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急诊科观察病历(近代现代)——神经百战

时间:2020-07-03 08:39:08  作者:神经百战
  病人回答:“我家人,我老伴儿在农村里,我儿子女儿都出去工作了。”仍然没有提到家里人名字。
  这样问有效信息太少了,二线直接问:“知道你家在哪里吗?”
  病人想了想,摇头。
  “知道现在你在哪里吗?”
  病人又转头看了一圈,继续摇头。
  “知道现在什么时间吗?几点?白天还是晚上?”
  病人一直摇头,不再说话。
  几个人交换眼神,二线说:“痴呆,记忆力、定向力都有问题,醒来了也没办法提供有效信息。这有点麻烦。检查过他的衣服没有?有些痴呆病人衣服里面会带着自己信息。”
  值班护士回答:“衣服来的时候检查过,就是想找找有没有手机可以通知家属。没找到东西。”
  二线想了想,说:“衣服脱下来呢?痴呆病人经常丢三落四的,很多医生都建议家属把有效信息缝在衣服上面,避免走失以后找不到人。”
  护士和赵彬过去,跟病人交流,给他脱衣服查找信息,然而最终没有找到任何有效信息。只能从病人全身状况判断,家里照顾还不错,其他什么也没有。
  无名氏病人浪费了大家不少时间。留观病人的病历也让人头痛。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以后就离开,没有第一手的现场资料,病史很难客观描述,赵彬和二线商量以后,只能把主诉写成:“被发现倒地1小时”,按照他们接诊和120接到电话的时间来算发病1小时。现病史里,还要把120接诊的过程体现出来,要写明当时现场没有目击者,因此发病过程不详。查体部分,只能描述自己看到的,不配合的就写不配合。等胸片出来,考虑肺炎,治疗上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护士去给病人皮试,病人不配合,叫来医生帮忙,医生护士又是一番折腾。处理完了下班,已经一点过了。赵彬对着电脑写得眼睛发胀、头发昏,完事后摇摇晃晃地走出医院门,打了个车回家。
  到家,他轻手轻脚地开门,却发现家里的灯又是开着的,而罗铭遥就趴在饭桌上睡着了。
  赵彬叹了口气,有些心疼又有些无奈。他走过去,俯**,在他耳边轻唤:“遥遥,遥遥?”
  罗铭遥揉着惺忪睡眼抬起头,看到他,脸一红,紧接着带着点愧疚地说:“对不起,赵老师,我……”
  赵彬直接吻住他打断他的道歉。“你觉得有什么对不起的?”
  罗铭遥看着电脑上就进展了几张的PPT,没说话。
  赵彬和他一起坐在桌旁,搂住他,让他靠在自己肩上:“我觉得你从保博那时候开始,就压力很大的样子。到底怎么了?”
  罗铭遥的手在桌子下,紧抓着自己的裤腿。没有说话。他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做不好……但这些,他不想告诉赵彬。他只是不够优秀,不够努力。
  赵彬得不到他的回答,心里有些烦躁不安,但此时太晚了,不是谈话的好时候。他猛地一把将人抱了起来:“不说,那就睡觉。”
  罗铭遥突然身体悬空,害怕得直蹬腿,手上抱紧了赵彬的脖子:“赵老师,快放我下来!”
  赵彬大笑着把他抱进了卧室。
  然后第二天,赵彬腰疼得差点起不来床……
  面对办公室里所有人意味深长、意有所指的微笑,他只能讪讪地说:“人老了,腰不行了……”
  晚上的下班时间,办公室里上白班的都还在电脑上忙着补留观病人病程,敲打键盘的声音里爆发出一阵大笑。
  赵彬提高嗓门补充:“我晚上回去,抬了一桶水上饮水机,完了就这样了!”
  办公室里笑声更大。二线过来推他赶紧走:“出去上你的班!成年人的生活,不用过多解释,大家都懂……”随之而来的是更夸张的笑声。
  赵彬一手扶着腰,一手捂脸,往诊室走。
  “哎,对了,”二线说,“昨天你收的那个老年人,家属今天来了。”
  “找到家属了?”这倒是意外惊喜。原本以为这样的病人找家属需要很长时间。
  二线点点头:“我们这边派出所联系到发现病人的位置附近的几个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认识病人,帮忙找到了家属。联系了他们以后,今天就过来了。”
  “家属怎么说呢?”赵彬正准备去一下观察室,“我去给他们交代下病情。”
  “不用了,”二线停下脚步,“家属来,结了帐就把病人接走了。”
  “啊?”赵彬不解地停下来看二线。
  二线摊了摊手:“他们的想法也没错。就我们现在的检查来看,病人只是个普通肺部感染。这样的情况,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很好处理,没必要住在我们急诊科,这里的所有治疗检查都是不报销的。回到自己社区医院,所有费用都能报销,离家近,也能更好照顾。”
  “但是……”赵彬顿了顿,“肺部感染不能解释意识障碍啊……这么草率就把人带走?”
  二线叹气:“病人今年八十多了,二十多年前开始就有痴呆症状。像这样走失已经是第八次。意识障碍原因查不查清楚,对于他和家属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医生来说,搞清楚病情,判断预后很重要,对我们下一次同样病人的诊疗有指导意义;对于病人和家属,预后不过就是早一点死晚一点死,也许早一点死还更好,检查那么清楚,治疗那么到位,有什么用?痴呆、慢性病老年人群,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很难再用这样做好不好来衡量。人老了,命不由自己啊……“
  他这几句感叹,让赵彬也感慨万分。终于还是忍住,只叹了口气。何止是人老了,命不由自己,其实人这一生,既在自己安排,也在被别人安排。
 
 
第9章 主诉:鼻出血1天
  罗铭遥的开题报告安排在周五,正好赵彬周五是个白班,准备下班以后,和罗铭遥一起出去吃一顿,庆祝一下开题完成。罗铭遥这段时间忙开题忙得他都心疼死了。晚上总是在熬夜,好几次他一两点下上夜班回来,还看他在电脑前做PPT、查资料。为了提神,他咖啡喝的很浓,诱发了一次心律失常后,赵彬强行给他停掉了。前几天还拉着他让他帮忙看幻灯内容,帮忙听他开题全过程,还准备开题时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赵彬也是又心疼,又不敢让他在这种时候放松。今天这件事总算完成,可以让他休息一下了。吃个饭,晚上再一起逛一逛商场,还可以给他买一件新的外套。
  下午,外科那边收了一个鼻出血的病人。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处理的,病人挂了急诊以后,急诊打电话让耳鼻喉科的老总来帮忙处理。一般来说,鼻出血,自己在家就能处理好,但病人是从早上就开始流血,一直不停,他自己说用掉了整整一抽卫生纸,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放下工作来医院止血。外科和耳鼻喉科都觉得有其他问题,让他挂号内科进一步检查。
  病人是个非常儒雅的中年人,看起来学识渊博的样子,应该是个大学教授,穿着整齐,举止也很有礼貌,介绍病情时有条有理。
  “我今天早上开始出血鼻出血,当时没有做什么,鼻子也没有撞到,我也没有抠鼻子、擤鼻涕,没有剧烈运动,只是正常在办公室电脑上写东西。突然就开始留鼻血,流出来是鲜血。我用卫生纸堵住鼻孔,我的助理帮我弄了张冷毛巾敷上,躺了一会儿,我觉得好一点,继续起来做事。结果鼻血一直流,卫生纸都浸透了,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还找了冰块来敷。都没有用。”
  “我想请问您一下,”赵彬对这种教授一样的人说话也忍不住带着尊重的语气,“你以前有过类似状况吗?突然开始流鼻血,或者自己受伤,很久止不住。”
  “从来没有过。”病人认真地摇头,“一年以前,我还做过一个胆结石手术,当时手术过程很顺利,术后伤口恢复也很快。流鼻血是几乎没有过。”
  “那么,这一年里面,您没有再出血过受伤流血的情况?”赵彬问。
  “没有。”病人回答,“不过这一年里,我确实有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赵彬记录着。
  “这一年里,我感觉自己总是没劲,觉得头昏昏沉沉,人很容易疲劳。还有掉发,这一段时间掉发也很严重。”病人回忆着说,“我倒是觉得可能只是我这一年半工作压力太大,因为我们这个项目确实竞争的很多。这些可能都是不相关的,不过现在医生你问到了,我就把近期自己感觉到的变化说一说。”
  “这些情况,休息以后会好转吗?”赵彬问。
  “回家休息,多少好一点。”病人说,“但的的确确,是没有之前的精神好了。哪怕一年以前,我刚做了手术,也没有这么疲惫,这么乏力。当时做手术,我第二天就好了,但是现在,休息一整天也还是累。我年龄也不大,才四十几,我的体质不至于经不起这点消耗。”
  赵彬点点头:“长期持续高压力状态,的确会影响身体状况。但是我现在的考虑是,有些问题,不能轻视。像你现在这样流血一直不停的状态,我更担心是血液系统的问题。凝血功能出问题,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贫血也会造成头晕、乏力、疲劳还有脱发。综合起来,现在最需要排除的,是血液系统的疾病。”
  “好的,”病人点点头,“那就根据你的判断,该怎么检查就怎么检查吧。排除了这些病,只是压力大、精神紧张,以后注意调节也就好了。”
  “是这个道理,”赵彬微笑点头,“如果有问题,早一点查出来,早一点解决肯定是最好的。没有问题,也让自己放心。”
  “对,”病人笑着说,“那麻烦你开检查吧。谢谢医生了。”
  赵彬给他开了血常规、生化和凝血,病人抽血以后,还回来给他打了个招呼,告知抽血结果可能要明天才能拿到。赵彬说第二天白班他也在,病人如果血液检查异常,再挂号来看。病人非常礼貌地表示,排队是基本常识,一定会遵守,不给医生添麻烦。走之前,再次向赵彬道谢。
  下班时间到了,赵彬看完病人,脱下白大褂,到地铁口那边等罗铭遥下班。本来以为今天开题,罗铭遥已经跟组上请了假的,结束就出来的话,应该比下班时间早,没想到他在地铁口等了好一阵才看到罗铭遥过来。
  罗铭遥低着头走路,显而易见的情绪不好。
  赵彬赶紧过去,也不管离医院这么近,会不会有熟人看见,一把抓住他手臂,问道:“这是……怎么了?”
  罗铭遥头埋得更低,赵彬差点以为他要哭了。过了一会儿,大概是心情平复了一点,整了整书包带子,抬起头来说道:“赵老师,开题也出问题了……”
  开题报告安排在下午时间。内分泌科今年一共32个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一齐开题,每个人报告时间5分钟,分为汇报和提问环节。开题只需要报告实验背景、实验方法、预计结果。
  罗铭遥排在第三个讲。
  本来靠前的位置就让他有些紧张,讲的时候难免出现一点结巴。他偶尔错眼看看台下,就看到老师们都紧盯着他背后的投影,手里拿着纸笔记录着什么。他感觉手心发汗。这几年他跟周老师在外面讲课的机回不多,没见识过太大场面,开题这个阵仗本来就很正式,又都是科室里认识的老师,有几位平时严肃较真,很有点威慑力,让人更加紧张。
  等他讲完,台下稀稀拉拉地传来些掌声。然后是提问环节。一个老师抛出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个是他准备过的,很快答了。一般情况下,就是两个老师走过场一样各问一个,开题报告就过了。没想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科主任直接拿起了话筒。
  罗铭遥紧张地抓了抓衣服。
  “这个……”主任看了看面前的资料,“这个罗铭遥同学,你是周宏斌老师的学生是吧。”
  “是的。”罗铭遥回答。
  “我看了一下,你这个课题,你这个和我的学生马帅,去年发的一篇文章,内容几乎相同。也是动物模型的问题。实验方法,收集的数据都差不多。”
  罗铭遥脑子差点宕机了。主任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怀疑他抄袭?但是动物实验模型,全世界都在做,做法大同小异,只是一些药物用量、时间还有收集数据结果的差别,难道他和马帅会完全重合?
  “你这个做了多少只小鼠?文章发了没有?”主任继续问。
  罗铭遥快速翻回自己实验方法学的部分。“做了35只小鼠。文章今年九月份接收的。”
  “这个杂志多少分?”主任问。
  “1.5分。”罗铭遥回答。
  主任意义不明地笑了一声,然后说:“马帅是去年发的文章,当时发的是一个2分的杂志,分数也不高。我再看看你实验结果那部分。”
  罗铭遥推动鼠标滚轮,翻到实验结果,把收集的数据项目调出来。
  “实际上马帅还多做了一个项目,”主任说,“马帅还多查了一个血脂的指标。”
  罗铭遥彻底僵直在了台上。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听见主任的声音说道:“所以我就是觉得,你做的这个课题,跟别人是一样的,你还做的比别人晚,这个开题我觉得就不合适。”
  周宏斌老师辩驳:“我看了一下,马帅同学,今年开题不是这个课题。动物实验模型建立,这几年全世界都在做,你不能说别人做了我们就不做,这个是个长期的大课题。”
  “但是我觉得啊,”主任转过头直接跟周宏斌辩论,“你们选的这个题,跟别人文章重复很大,还没有别人做的多,就没有开题的必要了。”
  这个话说得很过分了。众所周知的,国内大部分文章,都是跟着国外的新文章思路走,做一些小的改动,临床相关的回顾性研究,我们把地域限定加上,比如你是美国多少例,我就是中国西部地区多少例,分析的时候把西部地区一些特定的地理、人口和习俗因素加入,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再多一些数据上的东西,你有肝功,我多一个肾功这些“创新”,文章就这么出来了。主任的话说出来,底下一阵交头接耳,但碍于主任,没有人跟着周老师反对。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