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京营八校那种精英军官模式不同,京营八校一部虽然只有七百人,但每一个兵丁都是按着底层军官培养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扩编为一只近万的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减弱多少。属国校尉是常备力量,如果需要的话还会抽调出去征战,左右大鸿胪富得很,从下边献上来的合理的不合理的钱财统统入库,户部看得十分眼红。
先帝是个仁厚的性子,不然也不会得了仁宗的庙号。先帝不愿意打,大鸿胪只能按兵不动,太上皇在时还能折腾一下打打牙祭,等太上皇去了,大鸿胪就只能拔了牙齿和爪子,老老实实窝着,但一旦有机会,仍然会跳起来。
大鸿胪吃得就是战争饭,哪怕大鸿胪是个文弱书生,在这种大环境的推动下都要变成战争贩子,更何况现任大鸿胪是军伍出身,乃是从现役将军转过来的,他曾担任过雁门郡尉、燕地校尉、安北将军等要职,因伤才调回了长安任大鸿胪。
户部尚书一言不发,因为世祖皇帝朝时匈奴和鲜卑都曾派贵族来长安朝见,来的鲜卑贵族甚至跪地称臣,三跪九叩,从大义上来说,这事是大鸿胪的事,不必户部出钱。反正户部事绝不会出钱的,发了战争财也捞不到户部的库房里,凭什么要做那肉包子打狗的事?
大鸿胪这一出言,曾在军中任职的数位列侯都一齐赞同,纷纷出言道:“臣等附议!必以雷霆威慑鲜卑!”
这是日常,世祖皇帝鼓励武人争斗,鼓励将军好战,所有人都怕再重蹈穆宗皇帝时的覆辙,说得好听是南狩,实际上不过是南下逃亡而已。后又定下了文不问军武不涉政的规矩,这里的文武指的是经历,不曾担任武职的大臣不得过问军事,不曾担任文职的大臣不得过问政事,若是能文能武,自然是可以过问的。世祖皇帝当初定规矩时,可没少因为这个扣文臣的俸禄,一扣扣一年,有的文臣甚至连这辈子的俸禄都扣没了,也因此,君王不过问的话,一般的文臣是不肯在军事上出言的。
“左相以为如何?”长公主问道。
当今丞相虽然没有军伍经历,但作为三公之一,在另外两位三公级别的重臣都不在朝的情况下——右相抱病,太尉空缺,她必须要过问左相的意见。前朝的三公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但因为御史大夫会被丞相制衡,高祖皇帝觉得不够言论自由,把御史大夫踢到御史台去了。
左相上前一步,道:“臣以为大鸿胪所言甚是。但去岁关中大旱,几个大仓都曾开仓放粮,若兴战事,恐粮草接应不及。”
大鸿胪没有任何沮丧,属国校尉已经十多年没有出战了,再多个几年也没什么,而且镇北将军就在北地,先前还调了京营八校的两部过去,就算打仗也轮不到大鸿胪,等属国校尉部到了北地,战事怕是都打完了。不过还是要跳一跳的嘛,不然长公主和皇帝忘了属国校尉可就亏大了,君不见锦衣卫安静了许多年,好多人都想不起来了?估计陛下自己都忘了还有这么支兵马了。
大鸿胪接茬道:“臣以为丞相所言非也!《左传》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如今鲜卑无礼于我大晋,且贰于匈奴。丞相所言虽不无道理,然臣以为,鲜卑如此辱我,若不严惩,夷狄恐怕将以为我大晋可轻!当以雷霆手段震慑鲜卑,令其不敢妄动。须知,蛮夷之人不懂忠孝礼义,对其不可有任何宽恕之心,否则,刘宋前车之鉴,就在今日!”
前朝国号为汉,皇室姓刘,嫁了十几位公主去匈奴,前朝末帝甚至还和匈奴首领以兄弟相称,最后匈奴暴动,兵锋直指前朝国都洛阳。
丞相道:“如今只是匈奴有动尔,鲜卑情况尚且不明,若是唯有此事却贸然兴兵动武,怕是为弄巧成拙,不若派遣一使者持节,往鲜卑探查,再做决定。” 他顿了顿,补充道:“臣以为当遣一宗室老人前去,若能有战功更是上上,其身份贵重足以安抚,其手段雷霆足以震慑。”
长公主的眼神顿时就古怪了起来。
朝臣在宫里有几个耳朵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长公主对这些耳朵是谁都心里有数,宫里也的确是需要时不时透露一些消息来安朝臣的心,但是这件事打算派遣一个宗室之人去北地可是在皇帝寝宫里谈的,耳朵能放到皇帝寝宫里去的话,岂不是也能暗暗地对皇帝下毒?
她缓缓问道:“不知左相属意何人?”
左相沉思了些许时间,道:“臣本想举荐蜀国公身份最是恰当,然蜀国公年老体弱,臣不忍让其走这一遭。其余宗室,臣不述略,还请长公主定夺。”
长公主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希望左相只是自己想到这里了,而不是有耳朵在皇帝寝宫,不然就算左相再有能力,她也少不得要令他病故了。如今皇帝的安危大于一切,她不能冒这个险,哪怕最后左相因为反对蜀国公篡位被杀,其忠心天地可鉴,也不行。
燕赵歌写到这里的时候,手控制不住地顿了一下,还好墨没有滴下去,不然这张纸就废了。
这个语气……长公主对左相动了杀心。
她心里十分清楚,皇帝现在绝对不能死,至少在平定匈奴之前不能死。前世就是皇帝死了,一切才乱成一团。皇帝不死的话,蜀国公不敢动,锦衣卫不敢反,京营八校不敢反,蜀国公兄弟也不敢随从,征西将军会听诏。朝臣们所有的小心思,都是因为皇帝死了,继位的太子不过两岁。守着太子登基哪有从龙之功大?要知道,跟随世祖皇帝打天下的那批功臣,和簇拥代宗皇帝继位的那批功臣,到现在都还富贵着呢。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一章啦,明天入v三章奉上,谢谢大家支持!
(明天的三章码得我要死了,我不仅在电脑前坐了一天,还不停地吃长公主和清月的狗粮,我好难)
。感谢在2020-01-04 20:43:10~2020-01-05 17:46:5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Ta。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这货不是幻觉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薛定谔的猫小二、oukahin 10瓶;鱼儿飞、. 5瓶;糊涂、NuodeiX、花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0章 一更
左相, 唉。燕赵歌摇了摇头, 也不知道左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故意如此。此等大事,怎么能当朝出言举荐人选?还举荐了蜀国公……, 等等,不对, 他举荐了蜀国公?他知道绝对不会被采纳,所以举荐了蜀国公?还是说蜀国公托人请到了左相府, 左相不得不应承下来?
无论是哪一个, 左相此举都很黑啊。向宫里举荐人选应该悄悄地举荐,左相要是真心举荐, 就应该在今日朝会下朝之后再入宫去拜见长公主。当朝举荐不被采纳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了,要知道当朝举荐,极易被朝臣以为是同党,争斗的时候也会把你一齐□□了,皇帝也会觉得你这个人有很深的关系。也因此, 在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如此举荐反而相当于告诉别人, 我和这家伙不是一伙儿的。
十之九八,蜀国公暗地里联系了左相,想要自荐这个位置。
蜀国公除了年岁大一些, 有可能死在路上之外,的确是十分好的人选,宗室里属他身份贵重, 又领过兵,无论威慑还是安抚都游刃有余。只是,若是让他去了,串联上鲜卑人,反而于局势不妙,长公主的人选也肯定不是他。
和燕赵歌猜测的没错,蜀国公昨日派人去了左相府里,请左相举荐自己。左相不知蜀国公有心谋反,便应承下来。出使蛮夷这种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做的,路途遥远不说,还有可能死在路上,还容易被卷入对方的斗争里,君不见历史上张骞出塞、苏武牧羊。尤其是对于士大夫来说,出使蛮夷就相当于流放,一个个嘴上说着以圣人教学安抚蛮夷令其归心,可没几个愿意去做的。哪怕被逼无奈被皇帝点了出使,也会挂印而去,干出这事儿的士大夫数不胜数。
蜀国公愿意自荐,是极好的,不然皇帝还要从勋贵子弟和宦官中选人,还要过问对方意愿,不然再逼出一个中行说来,可就万万不妙了。
左相以为蜀国公是从宫里得到的消息,毕竟他是宗室,又是皇帝长辈,可等上了朝,看周围臣僚的反应,都不知晓此时,他就知道不好。这事怕是长公主和皇帝秘议过的,还没有透露出来,不然不可能只有蜀国公知晓,旁人不知晓。要知道如果真的商议,也应该先和他这个丞相商议。他抉择了一下,决定当堂举荐蜀国公,果不其然,长公主的反应非同寻常,让他知晓这事大有问题,不然长公主不会用那种暗含杀机的眼神看他。
蜀国公的消息来源有问题,甚至于蜀国公有问题。
那么,是被当作了蜀国公同党?还是被认为在宫里有秘密的耳朵?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迅速否觉了举荐蜀国公,可能会被旁人当成想要划清和蜀国公的界限,但对于长公主来说这不足够,一个不被宫里知晓的耳朵,足以成为令他暴病而亡的理由。等下了朝,他要去宫里拜见长公主,脱帽谢罪,他可以死,但不能因罪而死,不然妻女全都保不住。
“左相所言甚是。昨夜,本宫闻奏报,与皇帝商议后,已定下出使人选,乃是蜀康王第五子、一等伯司裕谈,诸卿以为如何?”
一种朝臣顿时就露出了很微妙的神情。
当年蜀王薨了之后,除了蜀王长子继承蜀国公之外,先帝给蜀王诸子都赐了爵位,蜀王第五子得了常乐君,结果蜀国公以蜀王第五子生母乃是风尘女子,出身有疑为理由,要求废其爵位,除宗室。先帝只撤了爵位,改为一等伯,却没有除宗室,之后蜀国公和蜀王第五子成了大仇。
这事其实很好理解,蜀国公生母乃是蜀王侍妾,蜀国公出生后人便没了,一直养在蜀王王妃膝下,王妃有嫡子之前也的确是拿蜀国公当亲生儿子养的,蜀国公对王妃有很深的感情,直到蜀王一顶小轿把司裕谈生母抬进了府。勋贵人家流连花柳没什么,纳清倌人当妾也没什么,但是直接把接过客的风尘女子接进府里当妾,却是太过了,哪怕弄个小宅子养着都没什么,蜀王这个举动是将王妃的脸面往地上踩。王妃和蜀王吵了许多天,最后气得昏死了过去,不久后就病逝了。蜀国公不敢怨恨自己的父亲,便恨上了让自己的母亲病故的女人,连带着这个庶出的弟弟也恨上了,才有了后来的行为。
实际上蜀王又不是傻的,孩子要是有问题早就被他摔死了,哪还会养到这么大。先帝也是因为这个只废了爵位,没有除宗室,蜀王诸子不睦对皇家是有好处的,蜀王有六个儿子,只有次子是嫡出,若是以第五子搅动了蜀地的水,皇家就好插手了。
而且蜀王第五子年岁也不大,才刚过不惑之年,代宗皇帝征蜀地时,也是领过兵的。
“臣以为蜀王第五子、一等伯出使甚佳。”左相说话的时候差点咬到舌头,称呼别人要么称呼表字要么是官职爵位,蜀王第五子的表字还轮不到他来叫,又没有官职,若只称呼一等伯,大晋的一等伯一抓一把,最后便成了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
大宗正道:“臣附议。”
许多因病赋闲在家的列侯也跳了出来:“臣等附议!”
要知道蜀王第五子可是领兵的,手底下有一个校尉部,,蜀地到北地一来一回小半年,若不是带着,这兵马说不准就被别人吃下去了,若是带着,到了北地怎么安排?担任什么职位?
而且为什么一定要选蜀王子?世祖皇帝兄弟三人,除了蜀王之外还有秦王,秦王子孙里打过仗的也不少,不是都死绝了,能征善战的大有人在,只是当年秦王交了兵权,导致他们手里没兵而已。
那么就是说,皇帝对北地有大动作,这可都是军功啊。他们虽然因病上不得战场,但子孙上得,自然跳出来纷纷响应。想要世代富贵,不惹事是不够的,还要有功,不然哪天出了一个不肖子孙犯了罪,连以功赎罪都不能,爵位可是万万不能丢的。
“既然诸卿皆赞同,那便依皇帝旨意,蜀王第五子、一等伯司裕谈。”
“臣恭听圣命!”藏在大宗正身后的蜀王第五子立刻出列。
蜀王第五子和蜀国公不是同时入京的,他是之后接了诏令,带着兵悄悄到了长安,借着京营八校的调动掩盖住了动静。许多朝臣都不知道其入京的事,甚至不知晓其在殿上,突见其人,吓了一跳,更是觉得宫里有大动作。
“皇帝旨意:尔仅有一等伯之位,恐为鲜卑所轻,特赐尔郡王爵,名号常乐,以卿为常乐王领护鲜卑校尉,建节使,持节往鲜卑,查清鲜卑通匈奴之事!若遇事,许卿便宜行事,鲜卑诸部,公侯以下,皆可先斩后奏!” 长公主道:“尔身份无疑,乃是蜀王第五子,封君是惯例,郡王爵位却是特赦,此去鲜卑,莫要缩手缩脚,污了我大晋堂堂宗室之名。”
鲜卑有公侯吗?有,鲜卑当年下跪称臣时,被世祖皇帝封了一个侯爵出去,却也就这么一个,也就是说,常乐王过去可以随便折腾,为所欲为。
常乐王激动得都要哭了,多少年了,这个一等伯的爵位让他在宗室里就是个笑话,还有人侮辱他,说他不是蜀王的儿子,说他生母给蜀王戴了帽子,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可他又能如何?兄弟们瞧不起他,他自己又没什么反击的能力,一个一等伯哪里够看。现在有了郡王爵位,长公主亲口承认了他的身份无疑,看谁还敢侮辱他?!
更何况,他的兄弟们可都只有一个封君,大兄不过是国公而已,哪里比得上郡王?
此生必为长公主效忠!必为皇帝效忠!
“至于副使及使团人选,依惯例,由卿自觉。”长公主道:“为恐不测,本宫会下诏给虎贲校尉,虎贲校尉部受卿节制。”
“臣谨奉诏!必不辱使命!”常乐王下定决心,无论长公主要他去北地做什么,哪怕是要谋杀镇北将军,他都会照做。长公主给他的荣耀与尊重,这辈子都难以忘记。
领着虎贲校尉在鲜卑,杀人放火都不在话下。至于自己的旧部?他在蜀地时,俸禄被蜀国公扣了不知多少,自己都快要饿死了,哪里管得及那些兵丁,这一个校尉部的人只剩下了三成,还是因为有官身有爵位,为了那屯田留下的,长公主想要就拿去,左右他养不起。
“卿此去鲜卑,若匈奴有动,便留在匈奴,听镇北将军号令,待得胜再归朝。”
“臣谨奉诏!”常乐王欢天喜地地跪下行了大礼。
成了摆设的一众朝臣恍然大悟,原来是要把常乐王封到北地去啊,不过常乐王入京怎么没听到风声?皇帝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
左相背后的汗津津而下,几乎湿透了整个背部。常乐王和蜀国公有大仇,用常乐王在北地,却不用蜀国公,那便是要提防蜀国公,蜀国公有异心?
他怎么就卷进去了?
等下了朝,他才敢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和值守的内侍告罪一声,在前殿等着长公主召见。
26/133 首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