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秦问(历史同人)——十四四十

时间:2020-07-08 15:17:46  作者:十四四十
  听到墨斗开始将西北远处有一大陆环海而连,四季多雨如春,发金肤白眼碧时,扶苏终于忍不住问了:“之前你说美洲隔海,没有大船无法过去,现在这个欧洲连着我们,总能去了吧?”
  墨斗挑眉:“能去是能去,只是……”
  “只是要先把那匈奴给收拾了。”
  嬴政步入大堂,接下了墨斗的后半句话,虽然提到了匈奴的糟心事,但脸上依旧挂笑,看样子心情相当地好,不等墨斗提问,他率先递给了墨斗一卷布帛,墨斗心中一动,接过帛书打开一看,果然如此:“燕国降了。”
  公元前229,在李信的攻打下,燕国不敌,降于秦国,秦国的统一大业,只差齐国那最后一步。
 
 
第149章 
  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战国末期的战争游戏,攻略难度最强的绝对就是秦国,而最没有威胁性的大概就属齐国了。
  并不是说齐国这个国家的国力不强,事实上,因为齐国一直没有参与战事,休养生息,整个国家甚至可以用富饶来形容了,按理来说,威胁性是不输于赵国和楚国的,但偏偏这个国家一点的攻击欲望都没有:在秦国攻城略地时他就那么安安分分地呆着,直到秦国收拾完其他国家,来然后找他麻烦。
  诚然齐国这么乖巧,少不了秦国奉行的远交近攻战略,但这个国家没有远见到这种地步还是很让人惊叹的。
  出于齐国一直以来的表现,嬴政象征性地派遣了陈驰作为说客去游说齐王投降,虽然派姚贾的成功性更加大一些,但鉴于姚贾的用处不小,嬴政还是放弃了冒这个险,谈不拢就直接开打呗,秦国最不怕的就是战争——这是安于和平的齐国应该头疼的事。
  毫无疑问,在嬴政眼里,现在齐国已经是秦国的一部分了,而他现在要做的是全国一统的准备。
  嬴政兴致勃勃地在沙盘上拔掉了燕国的小旗子,替换上了秦国的玄旗,结果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嬴政依然成功地用自己的大袖子拂歪了一片的山脉……
  墨斗捂脸,这中堪比熊孩子的破坏力已经不是手残的问题了。
  幸好,大概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虽然嬴政本人是一个手残到极点的糙人,但是他拥有一对心灵手巧的爱人和儿子,两人通力合作,很快就将一个刚刚似乎被怪兽破坏过的小世界修回了原样。
  在经历过这么一对比之后,饶是嬴政也颇有点挂不上面子,他清了清嗓子,向扶苏提问,努力想要挽回自己的一点尊严:“扶苏,你来讲讲一统之后,秦国该做何事?”
  扶苏接过身旁侍从的手巾,从容地拭去指尖上的泥渍,然后拱手,依照着逻辑一条一条缓缓道来:“行郡县之制,集君主之权,用小篆。”
  这是为政。
  “推行秦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
  这是经济。
  “收缴兵器,按律法治国,严惩私斗。”
  这是民生。
  “上防匈奴,下收南蛮。”
  这是军事……
  扶苏说得头头是道,原本还想鸡蛋里挑骨头来保持家长威严的嬴政逐渐缓和下神情,一种‘不愧是我儿子’的骄傲和另一种‘儿子竟然长大了’的酸涩感交织在一起,弄得嬴政有些迷茫不知所措,直到墨斗悄悄地过来牵住了他的手——当墨斗手上木工而生起的茧子划过嬴政的指缝,一种握住时光的感觉才堪堪让他回神。
  下意识地将墨斗的手抓地更紧,嬴政扯开嘴角,看着越发强健的儿子点头称赞道:“扶苏,长大了啊……”
  扶苏心理高兴,但面上却是不显,淳于越曾教导过他君子要平淡如水,无论是父王的训导还是老师的教诲,他一直都做得很好:“父王过誉了。”
  突然间,空气似乎安静了下来,沉默的因子飘荡于两人之间,组建形成一个微微显性的沟壑,然后被一道声波给生生震断:“大王,沙盘上的山又倒了。”
  嬴政身体一僵,转身一看:只见他的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扯到了桌上,将刚刚搭好的山又给全部带倒。
  扶苏忍了忍,还是没有忍住,他低声劝谏道:“沙盘易坏,重修不易,父王……应当小心……”
  嬴政沉默:儿子,说来你可能不信,寡人没动,是袍子先动的手!
  但没有人会相信嬴政的,包括满脸微笑的墨斗:“大王惹的祸,大王自己处理。”
  盖棺定罪,处事狠绝,一点情面都不给嬴政留,嬴政有口难辩,只能亲手开始修建(破坏)这个已经面目全非的沙盘。
  这个可怜的沙盘最后还是顽强地幸存了下来——加上看不过眼的扶苏和幸灾乐祸的墨斗,就算有嬴政拖后腿,任务总归还是完成了。
  难得狼狈的嬴政捏上了瘾,最后竟然还有些意犹未尽:“下次捏齐国,记得叫上寡人。”
  扶苏也难得显露了自己的少年样,竟然敢开口嫌弃起嬴政:“父王不擅长此事,还是尽早歇了罢。”
  墨斗在一旁帮腔,一脸认同地点头:“就是。”
  “你们!罢了……”嬴政佯怒,最后还是自己先忍不住笑了,“反正你们也拦不住寡人。”
  嬴政无赖起来,谁也没办法,最后扶苏离开前还是被‘逼’地答应了此事:“是,儿臣遵命~”
  说是不情愿,但脸上濡幕开心之情都快溢出来了,看着扶苏欢快的背影,嬴政摇头笑骂:“这么大了,还如此幼稚。”
  墨斗看着嬴政,微笑不语。
  ……
  齐国,临淄。
  与其他国家频繁搬迁国都不同,齐国的国都一直就是临淄,将近千年的历史将这个城池洗历地古朴而祥和,就像这个国家的齐王田建一样安于和平。但这只是一个虚假的表象,当齐国失去了旁国的屏障时,齐国就不得不面对战争的威胁,不过陈驰的到来给了他们另一个一个选项:降于秦国。
  齐国理所当然地分成了两个派系:以墨大夫为首的主战派,以后胜为主的主和派。
  说实话,齐王田建不太想打仗,他蛮想投降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有为了齐国的百姓,听起来很讽刺,但这确实是齐王的真实想法。
  孔子曾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或许时间真的能给予人独特的智慧,齐王田建已经五十多岁了,前两年他还一边沉迷于秦国送来的宝物,一边对秦国的势力瑟瑟发抖,而现在秦国的使者坐在他面前,他的心情是更多的却是坦然:“秦国使者可否容寡人考虑几日?”
  齐王明白无论如何,齐国都逃不过被秦国攻灭的命运,但怎样被灭是个好问题,主战可留下齐国的一丝尊严,日后不会让秦国轻贱了去,但主和又可让齐国避免所有的损失……
  他要好好想想怎么样做,才是对齐国百姓最好的选择。
 
 
第150章 
  如果翻开史册,我们可以看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齐国的独善其身是多么的愚蠢,齐王用他近四十年的在位时间,告诉了人们唇亡齿寒的道理,并为后世留下经典的教育素材。
  如果是后人对其他战国是惋惜痛恨的话,那么对齐国的选择便仅剩鄙夷的斥责了。齐废王的称号就是对他最大的嘲讽,嘲讽他的无能,嘲讽齐民的软弱,嘲讽整个齐国的骨气。
  但是若是我们抛去一切关于尊严、荣耀与名誉等定义去看待各国的结局,其实只有齐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我们难以想象,四十年的和平无战事在战国的年代是多么的珍贵,我们更难以想象的是,齐国又是如何做到与秦国和平交接的:齐国并不是没有兵力,事实上,齐国集结了四十王的大军在西部,只是秦国避开了他们的主力,选择从南进攻,也就是说,只要齐国稍有反抗之意,秦国哪怕攻下了齐国王都,依旧需要面对几十万的大军。
  即便是如此软弱的齐国,也是存在主战派的,比如说墨大夫。然而,史书上记载,临淄无一反抗,这其中便包括了墨大夫。
  我们无从得知,齐王是如何做到让他的大臣接受他的选择,又是如何让习惯了和平的齐民安份地接受秦军的入城,但史书告诉了我们,当去往咸阳的齐王和侵入临淄的秦军交汇错身时,临淄是安宁的。
  公元前229年,齐王建降,迁往秦地。秦兵卒入,临淄之民无一反抗。
  ……
  就像嬴政预料的一样,齐国并没有多大的威胁性——齐王降了。
  嬴政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正在看着扶苏小心翼翼将齐国渤海口捏制出来,秋季的阳光暖洋洋地斜射进来,将空气中的灰尘照得亮晶晶地,墨斗低声给扶苏讲解着渤海口的气候和资源,就是这么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到一天,却给他带来了一个如此划时代的消息。
  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理所当然到让嬴政有些迷茫。
  齐国灭地是不是有点太过随意了?哪怕是韩国,那也是需要秦国一点一点收服叛地的,但齐国不仅降地干脆,连这步都贴心地给秦国省去了,这让还在辛辛苦苦翻看齐国情报和地图的嬴政有点不知所措。
  不仅嬴政没有缓过来,事实上,连墨斗和扶苏也没能将一下子将这个消息给消化掉,尤其是墨斗,一开始穿越的虚幻感又重新回归,让墨斗整个人都晕乎乎的,他梦幻地问:“所以都结束了?”
  “不,还没有。”
  嬴政看着大片的齐国地图,突然上前,捏完了海岸线的最后一处凹陷扶苏下意识的让开,将立着大大小小旗子的齐国沙盘暴露在嬴政面前,而后者毫不留情地拆下齐国的竖旗,坚定而有力的安上秦国的标志:“郡县之制,集君主之权,用小篆。”
  “推行秦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
  “收缴兵器,按律法治国,严惩私斗。”
  “上防匈奴,下收南蛮……”
  当初扶苏列举的条例此刻被嬴政一一列举,旗子一根根被替换,无形的大军在地图上步步前行,直到侵略至蜿蜒的海边堪堪停下,当嬴政停下最后的动作时,留下的是一个被全新赋予了颜色的齐国。
  墨斗安静地站在嬴政的身后,看着嬴政极具侵略性地将自己的意志嵌入到这块大地上,融合进这一片大陆上每一个人的血骨之中,牵动着他千年后某一处的灵魂。
  似有所感,嬴政回首看向触动着灵魂的墨斗,忽而莞尔一笑,他问:“斗觉得如何?”
  墨斗怔怔地看着嬴政,然后,浅笑颔首:“如此,最好不过。”
  秦王嬴政统六国之地,造华夏之躯;秦始皇嬴政始合四海之臣,塑华夏之魂。一切按着按着历史的剧本,但却演绎出了最完美的结局。
  ……
  一直以来,对于小篆的存在,秦国人都是拒绝的:作为战胜国凭什么要迁就那些战败国去学新字,直接推行秦文不就行了吗?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有时候对于小篆的反抗,秦国人有时候甚至比旁国人还要激烈,千金阁作为秦国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都曾经因为小篆的事情暂时地消沉了下去,不过在王绾和隗林的经营之下又有起色,虽然不少人依旧抗拒着小篆,但在千金阁的大环境之下,还是被逼着学会了小篆。
  所以,当用小篆书写的齐国投降字样传递到大臣们手里时,几乎所有人都看懂了这个代表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消息。
  这是个值得高兴的消息,就是上面的小篆有点扎眼:明明大王以前答应地好好的,就在千金阁里用用,怎么现在就这么正大光明地用在公文上了呢……
  温水煮青蛙。
  不少脑子灵光的人一下子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但看着齐国投降的消息,那些煞风景的话实在说不出口,只能闭眼当作没看见上面的小篆,捏着鼻子向嬴政道贺。
  他们懂退让,但嬴政本人是一个相当得寸进尺的人,除了李斯、甘罗、王翦等用小篆写成的贺文,其余用秦文、韩文、赵文等写成的贺文全给退了回去,顺便还送了一本名为《仓颉篇》的书。
  《仓颉篇》,为了推行小篆嬴政专门让人写的启蒙识字课本,它最初由三篇文字构成,分别是秦丞相李斯的《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学篇》,共20章(注)。
  不过赵高已死,原本《爰历篇》的部分由王绾取代。
  要是所有人的贺文都被退了也就罢了,大不了大家一起跟嬴政杠,但偏偏有李斯王翦这类大臣打头,抵抗小篆的联盟很快便分崩离析了——用小篆就用小篆吧,用起来也挺方便的,他们还要准备接下来的统一大典,没时间也没精力和嬴政扯皮这件事。
  除了一些固执到极点的人还在坚守,其中儒家是主力军,比如说扶苏的老师,淳于越。
  擅动先祖遗文,简直荒唐,还有那个郡县制,更是没眼看!
  “可是,孤觉得父王没错,”扶苏不卑不亢地正坐在淳于越面前,冷静维护着自己的父亲,“是先生您错了。”
  于是把自家老师给气走了。
  扶苏捡起面前的《论语》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父王不过是要实行郡县制和小篆就把老师给气成这样,以后推行其他的政策可怎么办啊……
 
 
第151章 
  扶苏确实没有担心错,嬴政在齐国投降后的连番操作确实将淳于越气得不轻。
  在得寸进尺地要求大臣们使用小篆之后,嬴政又接着小篆的借口,接二连三地打压那些不情不愿的大臣,将权力转移到自己和李斯、甘罗等大臣的身上,顺手再将千金阁里的王绾和隗林给提拔了出来。火柴猫若只是权利的置换那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凑巧的是,那些被撤除的大多都是旧势力的贵族,而被替换上并不是他们家族的后人:有些是直接被新人替了,有些是被敌对势力的人给换了……
  配合上秦国一直推行的郡县制,可以说,整个秦国的朝臣都被嬴政攥在手里,如果说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话,那么嬴政就是在这块废墟上重新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框架,虽然并不完善,但是已经初具模型。
  嬴政的这波操作下,孔子所向往的周礼和周公重回的可能性彻底被消泯于其中,儒家向来向往贤王和能臣的政体结构,嬴政这么搞一堂之言,淳于越当然不同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