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习听得哭笑不得。
不过仔细想想,他又有些理解刚才班主任说的那些话了。
一模并不算难,主要还是让大家适应一下高考的模式。为了给大家增强点信心,阅卷老师下手时也会稍微宽松些。
能在一模跌到288分……
别的不说,这姑娘临危的心态确实不行。
“哎,其实这事我也挺担心的,咱们都是第一次经历高考,平时都在咱们主场,可以随便发挥。但是到了高考,哪儿有机会重来。”
田小娟心有余悸地说,“我听说池辉打算参加自主招生了,就是为了稳上南航。他和我说了以后我也有点蠢蠢欲动了,平时我成绩就挺一般,要是到了高考时候紧张,发挥失常了……早知道我就该早上学一年,咱们这届正好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名额了……”
孟习听着听着就出了神。
“……小孟,你和学神到时候打算报哪些学校呢?你和我说说吧,我心里好有个底。”
“啊?”
孟习眨了下眼,瞳孔恢复了焦距。
他回想了田小娟刚才的问题,拍了拍她的肩,干脆利落地落下了两个字。
田小娟呆了,“……您不会驴我的吧?”
孟习没说话,潇洒地挥了挥手,转身走了。
田小娟瞠目结舌了半天,喃喃道,“……您可真会想的。”
·
迈入高二后时光就变得飞快,某一天班主任走进来,在黑板前严肃地写下距离高考还有400天时,原本还在打闹的学生们忽然就笑不出来了。
从400天到300天,只不过是弹指一瞬间。
六月,省内举办的奥数竞赛就要拉开序幕,从四月底开始,报名参加竞赛的学生统一在校内组织学习,等到比赛完毕,筛出的赢家才有资格进行十月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般来说,联赛的前几名可以参加来年一月的全国决赛。
参加决赛的全国种子选手大约有两百多名,其中一大半的人都是奔着决赛前三十名的名额。
这三十个名额意味着国家集训队队员的一席之地,也意味着在越来越严苛的政策中抢到万里挑一的保送名额。
2019年开春,教育部有关部门宣布,自2017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新生,不再享受省级优秀学生可以参与保送的条件。
时代在进步,教育选拔越来越重视高考的平等性,这几年的政策越来越严格,说不定明年的保送人员就只剩下了公安英烈子女和退役运动员。
英烈子女还只能定向保送到公安类院校。
太难了。
“你们这一届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届能保送的,我听到的风声是明后年可能要全面改革,以后的考试更加不容易,今年咱们学校报考奥赛的估计就有五十几个,隔壁一中更恐怖,一百来个,老师劝都劝不住,一个个头铁了要去报名。”
朱军抱着泡着枸杞的陶瓷杯,余光里瞅了一眼没什么表情的宋淮,又重重地叹了口气,“你说这么多人去挤这个名额,有什么用?进了预赛算厉害的,可是后面还有联赛,联赛还有决赛,最后只取30个人头,剩下的那些人回头要怎么参加高考?”
宋淮没回答。
朱军便继续说:“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想自主招生时让自己的履历好看点,所以先随便报个奥赛,能考个名次是最好,到时候获得校推的概率也更大些——”
外面响起大课间跑操结束的铃声,宋淮瞥了一眼窗外,忽然打断了他的话,“您到底想说什么?”
“……”
朱军好不容易沾出来点唾沫,这会儿只能省省心咽了回去。
他慈眉善目地说:“老师就想问问你是怎么打算的?”
每个学校的校推都有名额限制,虽然宋淮的成绩不一定需要他们来推荐降分,能多给别人一点机会是最好,但如果不问就给了别人……
那似乎也说不过去。
所以朱军综合了一下校长和老师们的意见,先提前过来探口风了。
宋淮明白他的意思,“我不用走校推,这个机会留给别人吧。”
朱军松了口气,又担心他心理不平衡,温婉地跟他补充解释,“老师们不是舍不得给你,你要是真需要,我们肯定能给你批,一路开绿灯绝对没有二话……”
宋淮听得不耐烦,眉头皱了皱,朱军就赶紧打住了话题。
既然不需要校推,那十成十就是走奥赛国家队保送了。
按照宋淮的能力,奥赛也不必过分担心,实在是考不上,按他的底子,再回头准备高考也绝对来得及。
当然,能直接保送是最好。
“去年把你挖进来的时候,”主任忽然道,“前几年我们一直不太如意,最好成绩也就是省23名,生源也比别的学校差了不少。你的学籍转过来后,我们几个老师都在畅想呢,说你要是发挥稳定的话,这省状元说不定就落咱们四中了。”
主任说着说着,又笑又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次你要是真能保送,咱们可就少一个状元咯。”
宋淮闻言,微微抬起了眼皮。
·
跑完跑操,孟习满头都是汗,好不容易从排满队伍的厕所里放完水、洗好手出来,迎面就是拿着冰饮料在等他的宋淮。
“谈完了?”孟习挑了挑眉,“主任和你说什么?”
宋淮简单两句带了过去,“问我要不要校推,我给拒了。”
单纯问个校推也不至于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他没说,孟习也没问。
“你要什么校推。”他接过拧开的饮料,咕嘟咕嘟灌了一大口,又抬起胳膊擦了擦嘴,冒着一头的汗往他怀里蹭,“咱们学神直接保送的好吗?根本不在乎那一咪咪的减分。老猪问你这个是瞧不起谁呢?”
宋淮没回应,干燥的手心摸了摸他湿漉漉的头发,淡淡地问:“那你呢?瞧得起你吗?”
孟习闻言,顿时就萎了。
如今已是五月中,这段时间大大小小的考试加起来说有二十场也毫不夸张,别的科目还好,数学基本保持着一天一小考,两天一大考,每天都在讲试卷的进度,简直让人一个头两个大。
在这种高强度复习环境下,孟习的成绩还是稳在三百七的水平,别说清北了,连普通的985211都够呛。
再转头看人家池辉,初始不怎么亮眼,但好在稳扎稳打,现在几次考试下来都能稳定390以上,梦想的南航应该是够了。
这段时间以来,虽然大家都在说高分上分难,但是老师们话里话外还是忍不住流露出一丝加油、努力的意思。
油表都快爆了,大力菠菜吃了一斤又一斤,可分数就是上不去啊。
一提到这个孟习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学校不会给我校推吧,看的是三年以来的综合成绩,我高一都烂成那个怂样了……要真给我推了,那不知道多少人嫉妒我了。”
“怎么不能给你推?论成绩,有谁比你这个年级前二十进步快?论资格……”
宋淮说到这里,忽然就顿住了,只说,“没人比你更有资格。”
孟习没察觉到这一丝不自然,他叹了口气说:“我还是觉得我就是个学渣,考到三百七都是你拼命拽上来的,其他的就真是多考一分都是侥幸。而且我现在这个成绩起码得加三十分、我再拼命多考个十分才能够上清华比较差的专业,万一考不上不就是浪费名额了吗……还是算了。”
“我想的是,实在不行就第一志愿填个清华最差的。”孟习说,“我第二志愿再填个差不多的一本,离你近一点就行,大三再争取考研考到你那儿去。”
宋淮微微一愣,“……你不想考清华了?”
“想啊。”
孟习靠在他肩膀上,懒懒地摊开手,“可这也不是我想就考上的问题。我查了去年的分,建筑类起码要413分……我也做过了去年的真题卷,作文如果能拿54的话,我也只是384分。我看了,北师范挺不错的,实在不行……就为人民的子女服务吧。”
宋淮皱眉道:“384并不是你的上限,再努把力——”
孟习站直背,两只手搭在走廊边的栏杆上,无奈地说:“三水,我已经拼劲全力在努力了,你知道的。”
宋淮便哑火了。
这段时间,孟习每天晚上一点睡,早上六点五十起,中午午睡半小时,其他时间能学习就学习,哪怕是吃饭的时候也要让宋淮帮他多讲解一道数学知识点。
宋淮觉浅,有时候渴了起来喝水,都能听见孟习在说梦话。
没说别的,就是在背书,背的还是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因为梦里没给碳酸钙加沉淀符号,起床后还被罚抄了一百遍。
宋淮沉默不语,孟习看他那副表情,忍不住叹了口气,揽住他的肩膀,挤出一个笑容来,“……我只是说实在不行嘛,做一项计划可以畅想未来,但也总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吧?而且比起教小孩儿,我还是更喜欢用CAD去构建我们的家。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我每个月提高一分两分,说不定明年高考就人品爆发,考上了呢?对不对?”
他还是没提参加校推的事。
宋淮垂着眼睑,也挤出半个笑容,“……嗯。”
作者有话要说:主任想给小宋校推,小宋又特意给老婆腾出来的校推名额,就这样,谁都没用上。
第107章 (禁盗)
如果说哪段时间在他们的高中生涯最长, 孟习会说是宋淮刚转来的那个学期;如果哪段时间最短,孟习想了想,说, 大概是从高二迈向高三的那段时期。
预备高三生这个头衔,和坠下宿舍楼的学姐一样,浓雾般笼罩在他们头顶。
等到孟习回过神时,才发现宋淮已经结束了预赛, 而他们也迎来了聒噪又闷热的六月。
入夏了。
七月初, 预赛结果从省内传到各级学校, 宋玉龙作为教育局工作者, 自然早早地就知道了外甥的排名,硬生生地憋到消息传达各级学校后,才又偷摸摸又得意地告诉赵玉兰:宋淮拿了省第一名。
赵玉兰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小淮参加奥赛了??”
赵玉龙:“……”
以前是赵玉兰不问, 宋淮也不说;现在略有不同的是,赵玉兰问了, 宋淮……还是没说。
赵玉兰怒气冲冲问起时, 宋淮一句轻描淡写的小比赛,就把她的话堵得严严实实。
孩子野心大了, 省竞赛的第一名都看不上眼了,下次主动跟她说起, 说不定就是全国赛或者国际大赛了。
赵玉兰一边忧愁,一边美滋滋地将他的奖状收进了小柜子里。
“这次你期末考试又是第一名,预赛也拿了第一,想不想要什么奖励呀?”
赵玉兰摸了摸自己刚取出定期的钱包,不动声色地鼓励他,“想要什么都跟妈说,不管是旅游还是shopping, 妈妈能力范围内的都满足你!”
宋淮坐在沙发上看书,头也不抬,“没想要的。”
“怎么会没有呢,这可是你高中阶段名义上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赵玉兰锲而不舍地和他磨,“咱们出去旅游吧,去那个什么仙本那,听说海景特别漂亮。或者咱们去伦敦也行,没那么热,还能陪你逛逛大英……”
“不用。”宋淮翻过一页书,打断了她的话,“我这两个月要帮孟习补习,不出去。”
“…………”
赵玉兰一片妈妈情瞬间被清零,干巴巴地哦了一声,“小孟现在能考多少啊?”
“稳定380左右。”
“这个分也不错了呀。”赵玉兰听着忍不住咂舌,“基本上一本好专业随便挑了吧。”
“不够。”宋淮冷淡地说,“差30分。”
“30?!哪个学校还要再加30……”
赵玉兰说着说着忽然反应过来,倒抽一口气,“你不会是想让他也考清华吗?”
宋淮听得心烦,翻书声音重了些,“有问题?”
“没。”赵玉兰赶紧放小声,“没问题。”
没问题就见鬼了。
都到了近400分的高分段了,30分哪儿是那么好提的?每一分都是血和泪啊。
“那他参加自主招生不就行了?”
虽然宋淮没和她说过这些,但是赵玉兰十分有作为准高三家长的自觉,已经提前百度过这些知识并且了然于胸了。
“听说有些学校能加30分呢,小孟报这个的话,清华不是稳上吗?”
“加不了那么多,十几分就很多了,二十分属于稀有。”
宋淮越说越心烦,从书本后露出一顶微乱的头发,生硬地说:“能别聊这些了吗,妈?”
赵玉兰愣了愣,讪讪地说:“……哦。”
临近高三,宋淮比任何考不上大学的差生还烦躁,这股浮躁的心情也带进了他给孟习补习的课堂上。
“principle不是老朋友了吗?练习题都做过多少次了?原则原理准则,怎么就是记不住?”
宋淮的语气十分严厉,“还有这个作文,上次的植树与自然不是挺好吗?这次让你写气候变暖,怎么全用简单词汇简单句式了?跟你说了多少次first列点太老套,提不了分,高分模板不是给你打印也让你背了吗?”
孟习讪讪地说:“临考前忘了,想不出来……”
啪。
宋淮把书一摔,沉声道:“想不出来还是背得太少?”
“是你要求太高。”孟习揪着衣襟下摆嘟囔,“明明我上次也用的简单句式模板,英语老师给我打了15分。”
110/119 首页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