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含站稳了,把上面的刺刮掉,把刺梨一分为二,另一半递给江黛,“尝尝看,我们这里的土特产之一。”
“好像确实没在别处见过。”江黛接过来咬了一口,味道很酸,但有一种野果特有的芬芳和风味,而且嚼一下,又能品到一丝被掩藏起来的甜,味道很好。
“听我妈说,县城开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刺梨汁和刺梨干的。”唐含似是不经意地说,“你说,我包一片山来种这个怎么样?”
江黛从前问过唐含,辞职回家之后打算做什么。当时唐含说自己还没有想好,但她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计划,当地有什么,唐含最清楚不过,哪些有经济效应,她也特意去了解过,心里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还没有最后决定。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不期待在短时间内彻底将疫情消灭掉,于是也只能伴随着这种威胁,努力把各自的日子过下去,让一切重新进入正轨。
所以现在外面虽然还有疫情,但唐含觉得这些事情也可以考虑起来了。
“挺不错的。”江黛说,“红萢儿,就是树莓,也可以种,我以前买过树莓汁,价钱还不便宜。”
唐含点点头,没有多说,把自己的背篓背起来,继续往前走。
等两人磨磨蹭蹭回到家时,这一阵雨都已经快停了。虽然天还是没有放晴,看起来过一会儿还会继续下。因为下得不久,所以唐爸搭的棚子倒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地下垫高过,所以玉米一个都没弄湿。
不过既然下了雨,当然要尽早处理好,都收起来。
唐爸唐妈,秦屿和小泽都在棚子里,撕玉米壳。本地储存玉米,是撕开之后留下几片叶子,将玉米编成一串一串,然后在天花板上搭上架子,悬挂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通风防虫。
这其实也是个大工程,所以得抓紧时间了。
唐含和江黛放下背篓,淋了雨的玉米当然不能跟其他的放在一起,就先倒在了屋檐下干燥的地方,等天晴之后先拿出去晒一下再处理。
两人先去洗了澡换了衣服,然后就去棚子里帮忙。
撕玉米壳也是个技术活,徒手撕的话,没一会儿指甲就会受不了,所以也有专门的工具。将竹片一头削尖,中间打两个洞,用搓软的玉米壳穿过做出一个戒圈,套在手指上,用尖的地方一戳,就能把玉米壳分两半撕开。
也不是所有玉米都能有幸被编串悬挂,一般都是选品相最好的。
稍差一些的,就直接撕掉壳子,丢在一边,回头用脱粒机把玉米粒弄下来,晒干之后装袋。玉米在这里是猪的主食,接下来就会优先用品相不好的这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玉米长得太不着急,外壳还是青色的,里面的玉米粒也还有浆,并没有完全成熟。这种就可以留下来吃了。
至于撕下来的玉米壳,则会储存起来,做老黄牛过冬的草料之一。
撕了一下午,棚子里的玉米堆没怎么见少,所以吃过晚饭,就开了院子里的灯,继续忙碌。
晚上又下起了雨。在这样的天气里,坐在棚子里忙碌,身边不远处就是哗啦啦的雨水,也是一种十分特别的体验。忙到十点多,大家都困了才去睡。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场雨一下,夜里的温度降低了许多,唐含半夜里,迷迷糊糊地觉得冷,就一个劲儿往暖和的地方钻。早上起来,发现自己整个人都贴在江黛怀里。
“夏凉被不能盖了。”她从床上坐起来,打了个呵欠,对着江黛抱怨,“得把薄棉被拿出来用了。”
“我倒觉得还可以叫将就。”江黛意有所指地道。
唐含翻了个白眼,不理她,跳下床,先去把薄被的棉胎拿了出来,准备待会儿让唐妈找个被套来套上,晚上就能盖了。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都不太好,秋雨断断续续一直在下,所以大家也没有出门,继续留在家里处理玉米。不过人多,而且还有小泽这个开心果在,虽然是很枯燥的工作,也觉得挺有意思。
几天后,所有的玉米都已经处理完了。品相不好的随便在地上堆了一堆,等着之后处理。品相好的已经被编成了半米长左右的一提,等着挂到天花板上去。
这也是个力气活,光是靠人拎上去当然不现实。所以是唐爸爬到上面去,在架子上挂个定滑轮,大家再在下面用力,把玉米一提一提的吊上去,唐爸在上面接着,把它们挂在架子上。
最后剩下的,就是一背篓还比较嫩的玉米了。
虽然这几天,唐含得空的时候就在炉盘上炒玉米吃,但剩下的还是不少。而且这东西不经放,多放几天就老了。
因为现在有电了,冰箱又可以用了,所以其中一部分玉米被剥成玉米粒,装在保鲜袋里,放进冰箱冷冻层冷冻,这样冬天也可以做炒玉米。
但这样也还剩下很多,所以唐妈琢磨着,不如做一锅苞谷粑。
这东西做起来很简单,把嫩玉米用小磨磨成泥,因为不能磨成浆,所以只能放少许水,磨推起来就比较麻烦。唐含等人自然又被唐妈拖去做苦力。
等玉米磨好了,只需要放一点白糖,拌匀之后一勺勺舀进洗净的玉米壳里。
因为壳子本身是带着弧度的,像一只只小船,所以玉米泥舀进去也不会漏出来。要做大个一些的,就装满一片叶子,再盖上另一片叶子。要做小个的,就只装一半,把另一半叶子折回来盖住。
大锅里放下蒸架,再把包好的玉米泥挨个摆进去,盖上锅盖,在周围放上毛巾密封,烧火蒸熟就行了。
这样蒸出来的苞谷粑软糯香甜,
味道非常好,营养也很丰富。
唐含一边吃,还一边不知足地问唐妈,“妈,你还多年没有做黄糕粑了吧?今年要不要做?”
“吃都堵不住你的嘴?”唐妈瞪她,“那个好麻烦的,我懒得做。你想吃你自己做。”
“我不会嘛。”唐含缩回脖子,小声嘀咕。
谁知唐妈十分耳尖,听到了,就怼她,“不会你可以学,还要我一辈子做给你吃吗?”
唐含心想那当然好,但是嘴上是不敢说的。江黛见状,便笑着道,“阿姨有空的话就做吧,我和唐含给你打下手,脏活累活都交给我们来,你只要指挥就好了。”
唐含连忙点头。小泽也在一边帮腔,说自己想吃。
唐妈当然招架不住,很快妥协了,“行吧,我是为了你们,不然真懒得费这个功夫。”
确实很费工夫,这东西真要做起来,得忙上一整天。
要先蒸糯米饭,蒸熟之后取出来摊开晾凉,加入红糖搅拌。然后再磨黄豆,这次就不是磨豆浆,而是磨成类似豆渣或者豆泥的形状,之后把它加入糯米饭里,放糖拌匀,再像揉面一样用力揉,让各种材料都混合在一起,这样做出来的口感才会足够细密。
唐妈的独门秘方,这一步还要加上一些玉米。——老玉米煮熟之后揉碎成玉米泥,同样加入其中揉匀。
之后,再把揉好的面捏成合适的大小,一般是长条圆柱形,不过街上也有卖方形的。用洗干净煮过的玉米壳包好,捆扎,最后再上甑子蒸熟。
蒸的时候尤其费工夫,要在甑子里铺上稻草,放一层包好的面团,再铺一层稻草,放一层面团,这样层层叠上去,最后盖上盖子,得蒸上十几个小时,最后的成品色泽金黄,又黏又细,切的时候会黏在菜刀上,几乎吃不出颗粒感。
吃的时候就用刀切成片,蒸熟了直接吃,放在炭火上直接烤或者用油炸,味道都很好。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也出了很多力气,唐含觉得今年的黄糕粑尤其香甜。
因为这东西其实也不能放太久,但费这么大的功夫,一次也不可能只做几个,所以唐妈做了很多,做好之后就拿去送邻居或者亲戚,于是唐含又去了一次舅妈家。
作者有话要说:写饿了。
以及68章终于解锁了呜呜呜……
感谢在2020-08-13 22:50:58~2020-08-14 23:36:0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忘了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6章 帮倒忙
秋雨下起来, 就总是淅淅沥沥、没完没了,所以好不容易天晴了,便连忙阖家上阵,把地里的土豆和红薯都收了回来。再不收, 被雨水沤一下, 就容易坏了。
好在今年情况特殊, 之前就挖过一些送去城里贩卖, 所以剩下的倒也不多,用牛犁上一遍, 人只需跟在后面捡, 一天就能收许多。
但收回来也不算完。
要按照大小和品相拆出来。个头大的、品相浑圆完整的单独存放,留着自家吃或者是送去城里出售。个头中不溜的、芽口多的要留做明年的种子。被挖破了的、个头太小的、品相太差的就留作猪饲料。
刚刚收上来的土豆, 淀粉十分丰富。每天早上唐妈剁土豆给猪吃的时候, 都会把盆地那一层淀粉留下来。
“留这个做什么?”江黛第一次看见, 有些好奇。
“当然是做好吃的。”唐含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并没有等太久,每天砍上一盆土豆,攒上几天就有小半盆淀粉了。唐含将之取出来,加水搅匀, 倒进锅里小火慢慢加热,同时不断用锅铲翻搅,要不了多久就会凝结成透明的面团。
取出来放凉,之后或是切片滑入汤里,还是切成条用来炒肉, 味道都很好。
江黛越看越觉得眼熟,等到菜炒出锅,尝了一口, 才终于确认,“这就是焖子啊。”
“焖子?”
“北方挺多的。”江黛说。按照她的了解来说,各地的焖子还都不一样,原料上有用土豆淀粉的,有用红薯淀粉的,还有用山药淀粉的,软硬和口感上,更是各不相同。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唐含听得叹为观止,“我们这里都是随便乱吃,好像没有特别取名。”
主要是也没有特别去做,就是平时大量剁土豆和红薯的时候,能留下来一些。别的时候也不会特意去搜集,更不会故意把土豆红薯粉碎了就是为了获取淀粉来制作这个。
大概是因为本地人都更习惯吃米粉吧。
该收的收得差不多了,最后连留在地里的玉米杆也不能放过。这边是山区,不缺燃料,所以都是收回来作为牲畜的口料。毕竟冬天的时候不能放出去吃草,只能用草料喂养。
等这些该收的都收完了,也就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
虽然家里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忙,但是整体上,大家的精神都悠闲了许多,不像农忙时那样绷着。
又因为有了电,于是渐渐又开始熬起了夜,每天十一二点才睡,早上□□点钟才起。好在天气越来越短,早上也要七八点才天亮,倒也没显得十分懒惰。
要说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待在家里人多眼杂,确实不那么方便亲热。
就连拉拉手这种小动作,都只能背着人做。
而且主要是就在唐爸唐妈的眼皮子底下,唐含总会觉得很心虚。
于是她主动包揽了放牛的工作,不下雨的日子,就每天领着江黛上山去玩儿。找个杂草茂盛的地方把牛放下,她们的时间就是自由的了。
时序已经进入深秋,天气已经不那么热了,这时候进山,不会像夏天那样,被树叶碰一下就留下一片红痕,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秋天的山林里物产十分丰富,虽然多半都是味道不怎么样的野果,但是吃个新鲜,也就不太在意这些了。
野李子野梨子野葡萄……有时候还能采到一些木耳、马桑菌之类的干货。
不往山林里钻的时候,就躺在积年的草地上晒太阳、打滚,自在又悠闲。山林间一片宁谧,周围很少会有人出现,不管做什么都不用担心会被人看见。
在这样的时候,时光好像都被拉长了,让人想起些诸如“永恒”“长久”之类的词语。不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承诺,而是流淌在一个又一个普通平凡的日子里,流淌在每一刻的光影变化之中。
这样悠闲的日子,是被一个坏消息打破的。
唐枫打来电话,各地逐渐开放之后,总要有人员往来,虽然流动量大不如从前,但还是留下了隐患。原本好像已经被完全隔离起来的病毒,也不知道怎么又扩散了出去,并且随着这些流动人员,再次蔓延开来。
虽然这一回政府反应很快,短时间内就控制住了情况,但还是给所有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情况并没有完全变好,我们依旧处在危险之中。
原本已经逐渐放开的各方面,都重新变得紧张起来。秦屿进城去看了一次,回来之后说县城里也再次戒严,没事不许到处走动,刚刚才变得热闹一些的街上,现在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
这让他下定了决心。
这天晚饭后,一家人坐在火炉前闲话,秦屿就跟唐爸唐妈提起了自己的打算,“叔叔,婶婶,我想在咱们村里买一块地,盖房子。”
唐爸唐妈都有些吃惊,“怎么突然想到要盖房子?”
秦屿是生意人,等疫情结束了肯定是要走的。其实之前逐渐解封之后,他就可以走,毕竟家里还有父母在,回去之后也有个照应。他之所以决定继续留在村子里,是为了孩子。
相较于回城之后被关在家里隔离,留在乡下对小泽会好一些。随时可以出门,还可以和村子里的小孩一起玩。
但是大家一直默认他不会在这里住太久,以后他要回去照看生意和家里,小泽要回去上学,不可能继续住在这里。所以听到他说要买地盖房子,确实有些令人吃惊。
秦屿提出这个,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看这个疫情,今年内都没法稳定下来,说不定拖个三年五载的,甚至可能最后无法治愈,变成一个流行病。”
这都是网上流传的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证实,他们之前也讨论过。
而秦屿经过这件事,就觉得,住在乡下果然还是比城里更好。他家里父母都已经退休了,也没什么事情做,让他们搬到乡下来养老,种种田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说这次的疫情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住过来更令人安心。就是以后万一再有突发情况或者意外,也比在城里更好应对。
至少不用等政府调配粮食。
之前他其实就有想把父母接到这边来的意思,只是也不可能全都住在唐家,还不知道要住多久,他自己觉得不太合适,父母那边也不同意,所以他只是回去探望了一下。
52/68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