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没人将其当做典籍。
都以为是某一代喜欢看话本的天师收藏起来的,没人真的细细研究。
谁知道竟然是镇宫的流水账!
张掌门现在觉得,自己这一趟来的太值了。
“这件东西是镇宫地下室里放着的,怎么到了外面?”独孤浩炎也觉得有意思了。
“往下看看再说。”小天师示意小夏秘书继续放。
小夏秘书就亲自操刀,给他们放了幻灯片。
里面记载:当年天师道的人消灭了这大妖的妖身却无法毁去尸骨,更无法驱散妖魂,于是只好在皇家的御窑里,烧出来一个四方轮回妖骨罐。
当时为了不引起轰动,没敢这么说,而且取来烧制这四方轮回妖骨罐的土壤,可是取自秦皇汉武的坟头土。
又请当时的大汉天子亲自沾着金墨,写了一个“封”!
将这大妖的尸骨跟妖魂,一起封在了罐子里。
这位肃宗孝章帝刘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刘炟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
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由这位大汉天子亲自书写的“封”字,哪个妖敢破?
这一封印就是上千年,里头的妖魂都要消散了好么!
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了转机!
首先就是这个时候过了上千年,汉朝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粗陶的饭碗呢,那都是古董了好么。
而镇宫几经变迁,一直到明末清初,满人入关。
成了这锦绣江山的主宰者,而且满人信奉的是萨满。
后来又信奉佛教,佛教各种分支也都兴盛起来,而此时,作为汉人传统信仰的道门却式微了,被迫蛰伏了起来。
不过传承千年的道门到底是底蕴深厚,满人也不可能对他们怎么样,只能放置不管。
随便封个官名,挂靠在钦天监里就行了。
但是事实所迫,龙虎山的张家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吧?
尤其是在康熙朝,为了让道门能延续下去,龙虎山张家不少子弟入朝为官,挂在钦天监里任职。
后来在康熙除掉鳌拜,平了三番之后,这位张家的子弟也成了钦天监的监正,也就是这一部的最高长官。
投影仪上的记载,写到这里的时候,就改成了普通的繁体字。
已经很有近现代繁体字的样子了。
这样的变化,非常潜移默化,而且很有代入感。
而当时的张家出了个钦天监,倒也没人觉得奇怪,毕竟那可是传承了千年的汉嗣天师府啊!
嗣汉天师府之名,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东汉张陵第三十六代传人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
虽然同样都是少数民族的皇帝册封,可元朝完蛋了,清朝也同样是少数民族所组建的朝廷。
当时的天师乃是张继宗。
这位天师字善述,号碧城,乃是天师道第五十四代掌门。
不过他的继承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张继宗两岁就继任了天师掌门,由其叔张洪偕摄理教务。后来张继宗十八岁的时候,成年了,按照规矩,需要入京觐见康熙帝。只是那个时候突然有传言说有人要争夺张天师之位。估计就是当时康熙帝的手段吧,他令张继宗与其人分坛祷雨分别真假,结果张继宗获胜。”小天师道:“这下子,康熙皇帝没办法了,只能承认他是正统。”
“不错,据《补天师世家》载,康熙二十年的时候,这位少年天师袭爵入觐,上命祷雨,灵验,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康熙三十三年奉诏进香五岳,在汴京等地,以铁符镇水。三十五年上赐干坤玉剑。四十二年诰授光禄大夫。四十六年赐第京师,五十二年赐帑银重修龙虎山殿宇。五十四年入觐京师,行至扬州琼花观而羽化,享年四十八。”作为天师道如今的天师,张掌门对于自家的家谱那记得不是一般的清楚:“一般我天师道的掌教真人都是长寿的,最短也是要活个六七十岁,都是八十以上才会去世,活超过一百的都不少见,只有这位先祖,大概是当时的环境使然,他老人家不到半百之龄就溘然长逝,能跟他老人家一样的就是宋时的张继先天师,国家薄弱,先生三十六岁就归天了。”
天师道的掌门的确都是长寿之人。
从世袭的家谱上可以看到,一般都是八十几岁、九十几岁才去世,且多数都是无疾而终。
“他不遗憾。”小天师却道:“张继先建了上清正一宫与天师府,他是操心劳力过多,才会英年早逝。”
“是,是。”张掌门对于小天师的话很是信服。
独孤浩炎却有些疑问:“张继宗跟张继先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俩的名字很像是兄弟啊。”
“这上面说,张继宗当年可是在京中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并且亲封为正一天师、正一品的散阶光禄大夫。”小夏秘书终于有看得懂的文字了,于是他就念了出来。
“高官啊!”众人纷纷羡慕了一下。
要知道,古代官职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
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
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就算是散阶,那也是正一品的散阶。
要知道,清朝的正一品官,每年有俸银一百八十两,加禄米九十石呢。
换算成现在的斤数,可有一万四千多斤呢!
就算是都带壳儿吧,那起码也能出一万斤的米吧?
由不得大家不羡慕啊!
加上他们都是干这一行的,古代应该更好混,谁家想请大师们去办个法事,起个科仪什么的,都要给钱粮的。
“是啊,高官,但是没修个好亲戚。”小天师往下看:“他的堂侄子就是在朝为官的张氏子弟之一,后来在他的丧礼上,哭晕了过去,然后……嗯?”
众人看到后面的记载,一个个都无语了!
独孤浩炎更是没忍住,一下子笑了出来!
原来后面记载着:其实这位侄子是装的!
他回来是为了康熙帝的六十大寿,康熙八岁登记,康熙五十二年,那可不正是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么。
这张家子弟在朝为官久了,就沾染上了一些官场的恶俗,但是张氏一族以天师为尊,他一个钦天监监正,回家还得给头上的各种天师和长辈们磕头。
心里不平衡了。
加上他们是旁支族人,族里供他念书考官,在他当了官之后,也就不再供应他了,好歹也是个官了不是?
只是当时的人们太天真了,这当官也有讲究,张家子弟当的也不是什么好官,多少教派都盯着朝廷钦天监监正这个职位呢。
加上京城花花世界,迷乱了他的眼睛,让他看不到张氏一族的初衷,根本不是让他当什么大官,走什么路子。
他们只想在钦天监那里挂个名而已。
只是向朝廷表明他们汉嗣天师府的一种态度。
可是这个张家子弟却一门心思的往上爬,可是他一个小官,在京城那种地方,一块匾额掉下来,都能砸个三五个,何况他没钱!
京城居,大不易啊!
那点俸禄,加上一些额外的收入,也就勉强够生活,保证小康水平,要想大吃大喝,过奢侈日子,是不可能的。
何况外族统治的朝代,吏治就没清过,何况清朝还是两班制,什么是两班制呢?
就是有满汉之分。
有一个满人当尚书,再搭配一个汉人当尚书。
而且有些任人唯亲的倾向,还有各个府邸的侍卫、奴才都能讨个官职,这让汉人出身的张家子弟有些寸步难行。
第一没钱,第二没靠山。
谁会跟一个钦天监的监正拉扯关系?
钦天监又不是什么重要的部门,官职不高,作用不大。
这位张家子弟就想到了宗族之地,想到了镇宫里的那些东西。
其他地方的东西他碰不到,也不敢打主意,因为那些地方都是被严格看管的,他也没资格靠近。
所以他就想到了镇宫,那地方不起眼不说,还是在偏僻的后山角落里,周围方圆二十里地之内都没人家!
目前只有五六个道童,以及两对上了年纪的张氏族人在那里看守,其实就是养老的地方,一群小孩子,加四位老人家,有什么的啊?
他身为张氏一族目前除了天师之外,官职最高的人,去看看镇宫也没什么吧?
于是就趁着所有人都以为他哭晕了过去,在厢房那里休息的时候,自己换了衣服带着两个常随就熘走了。
去的镇宫那里,正好是晚上,那几个小道童跟四位老人家,早早地吃完了饭,就去睡了。
因为这几天办丧事,连他们都要轮番去本家一趟,哪怕是给上一炷香,也是个心意,一天来回走了很久的路,有点累了呢。
这位张监正让两个常随守着门口,自己进入了镇宫的地宫里去,他没多拿,因为里头的东西虽然多,但是个头都挺大,他搬不动不说,也怕拿出去太显眼了不好,何况他也怕被人发现。
于是就挑了一个汉代时期的古董拿了出来。
他不认识这个是什么东西,但是看起来做工不错,又是非常少见的汉代文物。
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彩釉四耳细陶罐”。
这东西小巧玲珑的又是汉代物件,上千年的东西了,又是汉代御窑出来的珍品,好东西,好东西啊!
他就抱着这个,跟两个常随偷偷地离开了镇宫。
其实他们的行动,早就被那四位老人看在了眼里,但是他们却没有阻拦。
而是任由他进入偷东西,还带走了。
众人看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精彩,有困惑,有不解,还有一点点失望,就连独孤浩炎都情不自禁的道:“为什么不拦住他?这个败家子!”
偷了自家家族的东西,去献给皇帝,博取前程,这是个什么样的败家子啊?
“往下看就知道了。”小天师却镇定的很:“我猜测啊,这东西估计就连镇宫,都有些不想收藏了呢。”
第272章 陶罐的故事
众人耐着性子往下看,就连小夏秘书都来了精神。
那张氏败家子拿了东西就以身体不舒服,不去送葬为由,快马加鞭的赶回了京城,其他人还觉得他孝顺呢。
张继宗下葬之后,有人继承了天师的职位,但是按照惯例,需要守孝三年,然后才能进京请封。
其实守孝二十四个月就行了。
古代人的丧事办的很麻烦,越是名人越麻烦,张继宗这个丧事办了一个多月才算完事。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这就是居丧。
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而张氏一族的天师,都是世袭罔替,这继任的天师,要对上一任天师表示更加的尊重,那就更麻烦了,各种礼仪过后,都过去半年了!
加上举行天师继位大典又用了一个多月,然后就是冬天了,守孝开始算日子。
凑一凑的话,还真是两年多快三年了呢。
可刚过完年,还没开春呢,京城就快马加鞭的来报丧了,那败家子死了!
死因很是神秘,来人只是说疾病猝死,皇帝大为伤心,并且因为畅春园中有些不安宁,请继任的张天师火速进京。
虽然继任的张天师说有孝在身,不便出行,但是来人非常诚恳,说万岁爷的意思,都是方外之人,大不了,朕“夺情”便是。
皇帝的“夺情”,其实就是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也就是说,你守孝三年,如果皇帝下了圣旨夺情的话,你可能就需要守孝三十天就行了。
夺情也叫夺情起复,是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只是不参加吉礼而已。
夺情很少见,因为这是对孝道的一种夺取方式,但时常发生在战场的将士身上,丁忧制度不应用在战场上面。
古人称“金革之事不避”,意思是百善孝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尽忠。
但是张天师又不是大将军,还能夺情?
在古代,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在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制度,“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明朝时的夺情有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英宗正统七年下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
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大多是阁臣、尚书、侍郎等一些政治人物。
有些人贪图官位权力或是为工作考虑,便用各种手段,谋求夺情。
但古代的孝道不是闹着玩的,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夺情,都会涉及伦理纲常,甚至遭到攻击。
明朝名臣张居正的夺情,就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和政治生涯的一个拐点,成了他身后被众多政敌攻击的把柄。
到了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入关,满人坐了江山,为了不让天下的汉人百姓们说他们满人不懂礼义廉耻,满族的皇帝们更是严格的要求自己。
同时也严格的要求大臣们。
在一些礼仪方面,简直是精益求精。
都说“满人礼多”,其实都是病态的要求自己,必须去遵守那些所谓的“规矩”。
说白了,夺情就是剥夺人之常情的意思。
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孝,这叫丁忧。
但朝廷对大臣要员,也不可或离,怎么办呢?就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守制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亦称夺情起复。
197/212 首页 上一页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