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急诊科观察病历(近代现代)——神经百战

时间:2020-07-03 08:39:08  作者:神经百战
  赵彬和顿珠查看病人的关节,双侧肢体,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都有明显的肿胀,关节按压有疼痛。
  “还有,”病人指了指下面,“那个地方,也肿了!”
  顿珠让他躺在检查床上,拉上帘子,给病人脱下裤子查看,病人的一侧睾•丸红肿,按压时候病人说很痛。
  赵彬问顿珠,怎么考虑这个病例。
  顿珠想了想,又补充问了病人几句:“你家里有养羊吗?”
  “我家里主要养牦牛,”病人说,“就今年养了几只羊羔子。”
  “给你卖羊羔子的人家,有人出现和你一样的问题吗?”顿珠问。
  “不清楚啊,”病人摇头说,“家里离得远,这几个月没去他家问过。他平时要出去赶羊,走好远的地方,不知道最近还好不好。”
  “你自己家里呢?有人出现类似发热、关节痛的症状吗?”顿珠继续问他。
  “我家阿爸,”病人说,“一直也是关节痛,我发病以后,他好像说有点加重。但是没听他说发烧。”
  顿珠问完之后才向赵彬说:“这个应该是我们这里的常见病了,病人家里有养牛养羊,症状是个反复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热型是典型的波状热,还有**炎,考虑是布鲁氏菌病。”
  赵彬说:“藏区以外的地方,我们还很少见这种疾病,我工作时间不太长,这四五年一例也没有见过,这个病,我都只在书上见过。看来我们应该相互交流一下,布鲁氏菌病,要不下次你给我们讲一次课?”
  顿珠有点不好意思,本来就高原红的脸这会儿更红:“我是来跟你学的,哪里会讲课什么的……”
  赵彬笑他:“这个病,你就是我们的老师。你们处理得更多,当然是你们来教我们。”
  赵彬把自己的想法给援藏队里面讲了一下,想要在县医院组织了一次病历演讲比赛,要求参加人员为县医院的医生,每个科室各选一名,内容就是实际病历结合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演讲。所有的同事都一致同意,这个想法又报给了双湖县医院,医院领导也非常支持。讨论好规程细则以后,定在五月底举行。
  顿珠代表急诊科参加,就讲布鲁氏菌病。
  比赛参加人虽然是县医院的医生,怎么准备还是援藏队的医生来帮忙指导。赵彬和顿珠准备得最早。这个布鲁氏菌病的病人他们又去感染科病房查了好几次,把病史、诊疗经过整理透彻,相关流行病学史也和感染科那边一起详细调查了一遍。两个人晚上下了班都还在医院里查文献,找国家和WHO的最新指南,找疾控中心查双湖县和那曲地区的布鲁氏菌病资料。有些文献外网下不到,赵彬还发了消息让罗铭遥在学校里帮忙下载全文。英文的东西,顿珠一个字也不懂,赵彬又帮他翻译成中文,教他写引文格式。顿珠没做过PPT,也是赵彬手把手教的。比赛之前,顿珠很紧张,赵彬又到他家去,带他一起练习演讲,给他准备问答环节。
  其他的同事也是劲头十足。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要让自己的“学生”夺冠。赵彬好几次偷窥到何平给自己学生改PPT,还尝试教学生说英语。他都听到何平说:“说点英语,显得你更专业,更有有水平,知道吗?这就几个单词,背下来就好。”他听得忍不住偷笑。
  五月底比赛开始,县医院各科室主任和援藏队几个没有带“学生”的医生作为评委。每个评委手上都有一个评分表,给每个参赛选手评分。顿珠上台前还紧张,但上去以后,表现还是很沉稳,提问环节,因为都是已经准备过的问题,他也表现得语言流畅、回答到位。比赛结果,顿珠拿了个二等奖,何平的学生也是二等奖,一等奖被妇产科的医生拿走,赵彬也不得不承认,妇产科的那位在病历选择、诊疗思路、指南运用上面更甚一筹。
  虽然惜败只拿了二等奖,顿珠还是很兴奋,急诊科把这个演讲比赛的奖状挂在了科室墙上,全科都是一派得胜而归的欢喜气氛。
  “内科他们,比我们分数还低!”急诊科主任一想到翻身压过了在自己头上好几年的内科主任,就很高兴,“明年我们还要争取拿第一!”
  护士长也带着护士鼓掌:“我们科医生那都是很不错的!”她又瞟了一眼赵彬说,“这次多亏赵老师指导!主任你是不是请赵老师吃一顿啊?”
  赵彬忙笑着摆手:“都是顿珠自己的能力,还有急诊科老师们的支持。”
  “全科室都要庆祝!”急诊科主任大笑,“我们上桌子,敬酒感谢赵老师!”
  赵彬感到眼前一片眩晕。
  当晚也没喝多少,主任拿的是自家的酒,度数不算高。虽然藏族人民都很热情,但医院的人多少还是知道分寸。赵彬和顿珠明天是白班,考虑到上班的事,也没有强行灌酒。大家客客气气地喝了一轮,就放过赵彬了。
  晚上回到房间,赵彬还有点兴奋,打电话给罗铭遥。
  罗铭遥听出来他心情很好,问道:“顿珠得了第一名吗?”
  赵彬轻轻一笑:“没有,第二名,二等奖。”
  “哦,”罗铭遥听起来比他还遗憾,“可惜了。”
  “可惜什么?”赵彬逗他,“帮我下文献耽误你时间可惜了?”
  “没有!”罗铭遥急得声音都提高了,“帮你下文献……帮你做事……我很高兴的。”
  赵彬笑得大声了起来,忍不住耍流氓问他:“帮我做什么都高兴?”
  罗铭遥快速接上话:“嗯,都高兴。”
  赵彬放低了声音:“做什么都愿意?”
  罗铭遥“嗯、嗯”地说:“都愿意。”
  赵彬声音里带着点诱惑:“那,帮我摸可以吗?”
  那边没了声音,赵彬几乎可以想象到罗铭遥脸通红,要生气又不敢生气的样子,嘴角弯了上去。然而半晌听不到动静,他又有点担心,正清了清嗓子,想安慰他一句,就听见罗铭遥很小声地说:“好、好的,老师……”
  赵彬只觉得胸口暖暖的,胀满的,他想现在就拥抱他,亲吻他。他抬起手来,捂住自己的脸,他感到满载的思念要涌出自己的眼眶。“遥遥,”他轻轻地叹息,“你真好,你太好了……”
  罗铭遥声音也很轻:“赵老师,你才是,真好。”他想了想,又像是害羞了,转了话题说:“那个……虽然是二等奖,但也是很厉害的!恭喜你!”
  赵彬“嗯”了一声:“二等奖,分数第二名。第一名讲的确实好。不过我也没有遗憾。我最初的设想,就是想带动一个氛围。我们能帮助藏区的不多,我们现有的很多医学知识、技术,都依赖更先进的医学检查和设备。但是这里,检验、检查、仪器都跟不上,而且疾病谱也不完全相同,有些疾病的经验,我们甚至不如他们。与其教他们这个病那个病的,不如一起带动学习,在总结病例、查资料、做演讲汇报的过程中,分享经验。”
  他顿了顿,又说,“我有很多的想法都不一样了。这几年,发生过很多的事情,我甚至迷茫自己学医到底为了什么。我总是自认为是为了病人好,我好像尽了全力,却什么也做不到,我战胜不了什么,我甚至得来一身骂名。现在我又突然有点明白了。以前我看病人,我只是冷静地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治病救人,工作而已,我高高在上,仿佛自己可以决定别人的命运。现在我看病人,我就站在他身边,我只是个医生,兢兢业业,没有任何光环,只是一个陪在病人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和病人,不过是一起和疾病战斗的同伴,我并不比病人更厉害,在死亡面前,我们一样毫无还击之力。遥遥,你知道那句话吗?”
  罗铭遥的声音很轻,似乎怕打断他此时的思绪:“哪句话?”
  “To cure sometimes,relieve often,fort always.”赵彬缓缓地念着,他的英语并不标准,他只是尽力想要说清楚,“这句话,知道吗?”
  罗铭遥说:“知道。美国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他老老实实地背诵翻译文字。
  “对。”赵彬说,“我能救多少人?面对疾病,更多的是无奈。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我做的最多的,是帮助和安慰。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帮助和安慰。我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一起面对疾病,面对死亡。”
 
 
第7章 主诉:畏寒6+月
  九月底,罗铭遥照常跟着导师上门诊。
  暑假开始,他就进入研究生第二年的学习,而伴随他的研二开始,师兄宋成刚、师姐王楠楠毕业离开,另外一个师姐今年研三加紧写论文去了,还有一个新来的师妹不熟悉系统,上门诊的重任基本就在他肩上了。和以前做点打杂的事不同,所谓重任,就是要帮助老板写电子病历和开药。C大门诊人流量很大,每个老师一下午接诊病人数量最少也是30个,要做到每一个不至于花费太多时间,操作电脑的人压力很大。既要很快地归纳主诉和现病史,还要熟悉各种疾病准确诊断,以及治疗需要的常用药物……还有电脑操作也要非常给力,至少打字速度必须要快。罗铭遥平时看师兄师姐做的流畅,轮到自己上,一开始还是不免手忙脚乱。到现在上门诊两个多月,他才可以说熟练了。
  “叫下一个吧。”周宏斌老师看完一个病人,提醒他。
  罗铭遥点了下一个,又转头赶紧给上一个病人把处方打出来,还不忘耐心地交代一下用药的注意事项,提醒人复诊的时间。
  那边周宏斌老师已经开始问病人了。“你是来看什么问题的?”周宏斌老师说话温温和和的,他一边问,一边上下看病人。
  病人是坐在轮椅上被家里人推进来的,九月天气还没有凉快下来,诊室里其他人都穿的短袖吹着空调,病人却裹得严严实实,上身穿的是棉衣,腿上还搭着一条毛毯。她非常疲乏地歪在轮椅上,脸上表情淡漠,空调的风吹过来,她露出一丝痛苦的神色。
  “你这样……不热吗?”周宏斌问。
  “我这样,进来吹着你们的空调,我还冷啊……”病人有气无力地说,“三伏天,别人都吹空调,我必须裹着,都说我有病,查来查去又找不到原因,我只好来这里大医院看了。要是你们都看不出来病,我觉得我真的是死了算了……”
  周宏斌安慰她:“你别着急,我们先来问问你这个病的情况。这么怕冷,有多长时间了?”
  “唉……”病人叹了口气,“有半年多了……”说完这几句,就没了力气一样,挥挥手,耷拉着脑袋坐在轮椅上。
  她的丈夫就接着说:“医生,我来帮她说吧。我们是怎么发现不对的呢?三月里,我们都在把羽绒服脱了,她就总觉得还冷,脱不得。到了四月间,她还是觉得脱了羽绒服就冷,我说不对劲,去医院看。我们向下医生又说体质问题,每个人不一样,开了几副中药让我回去休息看。五月间了,天气越来越好,她是越来越冷,还说手脚都没有劲,饭也不想吃,每天起床都起不来,成天喊困,在床上睡能睡一天。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说几句话她都喊累。”
  病人在轮椅上无力地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周宏斌心里有了一些计较,又问家属:“除了乡下医生看过,还去其他医院看过吗?“
  “没有,”丈夫说,“其他哪里我们都没看过了。本来说带去县里头检查地,夏天里我们刚好有亲戚回来看老年人,他在你们医院做清洁工,他知道她的事情,说他现在在这里上班,就帮我们挂了号来看。前天我们去看了神经内科,那边老师也没说出是啥问题,就叫我们来看内分泌。医生,到底是个什么病啊?”
  周宏斌让他先坐下:“我还要再问你一些问题,你不要着急,医生肯定是帮你们解决疾病,但是,医生也不是一两句话就知道能给你下诊断了。虽然有很多问题你们可能都被问了一遍又一遍了,但是我还是要问,你们耐心点。“
  “哎,好。“丈夫坐下来,点点头,”医生你问吧,我们肯定都仔细给你回答。“
  “首先,我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周宏斌问,“你们小孩多大了?”
  家属明显被这个“关键问题”搞得有点懵,呆了一会儿才说:“小孩啊……小孩也是六个月大。就是那个时候刚生了孩子下来,坐月子喊冷,老年人都说是生孩子虚的,才拖了那么久没去看。”
  “生孩子之前,你夫人身体都很健康?”周宏斌问。
  “很好!”家属点点头,“她身体好得很哦,家里还干点农活,做事情一点问题都没有。除了生小孩,从来没进过医院!”
  周宏斌点点头:“生孩子的时候,顺利不顺利?”
  丈夫挠了挠头:“当时我在外面的,你说顺利不顺利我也不知道啊。我们顺产,我在外面等了七八个小时,都说第一胎生娃用这么多时间很正常。我就只知道后面医生说出血有点多,问我们给不给她输血,我们肯定是保大人也要平安啊,后面就签了字,输了血。除了这个,其他就没什么。我觉得过程很顺利啊……”
  “生完孩子以后,”周宏斌问,“是母乳吗?孩子吃奶怎么样?”
  “她身体不好嘛,”丈夫说,“还没满月,就没喂了,没有奶,娃儿吃了还是哭,挤也挤不出来什么。后面就只有断了。我们后面都是买奶粉的。”
  “孩子没什么问题吧?长得还好?”周宏斌又关心了一句。
  “长得好!吃奶粉比有些吃人奶的还长得好!”丈夫脸上露出一点喜色。
  “月经情况怎么样?”周宏斌继续问。
  丈夫有点尴尬地向病人那边看了一眼。病人摇摇头:“不好,不规律,量也很少。生了孩子以后就不对了。”
  “这些……”丈夫有些惊讶地说,“这些怎么都没说过?”
  病人疲惫地靠在轮椅上:“我一直以为身体虚,来事情不好是正常地。”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