在京畿以南,增设一座皇家庄园。预计将在两年内建造完毕、并征召足够的佃农入籍。以臣愚见,如今刚好有数万身强体壮走投无路的农民,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不如干脆在武定州与滨州之间,增设一县,让这批流民就地入籍,依照每户人丁数目,分地开荒,免两年赋税。两年之后,这个新县的赋税,或可直入陛下的内帑。如此一来,一县之税收,远超庄园百倍,亦可免去工部建造新庄园的徭役劳力,因为仅需拨放一年的赈灾粮,流民便可自建家园。此外,依照流民自身意愿,有愿意遣返原籍者,可免赋税两年,并借一年的粮食,凡是参与修建当地水利堤坝的农户,可以劳力抵偿借粮,如此,也可省去部分修建防汛工程的费用。”
话音一落,文华殿里寂静无声。
两名编修惊愕地齐齐看向韩皎。
徐阁老依旧面带微笑,对着韩皎微微点了点头,却并未评价他的提议,转而询问两个编修:“二位认为,韩大人的提议如何?”
两个编修回过神,面色泛红。
一个编修先恢复了镇定,微笑道:“卑职认为,韩大人的提议或可一试。”
性子急的编修赶忙应和道:“卑职方才也想到了这个点子,只是从前无人尝试,风险也未可知,卑职不敢轻言。”
徐阁老神色慈和地朗声笑了笑,捋着胡子赞到:“好、好,老夫请三位来,原本并非为了解决流民之难。”
三人皆是一惊,目光疑惑地看向徐阁老。
不是请他们来出主意,那请他们来作甚?
徐阁老不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下了早朝,君上召见老臣,亲口称赞翰林院庶吉士韩皎实乃可造之材。君上有意破格擢韩皎任翰林编修,特命臣亲自考察其有无胜任之才。是以老夫召见了三位才子,以时事拷问,是为了考察诸位着眼点是否能切中要害。”
两名编修满面惊愕,皇帝居然亲口提议让韩皎破格成为编修!
依照规定,庶吉士要任满三年散馆,考试合格,才能正式留在翰林任职,其余庶吉士会被分派各部,从基层官员做起。
而韩皎任庶吉士还不满半年,竟然免除考核,被皇帝点名,破格提拔,如何不叫人妒火中烧!
这次提拔,并非是韩皎找靠山走后门,而是因为此前一篇策论意外惊动了皇帝,此刻,韩皎又靠临场应变的实干能力,碾压在场两位编修。
徐阁老笑道:“考察已经完成,二位编修大人认为,韩皎能否胜任编修一职?”
已经得知,韩皎是被皇上看中,急性子的编修连忙爽快称赞:“韩大人的应对之策,令卑职心悦诚服,若是让这样的有才之士居于下寮,卑职便无颜留任翰林了!”
另一名编修也赶忙表态:“卑职附议,韩大人理当升任编修一职。”
韩皎松了口气,原来徐阁老突然召见,并非专程为他设局,而是皇上的意思。
没想到,日理万机的皇帝至今还记得他这么个小人物。
没了预想中的危险,韩皎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正在经历怎样的巨大机遇。
直接升任翰林院编修!
这不就是免去三年实习期,直接入朝为官吗!
依照常例,殿试一甲前三名,才能直接成为翰林院正式工,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三位学霸的特权。
剩下通过馆选的进士只能乖乖做满三年临时工,结束实习期后,还有一次考核,俗称“散馆”,成绩合格才能成为正式工,录取率比殿试还低。
所以说,翰林院虽然官品低,却是官场最有前途的部门,民间甚至把翰林院的官员们称作“储相”,毕竟内阁大臣皆是翰林院出生,很少有特例。
大楚历史上,不满二十岁成为翰林院正式工的,总共只有两个人。
一位是隆裕年间考中状元的十五岁神童李庆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都变成民间传说了。
另一位则是十七岁高中探花的神童李承骁,也就是当今内阁次辅李阁老。
此刻,韩皎有机会成为大楚史上第三位不满二十岁的翰林院正式工。
别提多激动!
只是不知道徐阁老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这老头脸上的温和笑意怎么不见了?
是不是要开始绝地反击,对他的方案疯狂挑刺了?
早知道这是来自皇帝的考验,韩皎就琢磨出更详尽周全的抚民方案了。
能不能再给一次机会?
他要写策论,三万字策论!把流民每一根手指头都安排妥当,不但省钱,还要给皇帝爸爸挣钱!
徐阁老神色严肃地注视着韩皎,沉默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沉声宣布:“恭喜韩大人,即日升任翰林院编修。从今往后,朝中要务,都仰赖诸位同舟共济了。”
韩皎感觉周围仿佛满是刺目的烟花升空绽放,激动得不由自主站起身,才想到这里不是颁奖典礼,只好顺势对徐阁老行了一礼,感谢他的赏识信任。
另外两个编修一改鄙夷神色,满脸讨好地起身,对韩皎拱手称贺。
考察结束后,徐阁老单独留下韩皎,与他详细探讨安抚流民的具体规划。
大致商议妥当后,徐阁老询问韩皎愿不愿意兼领临时监察抚民的职责。
一听这话,韩皎瞬间恢复了沉默,又如最初一样,只微笑注视着徐阁老,不说话。
徐阁老被这谨慎过度的毛头小子逗笑了,摇头叹道:“老夫欣赏你的应变能力,所以想让你参与安抚工作,没有正式职位,不会登记在册,抚民事务出任何闪失,都会有其他官员负责。”
韩皎这才欣然应允。
都快在翰林院闷得发霉了,好不容易等到个能为受灾百姓做点实事的机会,韩皎巴不得一展身手,只是这机会是徐阁老给的,他不得不谨慎应对。
差事交待完毕后,徐阁老就请他回翰林院忙去了。
韩皎起身作别,转身的瞬间,徐阁老却忽然笑了笑,自言自语呢喃了一句话。
44/109 首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