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穿越重生)——七流

时间:2020-08-23 08:36:32  作者:七流
  吴志天琢磨了一下,如果乔御真的拿到了柯尔奖,那他找人办事,腰杆子就更直了。
  甚至找谁,吴志天都想好了。
  如今,某位新闻联播上天天见的实权人物,身边的秘书是他当年的学生。
  虽然这关系拐了点,但是稍提一句,应该问题不大。领导是好领导,一句话比他说破嘴皮子都管用。
  吴志天给周慎行发了条消息。
  吴志天:乔御大概率能拿科尔数论奖,那个华国数学科学奖,不用急着运作了。虽然我们一把年纪了,也有人卖人情,但是人情欠多了烧得慌。
  在原本的计划里,吴志天是打算让乔御得这个数学奖,然后暗箱操作一下,上上机关报,让那位学生在领导面前提一句。
  但是如果有柯尔奖在身,这个奖项就显得十分野鸡且不重要了。
  希尔顿教授简直是在瞌睡时送来枕头。
  吴志天的老伴见他这么跑来跑去,嘴里难免嘀咕:“那个乔御是什么狐狸精,你对自己亲孙子都没这么好。”
  吴志天因为最近心情好,不免摇头晃脑回答:“我亲孙子要是乔御,我做梦都能笑醒!”
  说完,提着鸟笼子遛鸟去了。
  吴志天亲孙子也是常青藤名校毕业,学的计算机,毕业后就进了硅谷,拿了绿卡。
  每逢春节,亲孙子回家过年,吴院长看到他就来气,说他被洋墨水给喂成白眼狼。
  他们这一代的老人家,是看着祖国怎么一步步起来的,走的特别心酸,特别累。
  因此,老学者们最朴素的愿望,不过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然后看着自己的国家,更好,最好。
  作者有话要说:2020年6月29日修改BUG:希尔顿教授错打成米歇尔。
 
 
第132章 
  系统很快就把李东伟的资料整理了出来。
  怪不得李院士对研究心肌干细胞的孙教授维护备至, 原来他自己也是研究干细胞起家的。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 在合适的条件下或给予合适的信号, 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者组织器官, 因此被称作“万用细胞”, 和精准医疗、基因治疗行业息息相关。
  但凡研究领域沾点“医疗”气息, 那真是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也不怪世界各国的生物学家,都削尖脑袋想往医疗领域钻,也不看自己研究方向对不对口。
  毕竟在诺贝尔奖里, 生物医学都不分家,叫诺贝尔医学奖。
  李东伟的实验室, 最近一年来,研究课题都是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
  不少白血病患者等骨髓, 就是在等着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毕竟“骨髓移植”又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如果成功,通过移植能自我更新的造血干细胞, 可以让患者在无须化疗的情况下, 再生完整的血液系统。完全改变现有的骨髓移植与基因治疗方式。
  当然,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 这个方案属于异想天开, 项目文件提交上去, 都不一定能通过。
  因此, 李东伟在做的,也不过是前半截:完成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
  这个研究如果成功,绝对能登上CNS(及《细胞》《自然》《科学》), 无数诺贝尔奖学者都在上面刊登过自己的成名之作。
  李东伟四舍五入都快60岁了,还没作为一作上去过,馋的不行,每次听说有华国学者在上面发表论文,都嫉妒的一双眼血红。
  受限于现有技术,造血干细胞扩增只是理论上可行。
  廉价有效的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法,是目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
  目前,李东伟领导的实验室,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大多围绕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做的。
  乔御把论文买下来一看,初步断定对方墨迹了一年,实验也不过刚刚起步,才发现血清蛋白是造血干细胞培育中主要的污染物来源。
  乔御思考片刻,打了个电话给宋天宇。
  “补考成绩出来了吗?”
  宋天宇忙不迭点头:“出来了,最低61最高84。没有挂!”
  没挂就好。要是挂了,乔御就打……算了,伤还没好,就再帮他补两天。
  乔御继续询问:“后面半年我可能都会非常忙,你还有什么要求最好最近一周提出来,我尽量满足你。”
  宋天宇沉默片刻,在被子里扭扭捏捏翻了个面:“乔乔,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乔御瞟了眼时间:“晚上10点45。”
  “对啊,大半夜问我这个问题,你会让我晚上睡不着的……”宋天宇的眼神湿漉漉的,声音也变的黏答答。
  不仅晚上睡不着,说不定第二天还要起床洗裤衩。
  乔御:“行,那我白天再来问你。”
  说完,他挂断了电话。
  宋天宇:“……”
  等等,我不是这个意思。
  系统再次发出一声冷笑:“呵,直男。”
  -
  第二天,乔御就开始阅读学习系统为他搜集来的资料,在学习的间隙,也在疯狂自学大一到大四的教材内容。
  虽然在高中的时候,林枫就曾教过他一次,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大概是因为上辈子当过学渣,这辈子在生博士的教室内持续当学渣,乔御鲜少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知道自己很强,但是也知道还有人比他更强,他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学三年半,而世界上多的是研究了三十年、五十年的老前辈。
  天赋重要,努力也重要。没有任何成功是轻松的,哪怕是有系统也一样。
  换个意志力不行的人捡到系统,哪怕是有系统督促,也未必能有现在乔御一半的成就。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将是乔御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实验项目。
  他在高中就做过生物酶钻井液,但那属于拾人牙慧。若没有路德维希在前面指路,给出大概方向,乔御可能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努力。
  而后续一些实验,也有林枫的指导。
  他目前能指挥的一共有三个实验室,一个是在天海,由王晨领导,另外两个在燕京。
  在他高考结束后这么长一段时间里,王晨也没闲着,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并且准备考燕大的博士生。等着早日和乔御汇合。
  张开伟的基因实验室,目前由寻安生物制药投资,一共6个人。
  拿到投资后,张教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底下科研人员的工资翻了一倍。勉强安抚住了他们躁动的内心。
  这样的话,乔御能用的人手大概是7.5个。还在考博士生的王晨算半个。
  而李东伟的实验室在中西村高新区,临近华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旗下35名科研狗分工明确,品种优良,膘肥体壮。实验室大门正对着高分子蛋白国家实验室,走两步就能去其他院士家里串门。
  怎么看都像是歪瓜裂枣对上正规军。
  乔御把系统给他的学习资料也复制了几分,分别发给了这批人。
  乔御:这是未来打算的实验方向,因为需要尝试的方向过多,我打算三个实验室同时进行实验。你们先看看。
  一周后——
  乔御:看完了吗?
  微信群里静悄悄。
  张开伟点开头像,和乔御私聊。
  张开伟:乔啊,17篇论文,还都是英文原版,一周时间,大家是看不完的啊!
  他们这,有些英语不好的,光是翻译就要一天一夜。
  乔御陷入了沉默。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一天两篇论文的学习速度。一开始有些累,需要不断磕精力药水,但是自从知识储备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看论文的速度已经显著提升。
  除非是那种特别深奥的数学难题,在专心学习的情况下,只需要三个小时,乔御就能阅读理解完一篇60页左右的论文。
  智商是理解力、记忆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乔御对系统道:“把这批人智商也统计一下。”
  片刻后,乔御得到了答案。平均112,只有王晨上了120,已经是普通人里极其聪明的那一类人。
  其实,在系统的鉴定里,大部分人智商都在95-100左右。
  乔御:行。那再给一周时间吧,剩下一周我带大家一起看。
  -
  乔御自己看完了论文。
  现在白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里,他都在自己的实验室内,研究那台冷冻电镜。
  要说在国内,清大的生科院院长施文教授*绝对是冷冻电镜第一人。依靠冷冻电镜,他曾三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在膜内蛋白酶与γ-分泌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施教授曾在国内撰写过论文综述,回顾了华国从上个世纪来冷冻电镜的发展史,并呼吁更多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
  要讨论的话,施教授绝对是首选。
  而燕京大学和清光大学真的非常近。
  所以乔御转着转着,就不小心到了清光大学校区。
  乔御思考片刻,给还在清大上学的郑清华打了个电话。
  十几分钟后,郑清华气喘吁吁地来了:“乔啊,你怎么来清大了?对了,我最近天天跑3000米,给你看看我的肌肉。”
  说完,郑清华举起胳膊,秀出自己的肱二头肌。
  郑清华从小就喜欢和乔御比较,如今在学习上是赶不上了,只好从其他方向找一点微弱的成就感。
  乔御解开扣子,撸起了袖子:“你是说这个吗?”
  郑清华:“……”
  妈的,怎么好像比他的还大??
  郑清华不动声色套上外套:“不是,大晚上的,你来我们学校干什么?总不可能是来看我的吧。”
  乔御道:“的确不是。”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在听到的时候,郑清华心里依然被哽了一下。
  “你们学校生科院办公室在哪?你说我能见到施文教授吗?”
  郑清华:“……卧槽,我数学院的,我怎么知道!”
  纵然如此,郑清华依旧询问了自己的学长,要到了地址。
  清大校区挺大,两个人骑着共享单车朝目的地赶去。
  郑清华问:“你找施教授干嘛?”
  施文教授在他们院内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在十几年前还教书的时候,被人称为挂科狂魔,平生最烦沽名钓誉之辈,也不喜欢半灌水响叮当的人。
  乔御:“有个研究项目,有些不确定。想得到施教授解答。”
  晚上八点,早过了老师们的下课时间,但施文却依然在办公室没走。
  作为清大生科院院长,在科研之余,总是要牺牲一些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琐事。
  成了晚上有课的,生科院其他教授都走的差不多了。
  施文正在审核院内教授提交的科研项目。作为全国拿国家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学校对每年发表论文的篇数,都是有硬性规定的。
  这也导致学校内大部分教授,一年四季总没停过。往往一个项目完成,又展开新的课题。
  就是这个情况下,办公室大门被敲响了。
  施文头也不抬,道:“请进。”
  木质的大门被推开又关上,发出一声轻响。
  “施教授好。”说话的人态度十分尊敬。
  施文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我认识你,乔御。”
  国内做生物研究的,最近想不认识乔御都难,毕竟一张脸天天在相关公众号上刷屏。
  有些人觉得乔御牛逼,但也有些人觉得,乔御就是运气好,背靠默克尔集团,换他他也行。
  但是施文清楚,换这些人还真不行。
  科研的敏锐度,不是说有就有的。孙瑞搞心肌干细胞搞了七八年,不也什么都没发现。
  施院长嘿嘿一笑,放下了手里的钢笔:“是来办转校手续的吗?”
 
 
第133章 
  乔御沉默了一下:“不是。”
  施文低下头, 伸手做了个“请”的姿势:“那你可以走了。”
  乔御咳嗽了一声:“施教授, 其实这次来, 是我有一个实验项目和结构生物学有关, 希望您能帮忙掌一下眼。”
  施文顿时双手抱胸, 哼哼唧唧道:“你怎么不找叶勤学。”
  如果此时, 在施文面前的是个马屁精,那回答自然是“叶教授在结构生物方面比不过您”,好让施教授日后在酒桌上也能和别人吹吹牛。
  但乔御虽远离职场许久,却依然深谙办公室斗争之精髓。
  他回答道:“叶教授最近比较忙, 让我过来找您。”
  施文对这个回答勉强满意。
  “行,把你那什么东西, 拿给我看看吧。”
  乔御递上了随身携带的文件夹。
  施文掂了掂,笑着说:“很重啊, 功课做的挺多,让我看看你怎么水的。”
  他翻开第一页, 看了眼标题, 喃喃自语道:“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
  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作为结构解析法的一种, 是近些年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 这项技术已经能将分子量超过3000kDa且生化性质稳定的蛋白质解析到接近原子分辨率的水平。
  但想再进一步, 进行小分子量蛋白质的高分辨解析, 无疑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在现有技术下, 小分子量蛋白质颗粒在冷冻样品中很难达到合适的衬度。
  乔御给出的项目课题,是测量链霉亲和素蛋白在冷冻电镜下的单颗粒三维重构*。
  “你怎么想到测链霉亲和素蛋白?”施文问。
  乔御回答的十分直接:“大小合适,提取方便。”
  链霉亲和素蛋白是小分子蛋白质的一种, 只有66千道尔顿。
  别看期刊上论文发的一串一串多邪乎,其实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学者围绕“最小”两个字发论文。
  今天X教授发表了300kDa蛋白质的高分辨三维图,明天Y教授就要发表个200kDa的蛋白质解析图。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