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三国郭嘉成长日记(三国同人)——这个懒人没起

时间:2020-07-11 10:33:47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子龙,没事,我们走。”
  赵云听到郭嘉的吩咐,毫不犹豫地收起弓箭,跟着他扬长而去。
  曹操归剑入鞘,急道:“奉孝,我……”他来不及说什么,郭嘉已经走得远了。
  胡轸和吕布战败,董卓见关东诸侯势大,打算暂避锋芒,迁都长安。
  他派兵烧毁宗庙,将上百万洛阳人口强制迁徙到长安,洛阳百姓一路上被士兵驱赶,互相踩踏,饥寒交迫,沿途官道,尸骨盈路。
  曹操这时才反应过来郭嘉那句“退可劫掠京师财富据守长安”说得有多轻描淡写。董卓把整个洛阳的财富和人口全部搬到长安,连老刘家的祖坟都挖了一遍,带不走的就地烧毁,一点战略物资都没给关东联军留下。
  不幸又被郭嘉言中:以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对战董卓的部将,小胜了几场之后,不思进取,天天窝在军营里搞聚会,喝酒聊天看歌舞,都想着保存实力,谁也不愿意先出兵。
  洛阳的大火映红了半边天,三天三夜仍末熄灭。
  曹操满心苦涩,不是因为没有诸侯支持他追击董卓的计划,而是因为郭嘉,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招揽这位人才,据说御人的精髓在于恩威并用,但那样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他施恩,那人都坦然接受,他威了一回,那人直接就离开了……
  天子被迫迁往长安。曹操孤军奋战,进军到荥阳,在汴水边遭遇了伏兵,带兵的将领是董卓麾下的徐荣。
  郭嘉一直在关注徐荣的动向,这厮是被董卓留下来断后的。
  这个徐荣在史书上看似是个打酱油的,但战绩不凡,他先后把曹操和孙坚这俩牛人杀得大败,而且是超级狼狈、仓惶逃命的那种溃败。只凭这辉煌的战绩,此将绝对生猛。
  脩羽查探过,徐荣有骑兵一千五,加上步兵刚过两万之数。曹操本部有五千步兵,卫兹领三千人助曹操一臂之力,外加鲍信派了七百骑、和三千步兵相随,一共一万一千七百人,双方兵力相差不是很悬殊。
  但史书上记载,这一战,曹操惨败,卫兹战死。
  战败溃退之际,曹操的战马被流失射中,重伤倒毙。曹洪要把战马让给曹操,曹操不肯接受,在这种逃命的关键时刻,让马就相当于让命。
  曹洪执意要让马,他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曹操这才热泪盈眶地上马,在曹洪的护卫和夜色的掩护之下逃出生天。
  曹操能够逃命,还要多亏徐荣萌生出退意,没有乘胜追击,曹操一逃,他也撤军了。他认为曹操陷入必败的埋伏圈还能视死如归的作战,硬耗了几个时辰,直到士兵伤亡惨重,才彻底溃退。如果关东诸侯的军队都是这个水准,那还是别跟他们硬磕的好。
  按照郭嘉的恶趣味,他是完全有可能等到曹洪说完那句经典台词再出兵相救的。但春寒料峭,领兵的赵昂告诉郭嘉,士兵们已经喝风饮露地潜行了半个时辰,再等下去,恐怕会有损战斗力。
  于是提前发兵,当赵昂带着三千人马从斜刺里冲出来,摆开阵势的时候,正在追杀曹军溃兵的徐荣士兵慌了。
  夜色中看不太清楚,但少数火把照亮的位置,依稀可见这支军队兵甲齐全,队列严整,在快速行进之中也丝毫不见散乱。为首的数员武将,甲胄鲜明,手中兵刃寒光闪闪,有老有少,但无一例外,都威武健壮,精神十足。
 
 
第25章 
  荀彧的搬迁计划  最前方的一面旗帜上依稀是个袁字。
  徐荣接到斥候的禀报,猜测是关东诸侯的援兵到了,他原本也不相信这么好的机会,竟然只有曹操孤军追击。
  毕竟董相国把袁绍留在京城的宗族全都砍了,那么多人头落地,灭族之仇,关东军的盟主袁绍就是泥捏的菩萨估计也要来拼命哟。
  据说单单酸枣的关东联军就有十几万,徐荣可不敢干等着,一旦被对方的先锋部队拖住,就是十几万头猪冲过来也很要命,他果断一挥手:“撤。”
  以为能痛痛快快打一场的赵昂嘶吼:“徐荣匹夫,有种别跑!”
  这货大声呼喝,发起冲锋,追上徐荣的后军一阵生猛冲杀。
  徐荣一看,敌军将领如此凶残彪悍,关东诸侯援军的先锋部队如此英勇善战,所过之处一片人仰马翻,非死即残。徐荣留下一千人断后,撤得更快了。
  郭嘉:“……”
  兵不厌诈,徐荣的斥候探得的“数员武将”只有赵云和赵昂货真价实,其他都是郭嘉挑普通士兵假扮的。
  不过赵昂这作战风格,依然难以直视……
  郭嘉:“子龙不去吗?”
  赵云:“先生跟前不可无人护卫。”
  郭嘉唇角上扬,“不怕,徐荣已退,有一排‘大将’杵在这里,乱兵不敢过来。”
  赵云正色说:“乱军之中,刀剑流失可不长眼睛。我和伟璋相约,轮流护卫先生,不可食言。”
  彼时,卫兹身中数箭,坠马而亡。曹操的士兵早已被西凉铁骑冲散,正在四下溃逃。眼看着陷入绝境,突然有援军加入战场,战局瞬间扭转。
  曹操精神一振,收拢残兵,和赵昂一起追杀徐荣的断后士兵。
  不过追了几里路,曹操就开始冒冷汗,这援军的人数也太少了,三千多人驱赶着将近两万人长跑?
  而且这位赵将军,曹操是见过的,印象不要太深哦。当年打黄巾的时候,这厮在颍川阳翟城一刀砍死了三个蛾贼,溅了一身血还笑得欢畅,粗豪、凶猛、没脑子……
  赵昂带人把徐荣留下断后的一千人屠了个干净,突然下令全军止步,在原地擂鼓呐喊。敲的还是进攻的鼓点节奏。
  曹操???
  赵昂:“徐荣虽然在撤退,但军队秩序未乱,仍有再战之力。他急急退兵,是误以为关东援军来了,不能让他看出虚实。击鼓的都卖力一点!其他人列队原地休整,等徐荣再跑远一些,咱们就撤。”
  曹操!!!
  从前嗜凶斗勇的莽夫,突然喜欢用脑瓜子想事情了,还学会了使诈,据说扶沟县令也当得有模有样,这位赵兄到底经历了什么?
  曹操:“伟璋上马能领兵,下马能治民,允文允武,可媲美古之乐毅,不知师从何人?”
  赵昂被夸得有点局促,捏着大刀讪讪一笑:“我是野路子,多亏公子教得好。”
  曹操拐弯抹角地打听公子都教些什么东西,得到的答案是:罚抄兵书。从《六韬》、《三略》到《孙子》、《吴子》,每样来几遍,带兵的时候随时都会灵光一现。
  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李典:我们有不祥的预感……
  曹操环顾众将:“都听到了?就从《六韬》开始。”
  他反思这次陷入埋伏、损兵折将的主要原因:郭嘉不在,没人提醒他,他冒进了。
  世道这么乱,无论是讨董,还是自保,都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他急缺一位军师,他心目中最合适的军师人选是个妙人,连赵昂这样的都能指点出大将风范。
  只是他刚刚战败,兵不过两千,将不过宗族兄弟五六人,外加一个李典。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凭什么招揽智谋之士呢?
  赵昂看曹操神色沮丧,宽慰他:“我家公子说,曹将军出兵救国难,此战虽败犹胜,从今往后,天下谁人不识君?”
  曹操沉吟片刻,胸中郁气一扫而空,“奉孝真这么说?”
  赵昂点头。
  曹操仰天长笑。
  话说董卓迁都之后,洛阳百里内人去屋空,白骨青磷,一片荒芜。
  留守的西凉军若哪天忽然想发财,也不得不多走一点路,来颍川劫掠。若想要女人,更要来颍川抢,衣冠世族聚集的地方,女人都比别处娇俏……
  荀彧料想颍川这等四战之地,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安居。他呼吁乡亲们一起离开颍川,躲避战乱。但时人安土重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荀彧只好独自谋划将荀氏宗族迁往冀州。
  冀州民富粮足,甲兵十万。冀州牧韩馥也是颍川人,他来信邀请荀彧,还派属下前来接人。
  目前,荀谌和辛评都在韩馥的麾下效力,如果投奔韩州牧,大家也有个照应。
  郭图也要去冀州安身立命,不过他不看好韩馥,他要投效袁绍。
  郭嘉一脸黑线:人家文若带着族人迁居。郭图你个坑货,你非要带着我是几个意思?咱俩说起来是同族,但两百年前就已分家,两家一直没什么来往。隔了十万八千里的亲戚关系,你学郭鸿喊我十六弟!?
  擅长察颜观色的郭图立刻就发现了郭嘉的小情绪,厚颜摆出一副兄长的架势:“十六弟一定要去,就当帮我撑场面,仲治(辛评)去冀州也带着佐治(辛毗)的。”
  “好吧。”郭嘉碎碎念:所以袁绍的智囊都是买一送一?
  反正过一段时间曹操才有机会入主东郡,获得第一块地盘。他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会会袁绍。
  郭图和郭嘉是同一天出发的,郭图性急,带着几名护卫快马加鞭,早早到了冀州。
  郭嘉带着郭图的家眷,领着书童以及侍从等,和荀彧一道走在后边,荀家人多女眷多,一路上走走停停,晚了十来日才走到邺城附近的一处驿站。
  韩馥在邺城,袁绍屯兵于河内郡,接下来的路不能一起走了。
  荀彧和郭嘉正在驿站前依依惜别,地平线上突然起了烟尘,密密麻麻几千个小黑点快速靠近,郭嘉眼神好,已经看清那是一支步兵军队。
  不过就算是步兵,荀彧带着几百族人,也跑不过这些士兵。荀氏一族的所有青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将老人、女人和小孩护在身后。
  时下民风尚武,士族讲究君子六艺,士子大多能文能武,荀家的儿郎尤其出众,能拔剑杀贼的不在少数,据说荀攸还在长安兼职刺客。
  荀彧让小厮将所有马匹都牵出来,用力抱了郭嘉一下,附在他耳边说:“奉孝带公则(郭图)的家眷先走,彧见机行事。”见机行事只不过是一句托辞,有多少家族直接消失在乱兵之中?这种时候,能走一个是一个。如果那些兵一上来就屠杀……奉孝,珍重。
  文若一向守礼,还是头一回当众勾肩搭背,拉拉扯扯,郭嘉微微一愣,摇头:“不用走,弓箭手进入射程并没有放箭的意思,而且看他们这阵仗,不像是来劫财害命的。说不定是谁仰慕荀君的风采,特意派兵相请。”
  郭嘉把“请”这个字眼念得格外重,听着满满的嘲讽。
  荀彧松开手,退开半步,耳根慢慢红了。
  那几千士兵全速推进,很快将驿站团团围住。为首的人是袁绍的部将朱灵。
  这位朱将军表面客气,实则强硬的“请”他们去拜见袁绍。
  郭嘉和荀彧在袁营之中又见到郭图,三个颍川同乡不期而遇,相顾无言。
  荀彧的宗族被袁军裹挟而来,其实不是意外。
  袁绍最近正在谋划夺取冀州,他和韩馥之间的龌龊,不足为外人道。
  起初,袁绍担任渤海太守,名义上是冀州牧韩馥的属下。但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显赫的高门世族子弟,影响力巨大,严重威胁到韩馥的地位。
  韩馥一向以袁氏的门生故吏自居,一开始,他十分优待袁绍。但随着冀州豪门纷纷归附袁绍,袁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韩馥发现:他这个冀州牧说话还没渤海太守说话管用,再这样下去,冀州就要变成袁绍的地盘了。韩馥开始对袁绍各种防备打压。
  比如克扣袁绍的军粮,限制袁绍扩充军队。疏远冀州本地的官员田丰和沮授。重用颍川同乡荀谌和辛评。
  不过没什么鸟用,因为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冀州的官员都巴不得立刻换一位冀州牧。就算袁绍不想谋夺冀州,也没几个人是心向韩馥的。
  事情要从冀州接到讨董檄文说起。
  当时,韩馥把幕僚都召集到一起,商议这件事,诸位;“现如今,我应当帮助袁氏,还是帮助董氏呢?”
  这么没水平的疑问,一下就被幕僚们集体鄙视了。
  治中从事刘子惠推案而起,站出来十分严肃地说:“兴义兵是为国家,说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羞惭,面子挂不住,一时语塞。
  刘子惠刚刚斥责了领导,担心将来被领导穿小鞋,于是又揣摩了一下韩馥的心思,向他献计:“兵者凶事,我们不要强出头,先看看其他州的动向,有人带头起兵,我们再响应。不参战,就待在后方供应军粮,又不缺功劳,风险还小。”
  从事田丰也出列:“冀州兵精粮足,带甲十万,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州。讨伐国贼这种事,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要当领头人,号令群雄,立不世之功。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当附庸,那样就算有功劳也轮不上冀州啊。”
  沮授、荀谌、辛评等人都赞同田丰的建议。
  然而韩馥是个没什么主见的读书人,开座谈会还行,一想到打仗就犯怵,他采纳了刘子惠的提议,关东诸侯会盟,韩馥龟缩在冀州,负责给盟军提供粮草。
  出任关东军盟主的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取代朝廷任免地方官吏,从此势倾天下,海内名士争相投效。
  领袖的巨大政治优势实在让人眼红。韩馥开始后悔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但他不怪自己不纳良言,反而怪罪上了给他出主意的刘子惠。
  刚巧赶上韩馥又克扣袁绍的军粮,袁绍大肆宣扬这件事,关东诸侯联军粮草告急,纷纷把矛头指向韩馥。
 
 
第26章 
  陪吃陪喝的日子  兖州刺史刘岱还给韩馥写信,信的内容大约是这样的:董卓无道,早死晚死肯定都会死,不过等他死后,信不信我们回师讨伐你?你在冀州坐拥强兵,却无视国家兴亡,还给我们拖后腿,你和那些叛逆有什么区别?洗干净脖子等着,收拾了董卓就来处置你。
  韩馥看了这封信,又恐惧又悔恨,这种时候,身为一州的最高长官,就应该动员大家团结一致,共度难关。但韩馥偏不,他把一切罪责都推给刘子惠,要杀掉刘子惠来平息关东诸侯的怒火。
  冀州长史耿武带头,田丰、沮授、荀谌、辛评全都站出来挡在刘惠身前,田丰向韩馥求情:“如果主公一定要杀子惠,那就把我们全都推出去砍了。我等愿意和刘子惠同死!”
  平心而论,刘子惠的提议虽然不像田丰的谋划那样一旦成功必定伴随着巨大的利益,但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提供粮草这种事,办好了也是很能笼络人心的。事情变成现在这样,其实要怪就怪韩馥不靠谱,无偿赠送军粮,还被接受馈赠的诸侯给恨上了,这是什么样的奇才?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