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煤。”
“对呀!”卫舟很高兴,一时间都理不清话头,只絮絮叨叨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了煤作为燃料,就能很大程度代替柴、炭了。延思县本来就缺水,多风沙岩石,柴火便很少,那些牧民还多用牛粪做燃料,若是有了煤,不但能解决这周边地区的燃料用料问题,还能开采销售,作为延思县一大收入来源,增加GDP.....延思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好处多多,对了,还可以卖给杨文晏,他那边烧玻璃也可以用煤啊。”
郑蕴含笑听着,半响道:“那这煤要如何开采如何使用。”
卫舟第一反应是:“做蜂窝煤呀!”
他画了一个蜂窝煤的图,又画了一个蜂窝煤机:“我已经找到地方,可以叫人去挖,咱们先把工具造出来,到时候做点蜂窝煤,试用一下你就知道效果了。而且我们还能请人过来,一起参观蜂窝煤的试用,做个展销会之类的,这样就不怕卖不出去。”
郑蕴道:“卖出去?我们?”
卫舟理所当然:“这肯定还是政府主持比较好,到时候得来的钱,即使延思县的税收,还可以拨给各处,比如安排孤寡老人、修路啊、教育系统啊。”
尤其是他们教育部门现在就很缺资金啊,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已经拉到一部分赞助,很大程度缓解了扫盲班和蒙学的压力,但是资金上还是不够充足的。
他们拉到的赞助也不是卫舟之前想象的商户广告赞助,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有钱的大商户,出名商标更加没有,他们拉到的赞助更多是来自上层官吏之家,那些人的资助,是本地大户的慈善活动。
卫舟早就想着要如何改善经济的事了。他还叫熊大开了个铺子,铺子里就卖家里做的纸和肥皂,还有少许的书,生意非常的不好。
百姓们根本舍不得花钱去买这东西,全都指望着初一十五从卫舟那里免费得来,大户们偶尔买一次,但大户们买的那零星一点,根本达不到卫舟预期的销售量。
所以,卫舟叹气:“还是要修路,除了本地土地贫瘠没什么特产以为,路途不好走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不修路,南面的商人不愿意过来,北面的物资比这里还贫瘠,怎么盘活经济。”
郑蕴拿了卫舟带回来的煤,收好卫舟画的画,道:“一步一步来,这事急不得。煤的事我来办,阿弟你先好好教书。”若真如卫舟所说,煤足以替代炭和柴,那挖煤、产煤、卖煤的事就需要很慎重了。
卫舟点头:“我也只能教教书了。”卫舟自己也知道,很多时候他就是个嘴巴式,只会说不会做,比如做菜他不如阿留,做香皂不如郑莯,造纸如今村里比他强的太多了,就是木工,熊大陈三也比他高出一截。
他只是因为自己来之后世,所以多了些现代经验,但这其实都是人类多年总结的智慧。
不过卫舟又想,有时候一个点子也是很重要的呢。
卫·只有想法·舟便放心的把事扔给郑蕴,道:“我想搞个报纸。”
“报纸是什么?”郑蕴疑惑。
卫舟想了想,道:“有些类似于邸报,但不是官方性质的,而是民用性质,登些生活小常识、招工信息、最新资讯、广告啊、寻人启事之类的。”
卫舟之前其实没打算弄报纸的,一来本地文化程度普及不高,识字的人不多,所以他的铺子里,不说那些书的销售量,就是那些纸和笔都没什么人来买。这也不是普通百姓的问题,那大户之家买的人都不多,他们好似只要俸禄里下发的就够用了。
这也完全说明了本地的人对知识文化有多么的不重视。
二来,雕刻也是个问题,印刷术这个东西,现如今是有的,只是大多是定版雕刻,在万家村的时候,卫舟也尝试用肥皂做活字印刷。
但是万家村的人没什么人愿意,虽然活字印刷方便,但在他们心里肥皂是比木头贵的,而印刷雕刻中所需要的的人工在他们看来是不算花费的。
要不是因为卫舟凭借手机录像开了外挂,硬把杨文晏的书也拍回来,那书的数量太多,他们都不愿意用活字印刷术,现在万家村有一套权势文字的刻板,那留着给万家村的孩子们用,卫舟自然没带过来。
来延思后,所有的教材,他能写都写,能叫学生们抄就叫他们抄,实在没办法才叫熊大和陈三帮忙做些雕版。
而他特地放在铺子里卖的书也都是科举有用的书,就是希望本地学子多一些读书的渠道,卖的也不贵。
因为这些问题,卫舟之前想都没想过去办报纸,实在是太耗费人工了,投稿的人找不到,雕刻的人找不到,如何何办的起来?
但是在方才说起到煤炭,说起要办展销会的时候,如何把好东西卖出去,如何做广告的事?他又想起了报纸,也只有报纸最方便。
“每个月发行一次或两次,那些学生们就是专门的写稿人,再招一批雕刻人,到时候也不用印刷太多份,府衙这边送几份,广场那边贴一份,学校那边贴一份,剩余的放在店铺里任大家购买。”
“以后初一十五的时候,除了教一些简单的文字,还可以让小学生上去读报纸。当然报纸里不能全是文字,还需要适当的图画,内容也不能太深奥,需要与民众贴近。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甚至还可以搞些抽奖或者收稿奖励之类。”
卫舟自话自说了许多,越想越觉得这事可以做。他之前想错了,不能只想着这里文化普及不高就只管督促他们学习,甚至觉得本地人对文字产品没有需求。他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让人们主动的对文字、对知识产生兴趣,本地人越缺少娱乐缺少精神粮食,他更应该给他们提供才对呀。
郑蕴听了大概,脑中有些许印象,却没具体实物,便道:“你先试着做出一期看看。”
卫舟听了赶忙点头,迫不及待的去了。
先叫熊大帮忙找人,看本地还有没有会雕刻的人,熊大听了后,问道:“卫老爷可要求这刻出来的字像写出来那么好看么。”
卫舟摇头:“那倒不需要。”这时候雕刻有两种人,一种是写字好的人把自己的字拿去印,一种匠人自己雕刻出来的,受限于印刷技术的原因,印出来的字在文人看来是很没风骨很不能看的,不过卫舟觉得这没什么问题。
熊大便道:“那老爷也不需要找外边的人了,咱们家里的人尽够使的了,两位老爷的仆役都能做事呢。”家里那么多人哪里还需要到外边找人做活,卫老爷什么都好,挣钱的法子多,但就是在用人方面很大手脚,总想着休息、放假、换班之类的。
☆、52
卫舟惊讶:“不是已经分了造纸组和肥皂组吗,还能抽出人来,他们也能雕刻?”他都以为家里的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熊大点头:“哪能抽不出人呢,这造纸和肥皂都是忙一阵闲一阵的,闲的时候叫他们做些活也是应该的,我看到有几个手巧的人,能做些雕刻的活计。”再说了,按照卫舟的法子,把字写在最薄的纸上,再把纸反着贴在木板上,这样都还不会雕刻,那就是笨了。
“那好吧!”卫舟便道:“这事就拜托你了。”
熊大自然是高兴不已,道:“是。”
卫舟也挺高兴的,解决了印刷人员,他又赶去学校,他先去找的吴博士,跟吴博士先探讨了一下报纸的事,吴博士人生中压根就没听说过报纸,但与卫舟公事了这么长时间,他已经明白这位算学博士多么的爱搞事情,便只道:“这报纸,卫博士想做便做吧。”他不会阻拦,但是想让他出钱那就不可能了。
卫舟便把自己的最终目的说出来:“这些学生们的文章还不成火候,最后肯定是需要吴博士审查一番的,所以我想请吴博士做个审稿人,到时候报纸上审稿人的名字写的是吴博士,想必那些大人也愿意看看报纸上的文章了。”
吴博士听了这个,慎重了一些,道:“我到不在乎这些名声,但若真如你所说,这报纸能被其他大人瞧见,那对这些学子们是有好处的,你放心,为了他们日后前途我也必要好好审稿。”此时科考前,若有些名声,确实利大于弊。
卫舟暗笑,就这样还不好名声呢,面上却道:“吴博士深明大义。”
解决了审稿人问题,他又去找学生们。
现如今县学的学生气度已比之前卫舟来的时候好多了,因着卫舟把每日作业、月考和成绩单排名这些大杀器拿出来,学生们比以前要努力些,又因为他们成绩确实有进步,不免回家被家长们表扬,如此良性循环中,学生们的学风自然越来越好。
此时的县学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二代、三代们镀金的地方啦,而是真正教书做学问的地方。
他找来班上算学成绩最差的学生陈湘,陈湘过来的时候还心里惴惴的,听闻卫舟找他来竟不是说算学考试成绩的事,而是让他带着同学们一起写文章,不免心里高兴。
陈湘在卫舟来之前,是这个班里成绩优秀的,在一众混日子的学生里,他背书快,还能做两首打油诗,一向是吴博士表扬的人。没想到来了一个算学博士后,他的地位一日比一日低,先是那以往连诗都读不通的王恩被选成课代表,后来是每次算学考试他都拿了垫底。
虽然心里不断安慰自己举考试当然是要写文章、要作诗,算数不算什么,但长此以往的陈湘确确实实心里越来越不得劲。
如今竟然听到卫舟要办什么报纸,要写文章,还是让他当领头羊,陈湘能不高兴吗。
卫舟一边细细嘱咐他:“这报纸也不止是百姓们看的,还需要给县里的大人们看,日后说不定还要送去给州府的大人们看,你们要慎重。”
待陈湘听的激动的面红耳赤,卫舟又道:“当然了,这内容是为了帮助百姓们更好的生活,所以另一方面也要追求实际,要贴近人们生活。所以呀,你和学生们还得组成个采访小组,去实际考察的询问百姓们想看什么,关心什么,喜欢什么?”
咦?陈湘不明所以,他们不是要写给州府大人看的报纸吗?
“当然了,你们都是县学里优秀学子,是精英,你们肯定能做到的。”卫舟最后勉励两句,当然作为主编人,这最后的定稿肯定还是要他来定。
“这样吧。”卫舟道:“你们分成几个小组,去做个问卷调查,对士农工商等不同阶级不同职位不同生活水平的人进行调查,等结果出来,我们再来讨论这个报纸的版面设计。”
陈湘拿着卫舟给他的调查问卷,带着迷茫又兴奋的心情,去找自己那些同学去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卫舟自然也不能只找陈湘这些学子们调查,还有蒙学里的小学生们,郑蕴单位里的人,反正发动群众,能用上的人都用上。就跟上次要开扫盲和蒙学一样,先把气氛炒热了,只是先调查,还当初预先做了广告。
延思县的百姓们又有事情可做了,因卫舟之前有过宣传的前科,所以大家对这一套调查问卷很新奇但也不陌生,大部分人都积极参与极其配合的完成问卷调查,好些人还问着这么做会不会也有小礼品送。
总之确实如卫舟所愿,这报纸还没开始写、没开始印、没开始发、就已经调动起大家的兴趣了。
等到卫舟把调查问卷收上来一看,发现大部分都对奖品的事情更感兴趣,有些人还问。除了扫盲班和蒙学班,还会不会开设其他班,让他们也可以免费吃饭、免费拿肥皂的。
百姓们果然不会关心大事,只关心小事,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报纸是什么,只要报纸一发行,他们就会跟着关心报纸里的内容了,他可知道其实民众多爱讨论民生大事。
第一期报纸里,卫舟准备六大板块,正面看第一个板块就是焦点要闻,内容就是新县令上任之后对延思县的教育工作支持,县学的资源拨入,扫盲班和蒙学班的开启,当然也顺便提了一嘴其他个部门的配合和帮助。最后免不了谈一下读书的作用好处,而且是从实际出发的,不提那些长见识、明智的虚化,只说找工作、考科举和日后前程的重要性。
第二个板块就是本地的热点新闻,说的也是最已经发生的事,说的正是前些时日本地官吏、大户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实际物资的赞助,里边不仅把人物名单、物资数据、使用去向写的一清二楚,还写了些勉励感激的话语。
这两个大板块占了前边一整面,自然还是配了图,一张扫盲班人群积极参与的背景图,一张大人物捐赠图,都是卫舟画的,画的人物很小很虚拟很模糊,但是重点都画进去了。
到了背面四个小版块中,有一则娱乐笑话;一个情感专栏,写了一个本地孝子的故事;一个诗篇,把吴博士和两个学生的往日制作刊登上去了;还有一个数学小知识,卫舟又丧心病狂的出了道难题,叫人积极投稿解题,有惊喜;最后的最后底层,写明了报纸的发行日期,以及希望大家有故事的、有文笔的、有建议的都可以踊跃投稿,一旦选中,有惊喜!
陈湘等学生们还以为可以自己自由发挥的写文章,没想到是命题作文,这作文还一改再改,被打回来写了无数次,最后卫舟特地拿去给郑蕴和邹师爷看,有没有犯忌讳。
听到邹师爷的肯定回复:“本朝风气还算开化,只要不是谋逆之言论,都没什么大问题。”
卫舟这才放心的把稿子拿去刻印,第一期报纸新鲜出炉的时候,所有参与的学子们心情是激动的,就连吴博士这个原本不大想管事的人慢慢也越来越有参与感,尤其是他还有首诗刊登在上边。
算学博士的契兄乃是县令大人,本科进士科探花,卫舟没刊登郑大人的诗反而刊登了他的诗,这岂不是对他的肯定。
这就有些误会了。
第一期报纸是投石问路,不止学生们和吴博士,卫舟给县衙的官吏和本地大户之家,都各送了一份报纸过去。
本地大户看着报纸上那篇关于他们的文章,虽然直接把捐献的东西写的数字化有些太□□裸了,但是看到后边对他们这些大户的赞赏和感激,还有那副捐赠图,虽然他们分明是叫家里下人送的东西去,并没站在一起过,但他们还是高兴。并且心里暗暗计较,下次再有这捐赠的机会,必然要比隔壁某某某捐得更多,不能被比下去。
那些官吏们心情就复杂了:“没想到这位新县令虽不显山不露水的,但他那契弟如此贤惠,这么会给他邀名声。”明明就是喊几个农夫过来认识几个大字,叫一般顽童过来吃个饭,就弄出这么大的阵仗,好似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一般。
但现在再阻拦已经来不及了。
32/36 首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